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10 页/共 24 页
▲戒贤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
戒贤远承下第二双释所立即为二别二中文皆有五一师资相承二所凭经论三正显所立四彰了不了五结成所凭今初戒贤中初师资中弥勒位极此为上古无着初地此为中古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但是当时英彦化世未久故曰近踵。
▲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
依深密等者二所凭经论深密等经等取佛地等经瑜伽等论等取对法显扬等法相之论余并可知。
▲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而为了义即唐三藏之所师宗。
立三种教下正显所立於中先总后别总中以法相大乘为了则显法性为不了唐三藏师宗者具如西域记及三藏传广说。
▲谓佛初於鹿苑转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缘生无我翻外有我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阿含等是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经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解深密经等。
谓佛初下别显三教即为三别一一教中各有三定一时定谓初时等故二法定谓有空等故三经定谓指阿含等故三性等义至下当辨言具说三性三无性等者此有两重一约三性则初时约依他说有二约遍计说空三具说三性则遍计是空依圆是有以为中道二者约三性皆有约三无性皆空第一时中说三性皆有第二时中总说诸法皆悉无性者约三无性密意说耳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谓若显了说则双明三性三无性方是中道故为尽理。
▲是故於彼三时初堕有边次堕空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遍计性空余二为有契会中道方为了义。
是故於彼下第四明了不了然二宗义别下说十重且就深密略有四义一约三性三无性二约心境空有三约一乘三乘四约成佛不成佛即五性一性义此中且约三性空有论了不了前第三时含约五性三无性论余二门略不明之下别会中隐显而出。
▲此依深密所判。
此依深密下第五结成所凭。
▲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
二智光下疏文亦五同前初师宗文殊对弥勒龙树对无着青目清辨对护法难陀护法难陀注唯识论青目注中论清辨亦注中论造掌珍论。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依般若等下二所凭经论般若等经等取涅盘法华等中观等论等取门百智论等。
▲亦立三时教以明无相大乘为真了义。
亦立三下第三正立可知。
▲谓佛初鹿苑说小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又初渐破外道自性等故说因缘生发决定是有次渐破小乘缘生实有之执故说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名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而说缘生即空平等一味。
又初渐下第四明了不了上约心境空有以立三时之教今约三性空有以明了不了义盖影略耳言以彼怖畏此真空者小乘闻空谓无物为空如空泽之空则毕竟都无恐成断灭若必无者何有因果生死涅盘徒事勤修复何所益故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故生惊怖今存假名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存依他之假有以接小心之劣机后时下第三时教缘生即空者缘生即依他依他即空不存依他空遍计也平等一味者空有一味非空外说有有外说空空有相即故无异味见空即是见有见有即是见空空有二体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遍计。
▲此三次第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说。
此三次第下结成所凭般若灯论本颂即中论五百偈题云分别明菩萨释分别即智明即是光人译异耳释论称为般若灯者照了般若般若无此不可见故又体即般若照物如灯大乘妙智经未见经本但依贤首引耳或云即般若经般若是智摩诃是大亦可妙故。
▲然此二三时并不能断一代时教以各有据乎相违故各别为於一类机故。
然此二三时下第二辨顺违然藏和尚起信疏问云此二三时可和会不自答云无会无不会言不会者各各为人悉檀并是圣教随缘益物何须会之故云无会言无不会者即可会也今会此义有其二门一约摄生宽狭言教具阙以明了不了二约益物渐次显理增微以明了不了初门有二一约摄生宽狭者深密宗中初唯为小次唯为大此二时中狭故非了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宽故为了二约言教具缺者初唯说小次唯说大各有所阙故非了义於第三时具说三乘具故为了第二门内亦二初约益物渐次者谓妙智经意初唯益小故非了义次虽益通大小不能令趣寂二乘得大菩提故非了义第三时中普得大益方为了义二显理增微者初说缘生实有次说假有故非了义第三时中显理至空会缘相尽故为了义依此会释二宗各有了不了义此贤首意谓约初门则法相宗为了法性宗非了若约后门则法性宗为了法相宗非了既皆二义了二义不了於理则齐今观贤首之意多明法性何者有二义故一以摄生宽狭对益物渐次则摄生宽为了不及益物唯大为了以言教具阙对显理增微则言教具为了不及显理尽为了思之可知二者言中虽云各有二了有二不了深密宗中二种了义亦成不了何者如摄生中以第二时唯摄大为不了第三时具摄为了者则得纯金何如杂铁纯菩萨众何如凡小同居法华唯为菩萨如何昔日被三是故应云唯摄大机为了总摄三根为不了又如言教具阙中以第二时不具为不了第三具说三乘为了者言皆关典应为不了杂以无稽应当是了纯卖真金应为贫士兀木杂货应为富商法华唯说一乘何如昔开三异是故应云唯说一极方为了义杂说三乘即为不了上二本是法相为了今皆成不了后二又成法性是了则四不了皆属前宗四种了义皆在法性恐法相者是非心生故疏不引之乃别为和会耳疏文分二先总明顺违后各别会释今初分三初总非前立谓既俱圣教不可受一非余二互相违不可二文双取故云并不能断。
▲深密经意为於一类餐般若者闻平等空拨无因果不了空有无二故第三时为其分析於一法上空有之义其妙智经则以一类闻说三性迷唯识者未能忘心观缘起者定谓似有故令总忘心境即事而真。
二深密经意下会释二经恐有问云若并不许其如二经有文如何会释故今为显二经之意各有所为不可偏执偏执则互相违。
▲得斯意者则不相违。
三得斯意下结成和会若得经意二家俱得受一非余则二家俱非故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然欲会二家须知二宗立义有多差别略叙数条一者一乘三乘别二一性五性别三唯心真妄别四真如随缘凝然别五三性空有即离别六生佛不增不减别七二谛空有即离别八四相一时前后别九能所断证即离别十佛身无为有为别。
然欲会二宗下第二各别会释於中三初标列章门次广会初二后通略会释今初十对句各一对皆先明法性后辨法相如云一乘三乘别则一乘是法性三乘是法相余九例知初二次下广明后八义分齐中具显。
