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1 页/共 24 页

若谓佛性有二下第七遮救无性於中二先牒救词后辨差当今初彼法华疏云然性有二种一者理性胜鬘所说如来藏是二者行性楞伽所说如来藏是前皆有之后性或无故今许云斯言可尔故涅盘云下引经为证。   ▲然涅盘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若谓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则违教理。   然涅盘依於理性下第二辨其差当涅盘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作佛明约理性若有理性何以趣寂定不成佛有心定当作佛岂得相成。   ▲是知阐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阐提故乃抑扬当时耳。   是知下结示正义谓阐提实不作佛今言阐提作佛者以发心之后方能作佛从其未发心前名阐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阐提故亦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龙女作佛者龙女能作当佛正作佛时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岂是女身作耶阐提成佛亦复如是此约成佛若约佛性理本有之抑扬当时者言阐提无者抑挫令其发心未作阐提令其莫作若言阐提有者显扬理性令不自欺若已作阐提令速回心若速发心得佛无异是故言有未必总有果行言无未必总无理等故生公云抑扬当时诱物之妙岂可守文哉以释法显翻六卷泥洹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生公云夫禀质二仪皆是涅盘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此经来未尽耳由唱此言被摈武丘后大经既至圣行已下果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於是诸公轻舟迎接请唱斯经每至阐提有佛性之文诸德莫不扼腕何以至今犹存无义。   ▲若谓法华入灭后信一乘即是变化权声闻者。   若谓法华入灭下第八遮救趣寂於中先牒救词谓彼救云上法华第三云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得闻是经入於佛慧者是应化声闻非定性入灭声闻者。   ▲权必化实无实化谁。   权必化实下后正破也於中二先总夺化有无用之失如有不定性声闻故菩萨化为声闻诱令回心此则化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决不回心何用化为定性受一乘耶故无所化之机能化便成无用。   ▲又岂不悞於一类怯弱好灭众生。   又岂不悞下纵有其化化翻成损言悞於一类怯弱等者谓一类人厌生死苦又闻佛道长远心生怯弱常欲且趣寂灭若知一灭永沉彼则不敢趣灭今见变化之者从灭得起此怯弱人便谓有真趣灭得起即便趣灭希后得起汝宗一灭决定不起便成悞彼令其永沉故云尔耳。   ▲是知趣寂皆是法华前意耳。   是知趣寂下结成正义法华已前有二意故说有趣寂一为好灭之者且顺其心谓彼念言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智以形患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不如寂灭诸患永亡故顺彼机言有永寂二者为欲恐怖不定怯弱菩萨谓有菩萨倦於广利且欲息心既闻永寂声闻一沉涅盘永不复起便生怖畏惧见小乘由此策心还行大道有斯二益权说有之不晓随宜执为究竟故法华之会广破昔非三根声闻皆与记别不在此会亦为宣陈若实是声闻必信一乘之说若不信者增上慢人第一周中犹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以佛灭后解一乘义者难得其人故许不信及第三周即言余国决定受化明文若此何用偏执故言皆是法华前意耳。   ▲又胜鬘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无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此意明随欲方便而说二乘明知即是一乘无有二矣。   ▲不晓此意将上方便连下一乘而读之輙断一乘以为方便惑之甚矣。   又胜鬘经云下第九会一乘方便之言意云若随欲说不是方便是真实者即定有三乘既随欲说是方便说非真实者则明唯有一乘故云即是一乘即是随彼所欲而方便说便为一句此是一乘所以下云即是一乘无有二乘正显一乘之义诸公错读乃云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故谓一乘而为方便斯定悞矣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此是巧化摄物运济方便非是无实假说方便故生公云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即是方便。   ▲又彼经中广破二乘云无涅盘又云此经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岂说一乘以为方便。   又彼经中下更引胜鬘余文证成一乘真实可知。   ▲设有方便之言尚在法华之前况复无耶。   设有方便之言者复纵破之莫论胜鬘无一乘方便之言设纵有一乘是方便之言者亦是法华之前方便说耳及至法华亦须破三归一也况复经无此言何须强执。   ▲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佛现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诚哉斯言若保执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五性者深为可愍。   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下第十结成破立意云以四十余年皆说三乘唯至法华独说一乘故难信解此即法师品文文云佛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於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今疏略引言已说者法华之前谓般若等言今说者即无量义经言当说者即涅盘等所以方知诸经不及法华难信解者以法华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信解者难耳昔经虽妙犹带三乘曾未明言说唯一实涅盘之中虽明一极法华在前已破三故彼说一极便易信受法华犹如先锋涅盘同於大军先锋已破於贼后军用力不多耳又破三显一法华如收获涅盘如拾穟故涅盘三十六云昔於灵山说法华经八千声闻得授记别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为即其义耳若依难信之义设将己说该着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诚易信耳诚哉斯言者结定前经若保执下结成破立三乘五性即是所破一乘一性以为所立。   ▲故百喻经第二中王改聚落五由旬为三由旬喻以喻方便於一说三后人但信於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   故百喻经下更引他经证成一义彼经第二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盘城心生厌倦更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此经即是金口良断权实显然可息诸说耳。   ▲上约二宗各别所据则互相违反若会释者亦不相违。   上约二宗下第三通会二宗令不相违然此会者恐於后学宗计是非以生过患故复会通虽复会通权实不失於中先总标。   ▲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若入理双拂则三一两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   后谓就机下正会言约法则一者非佛化法化法亦有权说三乘故今言法者佛之知见一乘可轨之法耳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者然准法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立本有者亦说有五今借其言不依其义谓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何者唯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故法华安乐行中不许亲近声闻者恐被熏习成其性故若唯近菩萨则成菩萨性若俱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人亦如今人偏习禅戒等即成定性三学俱习成不定性不定偏执故若都不习近三乘则成无性卒难教化故知熏习成五种性依其长时故说各别言本有无二者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说有心定当作佛非是本有五种性也言若入理等者真理寂寥不属诸数借一以遗三三亡而一遣言穷虑绝何实何权体本寂寥孰三孰一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此以一遣多也又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着诸法计一以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故须三一两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者随物机宜则说三乘陶练已久则便说一故下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释曰尚有无量况三一耶。   ▲是故竞执是非达无违诤大集五部虽异不离法界涅盘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余义次下当会古今违顺竟。   是故下令物除执常说权实亦莫执之此即求那跋摩遗文偈也谓有偈云诸论各异宗修行理无二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亦如胁尊者对迦腻色迦王云如析金杖况以争衣争衣则衣终不破析杖则金体无殊是故依之修行无不获益耳言大集五部虽异者谓五部僧故涅盘三十二亦云五部僧互生是非没三恶道涅盘各说身因者即第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云何名为随自意说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复有说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受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或有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向佛说之舍利佛白佛言世尊如是诸人谁是正说谁不正说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为欲界众生说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说云云释曰意取各随自说者为随自意今疏所引不取随自意义但取皆正说言五百虽异皆为正说二宗小别并合佛教故不应是非故海东晓公云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则贵在得意亡言耳余可知矣。   ▲第三立教开宗分二一以义分教二依教分宗。   第三立教开宗中疏文分二先标章。   ▲今初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今先用之后总会通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后今初下别释分教於中三初总辨源由次言五教下正立五教后若约所说下约诠辨异。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二中二先列名。   ▲初即天台藏教。   后初即天台下解释初小乘教易故不释以见天台立名招难故改名小乘所摄法门不异於彼故指同也。   ▲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   二始教等者文二先正立后释名今初言二乘俱不成佛者其言犹略应云阐提二乘皆不成佛故下终教有二乘阐提皆成佛言以趣寂难成故偏举耳。   ▲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   此既未尽下二释名也谓何名初教复称分耶由合二三两时皆未尽理故言未尽者第二时中但明於空空是初门第三时中定有三乘隐於一极故初教名并从深密二时以得云何空为初门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故若尔彼第三时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显一极故特由此义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为分。   ▲三终教者亦名实教。   三终教等者疏文有三初立名次定性二乘下立理释名后上二下结前生后。   ▲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   二中亦对第二教二义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阐提皆不成佛故名为分亦名为始今既尽理所以名终立实教名双对前二非唯说空复说中道妙有故称实理既非分成亦名称实。   ▲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故总名渐。   ▲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四顿教等者初正立次释名后解妨今初言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即心本是佛体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剎那而登正觉下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   不依地位下二释名先正释。   ▲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   后引二经思益经文文显易了楞伽经语略而未周谓彼经第四先长行云大慧於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颂中有七偈后二偈明不立地位云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解曰初之七句约义配同次后一句据理都泯十地则为初者同证如矣初则为八地者初地不为烦恼所动同不动矣第九则为七者第九同第七无生忍矣七亦复为八者纯无相观与八同矣第二为第三者同信忍矣第四为第五者同顺忍矣第三为第六者第三地中获三慧光第六地中得胜般若同慧义矣无所有何次者颂上经文於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今疏上句略举约义同中一句之要下句即据理都泯义已略周正意在於下句而言等者等余经文。   ▲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於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   不同前渐下上约当法立名此下对他受称不同二三之渐不同第五之圆故立此名则圆顿义异不同天台圆即是顿。