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4 页/共 24 页

▲二即彼华叶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广狭自在无障无碍。   二即彼华叶下广狭自在无碍门於中二先明广狭后会通纯杂前中三初正明次引证后句数今初上二句出广狭相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者出其所以由华是事分限历然而即同真性故无分限便广无际以事如理故无分即分者明广即狭以不坏相故。   ▲十定云有一莲华尽十方际而不妨外有可见。   十定下二引证即第十无碍轮三昧之文当四十三有一莲华尽十方际即是经文然其犹略具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一莲华其华广大尽十方际以不可说叶不可说宝不可说香而为庄严等次云而不妨外有可见者乃是义引彼经云众生见者无不礼敬故知亦有外相可见也七十七善财叹楼阁云不动本处而能普诣一切佛剎而庄严者之所住处七十六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踰本然其实已超诸世间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诸宫殿故如是等文皆广狭自在也。   ▲是故或唯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广狭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   是故或唯广下三句数分别初事如理故广不坏本相故狭此二同时故有即广即狭同时互夺故有俱泯五具前四一时照了故云解境行起解绝故有第六总绝前五谁复以广狭存泯当其方寸。   ▲然此广狭亦名纯杂义普周法界故纯一无二不坏本位则不妨於杂万行例然。   然此广狭下二会纯杂门以古十玄有名贤首意云万行纯杂有通事理无碍及单约事说故废之耳谓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此即事理无碍也一行长行故纯不妨余行故杂此但约事也故昔废之而立广狭今欲会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纯不坏一多故杂则亦有事事无碍义耳如以入门取之则一切皆入故名为纯入中有多法门故名为杂如妙严品说诸众海各各唯得一解脱门纯也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解脱门杂也六十五慈行童女云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即纯杂无碍也又善财童子所求诸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法门又云多劫唯修此法门者即纯门也诸善知识皆推进云如诸菩萨种种知见种种修行种种证得者此杂门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虽异然属一身此亦纯杂无碍门也又善财普获诸善知识解行德证亦杂门也然上所引数处经文多皆约行一行多行为纯杂故并通单约事明然通德相若准无着无缚解脱回向云以无着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佛自在力於一门中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以无着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佛自在力於种种门中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现一切佛前者即约用纯杂也万行例然者即约行说纯杂通於事理事事无得及单约事行也约事事无碍者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纯施中具於诸行名杂。   ▲三即此华叶舒己遍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己内。   ▲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是故镕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於中三初正明次引证后重科拣初中二先正释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   ●后舒摄同时下句数料拣例上广狭故云思之若具作者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摄以一摄一切故三即入即摄同时无碍故四非入非摄以入即摄故非入摄即入故非摄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绝故。   ▲下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   下云以一佛土等者引证即德相之门文其下半云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土即晋经依贤首引即当华藏偈云以一剎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第八回向云此菩萨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第九回向云於一身中悉能包纳尽法界不可说不可说身而众生界无所增减如一身乃至周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十定品第二定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萨身是菩萨身亦入是诸世界第七定云菩萨自见其身往彼众会亦自见身普入诸地普贤行品有十种普入谓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等上来经文并通德相业用离世间品十种无碍用中亦说众生一多相入六十云十方菩萨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转相入六十一云此诸菩萨入一切无诤境界乃至能令大小相入以一切方普入一方等十行品云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无数诸三昧无量无边诸国土悉令共入一尘中如是等文多约业用明相入义或通德用或各局一可以意得。   ▲若一与一切对辨则摄入各具四句谓一入一切一入一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   ▲互摄亦然。   若一与一切对辨下三重料拣谓上来约一华叶望余但有一入一摄多入多摄之义故今更对余一多等皆有摄入於中先明相入后辨相摄初中言一入一切者如前初句第二一入一者即以一华随对一法如一华叶入一佛身等第三一切入一者即以多法来入此一华等第四一切入一切者独用一华此句不成即将多华及诸佛诸菩萨等别入余华余诸佛等也。   ●互摄亦然者后例辨相摄也上之四句但明入义今摄亦四第一句一摄一切者谓以一华普摄一切诸法第二句一摄一者谓以一华但摄一佛等第三句一切摄一者即以余一切法摄此一华等第四句一切摄一切者即以多华多佛等摄余多华多佛等也此二四句相隐故疏说之随一四句中复应有具四绝五以成六句例前可思故略不显然相入门刊定记德相不立谓业用则有德相之中即有相在此公意谓相入相在二相别故今明入即在义如一镜影在多镜中岂非入耶若常相入即属德相今见相入即是业用曾何大殊。   ▲四此一华叶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体。   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於中三初正释次句数后引证初中言废己同他者是相即义以上相入则此彼互存如两镜相照但约力用交彻明耳今此约有体无体故言废己废己即己无体也同他他有体也亦如事理无碍文中废波同湿等摄他同己则他无体己有体也。   ▲一多相即混无障碍解行境别六句同前。   一多相即等者二句数料拣也於中初句结前含於四句应云一者一即多二者多即一三者亦一即多亦多即一合上二故此之三句皆是一多相即四非一即多非多即一亦由一多相即互相夺故谓由一即多故非多即一由多即一故非一即多成俱泯句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并明照故六或绝前五以是行境言忘虑绝故故疏云解行境别即下二句然约同一类法即有一多相望如一华叶望诸叶等若约异类谓华望剎等例此可知复应例前亦有四句谓一者一即一二者一即一切三一切即一四一切即一切以今但约一华故略不言故下结例该一切法明具四也或应有六此四句后有解行境故或复有六谓前四句后加一即多一多即一多故复应成八加多一即一一多即多以并不出前四句故故不例耳多一既尔大小长短等一一相即例知然刊定记将相即门拣异同体成即德云相即据此彼相望同体成即约此体即是一切法故若尔则是托事显法门今疏正意但以相即门摄同体成即同体成即但是一即多耳。   ▲下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   下云下引证即十住品长行文若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文如是一切展转成此不退人应为说既言展转成即异体异类相望也不思议法品云诸佛知一切佛语即一佛语此同类相即也初发心品云以发心故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乃至云真实智慧等者此则显位上下相即也七十八弥勒告大众言余诸菩萨经於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於一生内则能净佛剎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此则行位皆相即也又如菩萨曾不分身即遍一切亦一即多也。   ▲五华能摄彼则一显多隐一切摄华则一隐多显显显不俱隐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   第五秘密隐显俱成门中疏文分四一正释二句数三引证四喻显初中华能摄彼等者亦蹑前起由上言摄他同己故若摄他他现即相入门若摄他他尽乃相即门若摄他他不尽不现即隐显门如前列名中已会故至相十玄云犹如十钱一即十时一即显二三至十即名为隐亦如见此不见彼彼名隐此名显亦如一人身上六亲所望虽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杂乱由此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名秘密俱成言显显不俱等者以显俱则无隐隐俱则无显故不得俱然隐显同时故得俱成隐显无碍故云秘密。   ▲全摄俱泯存忘俱成句数同前。   全摄俱泯等者二句数料拣全摄即初二句此全摄彼即此显彼隐为第一句彼全摄此即彼显此隐为第二句俱者第三句谓此正摄彼时不妨彼摄此故则亦隐亦显泯者即第四句此摄彼为显时即是彼摄此故非显则显泯也彼为此摄为隐时即能摄此故非隐则隐泯也故是非隐非显存者四句皆成即是解境亡者五句并绝即是行境言俱成者总结上六句也。   ▲下云东方入正受西方从定起等。   下云东方入正受下引证东方入正受为显西方从定起为隐以此但见入定不见起故古十玄亦云於眼根中入正受即是显於色尘中三昧起即是隐例上可知。   ▲如八日月隐显同时。   如八日月等者四以喻明即取明处为显暗处为隐而必同时故云俱成不同十五日唯显月晦日唯隐又暗处非无明明处非无暗但明显处暗隐暗显处明隐亦得云隐显俱成亦如夜摩偈云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住天宫则见处为显不具处为隐非佛不遍十定品云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佛身其量八肘或见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则见七肘时七肘为显余量皆隐也余类例然故彼喻云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释曰见大则大显小隐见小则小显大隐而不增减则是秘密俱成余一切法类可知也摩耶夫人於此一处为菩萨母三千世界为母亦然然我此身非一处住非多处住亦隐显义此处为母此显彼隐等非一处住即是一隐例有多显非多处住即是多隐例有一显亦是双夺俱泯之句非隐非显秘密之义然若约智幻即业用门约极位成即德相门。   ▲六此华叶中微细剎等一切诸法炳然齐现。   