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8 页/共 24 页
第六摄境唯心体等者疏文分二先总明后然有下开章别释前中亦二先正明后引证今初前之五体皆心所变心外无法如声是色即二所现影况依声上假立名等其教所诠及诸法显义并离心无体。
▲唯识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现故起信亦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唯心现。
唯识等云下第二引证此引三文含於四教初引唯识即是初教故彼论名成唯识者唯遮外境识表内心离识之外更无别法彼引多教成立唯识亦引华严广如彼论而言等者等有二意一等余论二等余经今初谓瑜伽杂集摄大乘等故无性摄论第四云论曰其有未得真智觉者於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释论中云十地经者於彼经中宣说菩萨十种地义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识所变现聚集为体谓彼圣者金刚藏识所变影像为增上缘闻者身中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如是展转传来于今说名为教故诸论皆引华严成立唯识即是第六地中一心所摄门经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於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今由诸论皆已引之故疏下引但引梵行二又此等者等取楞伽等经顿教中义八识虽空而说唯识起信亦云下即终教中证此即彼论解释分中显示正义之文然其立义分中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此即已明唯心义讫今取解释分显心性相真妄交彻知是终教按彼论贤首疏云一心者即如来藏心含於二义一约体绝相即真如门二随缘起灭即生灭门此义至问明品当广分别今但略证教体是心耳梵行品下即引当经以证圆教唯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变而已。
▲然有二门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收。
然有下开章别释中先开章后别释。
▲前中通就诸教以成四句。
▲一唯本无影谓即小乘不知唯识故。
释中初释本影中四句为四。
▲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谓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
第二句中分二先正明俱有后明聚集显现前中亦二先引佛地论各别成立后引二十唯识双证前义前中初即如来实有说法故名本质文通六文义通十义皆是已下显文义本因位说听由於意识故果位中亦唯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能於大众会中雨大法雨故能说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唯识疏云既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下引证可知。
▲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像。
▲佛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若闻者识上下明影像教托佛本质自心变故有漏心变则名等有漏佛地论下引证有影亦是前卷以佛为缘自心影像文义为果此文义相下释妨若尔是自心变何名佛说故彼释云自善为因佛力为缘影像为果今从於缘名佛说耳。
▲故二十唯识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护法论师等皆立此义。
故二十唯识下第二引二十唯识论双证前二则本质影像二教齐有谓若闻者为增上缘则佛心相生若像为增上缘则闻者相生故云展转增上力如来之识及闻者识名为二识决定成立本影之教言护法论师等者唯识诸师皆同此立故大乘疏云然此论主无不说法故取此解。
▲然云文义相生复说五心集现谓如说诸行无常即有四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此十四相於闻者识上聚集显现。
▲然西方多释今略举其一谓如说诸字有率尔寻求二心然未定知诸事所属无决定心次说行字由先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起谓率尔寻求决定以决定知诸字所属一切行故闻诸行字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知义复说无字但有二心谓率尔寻求未有决定以未定知无字所属后说常字由前字力展转熏习连后字生具起五心谓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於最后时四字周圆方能解义总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后五故有十四相义如前说余如别章。
然云文义等者第二明聚集显现於中二先总明聚集之相后然西方下别释五心多少言然西方多释者相传略有四解今疏即是第一唯识疏中亦唯此解斯乃总意故疏存之别有三师一云说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其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唯寻耳识所缘境故亦但缘声不缘字名此之一心所变声上虽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缘之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三相现说行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六相现谓前二字各有三故说无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九相现前之三字皆有声字名故说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经十二心有十四相谓四声四字四名并句及义名为聚集若不散乱起染净心及等流心若散乱时生心不定一云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於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缘声字名非现量故由此极少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心生不定一云率尔耳识但缘於声同时意识缘声字名若尔者寻求意识寻何等名此中曲有二解一云四率尔耳识先缘其声四同时意识缘声字名是其现量以缘常声时不缘诸等声及字名故五识同时意识随声等皆现量故四寻求心方得圆满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一云同时意识容非现量得缘过去经於八心四率尔耳识四同时意识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问同时意识既是现量何得缘字名耶答现量亦缘名等自相如理门论说不缘者不缘名义相系属故上约诸行无常说若法华中约诸恶者莫作然五字一句则具一百五相谓诸字有二相谓字及名恶字时七相者字时十六相莫字时三十相作字时五十相故成一百五相百法疏亦说此义言其五心初后通六识中三唯意识又前三是无记后二通善恶又率尔五识后必有寻求寻求心后或散或不散散即复起率尔识不散即起第三决定乃至等流又意识率尔自有二种一五识同时率尔意识缘现在境二独头率尔意识唯缘过去此中且说同时余义广如别章然此皆约未自在位以显五心聚集显现若自在位於一念中具足显现如理思之言次说行字时由先熏习字时无常二字亦在未来其诸一字虽流过去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於此念说行字时心上显现下言连带准此可思。
