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81 页/共 171 页

哑羊者。此是耳根障。以生边地。不闻法处故。口无所说。舌根之障。次下自明。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至)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昔人结云。菩萨万行。不过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顿障。作此释者。非不有理。如贼心求法。岂独障於十地行耶。是知通障一切善法。信尚不起。况后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所。亦皆无覆。故知百万犹是略明。   △三结成。   佛子若菩萨於诸菩萨(至)於余菩萨起瞋心者。   △二能治深妙二。初正显文中。别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后五成益。故后五段展转依初。是为初即摄后。一治一切治也。说有前后。得即一持。今初分二。初标举劝修。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至)应勤修十种法。   △二征数列结。   何等为十。   於中十法摄为五对。辨五种修。初二约人明谦敬修。   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於诸菩萨生如来想。   敬上爱下故。次二约法明真正修。   永不诽谤一切佛法知诸国土无有穷尽。   顺教知事故。次二约心行明广大修。   於菩萨行深生信乐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   爱乐大行。坚大心故。次二约智明增胜修。   观察菩提入如来力精勤修习无碍辨才。   内入果智。外起胜辨故。后二约悲愿明长时修。   教化众生无有疲厌住一切世界心无所着。   众生无尽。悲化不疲。世界无边。愿住不着。   是为十。   △第二十种清净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则能具足十种清净。   依於前来正修行时。成离染故。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次第从前十句而成。   所谓通达甚深法清净。   一由不舍诸众生故。达深法净。以诸众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为深法故。   亲近善知识清净。   二由敬上故。能近善。   护持诸佛法清净。   三由不谤故。能护法。   了达虚空界清净。   四由知无尽故。了如空。   深入法界清净。   五由菩萨行不离法界故。能深入。   观察无边心清净。   六知菩萨心等虚空故。观察无边。   与一切菩萨同善根清净。   七观察菩萨。皆同此观。能入佛力。故名为根。   不着诸劫清净。   八精修不懈故。不着劫数。   观察三世清净。   九由化无厌故。观三世一切众生化未化等。   修行一切诸佛法清净。   十由住世界。是故能修一切佛法。   是为十。   △第三十种广大智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   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称性相知。故云广大。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至)是为十。   亦从前十及与次十。而成於此。然有开合。恐烦不配。说者随宜。   △第四十种普入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   事随理融。本来即入。智了法尔。无境不通。故能身心皆得相入。亦从前三。生於此十。可以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至)非根入一切根。   非根者。境识及理。皆非根也。   一切想入一想(至)一世入一切三世是为十。   △第五十种胜妙心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则住十种胜妙心。   由前如法。本性圆融。则令事理二但无碍。应机成益。名胜妙心。从前四生。亦可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住一切世界语言(至)是为十。   △第六十种善巧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种(至)十种佛法善巧智。   由上理事无碍故。今则权实皆能决断。名善巧智。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有十一句。后二合一。余皆如次。从前十成。   所谓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   一即言亡言。名为甚深。   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二无依故。故出生广大。   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三如依空生於色。故能说种种。   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四住无二边。故证平等。   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五由了种智甚深秘密。故了差别。   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无差别。二文全同。   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七若无疑惑。则是佛法之所庄严。   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八以平等心。成一方便。   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三世之法。约差别门。所以名为无量方便。   知无边佛法无差别(至)於一切佛法不退转善巧知。   十由住佛力。所以得知佛法无边自力不退。   是为十。   从前十展转既尔。从前四段。义亦应然。如是展转。不离始修。故随一法。具一切矣。   △二结劝。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一行能具一切行。故疾得菩提。   △大文第二证成文二。初现瑞证二。初此界。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至)雨不可说神力说法云。   △二结通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