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3 页/共 24 页

今显别教下第二开章别释中二先标章。   ▲初中十者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应感。   后初中下依章别释释初章中三初具列次略释后结广从略。   ▲教即能诠即前五教乃至光香等义即所诠即五教等一切义理理即生空所显二空所显无性真如等理事即色心身方等事。   言教即能诠下二略释也但释二对言乃至光香等者谓诸法显义但能诠理并为教体如下教体中明有以光明而为佛事等是也义即所诠一切义理者如前立教中约所诠教别七十五法八识等义十对法等皆是义也言理即生空等者具五教理生空所显是小乘教理二空所显是始教理无性真如是终教理而言等者等余二教之理谓顿教理亦即无性真如体绝安立如性双遣亦不离如圆教之理总融诸法无有障碍耳言事即色心等者等取其余事类如身广有多身谓六道四圣等若事门中无不此摄。   ▲余可思准。   余可思准者即余八门谓三境智者即五教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总收不出二谛二智别即初小乘四谛涅盘为境无漏净慧为智及他心等十智始教亦通四谛二谛等为境加行根本后得等智终教则是三谛等境权实无碍等智顿教则无境为境绝智为智圆教则无尽之境无尽之智四行位者五教修行不同得位差别位通因果因果自互不通如七方便等为因须陀洹等为果等觉已下皆因妙觉为果等依即国土正即佛身等体则法报等用则应化等人则觉者等法则菩提等逆则婆须无厌等顺则观音正趣等应即赴感佛及菩萨等感即当机菩萨众生等各随五教以辨差别诸教具有故云可思又此十对初一为总后后渐略若辨次第者如来说能诠之教诠所诠之理则无法不尽法有教理行果行果并在所诠理中故二就所诠理虽复众多不出事之与理即性及相无法不摄三理该下八且置而勿论就其事中不出境智四智观於境便有造修之行所成之位五行位未极总属因收极则为果六果中多法不出依正因亦有之七随依正中皆有体用如正中体者法报用者应化依中体者法性等利用者应物随现交入无碍因门例然八正中自有人法不同以法成人以人知法九於人中逆化顺化十人之逆顺必有感应宜逆化之感则婆须等应之宜顺化之感则文殊等应之若依后后开一成二则法弥多矣谓如果分依正为二因亦如之则有四矣正有体用依亦如之则成八矣如是相望展转成多不必全尔故不为此释耳又此十对就其正意总相该收以为十玄所依体事若以义取随一事上即有十对如下胜音莲华处说故下但约一尘即具十对。   ▲第二总摄归真实者。   ▲即真空绝相。   ▲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亦有十义如法界观。   第二摄归真实者疏文有三初标章次即真空绝相者即指法之本后经云下引文证成二中杜顺和尚法界观中总有三观一真空绝相观二事理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即今疏后之三门总摄归真即真空绝相於中自有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此为四句前二各四故为十门初句四门者前三同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释则不同一明不即断空以即真空故二明青黄不即真空以青黄无体故即是真空三空中无色可即空故云不即空以会色归空无有体故即是真空上三以法拣情四色即是空以无性故如色既然万法皆尔第二明空即色观亦有四门前三门准前言同释别但翻云空不即色以即色故亦有三义一断空不即色以真空必不异色故二以空理非青黄故非色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云即色三空是所依故不即色必与能依为所依故云即色也上三拣情四空即是色凡是真空必不异色故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是真空故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故空即色而空不隐故无碍一味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逈绝无寄言解不及以生心动念乖法体故以前八门拣情显解第三门解终趣行第四门正成行体由解成行行起解绝上皆法界观义所以疏中不广引者以第三色空无碍滥於第二事理无碍观故彼所以立者以第四泯绝无寄泯前三故故名真空绝相今但取一门总意亦即泯绝无寄又欲令四门成四种法界故初门即事此门即理三即事理无碍四即事事无碍故。   ▲第三彰其无碍然上十对皆悉无碍今且约事理以显无碍亦有十门。   第三事理无碍观中疏文分三初总标二一理遍於事下别释三上之十事下总结今初言十对皆悉无碍者谓一教义无碍二理事无碍三境智无碍乃至十应感无碍今且约事理无碍者事理是所诠法中之总故又诸处多明理事无碍故为成四法界故。   ▲一理遍於事门。   ▲谓无分限之理全遍有分限事中。   ▲故一一纤尘理皆圆足。   一理遍於事下第二别释十门即为十别一一门中多先正释后会前义即前性相不同中十对之义或一门会一义或二门同会一义或一门以会多义至文当知又十对中唯会法性以是同教一乘义分齐故如前云三乘一乘别今但会一乘五性一性别但会一性十对皆然今初第一门不会至第二门一时会故疏中三初标门。   ●次谓无分限下正释谓理不可分故无分限事随缘别故分位历然而不相离故得相遍今明理不异事故遍事中。   ●后故一一纤尘下结成遍义若不全遍则理可分事不全摄亦不即理如一纤尘事事皆尔正遍此时不妨余遍故亦非余处无理全此全彼亦非二理。   ▲二事遍於理门谓有分之事全同无分之理故一小尘即遍法界。   二事遍於理门者文中二先正明后会前前中所以要全同者以事无别体还如理故若不全同则不如理色不异空义不极成然相遍二门超情难见何者谓事既有分理即无分如何得遍若尘遍法界尘应非小理遍同事应如小尘今明由事与理有非一非异义故以非异故全同以非一故不坏分无分别则事理两分如海与波一波全遍大海以同海故大海全在小波以海无二故全在一波亦全在诸波同一海故。   ▲由上二义互该彻故皆同一性。   由上二义下二会前义於中分二先会一性后会一乘前中三初明一性无性二明成佛不成佛三明无性即佛性初中先正明后引证前中谓事有分限理无分限五性约事一性约理今理遍於事则一性之理全在五性之中事遍於理五性即是一性故云互该彻故皆同一性。   ▲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故出现下二引证此文释通二义一正是事事无碍义以众生及佛皆是事故今取释文皆同一性之义故证事理无碍由理遍事故生随理而在佛中。   ▲理遍事故一成一切成事遍同理故说都无所成。   理遍事故下第二明成佛不成佛义谓理无二实故该多事而皆成也理如虚空故事同理而无成矣。   ▲经云譬如虚空无成无坏。   