▲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夜摩偈云诸佛无有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龙军坚慧诸论师等并立此义。
三唯影无本者唯识论疏指无性论作如是说不取为正。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内影像亦空性本离故亡言绝虑即无教之教耳须弥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龙树等宗多立此义。
龙树等宗多立此义者等取顿教般若言多立者不必全尔有三观故此但明空之一义故。
▲此前四说总合为一圆融无碍自浅至深摄众生故。
此前四说下融为一味方顺圆宗若约摄生则浅深有异。
▲第二说听全收中成二四句。
第二说听全收等者文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融通今初标中所以成二四句者以真心融三则似事理无碍故须分之。
▲一约同教以成四句谓一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则唯说无听故所说教唯佛所现二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则唯听无说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三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故说听双存二教齐立四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则听说斯寂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初同教中初二句但以生佛同一真心故互相收三即互不相碍故得双存四乃互相即故所以相泯并易可知。
▲二约别教以明四句谓由不坏相生佛互在故。
二约别教等者别教四句则唯约事事无碍由生佛两相宛然互相在故亦可前是相即门后是相入门以前相即门中含事理无碍故且名同教耳。
▲一众生全在佛中故则果门摄法无遗生尚在佛心中况所说教不唯佛现。
一众生等者第一句有二先正立后引证今初此以佛果称性故摄法无遗无有一法出法性故全性为佛故无法不摄。
▲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
故出现下后引证也初引当经如前已解至下本文重明。
▲又佛性论第二如来藏品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
次又佛性下引论然此品中说如来藏乃有三义今是其一言三义者论云复次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此即第一所摄藏也以为如来之所摄故名如来藏故彼论云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如来者约从自性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为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有清浊名应得至得二种亦尔云云所言藏者一切众生等与疏全同次下论即云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此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疏中所引但取佛含众生之义故略引其中间耳下略引二藏二隐覆为藏者道前为烦恼覆众生不见故三能摄为藏者果地一切功德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今取果摄故亦不引后之二藏。
▲又下出现品中明三世劫剎众生所有心念根欲尚皆一身顿现。
▲况佛智广大同虚空耶。
又下出现下三又引当经况出摄听诸法皆摄何独听法众生於中又二重举况一明一身顿摄况於众生二明智广同空一切本居智内何用摄耶然第一文即出现偈云如三世劫剎众生所有心念及根欲如是数等身皆现是故正觉名无量今疏上二句但略如及二字耳言尚皆一身顿现者即长行中意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亦如是然彼经长行以身摄身偈颂明其总摄今取长行之一身对偈中之广摄以显难思耳故言尚皆一身顿现此一尚字即是举况一身总摄况听法人况佛智下复举况更彰广大即第八十经普贤赞佛偈初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今疏引者意通前半正取大智以况一身故但引初一句而已。
▲二佛在众生心中故则因门摄法无遗佛尚在於心中况所说教非众生心现。
二佛在众生等者众生即因因称法界法界摄法无遗故众生亦摄无遗矣。
▲故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智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佛正觉。
次故出现下引证。
▲此明佛证众生心中真如成佛故本觉无异以始同本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如起信中多明此义而是自心体用今以此经心佛众生无差别故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
后此明佛证下解释谓如来何以不离生心释云众生心真如是佛所证故若尔但是平等之理何足为玄故复次云本觉无异故谓佛本觉与众生本觉无有二体同一觉故本觉即法身故法身同故若尔法身体同众生未证佛证法身复何相预故次云以始同本总在众生心中谓起信既言始觉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生佛本觉既同今佛始同本时全同众生本觉故全在众生心中矣复有问云约体虽同相明自别岂得全同故次云从体起用用不异体体既众生之体用岂离於众生故依体起用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若尔起信论中已有此义何以独名华严为别教耶故次释言起信虽明始本不二三大攸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证不言生佛二互全收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妙之至也疏文可知。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时各实非虚则因果交彻随一圣教全在二心。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下但合前二并实非虚成此句耳谓初佛摄时生即全摄无前无后故实非虚生摄非虚教在生心佛摄非虚教在佛心耳。
