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8 页/共 24 页
▲但於屈曲之内未显法之权实耳。
但於下第二辨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混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四齐朝隐士刘虬亦立渐顿二教谓华严经名为顿教余皆名渐始自鹿苑终於双林从小之大故。
四齐朝隐士等者於正立中约於化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然此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是顿义慈龙降雨以证渐义於理可然。
▲渐约五时次下当辨。
然此经下辨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前来已引渐约下辨违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破。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三家。
第三立三教中二先总标。
▲一南中诸法师同立三教谓於前渐顿加不定教。
后一南中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於叙昔中二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
▲由渐中先小后大而央崛经六年之内即说为遮此难故立不定。
次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
▲谓别有一经虽非顿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金光明等是为偏方不定教也。
后谓别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徧方不定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胜鬘经初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常住者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中广说法身常住故。
▲渐中开合诸师不同。
渐中开合下第二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重从二至五。
▲或但分为二即是半满。
▲或分为三即武丘山岌法师谓十二年前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照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
於分三中自有三师初一师正立。
▲此与唐三藏三时之教大同至叙西域中说。
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云武丘即苏州山寺。
▲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立转照持三轮之教亦大同此。
於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
▲而时节小异谓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若具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后具转照持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
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於成道三十年后未涅盘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或分为四。
▲即宋朝岌法师谓於前三时无相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经为同归教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故。
宋朝岌者第三分四中疏家不欲繁文故但於前师之外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或开为五然有二家。
▲一道场慧观等於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等为抑扬教。
▲二者即前刘公不开抑扬而有教之初取提谓经为人天教。
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上来诸师皆於渐中约时开异若不加不定之教则招难尤多以初有大故虽加不定犹有妨难略显五时之妨余可例知。
上来诸师下第二辨顺违於中三第一总明顺违第二别破违理第三结成违顺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皆先小后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难虽加不定犹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而於所立名义之中皆有难也言略显五时之妨者从后破之既破五时四三二时皆已破竟故云余可例知。
▲初明十二年前为有相者自违成论成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
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别破别破二家五时即为二别今初破道场五时即分为五言成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者破第一时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论以成实论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故云成实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实义即空明小乘已说空竟何言见有得道不可不见实义而得道也。
▲又阿含中云无是老死即法空也无谁老死即生空也。
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经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是老死者指老死法体谁者即人也故无是老死即老死法空无谁老死即主老死我人空也然诸经论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义故一从多分少分说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从显了不显了说虽说法空未全显了故言不说法空耳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则亦明法空今从此义。
▲又智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
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等者第三引大乘论彼释十八空拣二宗大空之异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小乘教耳。
▲皆显小乘已有二空。
皆显以下结上三文。
▲若云第二时说空者十二年后方制广戒岂唯说空。
若云第二时下破第二时於中三一破说空二破不明常住三结立正义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后说有故戒经云善护於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如来於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明知十二年后始制广戒广戒即是明有。
▲又智论云从得道夜乃至涅盘常说般若岂前不说空。
又智论云从初得道下第二引论通说般若明十二年前已说於空非局十二年后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实相般若岂无常耶。
若云第二时中下第二破不明常住於中文四初反质破实相即常故。
▲涅盘亦说佛性亦名般若。
涅盘亦说下第二显正破上即理量此即圣言量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是知实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观照即为了因。
是知下第三会义破谓会释二经使第二时同第五时以义同故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则异在义不殊言实相为正因者即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即实相异名观照为了因如灯了物。