▲且初二义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权实。
且初二义下第二广会初二也於中二初双标二义后别显二相所以双明者以初二义互相成故谓若立五性为了则三乘为了之义自彰以有声闻缘觉二定性故则成二乘有菩萨性成菩萨乘不定性人通成三乘无种性人三所不摄则人天乘收则五乘亦具若以一性为了则一乘义成等有佛性故名一乘无不成佛故故涅盘云佛性者名为一乘。
▲如法相宗意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
如法相下第二别显二相者先法相宗中二先标所宗。
▲故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为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故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又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说故知是权。
后故深密三时教下引文成立总为二段一名三乘为了一乘不了后明五性为了成前三乘前中引其二经初引深密虽明有性无性意成三乘言初皆不成者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余不说有故皆不成佛次一向成者是第二时中唯说一乘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一向成尽成则大过尽不成则不及故皆方便并为不了以初未堪闻大一向抑故第二时中观令欣佛一向扬故第三时中依理正说有性皆成佛非不及也无性不成佛非大过也故称实为了上明三乘是了之证又初二卷下证一乘是权。
▲又胜鬘经以一乘为方便故。
后引胜鬘亦但证一乘是权耳。
▲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善勇猛菩萨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类情於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於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於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大般若下第二明五性为了成前三乘则显一性一乘皆非了也於中总有五段引经而三论附出即分为五一引般若说有五性虽无第五前四既有无性必然前三可知第四云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者谓不定性人未入见道则容不定若入见道则名正定聚不容不定如入声闻见道终无回心作菩萨人言离生者见惑过患如生食在腹若入见道能离彼生故云离生至下更释。
▲深密第二大意同此。
深密第二下引深密经於中二初指同前文。
▲又云一切趣寂声闻种性补恃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又云一切趣寂下证有趣寂若有趣寂则五性义成。
▲又十轮第九亦说三乘各定差别皆以性定五故。
又十轮下第三引十轮明定有三乘以成五性若无五性无三乘故。
▲故楞伽中佛告大慧有五种种性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大庄严论及瑜伽论皆同此说。
故楞伽下第四正明五性庄严瑜伽二论例同。
▲善戒地持虽但说二种性一有种性二无种性亦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无性瑜伽亦同此说。
善戒下第五引善戒地持立有二性以成前无性故彼论云种性有二一有种性二无种性彼论释云种性者无始法尔六处殊胜展转相续等而言亦云者全同楞伽以前不引彼经所释故今例释不欲繁文耳。
▲若法性宗意则以三乘是权一乘为实。
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标所宗。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后法华下引证成立长分十段一引法华双立一乘一性二引涅盘明乘性相成三重引法华明无趣寂四引涅盘第九明无无性五释引经论结成正义六广引诸经遮救定性七引涅盘遮救无性八引法华遮救趣寂九释胜鬘会一乘方便十以法华结成破立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后立一性释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释疑言无二亦无三者古有多说大乘师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萨乘胜故为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尽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亦应无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既无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称所以大所以大者义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据未融余二则立为权若约悲智万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言既无二三一亦去者昔说有三二既不立大岂独存以不收二乘又权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说若天台等意无二者无有声闻缘觉之二乘无三者总无昔日三乘以皆非实故宗说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经意但立一实为真趣举二三皆悉不许不论大小如说世中此人独立更无与比非要别指张王二人下句释疑疑云若唯有一昔何说三又华严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故今释云若如来方便则多少皆得十方国土及昔说有三是方便耳非真实也又次下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又云初以三乘等者此引第二经重成三皆是权若具引者经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释曰此文皆明先三是权后一为实纵饶会三归一亦是三为方便唯一为实耳。
▲以性惟一故故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盘常寂灭相。
