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9 页/共 171 页

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故名清洁。得根本定。名为寂静。   △二列名结数。   所谓尸弃天王(至)悦意海音天王。   尸弃。此云持髻。谓此梵王。项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金色衣。禅悦为食。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具大慈怜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其快乐。   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续。还慜众生。好请转法故。智光照物。不为污行故。身光发挥。若有遇之。身心悦乐。   △二光音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光音天王。   二禅第三天也。智论亦云。第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故。有云。彼无寻伺。言语亦无。用光当语。故名光音。瑜伽。名极光净。谓净光徧照自他处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可爱乐光明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皆住广大寂静喜乐无碍法门。   定生喜乐。离寻伺故。得寂静名。然凡得之。舍动求静故。非广大味定之喜。非无碍法。今菩萨。即动而静。不散不味。是为广大无碍法门也。   △三徧净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徧净天王。   此天。离喜身心徧净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清净名称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悉已安住广大法门於诸世间勤作利益。   身心徧净。未为广大。物我无二。普益世间。方为广大也四广果天三。初标数辨类。   复有无量广果天王。   即第四禅。第三天於异生善果此最广故。所有功德。胜下三故。   △二列名结数。   所谓爱乐法光明幢天王(至)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三摄德圆满。   莫不皆以寂静之法而为宫殿安住其中。   此天。离八灾患。世中最寂。今以实智。住本寂之宫。   △五大自在天三。初标数辨类。   无有无数大自在天王。   梵云摩酰首罗。是也。於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论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雨滴。下经同此。智论第一。过五净居。有十住菩萨住所。亦詺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但是第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王耳。   △二列名结数。   所谓妙焰海天王(至)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三摄德圆满。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   三千界顶。非无相不超。非离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释名叹德。多从义便。以顺类殊。若约实德。无不互有。皆可虚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入第二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七称扬赞德。亦是发起序。文中有三。初总结威仪住三。初结众集。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   数广德深。故名众海。起於自地集空道场。多数大身。重重无碍。云之象也。又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爰来。   △二明异相。   无边品类周匝徧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   不唯上列。故云品类无边。旋环不空。故云周匝徧满。大小等形。妍媸等色。部主徒从。各有区分。故云差别。   △三结意同。   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   随所来方。参而不杂。皆得见佛。各对目前。其犹百川各全睹月。同无异念。故曰一心。谛瞩钦承。瞻而且仰。不唯直睹丈六。乃彻见法界身云。   △第二总显德行因缘者。以上列中。随宜别叹。今方总显德行齐均。又与下别。得法门以为总故。前同生众中共集。善根亦是别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摄受。显眷属所以。影略其文。此文多势。且分为三。初离障见净。二受化根深。三德行圆备。初后是因。中一是缘。以因夺缘。大众自见。以缘夺因。佛力令见。因缘和合。无定亲疎故。因缘间说。又初段德行现深。后二因缘宿着。久摄今见。即缘成因。感应道交。故常居佛会。初离障见净。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   烦恼。即烦恼障也。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若种若现。言余习者。二障气分。粗重粗重。如毕陵上慢迦叶不安。今皆位极菩萨。智现情亡。证理达事。心镜莹净。故云已离。若诸位圆融。一断一切断。亦通初位。   摧重障山。   通以喻显。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体。坚厚崇耸如山。又别则智障菩提。惑障圆寂。通则俱障。及一切佛法。故名为重。   见佛无碍。   断障果也。然有二义。一就能见以明无碍。由断二碍。智明理显。理显故见法性身。智明故见佛智身。理智冥一。见无碍身。无碍亦即涅盘。二约所见明无碍者。具十无碍。已如上说。   △二受化根深二。初总。   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至)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如是者。