▲又般若离四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
又般若离四句下第四纵夺破先夺则拂迹入玄理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为般若者非真般若也故经云般若非有相非无相亦非有无相亦非非有无相离一切诸相何得存空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於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言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此即纵也纵其是空亦须是有尚是四句何况有耶故般若经云般若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即不坏有也余文可知故智论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四句皆实又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谤得旨则四句即是四德下说正义蹑此而起。
▲是知小大各有四门而但言初有次空者各得一门之意。
是知小大下第三结立正义也此则纵而夺之纵其初有次空则各得一门之意夺其不识四门之意则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门者小乘以阿毗昙明有门毗昙即今之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实即是空门实义是空故毗勒论即亦有亦空门其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文即恶口车匿见此入道有云犊子部亦计我非有非无恐未指定大乘四门者如涅盘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门也又云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迦毗罗城空大涅盘空即空门也又云众生佛性亦有亦无何以为有一切众生悉同有故何以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即亦有亦无门又云众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百非斯遣斯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取经论唯识多明有门掌珍多说空门辨中边论多显亦有亦空门中论多辨非有非空门。
▲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亦非常者。
若云第三时中下破第三时文二先双标。
▲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岂无常耶。
后净名云下双破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
▲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如日之照岂非抑扬。
后般若亦云下破独得抑扬之名以第二时中亦抑扬故二乘萤光抑也菩萨如日扬也。
▲若云第四时中但显同归亦未明常者寿量品云常住不灭又方便品云世间相常住等岂无常耶。
若云第四时下第四破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不破同归之义。
▲五以涅盘为常住者当教可尔而涅盘之时亦有小乘之见如阿含中说如来涅盘之相故。
五以涅盘为常下破第五时许其涅盘是常住义责其涅盘无有小乘以至涅盘皆有大小故如阿含中说如来涅盘之相者彼说如来於纯陀家乞食食旃檀木耳美后患脊痛於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於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盘是也。
▲若以人天为初者提胃虽说戒善得道皆通三乘故彼经云提胃得不起法忍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
若以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即刘公之义言提胃虽说戒善等者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於七日中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钻龟易卜知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胃献麨四天王奉钵如来受已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又云五百贾人得受五戒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胃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齐成明知非独人天也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上所引经皆明初时已说大也言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已说三乘那言最初唯人天教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会第三卷当第八是初竺法护译。
▲然上五时等皆以约时克定则有所乖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
然上五时等者第三结成违顺也上结前违而言等者等取四三二时也言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者结成顺也有二义故故得顺理一拣去不定则无克定之失不违密迹等经二从多分说不违自所立义故有理在。
▲二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
二后魏光统等者第二师先正立中二先明所承后显立义今初言承习佛陀三藏者佛陀是西域人同学五人四皆得道思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须缘会不可强也汝与东土有缘彼有二弟子汝若度得必当得道佛陀初至於此当后魏孝文始在云州投之见重初於一康家供养夜见火光云云及移都洛阳陀亦随之彼为立少林寺知后为则天所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其二弟子一是稠禅师得道二是光统故云稠公解虎於东谷佛陀指水而西流也。
▲亦立三教谓渐顿圆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空后不空等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熟之辈於一法门具足演说常无常空不空等一切具说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於上达分阶佛境之者说於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
亦立三教下显立义也於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不同延公大小相望成顿渐也言具说者即如涅盘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盘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广开即是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
▲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耳。
此亦约化仪下辨顺违此师所立义多顺理故不辨违於中先出立意后解妨难今初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者顿中化法无异渐中别时说空不空即名为渐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亦约化仪。
▲意明今时堪受顿者必昔曾受化故云根熟上达之言义兼地前分阶佛境即谓地上於理亦通。