▲故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
故众生心中佛下显双存相谓虽双互相摄不妨说听宛然在文似隐义极分明请以喻况略举二喻一者如一明镜师弟同对说听以师取之即是师镜弟子取之是弟子镜镜喻一心师弟喻生佛是谓弟子镜中和尚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和尚镜中弟子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诸有智识请详斯喻此喻犹恐未晓又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顺说听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於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同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思以准之更消疏文众生心中佛者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言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此明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但明能说之佛即是众生心中佛但语听法众生即是佛心中众生下对反上更无别理但说听之异耳。
▲四由生全在佛则同佛非生佛全在生则同生非佛两相形夺二位齐融则随一圣教俱非二心则佛心中众生生无听众生心中佛无说。
▲是以贤首品云因缘所生无有生诸佛法身非是身又偈赞品云如来不说法亦不度众生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得道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等。
四由生全在等者此句双泯义更易了於中先正明是以贤首下引证即第十五经但证第四双非之义因缘所生无有生生泯也诸佛法身非是身佛泯也下半云法性常住如虚空以说其义光如是正要前二句故不引此耳又偈赞品亦证双非大般若文前已释竟。
▲是故此四於一圣教圆融无碍方为究竟甚深唯识道理。
是故此四下总结融通随举一句即须具四故随一文一句若大若小必具此四摄理周圆。
▲第七会缘入实体者前来六门同入一实故。
第七会缘入实体等者疏文分二初总明后亦有下开释。
▲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二会相显性前中以诸圣教从真流故不异於真。
▲故摄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唯识第十释胜流真如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於余教法最为胜故。
摄论中下引证此引无性摄论第七梁摄论第十次引唯识第十彼论释十真如中第三地如彼疏释云由此地中得於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真如或证此如说法胜故。
▲彼宗虽不立真如随缘而说佛正体智证最清净法界而於后得安立教法名为如流以本收末亦名如为教体。
彼宗虽不立下释妨谓有问言彼宗真如凝然何有流义故疏通云而说佛正体等此中逆顺总有四法展转相依若逆推者此之教法从何而立答从佛后得智立此后得智复依何生由根本智故论云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此根本智从何而立由冥真如故名真如最为根本若顺说者梁论第十释云真如於一切法中最胜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真如所流此智於诸智中最胜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於一切定中最胜因此大悲如来欲安立正法教济众生说大乘十二部经此法是大悲所流此法於一切法中最胜菩萨为得此法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由观此法得入三地在文可知。
▲二会相显性者谓彼一切差别教法从缘无性即是真如是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
二会相显性者上说如为教本而教非即如今说教即是如则摄十二分教之相归即如之性也。
▲如来言说皆顺於如故金刚三昧经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仁王二谛品云大王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议如等。
如来言说下重释教即如义上明教从缘生无有自性故教即如今明说主称如故言教皆如金刚三昧经证成此义言义语者皆契如故下引仁王证成前义言乃至者文中略故若具经云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颂如授记如不颂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句味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上即经文其中云戒经者即因缘经因事制戒故乃因缘经中一义又言法界如者即本生经界即因义故余文可知十二分名义十藏品说。
▲此经明教即是如不说如皆是教若取说法显义皆为教体一切法皆如也则无如非教。
此经明教即是如下复辨通局谓但言十二分教即如此局在十二若云如即佛教则一切法皆如也则一切皆佛教斯义则通故次疏云若取诸法显义体即明一切皆教既一切皆如如皆佛教也。
▲第八理事无碍体者谓一切教法虽举体即真不碍十二分等事相宛然显现虽真如举体为一切不碍一味湛然平等由如无碍佛之音声亦顺如无碍皆与如智而相应故如前义分齐中广明。
第八理事无碍体等者在文可见。
▲第九事事无碍体者文义皆圆。
第九事事下疏文分三初双标次正显文后例释义今初双标文义拣义取文耳。
▲文即圆音此中亦具十种玄门现相品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时具足相应体十住品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必即广狭无碍体亦名纯离教一句不坏狭也纯也文义不同广也杂也又云於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也出现品云如来音声普入一切譬如书字等此亦相入即相容也十住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文即相即教体出现品云道场皆闻不出众外各各随解即隐显教体也又云如来言音唯是一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亦隐显教体亦纯杂教也又云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如善口女等即微细教也阿僧祇品云於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於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等一法既尔余法亦然交映重重无尽无尽即帝网教也触事即法即托事生解教也一念顿演即十世教也如诸会中此方所说十住等十方亦尔即主伴教也若随说一法门皆有无量修多罗为眷属等即眷属教虽不得为主亦是伴类。
