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第 53 页/共 81 页

李绪之子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司马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顾秉曰:「相诫敕正当尔,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秉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司马曰:「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司马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平论时事, 【藏】 【臧】 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七十三「诫」字韵,页六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册)】 《大壮》「非礼勿履」,戒也。《复》以「至日闭关」,亦戒也。《干》以「自强不息」,敛而用之也。《坤》「厚德载物」,不以地道取义也。持而用之,臣位以成己也。有训有诫,只以分配阴阳言之,但可以明于忧患与故而自知尔,非君平卖卜之论也。况于圣人垂教于天下后世乎?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七十三「诫」字韵,页十二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册)】 《巽》《兑》初终,二爻也。《巽》初,姤也。《兑》,上夬也。「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尔。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兑」字韵,页十二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册)】 荀卿子与临武君论为将: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七「将」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册)】 程明道涵泳,伊川执持,横渠彷像,康节玩素蹈厉。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三「像」字韵,页十八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册)】 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而明三才之道。是以立天道以气曰「阴阳」,立地道以形曰「柔刚」,立人道以形气而统之以知识曰「仁义」。是三才之道,皆耦一而为二也,亦其所见如此,或有所本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晁子止云:「《易》之上下篇,不言德而言象,盖德不可见,而象可验。是以不言乾坤而言天地,不言咸常而言夫妇也。上篇始终于天道,下篇始终于人事。故上篇始于天地,而终以坎离。下篇始以夫妇,终以未济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畲克忠正甫记尝见方亨嘉说穆伯长之孙云:「伯长有《易书》。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又云:「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理则昭然。」又:「六子,即是乾坤破体。」又:「画卦取象本为时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此麻衣道者《易》说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周易》何以止于「有孚失是」一句乎?曰:《春秋》言人事之书,凡二百四十二年,而止于「西狩获麟」,盖以天道终也。《易》言天道之书,凡三百八十四爻,而止于「有孚失是」,盖以人事终也。王通曰:「《春秋》天道终乎?」司马迁曰:「《易》本隐以之显。」夫二子者,其知制作之旨者欤?《易》是众圣人之作,有子曰者孔氏言也。孝宣帝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大小戴《礼》博士,注谓严彭祖、颜安乐 【(章建初四年诏)】 。陆登读《易》三年,不晓文义。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易》无所不备,垂世明道之书也。《书》出治以纪变。《诗》治效之,着于人心不自已之书。《礼》教人为学。《春秋》惧王道之散。《易》自前以及于后,《春秋》由后以及于前。《周官》一书为成王作也。周公辅文武,文武用周公,何待于书为?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吕丽泽说《易》,多疑程而少质。朱晦庵说《易》,多祖邵而少通。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伊川所解《易》,未足以尽《易》,亦足以尽见其学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程正叔解《易》云:「位极而无逼上之嫌,势重而无专强之过,非圣人大贤则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仪:「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诚孚而处无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张平子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则《易》亦未为全书。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希夷《消息麻衣易》云:「山自天之二而坠。」似乎未有人言及此,当更详究诸家之说。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耶?」