经云譬如下引证亦出现品成正觉中义引之耳文云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即无所成义由上二义欲成则念念常成欲不成则十方三际无成佛者故成与不成自在无碍。   ▲一性无性即是佛性。   ▲故涅盘云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一性无性即是佛性者第三会佛性义先正会。   ●后故涅盘下引证以第一义空即无性故大意秪尔欲穷法源故复略引然北经二十七师子吼品问於佛性总有六问经云何为佛性(一问体相)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二问名义)何故复名常乐我净(三问性德)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四问众生不见所以)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法而了了见(五问住住法别)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六问用眼不同)答中答第一问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乃至云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盘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荐福释云然佛性有二一性得二修得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者即性得中道智慧觉性如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亦如华严经无相智无碍智具足在於众生身中等非是从缘智慧名智慧也有自性遍照法界光明义故名智慧也从所言空下明修得性修得觉性观第一义空不见空与不空离有无相故从智者见空下明见中道人智者即佛菩萨也从空者下明空有等法也空即遍计依他不空即圆成实性下文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即是第一义空等故知第一义空是不空如来藏非空如来藏诸佛菩萨真俗双观有无齐照故名中道又准下文云佛性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与善法作种子故准此经文第一义空不是空如来藏上即荐福意亦有深理今正释者与上少异初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者即双标空智以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故明即是智慧拣异瓦砾非情从所言空者下经自双释二义所言空者牒上第一义空以空有双绝方名第一义空故云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下释上智慧经文稍略若具应云所言智慧者能见於空及与不空故此中者字非是人也秪是牒词此中言见非约修见但明性见本有智性能了空不空故若无本智谁知空不空耶我无我等亦尔约修见者自在下经答第五六问中及无明覆下方论见不见耳今以即智明空故名第一义空即空之智方是常恒智性不生故常不灭故恒古德引下经空等二文证成第一义空非空如来藏今观所引正证是空如来藏义云何非空已下方证名为智慧义空智相成方为真佛性义则知二藏亦不相离以佛性妄法不染故名为空具恒沙德故名不空要空诸妄方显不空之德故不相离思之又言第一义空者第一义谛上论空故明知空性智性无二性也故初言即是第一义空又云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若尔双见方有佛性不双见时应无佛性故知一切空不空等言含於能所约其所见空与不空即是中道佛性约其能见若不双见不识佛性若见中道名见佛性余如彼经及疏。   ▲又出现云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无不有者即一乘义也。   又出现云下第二会一乘无不有者释成一乘义若有一人无智慧性即有二乘三乘耳。   ▲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理成如揽水成波故。   三依理成事门中二先总释后会前前中言要因理成者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故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又离真心无别体故。   ▲於中又二一明具分唯识变故觉林菩萨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明唯心义也何以得知是具分耶次颂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既是即佛之心明非独妄心而已。   於中又二下第二会前会上二义由前离真心无别体故成初具分唯识由前无性理成故成真如随缘义今初言具分者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即是具分以具有生灭不生灭故不生灭即如来藏即会前唯心真妄别中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次引证言觉林偈即夜摩宫中偈赞品先有喻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无差别等疏所引偈即合上半初句合譬如工画师下三句皆合分布诸彩色次引证具分偈亦合分布彩色并如夜摩偈赞品释。   ▲二明真如随缘成故问明品文殊难云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即缘性相违难觉首答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即真如随缘答又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明随缘不失自性即同胜鬘依如来藏有生死依如来藏有涅盘。   二明真如等者即会前真如随缘凝然别中随缘义也缘从真起故依理成离如来藏一切诸法不可得故如问明品释。   ▲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成故事虚而理实。   