以性唯一下引其二文明唯一性证成一乘此句总以一性成一乘若有多性容有多乘既惟一性并同作佛故唯一乘耳故云诸佛两足尊下引证初引第一未来佛章故彼偈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今但引两句显诸法无性成一性义耳然上三偈诸释不同今直解经文初一偈明当佛开权终归一实故云其实为一乘次偈释说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谓若有二性容有两乘既唯一性故说一乘耳知法常无性者知即证知法谓所证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无性者所证理也即如无性理觉诸法故云何无性谓色心等从本已来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非离湛然常寂故曰无性而言常者谓有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耳佛种从缘起者然有二义一约因种因种即正因佛性故涅盘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此种即前常无性理故涅盘云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无性即空义也缘即六度万行是缘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说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无余性故说一乘称理说也体同曰性相似名种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属性也萌干华粒其类无差此属种也二果种性关中云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缘真理生故云从缘起释此偈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耳意云证理成佛称理说一此中知法常无性偈全同出现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乃至云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谓知无性佛性同故准於下经以知无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况不说一乘而度脱之后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释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缘无性缘起即真由即真故上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也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盘经况之二鸟今於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况有二三故知前偈即一性之文疏中略要但引一句耳又第三下此引药草喻品证一性义彼经云众生住於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今但略引二句以此证知则明三乘之人不知差别即一唯佛究之三即无二言一解脱者真解脱也故第二经偈云为灭谛故修行於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是人於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释曰一切解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一解脱味故无二味安有三乘又云常寂灭相即性净涅盘是上世间相常住也故皆一性。
▲涅盘亦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三十三又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
涅盘亦云下第二引涅盘明乘性相成非但由唯一性故说一乘经明一性即一乘也即第二十七经云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间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释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之理理运弥载即是乘义耳言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者亦即第二十七经师子吼品释曰若不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则是野干设千万年在於佛法终不能作师子吼也三十三又云下引证佛性即是一乘非但因同果亦同也亦师子吼品彼明海有八德下具合之此合第三一味义经中但加标云三者一味余如疏文一甘露者正显一味甘露以喻涅盘。
▲又法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
又法华第三云下第三明无趣寂既无趣寂则无定性二乘一乘之义亦已显矣疏引三文谓法华智论及法华论今初即化城喻品结会世尊所化弟子经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下疏全同言余国者有云随举娑婆之外一国即是若天台云余国者方便有余土也彼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即法相中变化土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即是法相中报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无天台依凭智论而立即下所引九十五文论云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答得阿罗汉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於三界乃至无烦恼之名於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我於余国等引文全同前疏又云若尔罗汉受法性身应疾得菩提何以稽留答云以舍众生舍佛道故又复虚言得道虽不受生死於菩提根钝不能疾得不如直往菩萨。
▲智论九十五亦同此说明知趣寂决定回心。
释曰智论之文昭然与法华符会定知虽出三界不趣寂也故疏结云决定回心。
▲法华论中四声闻内决定及增上慢此二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方便令发心。
法华论中下引论成上无趣寂义先引后释今初然论云言声闻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若决定者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心故疏文略引耳言退菩提心得记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已曾教化又次下云我今还欲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则非独身子又四大声闻自陈舍父逃逝明已先化第三周中引大通智胜佛所曾已广化皆是退菩提心言应化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言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又阿难自忆本愿偈云方便为侍者罗睺罗偈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皆是应化声闻也故知夫能对扬圣教影响其迹靡不是权而独言富楼那是应化者亦抑法华诸罗汉耳言菩萨与记者论主次前自云如不轻品中示现礼拜赞叹作如是言我不轻於汝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此上皆论而安国法师不许其义云何有昔时菩萨预记今日会上声闻即诸弘法菩萨谓乐王等当与记也释曰既是论主自言菩萨与记亦论自释何得不依。