次文即下正显文圆文即名句文而言圆音者有二义故一例上名等离声无体今圆音体文亦依之二者既言圆音则文句皆足方称圆耳若一直声音义非正下引诸经成斯教体具十玄门言佛演一妙音等者经文略有三节初则一音周闻但彰其遍次云众音悉具者即前一音顿具多音理万类殊音如善口天女三法雨皆遍者则随一一音具说一切大小权实无尽法门又一一门皆充法界三节已含四义一则展一普周二则一收一切展卷无碍皆悉同时何音何法而不具足彼经次下云一切言词海一切随类音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等则重数更多今但引其一偈足显同时具足言譬如书字等者即如来转法轮中取意略引故有等言若具引者经云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等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何以故言音实相即法轮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於如来转法轮应如是知即此经文法喻之中亦自影略故疏取意略引耳言此亦相入即相容也者据所引文即相入义即此相入是一多相容不同门能入名入所入名容能容即所入所容即能入随义名异容入一义耳言道场皆闻不出众外者即出现音声中梵王及众喻若具引者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应闻故其闻音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佛子如来音声无出无住而能成就一切事业是为如来音声第五相释曰众会闻者即以根熟为众内未熟为众外耳余则可知应者得闻此即显也不应不闻斯即隐也各各随解者闻中复有差别若闻大乘大乘则显不闻二乘二乘即隐小显大隐等可知又云如来言音等者即彼次下第六相也经云佛子譬如众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如来言音亦复如是唯是一味谓解脱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而无念虑亦无分别然此一文证其两义若取诸器各受互不相知即是隐显若取一味随器即是纯杂善口天女亦即彼品经云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佛子彼善口女从口一声出於如是无量音声当知如来亦复如是於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即第四相一中顿具即微细也言阿僧祇品至不可说等者等余经文经云一一佛法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出妙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於彼一一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於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於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於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生不可说此上经文已有数重而但说一法法法皆尔互入重重故成无尽又彼中云清净实相不可说说修多罗不可说於彼一一修多罗演说法门不可说於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於彼一一诸法中所有决定不可说於彼一一决定中调伏众生不可说不可言说同类法不可言说同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法不可言说异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根不可言说异类语念念於诸所行处调伏众生不可说等亦是其类也言一念顿演者一念顿演无量劫法何有十世不互相融第五经云树下诸神剎尘数悉共依於此道场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等。
▲此且约言说若类通诸法皆为教体即所论义义即普法具十玄门如义分齐。
此且约下例文释义初句结前余皆释后。
▲第十海印炳现体者如前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炳现定中是故唯以三昧为斯教体如出现品云此约果位若约因位圆信亦得印现贤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
▲以上十门该罗收摄未有一法而非教体然后二门正是经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
以上十门下第二总结可知教体门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六宗趣通局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先明其通后显於别。
第六宗趣通局中疏文分二先释名标章后前中下依章别释初中宗者宗崇故云所尚亦云尊也主也多也。
▲前中通论一代佛教诸部异计各是一宗谓十八本二各不同故以义相从更复合之。
前中通论下第二依章别释於中二先释通宗后释别宗前中三初总标大意二叙昔辨违三申今正解今初言诸部异计即二十部言十八本二者十八部名次下当列本二者即上座部及大众部故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言以义相从者合二十部兼诸大乘为十宗故。
▲然隋朝大衍法师总立四宗一因缘宗谓萨婆多二假名宗谓即经部三不真宗谓诸般若四真实宗谓法性真理佛性等教。
然隋朝下第二叙昔辨违於中二先叙昔后辨顺违前中又二先正立后异名前中各从所立得名四中各有二句上句立义下句指教。
▲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实。
又此四宗下辨异名四名不出性相而前三从所破后一就所显。
▲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各初浅后深此亦有理。
初二小乘下辨顺违於中二先略释明顺理后约局明违文今初言各初浅后深者以初显正因缘立有缘果之性故为浅二破於定性但从缘有故为深也万法从缘故无定实如铁之坚遇火则镕如水之湿遇寒则坚明知从缘则无定性假名而已故为小深早欲参涉大乘故云经部三是大乘之浅望其第二亦是次深以二但破性而有其相如会指成拳虽无定性非无拳相今复破之明性相俱空为法空矣而言浅者但除妄计以显空义未彰妙有不空真性故名为浅第四方显妙有真性故四为深言此亦有理者自浅之深先小后大一代佛教大意耳故又第一宗是因缘所生法第三宗则我说即是空第二宗亦为是假名第四宗亦是中道义故无大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