四明事能显理门中分二先正明后引证前中谓由揽理成者蹑前第三门也故事虚而理实者由揽理成离理无体故事却虚理则实也以事虚故能显实理事若有实实理则隐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波相虚令水现也以波揽水成故波虚水实故波能显水若离波说水即有外明空。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如波相虚令水现故。   依他无性等者释成上义即是会前依他空有即离别中即义既云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明非但无遍计性别有圆成是所显理。   ▲夜摩偈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又十忍品云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有相违须弥顶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等文遍於九会。   后夜摩下引证总引三文初夜摩偈即力林菩萨偈三偈连绵二引十忍品即如响忍三引须弥偈即胜慧菩萨偈下半云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此前有一偈反释云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其中深旨如随经疏文。   ▲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全理则事尽无遗如水夺波波相全尽。   五以理夺事门等者於中分二先正释后会前今初言事既全理即事尽无遗者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斯则水存以坏波矣。   ▲故说生佛不增不减。   故说生佛下二会前也於中三初正会次引证后非约一分众生下拣异权宗。   ▲出现品云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故乃至云设一切众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亦无有异皆以无相平等故。   出现品云下引证略引二经初引出现言乃至云设一切等者其乃至中合云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来凡有几何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言如我解於仁所说义化与不化等无有别云何问言凡有几何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下同疏末后云皆以无相平等故者义引合云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减。   ▲不增不减经亦同此说。   ▲非约一分众生不成佛者说无增减耳。   不增不减经下二引他经虽言小异而文义多同。   ▲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而成事法遂令事显理不现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   六事能隐理门者随缘之中别义以随缘成事此事遍於真理故事显理隐也。   ▲故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财首偈云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等。   故法身下引证即法身经言财首偈云者即问明品。   ▲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空即色故理即是事方为真理。   七真理即事门者以事必依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水即波也。   ▲第七回向云法性不违法相等故。   法性不违法相等故者等字等於余文具云法性不违相法相不违性法生不违性法性不违生此两对明事理无违相不违性生不违性自属事能显理及第八事法即理门故但略引性不违相一句即第二十九经。   ▲八事法即理门谓缘集必无自性举体即真故。   ▲上之二门正明二谛不相违义如湿不违波波不违湿举体相即故夜摩偈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上之二门下并将七八二门会前五义一会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相即义也湿喻真谛波喻俗谛夜摩偈者即精进林菩萨偈彼初偈云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唯佛与佛知智慧究竟故次文即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然法非法有其二义一善法为法恶法为非法此顺标中诸法无差故二者法相为法法性为非法即金喻法性色喻法相今文正用后意故证事法即理二谛相即。   ▲此亦喻於如来之藏与阿赖耶展转无别。   此亦喻於下二重会前唯心真妄别中通真心义即金喻如来藏色喻生死等故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由前第三门中已会故致亦言。   ▲又由事即理故虽有不常理即事故虽空不断。   又由事即理下会不断常亦是二谛门中开出。   ▲又由事理相即故起灭同时须弥偈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归尽其性如虚空故说无有尽智者说无尽此亦无所说自性无尽故得有难思尽等则同时四相不待后无。   又由事理相即等者会四相前后一时别中一时之义事全同理故事即灭也以事虚无体故引偈即善慧菩萨。   ▲亦令究竟断证离於能所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后非言词所及回向品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等。   亦令究竟下会能所断证即离别中即义然引十地断惑经文但初一句是断惑相三时无断方说断故后一句是般若相今以般若亦为能断故因便引之故论释此句云即是观行相谓无分别智体绝名言真智内发不同声闻依声而悟故既为真智故可断惑回向品云无有智外如等者亦证断惑能所不二义如前说上所引经皆至下本文自当晓了。   ▲九真理非事门即妄之真异於妄故如湿非动。   