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顿诠此理下解妨难此有二难一者刊定记难和尚云上所引经当知此并亡诠显理复何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何是理今为通此故云顿诠此理故名顿教谓所诠是理今顿说理岂非能诠夫能诠教皆从所诠以立若诠三乘则是渐教若诠事事无碍即是圆教岂以所诠是理不许能诠为教耶何得难言更何是理迷之甚矣又复难言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者终圆二教岂不离言若许离言总应名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碍言说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碍言故今疏不救者以贤首不如此立何用救耶但用一句之言诸难皆破故知形虽入室智未升堂亦由曾不参禅致使全迷顿旨。   ▲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   天台所以不立下通第二难谓有问言此之五教摸搭天台初即藏教二即通教三即别教第五名同天台既不立顿何用此中别立故今释云若全同天台何以别立有少异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教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四教绝言并令亡诠会旨今欲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即顺禅宗者达磨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之言直诠言绝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禅不出顿教也。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   ▲如此经等说。   五圆教下先正立后指经既是当经义理分齐一门广说故不释耳又亦大同诸师圆教故。   ▲若约所说法相者。   若约所说法相者下第三约所诠辨异然贤首义分齐内第二卷广明今但略说於中上一句标下皆别释。   ▲初小乘中但说七十五法。   初小乘中四一约法数多少二约二空差别三约所依根本四结成有余今初言七十五法者谓五类法中有多少故谓色法十一俱舍颂云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二心法一即是意识三心所有法四十六谓大地法有十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大善地法有十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大烦恼有六痴逸怠不信昏掉恒唯染大不善有二谓无惭及无愧小烦恼法有十颂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不定有八谓悔眠寻伺贪瞋并慢疑上之六类有四十六四者不相应行法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异熟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十三句十四文故颂云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及生住异灭并名句文身五者无为有三一择灭一非择灭三虚空总上五类之法合七十五法比於大乘欠二十五次下当明。   ▲但说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   但说人空下明二空差别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真理故故智论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云法我见者依一乘根钝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   ▲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   但依六识三毒下明所依根本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识心如顺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中第八为所熏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证三毒耳而云等者谓以三毒为因缘故起於三业三业因缘故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中论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等即其义也三者合取上二义同有能所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非第八为所熏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   ▲未尽法源故多诤论部执不同。   未尽法源下第四结成不了可知。   ▲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数。   二始教中下疏文分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分二先对后彰劣后对前显胜前中以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言所说法性即法相数者说真如法性乃是百法之中六无为数。   ▲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后说有百法下对前显胜言百法者谓色有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故成百数於前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三并如彼说。   ▲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   说有八识下第二别明文有九节即前会二宗中十对之内法相宗中十义而皆如次对前唯第一当第三第二当第一及第二者以第三唯心真妄为对六识三毒为所依故今初第一云何对前说有八识为所依故说八过前唯是生灭明其劣后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者不同前教以三毒六识为因不同终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故摄论第一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等下文广说。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五性决定不同。   法尔种子下即第二对一性五性别中五性之义含前第一对一乘三乘别中三乘之义以乘性相成故但明五性则有三乘而三乘但是化法非所诠中别义故略不明含在五性之中言法尔者此明本有拣异新熏故瑜伽云种性略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本性住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等习所成者谓先惯习善根所得显扬论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五中前四为有后一为无故云有无永别。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既所立识等者第三明真如随缘凝然别中凝然义上一句蹑前生灭识起言业惑者以现行第八名异熟识由过去烦恼及业熏习成种招此识果酬引业故其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故其八识皆业惑生故所立真如下正明不变之义若识从真如如来藏起则有随缘之义识既业惑辨生明知真如不变故唯识释真如名云真谓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若随缘变岂得称如。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说经空义但约所执。   