指前断障之众。劫海者。明摄时旷远。言四摄者。即摄化之方。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爱语。是摄体。正示损益故。利行是摄处。安住善处故。同事。谓释疑。令彼决定故。   △二别。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至)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别示摄相。於中向言劫海曾摄。何所摄耶。谓一一佛所。何时摄耶。种善根时。将何法摄。谓种种方便。摄相云何。谓教化成熟。教化约始成。熟就终摄。意云何。令其定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唯为佛果。修佛因耳。   △二德行圆备。前摄何益。令得圆故。於中。初辨因圆。文有五句。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   已超七地。殊胜善根故。   悉已入於方便愿海。   已超八地。大愿满故。   所行之行具足清净。   已超十地。行满障净故。   於出离道已能善出。   前明德圆。此具出道。一道无量道。已超生死。不住涅盘。故云善出。   常见於佛分明照了。   结成见佛。谓德高十地。是以常见。非比量见。故日分明。不取色相名为照了。又尘毛剎海佛徧。重重有德斯睹。名分明照了。   △二入果海。此一段文。望前是别。总具德中。别入果故。望后是总。四十众中。解脱标故。今且属前。文二。初乘因入果。   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   是比智知。如见鸾翔。知太虚可冲。瞩龙跃。知宏海可泛也。谓以胜解力。印可佛言。知福慧之深远。以信解力。瞻仰佛化。知慈悲之广大。是入如来功德大海。亦是胜解印持果德。   △二分得果用。   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言解脱门者。佛果障寂。大用无碍。故称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也。众各证契。故名为得。此解脱即门。佛得其总。众海得别。又佛解脱。但名解脱。众所得法。称之为门。以能通入彼果用故。此解脱之门。又众所得法。离障自在。名为解脱。智所入处。亦名为门。以因解脱入果。解脱亦称为门。此解脱即门。然总别圆融。因果交彻。重重无碍。方为真解脱门。故下或叹佛果德。或叹因行。或约天等所得。欲影显故。次游。戏神通。正明入相。游戏者。出入自在。神通者。难测无壅故。约观心者。心境无碍。称为解脱。由入此理故号为门。若以门为门。非能通矣。门即如实。何所通耶正入双亡。为真门矣。如此入者。则本觉湛然名穷果海。真非妄外。则因果圆融。心境无涯。则解脱无际矣。   △第三别明得法赞佛。四十众中。各先长行得法。即经家序列。后说偈赞。即当时所陈。然众集偈赞并在一时文累书故。编之作次。而各得一者显佛德无尽故。乘别入总。尽众不能及故。故海慧云。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而普贤得十显等。佛无尽故。文中先异生三。初诸天三。初色界有五。初自在天长行得法。初法身解脱。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至)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法界虚空界。即用所徧处。空即事空。法界之言。义兼事理。谓非但徧空。亦徧空内色心等事。及空有称真之理。又但言空则一重徧。今云法界。则重重皆徧。何者谓空界容一一尘处。及彼事物。一一尘中。皆称真故。各有无边剎海。佛身大用。皆悉充满。故下颂云无穷尽也。言寂静者。体也。然有二义。一明前大用。用无用相。不碍常寂。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随一一用。徧一切处也。言方便者。用也。亦有二义。一明前寂无寂相。不碍大用。二内同真性不碍。外应群机。故云方便。寂用无碍。所以称力。   △二智身解脱。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   此有三义。一以普眼於一切法。无不能观。二观一切法。不坏事而全理。三於一法中。见一切而无碍。并名自在。   △三自相解脱。   清净功德眼天王(至)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   亦有二义。一知不生等。内证真理。二无功用行。外应群机。然不生等。佛法之体。释有多门。略申一两。一别释以不生灭约境。不来去约行。   初不生灭。略有五义。一就徧计。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情有即是理无。故不生也。理无即是情有。故不灭也。不灭不生。是一法也。又求徧计相不可得。故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亦一法也。   二就缘起性。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生即无生。既本不生故。无可灭也。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又推缘无起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   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又非妄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证。故不灭。又体非迁变。故不生。随缘令法起。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   四通就三性混融。於一法上。就徧计故不生。就圆成故不灭。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灭。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   五然此四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二不来不去者。约行。谓正智。背舍妄执。而无去。向证真理。而不来。又依体起用而不去。应机现前而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不来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由此大智。无念应机。如摩尼天鼓。无思成事。故云无功用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