九真理非事门者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湿非动故是则不异有之真空空存也。   ▲十事法非理门即真之妄异於真故如动非湿故惭愧林偈云如色与非色此二不为一又云如相与无相生死及涅盘分别各不同等。   十事法非理门者谓全理之事而恒非理以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非湿故是则不异空之幻事事存也。   ▲上七八二门明事理非异九十二门明事理非一故为无为非一非异第四回向云於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於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   上七八二门下用前四门会前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无为义也然大品亦云须菩提白佛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佛答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有为无为不合不散皆其义也。   ▲上之十事同一缘起故云无碍。   ▲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於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以成理事圆融无碍观也。   上之十事下第三总结即结释十门於中二先结指后约理望事下别束十门以成八字理望於事有其四义一有成者即第三依理成事门二有坏者即第五以理夺事门既夺彼事事则坏也三有即者即第七真理即事门四有离者即第九真理非事门言事望於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者亦有四门一有显者即第四事能显理门二有隐者即第六事能隐理门三有一者即第八事法即理门四有异者即第十事法非理门此上言成坏等者就功能说如有成者是理成事非理自成则一一门皆有事理无碍故云约理望事约事望理余可思之上来相参故有四对八义而初相遍二门今不会者以相遍之义义皆相似非如一成一坏等故故不显之又相遍者即后八门之所以故谓由相遍方有成坏等耳若欲摄者即事理相即二义所收后之不即二门即不坏能所方有相遍有相遍故方论不即言逆顺自在等者事理相望各四义中皆二义逆二义顺谓依理成事真理即事顺也以理夺事真理非事逆也事能显理事法即理顺也事能隐理事法非理逆也欲成即成欲坏即坏故云自在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显不碍隐隐不碍显故云无碍正当成时即是坏等故得同时四对皆无前后故云顿起又上四对何以约理望事但云成等不云显等约事望理但云显等不云成等深有所以何者事从理生可许云成理非新有但可言显事成必灭故得云坏真理常住故但云隐其即之与一离之与异大旨则同细明亦异理无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万差故可言与理冥一理绝诸相故云离事事有差异故云异理上约义别有此不同若统收者应成五对无碍之义一相遍对二相成对三相害对四相即对五不即对五中前四明事理不离后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对之中共有三义成显一对是事理相作义夺隐及不即二对是事理相违义相遍及相即二对是事理不相碍义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相即由相即故相遍由有第三相违故有第五不即又若无不即无可相遍故说真空妙有各有四义初约理望事即真空四义一废己成他义即依理成事门二泯他显己义即真理夺事门三自他俱存义即真理非事门四自他俱泯义即真理即事门由其即故而互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於事门以自存故举体成他故遍他也后约事望理即妙有四义一显他自尽义即事能显理门二自显隐他义即事能隐理门三自他俱存义即事法非理门四自他俱泯义即事法即理门又初及三即事遍於理门以自存故而能显他故遍他也故说幻有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   ▲第四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且依古德显十玄门於中文二先正辨玄门第二明其所以。   第四周遍含容者即周遍含容观於中二先标举开章后依章别释今初然此观名即法界观中之名以当事事无碍以理有普遍广容二义融於诸事皆能周遍含容众多义门皆悉由此二义而有然法界观立十观名与十玄不同故今疏云且依古德显十玄门即依藏和尚也至相已有而小有不同於中文二下开章可知。   ▲今初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此之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其一门即具一切。   今初一同时下二依章别释释其二章即为二别今释初章疏文有三初列名总显二指事别明三结例成益今初十名全依贤首是故上云互依古德就列名中其第二广狭自在门同法界观中广容普遍之义而名小异此门贤首新立以替至相十玄诸藏纯杂具德门意云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等为杂即事理无碍恐滥事理无碍所以改之主伴一门至相所无而有唯心回转善成门今为玄门所以故不立之而列名次亦异於彼彼云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今不依至相者以贤首所立有次第故一同相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冠於九门之初二广狭门别中先辨此者是别门之由由上事理无碍中事理相遍故生下诸门且约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三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以己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门五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理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入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