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太玄》,温公得其数,康节得其学。又推之世变,而数则密矣。子云此数必自君平来,其学则李仲元之学。此学自孔孟后则不偏。此学黄帝之书也。《管子》、《荀子》止是此学。孟子说浩然气、夜气,便是此学。只为言集义所生者便别此。孔孟所以为中庸也。温公虽有《潜虚》,又不与《太玄》之学相似。晁以道又只是浑天仪上工夫,可以推布历法尔。子云若不从历法上推括起天地之数,如何把捉伏羲、文王太衍之数?此所以不可及也。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子云也。康节又有些以《老子》似《阴符》处。盖窃弄阖辟者也,岂非陈希夷之学也,不可不辨也。二程之学,直得孔孟之学。以此观之,则了然矣。 【《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韵,页五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册)】 孙明复辨《 【杨】 【扬】 子》极是,深有补于世教。其言子云《太玄》,以为非准《易》而作也,盖疾莽而作也。 【《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韵,页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册)】 《太玄》形容气数,尽有工夫。若《易》则理道备尽,非三圣人孰能明之。范望解心藏神内为玄。 【《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韵,页六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册)】 昔扬子云作《太玄》,侯芭尝受学焉。至后汉初,书犹不显。班孟坚作史,尝标其大旨,有意其盛行于世也。夫显晦不足以论玄,而良史犹恳如此。未几,张衡谓其妙极道数与《五经》相拟。孟坚作史说于建初中,距平子不三十年。其书已为世所推重,第恨严尤辈不及见尔。 【《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易」字韵,页六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九册)】 形神情性,一则明,二则敬。 【《永乐大典》卷七千七百五十六「形」字韵,页二上引「涧泉日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 躬理家务,省一积百,庶足养形。心思经百,闻一积百,庶足养德。形安德隆,它有何哉? 【《永乐大典》卷七千七百五十六「形」字韵,页二十下引「涧泉日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 德宗之幸奉天也,山南节度使严震,使其牙将马勋奉表诣行在所。时所遣大将张用诚为李怀光所诱,马勋请壮士五人往擒之。刻时日而去,至伤其首而不顾。又能抚其众而不乱,其才智亦壮矣,大似战国人调度。予故喜而录之。以此知天下未尝无壮士也,特在上之人能用之如何尔。壮哉!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士」字韵,页九下引「涧泉日记」。(藏日本天理图书馆)】  赵汝腾:《庸斋集》六卷 赵汝腾,字茂实,号庸斋。福州(福建)人。宋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四库馆臣辑《庸斋集》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庸斋学言 【一条】  赵庸斋蓬莱集 【一条】 赵庸斋蓬莱馆集 【七条】  赵汝腾紫霞洲集 【三条】 以上共十二条,馆臣漏辑者二条。   饯新三衢牧常着郎 咫尺去天 【郡】 【都】 ,少双名世儒。两 【轓】 【幡】 周无襦。孔庙云来祀,柯山衿佩趋。常侯振文化,相业起于衢。建有日,五 【《永乐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九「郎」字韵,页七下引「赵汝滕紫霞洲集」。(影印本第七十三册)】   庸斋学言: 【古初】 学者见乾坤二卦,由伏羲而定。又见《系辞》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见学老庄者,有女娲炼石补天,共工氏怒折天柱之说。遂谓伏羲之时,乃是太极初分之后,天地方自无而有。吁!是何以浅近探天地也。盖天地之大,乃阴阳自虚自实。前无始,后无终者也。大概有时而混沌,有时而开辟耳。伏羲之前,吾不知其几混沌而几开辟矣。所谓混沌而开辟者,以阴阳之运有泰否,阴阳之气有通塞。方其泰而通也,天以清而浮于上,地以凝而填于下。人物生息繁滋于其中,复有英君谊辟相继为主。而人极以立,以两间之开辟者如此,宜不至于再为混沌矣。然阴阳之运,不能以常泰,阴阳之气,不能以常通上下。或历千万百年,或历数万年。泰者有时而否,通者有时而塞。至于否塞之极也,则天之清以浮者浊而低,地之凝以填者裂而泄。人物之生息繁滋者,亦歇灭而萎败。当此之时,五行之用皆废,而水火之性独悖逆焉。火不为离虚之明,而偏于沉浮;水不为坎陷之满,而偏于沸腾。二者虽皆反常,而成天地之混沌者水也。前日之开辟者,至此又成一混沌矣。天地每成一混沌所不死者,有元气焉。惟其元气不死,故阴阳之否者终于泰,阴阳之塞者终于通。或历数百年,或数千年。天之低以浊者,又复清而浮;地之裂以泄者,又复凝而填;人物之歇灭萎败者,又复生息而繁滋。此阴阳之运气已泰而通。则前日之混沌者,复为之开辟矣。然天地由开辟而混沌者,固以其渐。由混沌而开辟者,亦以其渐。方开辟之初,又必有聪明神圣者,继天为王。而人极以复立,伏羲盖当一开辟之初也。方其混沌之时,三纲五常之教,斯民日用饮食之道,皆汩丧于水。然此理之神,与元气俱不泯绝。及天地再开辟也,此复生于水。在伏羲时,水性以复其常,神易首出于河。至舜禹时,水患悉平。故《洪范》复出洛,此理之神所以开物成务者。一显一晦,吾亦不知其几万古矣。故《系辞》十三卦,自乾坤离三卦之外,皆文王所未重而已,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取用。则伏羲虽未画八卦,亦可见其为前古之民用矣。又如武王《洛书》之访箕子,首对以洪水斁坏九畴之意。且言此范天不与鲧,而以待嗣兴之禹。则是九畴亦皆前古所,岂待书出于洛而后见哉。今谓天地肇判于伏羲之时,谓已前无天地,岂理也邪?若谓伏羲时,乃天地之初判。当时文籍既生,岂无一字垂载于后。