▲既云未熟明必当熟方便令发即菩提心不可不顺己宗判为论错。
既云未熟下释上所引论文若决定声闻定不成佛则应言余二声闻根不熟故佛不与记既言未熟非永不熟也若大乘云合言不熟译者之误言未熟耳故疏结弹云未可未字不顺己宗定有趣寂便判论文错耶又上言方便令发心者彼论次前有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耶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於无量劫修习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与之虚妄授记答曰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诸声闻成就法性故如来依三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修功德行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释曰由此论文故上云方便令发心耳言三平等者一乘平等无二乘故二生死涅盘平等三法身平等今即第三平等。
▲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无实涅盘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法华论中意亦同此皆是假说涅盘故云三昧胜鬘亦云言诸二乘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又无上依经宝性佛性二论皆说入寂二乘於三界外更受变易密严经中二乘必无灰断永灭。
入楞伽下亦成无趣寂义言入楞伽者即后魏菩提留支所译十卷世尊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同引三卷经文皆说无实涅盘明知定无起寂若尔何以言得涅盘望其当分谓是无余涅盘以大乘望之但是三昧深入三昧沉空多时假云涅盘以引劣器耳法华论中意亦同此者同无实涅盘也论释七譬喻中第四为有定人说化城喻论云四者实无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取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释曰既言无实涅盘明知是假说耳故与前同次引胜鬘亦成上来涅盘不实耳又无上依经等者无上依经第一说云阿难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为四种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是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是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起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生灭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不得至见烦恼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虚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极寂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则变易生死断续流灭无量不得至见极无变易大常波罗蜜阿难於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应知释曰据上经文明於二乘及自在菩萨皆受变易三界之外有业惑苦甚为昭着如何断言永灭无余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捡於此论下文又广说常乐我净之相亦可知所归下言宝性佛性二论者大意同无上依经宝性论当第三佛性论当第二此卷亦广说四种生死。
▲如是经论其文非一永寂声闻必无明矣。
如是经论下结成无定性声闻也。
▲涅盘第九菩萨品中广明阐提断善不能发心当文即云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此则有而非无又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等即知无有无种性人。
涅盘第九下第四明无无性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即云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盘日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虽说大涅盘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上皆经文今疏但取中间意在虽有佛性之言既言虽有则非无也但未得其用耳故疏结云此则有而非无言又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等者即涅盘第三十六南经三十二皆迦叶菩萨品具有四句今但引第一句者是证阐提有佛性经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此一段经延遣皆释大同小异今依荐福彼疏云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是离欲善根人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五住已上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阐提断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理及无记性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性也此中有者是现有非曾当也然有人执此经文谓一分善根人及一分阐提无有佛性以经说有善根人及一阐提无故善根人无者是无性不断善人阐提人无者是断善无性二人俱有者俱是有性二人俱无者俱是无性此释违经故涅盘上文云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一阐提佛性亦尔是则上从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无全无性由善根人与一阐提有无二性异故得有四句此中明佛性多种有无不同不明众生多种有性无性所以得知经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等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阐提人无佛性故谈文尚不识颠倒何能解义今此善不善因果理性无一众