如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以为门别故故此三门皆由相摄而有相入则如二镜互照相即则如波水相收隐显则如片月相映六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故有微细相容七由互摄重重故有帝网无尽八由既如帝网随一即是一切无尽故有托事显法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时亦尔十由法法皆然故随举其一则便为主连带缘起便有伴生广如下释然刊定记则分德相业用各有十玄德相十者一同时具足相应德二相即德三相在德四隐显德五主伴德六同体即成德七具足无尽德八纯杂德九微细德十因陀罗网德二业用十者一同时具足相应用二相即用三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纯杂用七隐显用八主伴用九微细用十因陀罗网用其德相门中无业用门中四五业用中无德相六七彼师意云业用是应机施设故有相入相作以本不入令见入故本来众生非佛令生作佛故故是业用德相不尔故无相作相入其德相本具故有同体即一切法德及具足无尽德业用不尔故无此二此四互出故各有十历门备举便成十二今明德用虽异不妨同一十玄无不该摄德相亦有常入作故故彼相在即相入也彼相作者乃相即也名异义同令见出入即业用门常相涉入如镜互照即德相门以众生为佛生即佛也以佛作众生佛即生也故知相作即是相即若约对机而作名业用门本来即是名德相门依此而分非无小异统其体事更无别也是知相即相作二名虽异而无两门入在小殊始终一致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则阙此德不应有普摄诸法之德及遍一切法德亦应无有能安立德及能持世间成就一切诸佛菩萨之德故常作入於理无违如有经言诸佛犹如净明镜我身一似摩尼珠诸佛常来入我体我身遍入诸佛躯即常入也又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何无作耶若随情见作入则但有业用义也其同体成即德乃此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但名异耳故彼自释云一一即是一切诸法故与下释托事义同其具足无尽德即帝网门亦微细门摄并如下会又彼不存广狭而存纯杂亦如下会而彼无十世门彼以时为所依体事故故彼体事亦有十种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则摄法无遗斯亦有理今明时无别体故不为所依但依法立故入玄门耳亦如下会。   ▲今且於前十中取一事法明具后十门。   今且於前十中下第二指事别明分二先总也。   ▲如下文中一莲华叶或一微尘则具教等十对同时相应具足圆满。   后如下文中下别显十门即为十别初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以近初列故不标次文中先正明后引证前中又二初明当门中具后明具余九门疏言则具教等十对同时相应具足圆满者初当门中具也此中正意即明具前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等十对之法前十对法无法不包故此顿具则无所不具所以具者广有十因略而言之法界融故然古德就一华之上义有此十探玄记云此一莲华表令生解为教则是所诠为义如下胜音菩萨莲华处说二华相为事华体为理下云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三华是所观亦即是能观以此经中可以内行为外事故四行事之华结成位故五因事之华揽成果故六华台所依亦入正故如国土身等七华体同真用应机故八全揽为人恒是法故九逆同五热顺十度故十应赴群机亦能感故如一华事既尔余一切事准以知之如事法既尔余教义等一切皆然准思可见如具自十对既尔彼一华叶具前十门亦然释曰若依古德此义则一事华上已有此十前十对上复各有十令一事华顿具十十亦有斯理今此疏意但令顿具前十已无不收耳。   ▲亦具后之九门及彼门中所具教等以是总故。   亦具后之九门下此第二明具余门亦释成总义若唯具当门不成总故而言所具教等者下九门各有教义理事境智等故今能具门既全在初门门门所具居然在此然九门具教等虽同於义各别谓广狭门则十皆广狭谓教广狭义广狭理广狭事广狭等若相入门则十皆相入下七例然。   ▲故下文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故下文云下第二引证於中先引妙严品即普智眼广果天王偈彼偈下半云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此明一门中具无尽则无不具足也。   ▲华藏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一尘尚具况一叶耶。   后引华藏偈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今但引尘含法界便是总义以教义理事境智及广狭相入等即法界故问但言法界宁知非是理法界耶答曰以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明知是含事法界耳。   ●一尘尚具况一叶耶者举细况粗释成玄妙耳又妙严品喻佛身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此举佛身具足诸法也又晋经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是故说菩提无量无有边亦约佛身心具也又普贤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国土所有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据能令之言但似业用总由德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物见之即为业用下德相业用准之第十行云此菩萨於其身中现一切剎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八十云善财见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轮诸山河海人天宫殿种种时劫诸佛菩萨如见现在世界如是前际后际一切世界中悉尔明见乃至十方剎尘中现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及闻佛菩萨众会言音斯并同时具足相应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