依他起性下第四三性空有即离别中不即之义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故唯识论第八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此中二颂初一释遍计次二句辨依他后二句明圆成初中有多师义今从识法初句能遍计次句所遍计后二句明所执其能遍计正义唯六七识所计有多故云彼彼其所遍计正唯依他为亲所缘依展转说亦通圆成为疎所缘故此非凡境故非亲缘其所执性若安慧师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若护法师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二句依他起性者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明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二句圆成者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拣自共相虚空我等释曰遍释圆满常释成就体非虚谬释实性义此一体言贯通三处遍拣自相常拣共相非虚谬言拣於空我若尔净分依他体非常遍如何亦是圆成实耶故次论云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释曰此中离倒名实究竟为成胜用周遍以释圆义是则圆成有其二种一约理说二约果德故论拣云今此颂中说初非后以约三性通一切故上来论文方释圆成实言次释余文云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於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为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上来所释一依唯识今疏语意拣法性宗法性宗中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则依他无性无性即空空即圆成今言似有不无非即空也语则但释依他影出圆成名耳说经空义但约所执者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此一则空二性不空故云但约。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既言三性下第五生佛不增不减别中之义此但义别而言全同不同前后一乘三乘但取三乘之义等谓五性之中无种性人决不成佛故有此众生守众生界如何可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   ▲非断非常果生因灭。   真俗二谛下第六对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离义於中含有二义一但明二谛别二兼明中道别言二谛别者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依瑜伽六十四有四世俗一世间世俗谓军林等二道理世俗谓蕴处界等三证得世俗谓预流等四安立世俗即安立真如以四世俗对前四种胜义则有四重二谛一世俗世间二谛谓军林为世俗蕴等为胜义二事理二谛谓蕴等即为世俗苦等为胜义三四谛胜义二谛苦等为世俗安立真如为胜义四安立非安立二谛谓安立真如为世俗非安立真如为胜义又真俗各四便成八谛世俗四者一假名无实谛二随事差别谛三方便安立谛四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诠而说但有假名不得体故胜义四者一体用显现谛二因果差别谛三依门显实谛四废诠谈旨谛然上八谛名则小异义不殊前又四重中初一世俗唯局世俗后一胜义唯局胜义中间六谛各通世俗胜义如第一胜义望前为胜义望第二为世俗故既四重二谛一一差别故云迢然不同不同法性二谛相即言非断非常果生因灭者於二谛门中曲开此义此则於俗谛中明非断常不同法性二谛互融明非断常言果生因灭者因灭故不常果生故不断故成唯识第三解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云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等意云若因不灭迁至於果则名为常若果不续因无所生则堕断灭今常相续故无断常广如唯识。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同时四相下第七四相一时前后别中前后义也成唯识第二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标也)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别明)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拣异小乘生在未来余三现在)如何无法与有为相(难也)表此后无为相何失(总答)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别释表义)故此四相於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此依剎那假立四相(结也)今疏但举灭者唯此一句异於法性不计同时故。   ▲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根本后得下第八能所断证即离别中不即义也因明断证复说缘境根本缘真后得缘俗义说双观者亦言了俗由於证真二智双观真俗以其宗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正双观时而常别照言断惑别者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后得不断护法云不亲证故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於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相传释云正体能断迷理迷事二种随眠后得但断迷事随眠断迷理时即观理境断迷事时即观事境故不即也既云根本有双断义故说双观后得既不断於迷理还成别照不同法性一断一切断也此中疏文影略若约断惑应云义说双断而实别断言以有为智证无为理者唯约根本断惑而说上明断惑此辨证理前缘境断惑但就所观以论不即今此证理就能所证心境相对明不即义能证之智则是有为所证之理即是无为故不即也。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既出世智下第九明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有为义也佛地论第三云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有法及彼品类若就实义一一智品具摄一切功德法门若就粗相妙观察智摄四念住等明知四智皆有为也唯识第十云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盘又云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乃至云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以斯二论明皆有为今疏初两句出有为所以以从种生生则有为况能生识体是生灭所生之智安非有为既是修生有为必有有为之相谓生住异灭故云为相所迁四智摄於三身大圆镜智成自受用故说报身有为无漏。   ▲如是义类广有众多具如瑜伽杂集等说。   如是义类下结也。   ▲三终教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   三终教中等者疏亦有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对前始教互有少多可知言所说法相亦会归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空即法性下文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说心心即离念法界一相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等其文非一故此宗中非不有相宗意显性以为玄妙令物达此速证菩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