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分二先正明后引证前中炳然齐现者炳者明也如瑠璃缾盛多芥子隔缾顿见然微细言总有三义一所含微细犹如芥缾以毛孔能受彼诸剎诸剎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据称性却如瑠璃之缾剎约存相故如芥子在内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如下引证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广容即难知义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尔故云相容一多不坏故云安立。   ▲下云於一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又於一毛端处有不可说诸如来及第九回向微细中说。   ●下云於一尘中下引证略引二文初即晋经又於一毛端处有不可说诸如来者第十回向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即其文也然此二文正唯德相六十八云一一毛孔内各现无数剎等即业用门又德云比丘云住微细念佛门於一毛端有不可说如来出现悉至其所而承事故通於德相业用第九回向云彼菩萨於一念心中现一切众生各不可说不可说劫念心即业用门十微细趣中通於德相业用然刊定记开此微细以成二门第三名相在德第九名微细德而自拣云此不同前相在之义彼约别体别德相望相在此但当法即具一切炳然齐着若尔此一切法为是法界中有法耶为一法中别自有耶若是法界中法则同相在若是别有为示为真示则复是业用门收德相之中则无微细若是真者何异同时具足相应门耶故彼自释微细门云此门亦可名为普门七十一中寂静音海夜神谓善财言此解脱者即是普门於一事中普见一切诸神变故既言普门即同同时具足相应门也若言唯摄同类一切法者如十微细中八相之内一一各具余之七相岂要同类况一尘中一切诸法旷然安住明知相在即是微细是故古德有相容言设此不摄即是相入门中所收如前已会故知新立多有相滥设有小异皆本门收之十门即足。   ▲七此华叶二微尘中各现无边剎海剎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疏文分四一正释其相二以喻释名三引文证成四重以喻显今初一华一尘以称性故能摄一切余尘余法亦皆称性何有一法而不摄耶应以尘对余以辨重重欲令易见且以一尘望余尘说谓一尘之内所含诸剎彼所含剎亦揽尘成此能成尘亦须称性尘既称性亦须含剎第二重内所含诸剎亦揽尘成尘复称性亦须含剎第三重尘含第四重剎第四重尘含第五重剎重重尘成重重称性无穷无尽犹如镜灯故下疏文重举镜灯以喻帝网令於常情见近知远。   ▲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此珠明彻互相现影影复现影而无穷尽。   如天帝下以喻释名十门唯此从喻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现无尽门一珠之内顿现万像如一尘内顿现诸法但是一重一珠现於诸珠方成重重之义珠皆明净如净称性一珠现於多珠犹如一尘现多剎尘所现珠影复能现影如尘内剎尘复能现剎重重影明重重互现故至无尽。   ▲下云如因陀罗网世界等。   下文云等者三引证即是初地承事愿中文云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论释云如帝网差别者即真实义相意明常称实理故不可尽又阿僧祇品云一尘中剎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剎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亦然尽不可说劫恒尔此尘有剎不可说此剎为尘说更难等不思议法品云诸佛有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余等十云诸佛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尽无有余等此约德相若约业用普贤三昧品云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亦重重义然刊定记於此开出第七具足无尽德谓一一自体皆无穷尽如水中文此不同帝网互在重重但就当体即具无尽耳又亦不同微细微细但约一中多法齐现此约一一无穷尽妙严品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又云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十住颂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六十五说具足优婆夷於一小器中出一切资具饮食等毕竟无尽然不减少彼自释云此体德自在非约解脱等业用古德所以不开者一重无尽与重重互望无尽同无尽故若微细顿现现於法界法界无尽故微细亦无尽纵出生无尽亦不出法界若细分别非无小异统其大意但取无尽故依古德不分为二。   ▲亦如镜灯重重交光佛佛无尽。   亦如下四重以喻显以重现之理深远难测帝网之喻世不见形故以近事以况远旨。   ▲八见此华叶即是见於无尽法界。   第八托事显法生解门疏文有三初正释次拣滥三引证今初既言即是无尽法界明知即是事事无碍古立具足无尽不异於此。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   非是等者二拣滥谓拣余教以事表义但是一事以表一法如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尽德从无尽因之所生故。   ▲下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之所起等。   