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5 页/共 24 页

▲三缘起相由者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   三缘起相由中疏文有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又三初总彰多门谓大法界中缘起者拣於内外染净一事缘起也如外水土人功时节为缘则有芽起内无明行等为缘有识等起今则不然总收法界为一缘起故云大也又即一缘起具多义门全同法界即大缘起不同三乘但明因缘生法无性而已。   ▲约就圆宗略举十门以释前义。   约就圆宗下二标举章门。   ▲谓缘起法要具此十义缘方起故阙则不成。   谓缘起法下三彰十所以。   ▲一诸缘各异义谓大缘起中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杂乱方成缘起。   ▲若杂乱者失本缘法缘起不成。   ▲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位。   ▲文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   一诸缘各异义下第二别释也十门之中初三是本后七从生谓四五六从初门生七八及九从第二生其第十门从第三生第三但合前二门故唯生一门就初三门初一是异体门二即同体门三即同异合明所以有同异体者以诸缘起门内有二义故一不相由义谓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缘是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也初即同体门后即异体门若尔何以初异体门中云诸缘各别不相杂乱第二同体门中云互相遍应方成缘起释曰谓要由各异方得待缘要由遍应方自具德耳所以前之二门各生三者一互相依持有力无力故二互相形夺有体无体故三体用双融无前后故已知大意次正释文第一门即异体门於中有四初正释次若杂乱下反成三此则诸缘下结示四文云下引证即是光明觉品更下半云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上半即相成并立义下半形夺两亡义今非下半之义故不引之然由相成方各有体。   ▲二互遍相资义谓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即具多个一也。   ▲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即资应不遍不成缘起。   ▲此则一一各具一切。   ▲下文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   二互遍相资义者即同体门文中亦四初正释言此一即具多个一者如十钱为缘一钱当体自是本一应二之时乃詺初一以为二一应三为三一乃至应十为十一故有多一。   ●若此一缘下第二反成也若无十一本一不能应余九故。   ●此则一一下第三例余也如一既有十二三四等亦各有十故云一一各具如十钱为喻其法界差别无尽法中各各遍应故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   ●下文云下第四引证即忉利天宫偈赞品真实慧菩萨偈文下半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此证第三门义故今但引上半。   ▲三俱存无碍义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应多缘方是一故。   三俱存无碍义等者双融同异也文中亦四一正释。   ▲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镕融有其六句。   二是故下句数料拣於中先总明欲多常多欲一常一故云自在。   ▲一或举体全住是唯一也或举体遍应是多一也或俱存或双泯或总合或全离皆思之可见。   二一或下别释初二句可知二或俱存者俱存住自及遍应也亦俱存唯一及多一也四双泯者即第四句由俱存则相即夺故住一即遍应非住一也遍应即住一非遍应也五或总合者合前四句为解境故六或全离者全离前五成行境故。   ▲文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   三文云下引证如前已引意取和合起义。   ▲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竟。   四此上下总结三门大旨。   ▲四异体相入义谓诸门力用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有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   四异体相入义等者疏文有五一总释二引证三反成四结成正义五别示其相今初递相依持者以是缘起一多等非定性一多等故。   ▲如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   如论云等者二引证也然论有二意一显无生之义则上句以缘破自如中论云如诸法自性不在於缘中以若有自性不合假众缘既假众缘则自性应在缘中缘中求自性不可得故无自性生下句以自破缘故云缘不生自因生故谓若他生则但有缘即应能生不合假於自因今假於因明非他生也上来显无生之义耳二者显缘起义因不生者因全无力缘生故者缘全有力下句例知今正用此意证成上义。   ▲若各唯有力无无力则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即有无果过以同非缘俱不生故。   若各唯下三反成上义亦是解妨谓有问言因缘各自不生和合共力有生复有何过斯即立共生义故先通云若尔则有多果过释云一一各生故如谷子为因水土人功时节是缘应生五果谓谷芽水芽土芽等故云多果次有问言若尔总皆无力合而能生复有何过此亦立共生义故复通云有无果过谓金石火等於芽无力不能生芽水土谷等於芽无力安能生芽故同火等非缘不能生果云无果过也。   ▲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   是故缘起下四结成正义谓既全有力全无力缘起不成要一有力一无力缘起方成如阙一缘下指事明也如无一即无二无三等亦如无柱即无梁无椽等以阙一事余皆不成舍等缘故言余亦如是者若无二亦无一无三等若无三亦无一二等乃至若无十亦无一二等若无梁亦无柱等随举一法阙缘不成今法界中随阙一事一切法界不成缘起也。   ▲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於多多依於一多是无力潜入一内。   是故一能持多下第五别示其相於中三初明一望多二例多望一三结成句数初中二先明一持多依后例多持一依今初又二先明依持之义。   ▲由一有力必不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   后由一有力下释成亦通妨难恐有难云一之与多俱有有力无力二义云何一能摄多故此通云由二有力与二无力必不俱故以能为缘边即是有力要对所起是无力故思之。   ▲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持多依下二例多持一依也是则多是能起能为缘故一是所起多所成故。   ▲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无力常含多在己中潜入己在多中同时无碍。   如一望多有依有持下第二例多望一也於中二先结前即是举於能例二多望下生后即是正释问前门之中先明一持多依后例多持一依义已圆足何得更有此多望一耶答此有深旨谓前一望多中一为持边一能摄多一为依边一能入多虽复多上有持但取一为能入故并属一望於多所以疏文欲释多望於一先结前段云如一望多有依有持等有依者即前多持故一成依也有持者即前一有力为多依故言全力者成上一持言无力者成上一依言常含多在己中者一有力为持能摄多故言潜入己在多中者一无力为依便入多故故此二句皆属一望多也。   ▲多望於一当知亦尔。   多望於一等者二生后正释也若总释者但改前一字为多字多字为一字则义自现如恐不晓更为具作应云多能持一多是有力能持於一一依於多一是无力潜入多内由多有力必不与一有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摄一也由一无力必不与多无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入多也如多持一依既尔一持多依亦然反上思之是则能摄亦是多能入亦是多虽多摄一即是一入多然名多摄虽多入一即是一摄多而名多入耳则前之二门摄入皆属一后之二门摄入皆属多则二义天隔非繁重也。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思之。   俱存双泯下三结成句数谓上一摄多是第一句多摄一是第二句俱存即第三句谓即一摄一入时即多摄多入故双泯者即第四句一摄一入即多摄多入故便一摄一入泯多摄多入即一摄一入故则多摄多入泯故云双泯对前别明二句则有四句亦可成五六五俱照前四成解境故六顿绝前五成行境故。   ▲五异体相即义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   五异体相即等者此中但即与前入异文势大同五段之文唯阙引证耳於中四一立理略明二反显前理三结成正义四别示其相今初为能起边即有体为所起边即无体如云从缘生法是法即空意取所生空也空即无体义言形夺者以能起之缘形对所起夺彼所起令无体也。   ▲若阙一缘余不成起故缘义则坏。   若阙一缘等者二反显前理成有体义也如无一缘二三四等皆不成故则知一有体也。   ▲得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   得此一缘下三结成正义既一切由一故一有体也。   ▲是故一缘是能起能成故有体多缘是所起所成故无体。   是故一缘下四别示其相於中三初明一望多次例多望一后结成句数今初亦二先明一有体后例多有体前中文二先正明可知。   ▲由一有体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   后由一有体下释成亦是解妨谓有难言一之与多俱有有体无体二义云何独言一有体耶故今通云由有无义不得并故今一为能起边多必是所起故若不尔者能所不成缘起亦坏言是故无有不多之一者此一即是多故无有不一之多者此多即是一故问一不即多有何过耶答有二过故一不成多过谓一既不成多余亦不成多故如一不成十二三四等亦不成十故无十过二不成一过谓若一不成十此十即不成由十不成故一义亦不成以无於十是谁一故一不即多成过既尔多不即一成过亦然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则不成立便有自性断灭等过故。   ▲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一多既尔等者反上一有体却为一无体多无体却为多有体更无别义。   ▲如一望多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同时无碍。   如一望多下第二例多望一也於中亦二先结前即是举於能例大意全同前相入门也但即入别耳言有有体无体者有体即前一是能起故有体也无体者即前举例中多一亦然明一无体也故能摄他同己者成上一有体摄他多也即前无有不多之一耳废己同他者成前一无体也故废一己同他多也虽有有体无体二义皆属一望於多故云摄多同多。   ▲多望於一当知亦尔准前思之。   多望於一下二生后正例全同前门但改一为多改多为一耳若结应云摄他一同多己废多己同一他耳前一望於多摄废皆是一此中多望於一摄废皆是多则义悬隔矣余如相入门思之。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思之可见。   俱存双泯者第三结成句数俱存谓正一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时即是多摄一同己废己同一也双泯者以一望於多二义即是多望於一二义故则一望於多二义泯矣多望於一二义即是一望於多二义故则多望於一二义泯也旨不异前故令思之。   ▲六体用双融义谓诸缘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   六体用双融义等者文中三初立理略释。   ▲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则唯有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则唯有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用全用之体不失体是则无碍双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现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   次是故圆通下开章别释成六句故初一以体就用二以用就体三体用双存四体用双泯以体用交彻形夺两亡即入同源故圆融一味五成解境六成行境并显可知。   ▲此上三门於初异体门中显义理竟。   此上三门等者后结所属也。   ▲七同体相入义谓前一缘所有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为同体。   七同体相入义等者释中有三初别释同体义二双释即入所以三正解此门今初言谓前一缘等者即指前第二门以第二是本同体门故如一本自是一为本一应二为二一应三为三一等只是一个一对他成多亦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望兄为弟望弟为兄等同一人体而有多名今本一如一人多一如诸名也。   ▲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即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又由此一缘下二双释即入二义所以谓同体即入由异体成异体相入故令同体相入异体相即故令同体相即此有二义一若直说者如异体二即是本一其同体二岂非即本一耶异体三即本一则同体上三亦本一矣正是今意二者本一自与多一互为缘起例同异体相由故耳次疏具之。   ▲先明相入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多一无力依彼一缘是故一能摄多多便入一。   ▲一入多摄反上应知。   先明相入者三正释此门也此亦有二初明一望於多后余义下例多望於一前中亦二先明一有力多无力言一能摄多多便入一者多即余九一一即本一也一入多摄反上应知者二例多一有力本一无力也以由我多一方詺本一为本一故故多一有力便摄本一本一入多一也。   ▲余义余句准前思之。   余义余句下二例多望於一也亦全同前异体相入门中言余义者谓上明本一望多一有持有依全力无力故能常含多一在己一中潜入本一在多一中无有障碍今多一望本一亦有全力无力故能常含本一在多一中潜入多一在本一内亦无障碍故云余义也言余句者即俱存双泯四句六句例前异体故不繁说。   ▲八同体相即义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亦有有体无体之义故亦相即。   ▲以多一无体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多一令一摄多。   八同体相即义等者疏文亦二先明以一望多后余义下例多望一前中亦二先明本一有体后例多一有体今初又二先言亦有有体无体之义者总出所以亦同异体门中能成有体所成无体也。   ●后以多一无体下正释本一有体在文可知思之。   ▲如一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然。   如一有多下二例多一有体也由有多一方詺本一为本一故多一有体本一无体也多一有体故能摄本一本一无体潜入多一也。   ▲余义余句并准前思之。   余义下笫二例多一望本一也谓上本一有有体无体故能摄多一同己废本一同他同时无碍今多一望本一亦有有体无体能摄本一同己废多一同他同时无碍全例前异体中故云余义也余句者亦即俱存双泯四句六句耳。   ▲九俱融无碍义谓亦同前全体用双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准前应知。   九俱融无碍等者疏文亦二先正释本门后此上下结前三门所出前中言亦同前者同前异体门也即前第六门也寻前第六於义分明但有同体与前别耳恐不晓者今当具说谓同体缘起法中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融亦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则唯有同体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则唯有同体相即无相入义三归体之用不碍用全用之体不失体是则无碍双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现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同体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故云准前应知。   ▲此上三门於前第二同体门中辨义理竟。   ▲十同异圆满义。   十同异圆满等者疏文有三此上一句标名次谓以前下别释后此第十下结属引证今初谓前来异体四门同体四门及第三同异俱存并不出同异合居一处不偏一门故云圆满。   ▲谓以前九门总合为一大缘起令多种义门同时具足也。   ●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门。   ●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门。   ●由异体相容具微细门。   ●异体相即具隐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