生悉具一切无一众生悉无一切始末以明一切众生具一切也佛与阐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阐提者谓果性阐提有非佛者谓无明诸结性二人俱有者是理性二人俱无者善因性故阐提决有佛性又上经云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解曰生之与性既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彼经第五性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盘我亦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盘佛言菩萨常不入涅盘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盘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等者破其所引不晓经意彼之所引证无性义今释其所引还成有性非无性也何者以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常不入涅盘则有入义也。
▲此意则明菩萨入而不入既云菩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
此意则明下疏释经意。
▲况经自云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耶。
况经自下引经结成。
▲庄严第五无性亦有二种一是时边二者毕竟时边谓暂时之无即前阐提毕竟谓永无即大悲菩萨。
庄严下引论重成同前楞伽非毕竟无性。
▲是知前来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经皆是未说法华之前说其长时云定性无性非永定永无。
是知前来下第五释引经论结成正义於中有二初释般若深密经意意明长时定性长时无性多劫之外定性回心多劫之外无性说有故云非永定永无非永定者结上声闻非永无者结阐提也。
▲诸论随佛方便成立故云定无耳故宝性佛性等论皆说以一阐提谤大乘因依无量时说无佛性非谓究竟无清净性。
诸论随佛下二通妨难谓有难言诸大菩萨造论释义言永定永无岂是菩萨不了佛意故今释云菩萨能知随教弘阐耳故世亲造於小论则无预大乘说般若宗则性空寂灭建立唯识则性相历然及释法华一乘昭着解十地论则六相圆融余诸菩萨例此可知佛随众生机缘立教菩萨随佛亦显浅深故次下引宝性佛性则符一性。
▲若谓法华是第二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而犹未说定性不成故名密意非了义者。
若谓法华是第二时下第六引诸经论遮救定性於中二先正牒破后结成前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词后何以下正难今初言是第二时者彼不立为第二时教由谓一乘是密意说义当深密第二时故又以法华盛破三乘说於一乘故当第二时耳言为引不定者彼引摄论第十偈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为引摄一类不定性声闻故二为任持不定性菩萨恐退精进故今但取初意故云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义既未说定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说者。
▲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
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者彼法华疏引经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即第三时教也又下结云为显第三时真实之教故说此经据上二文则判法华为第三时约明一乘是密意说则成法华复属第二一宗自立义语相违。
▲谁敢判於法华为不了耶。
谁敢下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设依密意为不了者复有何过故便难云谁敢判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谤经谤经即恐招极苦报但由不信皆当作佛即是谤经岂要不信文字经卷故谤不轻但由不信汝等皆当作佛言耳。
▲妙智经中及梁摄论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后故真谛三藏部异执记云三十八年后说解节经等无量义云四十年后说法华经明知法华居后故经云临欲终时。
妙智经等者此双引经论妙智经者即上西域三时教中第二时中明於三乘第三时中即明一乘故言一乘居三乘后次引梁论成立正法中者即第八卷末论曰佛说正法善成立释论释曰一切三世诸佛共说此法所说理同不相违背故名正法又欲显说者胜故言佛说由所说道理胜及所得果胜故名正法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解曰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则三非子矣言真谛三藏部异执记者即宗论之异名耳言故经云临欲终时者即引法华第二信解品文经云复经少时父知了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实我子我之所生乃至我今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斯即会无性定性父知子意明法华会中一切声闻皆佛真子临欲终时者喻临涅盘时也第三经末亦云若如来自知涅盘时到等明皆临涅盘时也。
▲若不信法华居后涅盘临终居然可信岂不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
若不信下又遮其救恐彼救言虽言临终说於法华临终言宽容后更说其余经故若作此救且置法华涅盘既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晨朝唱灭中夜涅盘斯为最后居然可信此后必定不说别经而涅盘亦说一乘以破三乘一性破五则一乘一性亦居最后矣那言居第二时为不了耶。
▲若以般若为第二时法华为第三时於理即通复自为深浅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法华破三故。
若以般若为第二时下复重遮救恐其救云我对般若为第二时故立法华为第三时以般若但明於空法华显中道故若作此救且纵可尔以从多分一义说故即自违於深密三时深密三时三乘为了破第二时说皆成不了故今说法华以一破三岂得同於第三时教。
▲明知深密三时不能定断一切圣教以未居最后故且约显一类义故分三耳义如前说若将法华望之应有四时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
明知深密下第二结成前非欲将深密三时定断一切佛法理不尽故言以未居最后故者以约时判未是穷终之极唱故如世后敕破於前敕涅盘法华居於最后故能决了有余义耳若尔不信深密岂不谤於深密经耶故下释云深密别为一类之机故非无理以诸余经虽未终极各随一类皆不相违义如前说者如前叙西域中最后会通也。
▲若谓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故涅盘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