下文云等者三引证也即升兜率天宫品彼有三段文含四义谓初一段文有十句明於多因以成多果谓并列多因后说多果故经云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先住兜率宫诸菩萨众以从超过三界法所生离诸烦恼行所生周遍无碍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无量广大智所生坚固清净信所增长不思议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变化所成就供养佛心之所现无作法门之所印释曰此上并出因也下云出过诸天诸供养具供养於佛者即说多果也次八句一因成一果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於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乃至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既以无生忍唯生於衣等故云一因一果后有九句一因成多果谓但举无生为因总生诸果故经云无着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无边色华云等九云故应有多因成一果摄在初段谓以多因一一成故谓共成一盖共成一衣等今约多因成一果时则随一衣则是盖等以其多因别别所成并在一衣上故故随一事即是无尽况此一事皆是称性故皆即是无尽法界但随一义以名目之如显可重圆明即名为宝若云自在即称为王若为润益即名云等故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皆其事也故一一事即具无尽之法故立具足无尽之德不出於此。   ▲九即此一华既具遍一切处亦复该一切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是。   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疏中三初正释次引证后拣滥今初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而疏文中但作十世言三世各三等者取意以立即离世间品意文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说过去世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三世说一念上言无尽即未来未来欲彰无穷故云无尽现在平等即是现在现在以可目睹例同过未故云平等不言一念亦名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然依旧解如以五日而为九世初一二三为过去三世中二三四为现在三世后三四五为未来三世义当正在第三日前望取二后望取二故有五日成三三世义似进无九世之体退过三世之数今但用三世互为缘起便成九世不离一念故为十世谓如因过未而有现在则现在中已有过未法从因出不异因故余二因二例此可知即中论时品破於执时立无穷过今无所执故以其过成称性缘起广如离世间品疏文释之以时无别体下出十世融通所以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盛结果知是朱夏凋零为秋收藏为冬皆因於物知四时也。   ▲故晋经云过去无量劫安置未来今未来无量劫回置过去世等普贤行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等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等。   故晋经云下引证引晋经者以文显故等取次半云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即当今经普贤行品次下所引言普贤行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等者等取下半云三世互相见一一皆明了即同向引晋经偈也此偈前文复有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言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等者即晋经初发心功德品今经云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而言等者等取余经若此之类皆可引证如十地品第十地云菩萨知种种入劫智所谓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乃至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   ▲时无别体故不别立以为所依。   时无别体等者三拣滥也以刊定记不取十世以为玄门意云以时是所依体事十中之一若长劫入短劫等即相入门耳若云长劫即短劫即相即门故知十世非别玄门斯亦有理古意以余十对有体可得得为所依时依法有无别自体何能与他为所依耶又缘外道计时为常故不存之以为体事是故依古别立玄门。   ▲十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摄眷属随生。   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疏文分三初正明二引证三重以例释今初理无孤起者即主伴所由。   ▲下云此华即有十世界微尘数华以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   下云此华即有下二引证即十地受位处文文云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现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下广叹德竟云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又现相品中佛眉间出胜音菩萨与无量诸眷属俱出即人眷属佛放眉间光明无量百千亿光明以为眷属即光明眷属又法界修多罗以佛剎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即法眷属故随一一皆有眷属若以余经望此但为眷属不为主伴今言眷属者约当经中事以为眷属眷属即伴故证主伴又如一方为主下亦是义引经文约方明主伴谓如此方法慧说十住时余方菩萨皆悉来证言我等佛所亦说此法文句义理与此无别即主伴义。   ▲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   是故主主下三重以例释谓此方法慧为主时不得为伴十方法慧为伴时不得为主故此为主时不得与彼为主相见彼为主时此须为伴故亦不得见此为主故云主主伴伴各不相见言主伴伴主圆明具德者此方为主与彼方为伴相见此方为伴即与彼方为主相见若主伴义成则圆明具德余如教迹钞说。   ▲举华既尔一尘等事亦然。   