意明今时下二解妨难也谓刊定记主有其二难一合难渐顿二别难於圆第一难云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则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则此於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释曰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难第一渐顿不分难第二一根具二难第三无有顿根难初一是总后二是别今为此一通三难皆遣如第一难刊定以根定於渐顿则有此难今不以根定於渐顿何有此难谓为其根生渐说法门名之为渐为於根熟顿说法门则以为顿何得以生熟俱顿难耶则第一难过矣既不约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耶则第二第三难过矣又为此难违下自所立义彼立四教云第三教当初心菩萨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又自通云言初终者约机胜劣名其初终非约修行初终时位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何妨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故为此难失古意也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通彼第二难於圆教彼难云既云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则违出现品佛剎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释曰彼以上达分阶佛境合为一义故有此难今为此通则上达为地前分阶佛境为地上故不违出现品文亦不失於大理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师依法华第五立三种法轮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根本法轮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枝末法轮三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即摄末归本法轮。
三隋末唐初下第三师先正立中依法华经第五即从地踊出品以彼中踊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於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今疏引经便以义隔成於三轮此师以根本法轮是华严经始成正觉顿宣说故其枝末法轮是以根本化之不得便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为枝末即指华严已后法华已前皆为枝末三即法华以为摄末。
▲此判全约化仪据法但有大小然法华为於一类开显本末若将定判一代圣教收义不尽以法华之前亦有大故岂般若等皆为枝末又无量义云佛一切时说大小故。
此判全约等者第二辨顺违於中此句出彼立教所依依化仪立非是约法及约根等而言全者对前光统光统三教一约化仪二约化法三皆对根今此师立唯约化仪据法但有大小下正辨顺违唯有大小则无殊半满亦摄义不周然法华为於一类开显本末者此段会通经意以释妨难恐有难言依於法华立义乃是一极之说如何不依故今释云自是立教之人不得法华之意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人故为此说谓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真实相者唯是佛慧执小乘者是方便门非欲会通一代圣教若以法华之前皆为枝末法轮则般若净名胜鬘等经皆在法华之前并为枝末则抑诸大乘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明知经意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又无量义下上引法华破之今引他经破之既云一切时中皆有大小则先后非独大中间非独小也此皆直破而不收之者下开宗立教之中收於此义故此略无又先出经意已是收竟。
▲第四立四教者略有四家。
▲一梁朝光宅法师依法华第二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即是权教三乘四衢等赐即实教大乘。
第四立四教有四第一光宅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三初正立二出所以三结成初中四衢即四谛余可知。
▲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并无体故诸子皆索故。
以临门牛车下二出所以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权而义势连环一同羊鹿俱不得故者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即合上牛车亦不上明三皆虚指约法而说者昔指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二并无体故者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界外三乘明是方便尽智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权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权智岂有实耶然上不得约人就法今明无体直就法明三诸子皆索故者复成上义向若有体即不合索诸子皆索明皆无体不见羊鹿故索羊鹿今索牛车明无牛可见故彼经云尔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乘已被陶练一乘机发机宜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盘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於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略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请说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是欢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
▲是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
是知等者三结成上义也由上三段展转相成以证三乘皆是方便无有实体故古人云虚指三车而群子竞驰火难既夷乃无有二岂合有三实以为一又非殊途而异获哉故经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非望耶。
▲此则前三是三乘后一是一乘无乖教理。
此则前三下辨顺违於中有四一总辨顺理二明其有违三会通教旨显违顺之由四结成昔义四乘无失今初可知。
▲若唯说法华为实则抑诸般若及诸大乘了义之经。
若唯说法华下第二明其有违所以违者以抑昔大乘了义之经皆成权故。
▲是知昔大亦有权实法华但会昔权故说三皆虚指昔实不滞方便故不会之。
是知下会通教旨於中文三一明会不会昔之意二明会二会三之意三明取昔废昔之意上三段展转通难谓初有难云既许昔三皆权何言抑诸圣教故今释云非不许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权实故成抑诸实教耳。
▲若约会权归实即是会三为一若破小显大即是会二归一。
若约会权下第二会二会三之意谓有问言若尔为是会三为是会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会三归一昔应无实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无权则四乘之义不成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此是光宅之意若作此宗难者应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故为释云会二会三二俱有理昔之权实二义亦存故云尔耳。
▲若开权显实则三是一更无别一。
若开权显实下第三明取昔废昔之意谓有问言若会三归一者为会昔三而为一耶为会昔三归今一耶故今释之明具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则会取昔三后明会於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一故故约会取昔小亦取况昔大耶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於小耶以其约教虚设果亦虚指故并废也然开废等言有通有局若约局者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约行则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因同归一乘故三乘之果非究竟故若约通者唯废一种则约於教开会等言并通四种今疏从此言若开三显一则三即是一者若约理者昔说三理谓各别证今示法身是同更无异味昔言有三是方便门则闭於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若约行者昔说三乘之行行各不同谛缘度等随修各异今并得为佛因谓三行别则方便之门闭於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一实显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约果者昔说三果不同是方便门闭於一实今云三果虚设唯有极果无上菩提心生欢喜自知作佛则实相显矣今疏先明会三为一於中二先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