借曰《三坟》、《八索》、《九丘》之书已失其传,而尧舜去古未远,二典之书,君臣略无一语及太极初分时事,不过以治水为第一义。于六府则止言惟修,而相期于勿坏。及地平天成,乃以万世永赖相归美而已。且三圣人之为治也,皆以若稽古为首称。今观其一政一治,似皆于古人之成法,固自三皇以来创制者,已可遵守。至取乾坤以垂衣裳,实始于黄帝尧舜氏。及舜欲作黼黻之服,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施采已出于古人,则衣裳之制,又岂黄帝尧舜创意为之哉?由是推之,天理人文之盛,前古盖无一而不备也。但天地每一开辟之初,则又成一朴略无文之世。必待圣人继天测灵揭为世教,以启迪民之固有也。愚故曰:天地之大,不知其几混沌而几开辟矣。 【《永乐大典》卷二千四百六「初」字韵,页一下引「赵汝腾庸斋集」。(影印本第二十八册)】  张侃:《张氏拙轩集》六卷 张侃,字直夫。大梁(河南)人,后徙扬州。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自金坛解组,宝庆二年(一二二六)宰句容。事迹多不可考。其父岩,《宋史》卷三九六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张氏拙轩集》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张侃诗 【三条】  张侃拙轩集 【二十五条】  张侃拙轩稿 【三条】 张侃拙轩初集 【一条】  张侃拙轩初稿 【八条】 以上共四十条,馆臣漏辑者三条。   先公守汝阴尝以诗送都曹路君桂冠东归载乖崖公留其录语今传播世间三十年矣过寓居颍昌一日有都曹公之季子文老者来自京师出其家所藏二帖纸墨如新因道存没之旧感慨于怀乃追继先公诗韵以遗文老时方就试春官待报也 谁闻鬷蔑言,执手为改容。此道久寂寥,世态日方浓。昔翁守颍尾,轩裳心已慵。感怀督邮老,独蹑二疏踪。脱屣太仓粟,归谋田舍 【春】 【舂】 。浮云悟此理,可必禄万 【钟】 【锺】 。已矣衡门下,哀哉马鬣封。箕裘付诸子,介冑轻边峰。坐看一战霸,此言天心从。翁诗墨犹新,我涕交颐胸。重寻笔砚盟,愧乏好语供。子非终穷者,时节会自逢。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六「诗」字韵,页九下引「张侃拙轩集」。(影印本第九册)】   客有诵唐诗者又有诵江西诗者因再用斜川九日韵 泛观今人诗,机巧由心生。镂与铸木,未免求虚名。岂知制作妙,浑然同水清。尘埃数张纸,亦足传佳声。羣趋不知守,辛勤到 【莫】 【暮】 龄。奈何口耳间,一见意已倾。投身入诗社,被褐生光荣。党同 【代】 【伐】 异说,初非出本情。我愿剖藩篱,学力随所成。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六「诗」字韵,页九下引「张侃拙轩集」。(影印本第九册)】   探野航古梅 池边梅未绽,不是怯霜风。待得阳和到,清香一线通。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韵,页十五上引「张侃拙轩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释文珦:《潜山集》十二卷 释文珦,于潜(浙江)人。宋嘉定三年(一二一○)生。出家于杭州,游于湖州等地。元至元丁亥(一二八七)尚存。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潜山集》十二卷。该集原本不见诸家目录,亦不见厉鹗《宋诗纪事》、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和《禅藻一集》等。 现存《永乐大典》录: 僧文 【一条】  僧文诗 【二十五条】  僧文集 【五条】 僧文潜山集 【二条】  僧文潜山稿 【五条】 以上共三十八条,馆臣漏辑者十五条。   贵家园池夏夜 杨柳荫华馆,菡萏生回塘。熏风散炎蒸,积水生夜凉。长歌沧浪曲,可洗冰炭肠。主人不知爱,白头犹异方。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十六「池」字韵,页七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十四册)】   平斋老先生游霅城叶氏园池有作俾次元韵诗 名园无俗情,渔子往来密。凭阑古城近,屏翳秀石出。弁衡山献青,苕霅水□碧。好景吟不穷,烟霏又将夕。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十六「池」字韵,页七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十四册)】   二疏 汉朝诸公卿,鲜有能自全。广受信明哲,独悟于机先。托之老氏训,辞禄偕归田。祖帐东都门,万口称其贤。于今阅千龄,高风犹凛然。 【《永乐大典》卷二千四百八「疏」字韵,页十一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二十八册)】   越中三江斗门 斗门何代设,千古截寒潮。水庙依枫树,湖田足葑苗。众山临海尽,丛港达城遥。落日渔歌里,西风动沆寥。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门」字韵,页十一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柴门诗 柴门虽设不曾关,时有忘机客往还。风送钓舟来北渚,雨催樵子下西山。生前富贵何劳美,身后声名亦是闲。万虑消除心自在,从教人道我疏顽。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门」字韵,页七下引「僧文」。(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失题】 衡门随我分,可是贱儒冠。任性中肠乐,无营梦境安。涧声晴后响,山气夜深寒。活计何劳问,薇生采不难。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门」字韵,页八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失题】 铁锡已高悬,残山剩水边。算年齐易卦,写梦入诗篇。介癖游从少,幽深景物偏。衡门终日掩,吾自守吾玄。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门」字韵,页八上引「僧文诗」。(影印本第四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