举华既尔下第三结例成益於中二先举一例余后结劝修益前中文有四节初以华例事二以事例余所依三以所依例能依门四结成重重以至无尽今初又二先正以华事例於余事故云举华既尔一尘等事亦然。   ▲如此事华既带同事等十义具此十门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则为百门。   后如此事华下类结成门谓上广说十门唯约事说谓华事上一切事同时具足事广狭无碍事一多事相即乃至事主伴故云如此事华既带同时等十义言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者谓事上有教义同时具足教义广狭教义一多教义相即乃至教义主伴为二十二境智同时具足广狭相容乃至主伴为三十三行位同时具足广狭乃至主伴为四十四因果同时具足等为五十五依正六体用七人法八逆顺九感应各有同时等添为百门故云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则为百门。   ▲事法既尔余教义等具百亦然则为千门。   事法既尔下第二以事所依例余所依谓事法既有百门二教义为百门三境智为百门乃至感应具百门故有千门。   ▲如教义等有此千门彼同时门中亦具百门余广狭等例尔亦有千门。   如教义等下第三以所依法例能依门亦成千门谓前以所依体事为首今以能依玄门为首谓同时门中具教义同时事理同时境智同时乃至感应同时故有十门同时门中具广狭等其广狭等有教义广狭等故成百门二广狭具百例同时门三相入门具百四相即门具百乃至第十主伴门具百故成千门然其后千不异前千但互举为首而成异耳又前分总别则同时门中具下九门下之九门不具同时今约不相离故得九门例於同时亦具九门。   ▲若重重取之亦至无尽。   若重重下四结成无尽言重重取者谓如初一门中具千十中取一此一亦须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离故如一既尔千门各十亦然则具十千十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十千如一千钱共为缘起一钱为首则具一千余亦如是则有千千千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千千故至无尽又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   ▲於此十门圆明显了则常入法界重重之境。   於此十门下第二结劝修益以是具德无尽法门唯普眼境界上智能入故当勤修必成大益。   ▲第二明德用所由。   第二德用所因疏文分三初问答总明二初唯心下随门别释三由上十因下总结所属初中四一标举章门。   ▲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二问有何因缘下假问生起。   ▲答因广难陈略提十类一唯心所现故二法无定性故三缘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梦故六如影像故七因无限故八佛证穷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脱故。   三答因广难陈下列数总答。   ▲十中随一即能令彼诸法混融无碍。   四十中随一下总相会通於中三初总标功能。   ▲十中前六通约法性为德相因法尔如是后二者是业用义通因果七约起修义通德相业用八约果德唯是德相故。   次十中前六下料拣差别谓前十玄门则通德相业用今出所以则有通有局耳。   ▲前之十门通德相业用。   ▲约佛则用亦德相德上用故约机则相亦称用令知相故。   三从前之十门下会通德用遮其异释谓由刊定记别立德相业用二种十玄故今通之明但一重自含德用不须分二於中有二先别明后结成前中亦二先以互通释非两别后通染净辨二双融今初先两句标。   ●后约佛下释谓佛体上之用即德相故如有音声词辩之用即德者相故若令众生见於即入无有障碍故相名用。   ▲即用之相染净双融即相之用能染能净。   即用之相下第二会通染净辨二双融亦由刊定记立二别云德相纯净业用通染即令众生作佛身等故通染也今明在佛德相染净相尽而现染用举用同体故师子座中顿现众生居处屋宅德相岂不能现染众生耶相若不现何有微细门耶微细顿现一切染净但现而常虚如镜中像故云双融耳又相作相入彼德相所无今明法尔常入常能作故如十定品山间山上日影喻中虽能互照或说日影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山间如此出入则湛然不动常入出矣岂要对机方有入耶相作即是相即之义义如前会。   ▲故相及用不分两别。   故相及用下第二结成也非是德用二义不分但不别立二种一玄唯一十玄通德用耳。   ▲初唯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一如大海水举体成波者心能变境境须似心心既无碍境亦无碍况真心所现拣异妄心真法具德故能即入重重无碍言举体者全真成妄也。   ▲二法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剎有何难哉。   二无定性等者文中三初约大小正释次引证三例释余法今初也言有何难哉者以小尘有大却如太虚广剎有小却如小尘乃成大尘含於小剎故无难也。   ▲旧经十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   旧经十住品者二引证也所以引旧经者以文显故今经云无量无数轮围山欲悉令入毛孔中如其大小皆得知菩萨以此初发心则无定性义理非显着岂如至大有小相耶。   ▲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边非定边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边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   一非定一下三例释余法言中边者乃有二义一边方中土此则事事无碍如名号品极轮围边有四天下亦有十方则边非边矣递相围绕故中亦是边明是事事无碍也若云中道者二行不同中边相即亦是事事无碍亦通事理无碍耳延促者一念为促长劫为延即念劫融也静乱者入定出定二行别故由无定相亦得相即亦如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起等尤是事事无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