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94 页/共 737 页

邓德明《南康记》曰:白水有高岩,临水顶有柴侯墓。遥望松树,卒岁不凋。说者云墓处极峻,及累石为冢,又别有金钱藏,不可得开。若欲上山,必遇雷晦之异。夜时见光色如雷之烂,(音艳)所谓宝精也。 又曰:平固水口下数里有螺亭,昔一少女曾江畔乘小船采螺,停沙边共宿。夜闻骚骚如军马行,须臾见群螺张口无数,突来破舍,啖此女子。同侣悉走上岸,至晓方还,但见骨耳。收埋林际,报其家。经四五日间,所埋处翻见古冢,高十馀丈,穹隆顶可受二十人坐。其旁多螺,新故相传谓之螺亭。 又曰:南野山、献山大塘下流三十里,有汉太傅陈蕃冢墓。昔值军乱,闻墓有宝,三军争掘。忽有大蛇围绕坟前,崩雷晦雨,当时竟不得发。 郑缉之《东阳记》曰:孝子许孜,父墓去虎山十里,在山之麓。曲隧三里,鹿尝食其松栽,孜心念之。即日鹿自死於所犯栽之下,孜埋死鹿,有小坟,至今犹存。 又曰:独公山有古冢临溪,其砖文曰:“筮言吉,龟言凶。三百年,堕水中。”义熙中,冢犹半存,自後稍以崩尽。 《会稽郡十城地志》曰:上虞县东南有古冢二十馀坟。宋元嘉之初,潮水坏其大冢。初坏一冢,砖题文曰:“居在本土,厥姓黄,卜葬于此大富强,《易》卦吉,龟卦凶,四百年後堕江中。”当坠,值王县令皮熙祖取数砖置县楼下池中,录之,怅然而已。 《舆地志》曰:瑟琶折有古冢,半在水中,甓有隐起字云:“瑟琶筮云吉,龟云凶,八百年,堕水中。”谢灵运取甓至京师,诸贵传观之。 《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有铭曰:“三百年后,水漂我至长江垂。欲堕欲落,不落逢王果。”果凄然曰:“数百年前已知有我。”乃改葬,祭之而去。 《苏州冢墓记》曰:宋青州刺史郁泰玄,性多仁恕,德感禽兽。初葬之日,群燕数千街土于冢上。今冢犹高大,与他坟有异。村乡岁时祭祀,至今不绝。 卷五百六十 礼仪部三十九 冢墓四 《礼论》曰:问:“君将临墓,主人先以除身无服。将若不哭,主人当哭否?”贺循答之云:“凡君臣民,皆须先君哭,礼也。此祭君宜哭,则主人不敢以哭烦君耳。” 又曰:问:“墓中有何面为上?”荀纳以为缘生奉终,宜依礼坐。蔡谟难,据周公明堂位东西,以此为上,与纳反。纳又引庙位以答。王濮阳北墓向南,以西为上。 《上党郡记》曰:令狐征君隐城东山中,令狐终即云葬焉。诸生遵师法,而陪葬者三百馀家。松三千树,大皆数十围,高四五十丈。今俗名其山曰令狐墓,汉史所称壶关三老令狐茂者是也。 伏琛《齐地记》曰:临淄小城北门东二百馀步有晏婴冢。 又曰:齐桓公冢,齐城之南东十五里,在牛山。桓公冢西南八里,有仲父冢,葬於牛山之阿。 又曰:朱虎城东二十里有柴阜,其西南隅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石碑犹存。城东北三十里柴阜东头有魏征士邴原墓,石碑犹存。 又曰:牛山西南二里有孙宾墓,石碑犹存。 《吴地记》曰:昌门外女坟者,吴王阖闾女墓也。乃以文石为椁,藏金玉珍玩,以人从死。高坟深池,池水成湖,故名曰女坟。亦与虎丘俱见发掘,皆无所得也。 又曰:昌门南有要离墓。吴王阖闾既杀王僚而代之,僚子庆忌亡奔卫。庆忌勇捷过人。恐结诸侯,还为国难。伍子胥与要离为行人,要离弱而谋于王曰:“杀臣妻子,刑臣左手。”要离因亡奔卫。庆忌闻吴王暴虐如此,甚信之,遂与俱还,图共袭吴王。行及大江,要离刺杀庆忌,因亦自杀,阖闾葬之於昌门南大城内。齐门外,有庆忌墓。 丘渊之《齐道记》曰:先是,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帝封禅,合作此县以供祀,故曰奉高。东南三十里有延陵儿冢,本云其高可隐,今乃二丈馀,似是後人陪之。 伍辑之《从征记》曰:齐襄王墓在汝水西。墓西有僖公墓,东有四田墓,传云,倨、荣、广、布也。墓皆方墓圆坟。 戴延之《西征记》曰:彭城南有亚父范曾冢。冢高四十馀丈,东北有隧道。其城北三里有刘向墓。泗水东三里,汉大夫龚胜冢,石碣犹存。(耻登王莽之朝,不食而死。) 又曰:金乡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俊冢。前有古石祠堂,堂壁皆有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皆刻石记之。 伏滔《北征记》曰:姑孰九井山北十里,有吴大将诸葛瑾墓,墓墙犹存。西北十八里直渎前墓,是吴将甘宁墓也。相者云:“此墓有王气。”孙皓凿其後,计里名为直渎。 《续述征记》曰:太公冢在尧山北五里。平地为坟,高十丈。曾有发之者,冢深数十仞,得一铜椁,金玉甚多。尚父五世葬周,斯实田和冢也。和迁齐,居於海上,而别为诸侯,亦称太公也。 又曰:宿预州县水南大徐城,古之徐国。城北徐君墓,季子解剑坟树,则斯地也。 又曰:城阳县城二里,小城二里。小城南九里有尧阳,自汉迄于晋,二千石及丞尉刊名。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有二十一载,记于尧碑。城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墓,称曰灵台。尧陵北二里,仲山甫墓,墓前祠堂石室俨然若新。 《皇览□冢墓记》曰:颛顼冢在东都濮阳县顿丘城外广阳里中。王莽时,使使者祠颛顼冢。 又曰:秦始皇冢在骊山,古之骊戎国,今之所丰也。晋献公伐骊戎,获二女。其山阴多黄金,其阳多美玉,谓蓝田是也。故贪而葬焉。并天下徒七十馀万穿入地,洞三泉而致椁。宫观奇器、珍怪诸物藏之。令一匠人作机弩,人有近穴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金银为凫鹤。机关转相,终而复始。上具画天文,以人鱼膏为灯,度久不灭。后宫无子者皆殉,从死者甚众。恐工匠知之,杀工匠於藏中,因闭羡门。复土树草木,以像山,坟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後项籍烧其宫观,关东贼发之,後牧羊儿亡羊,羊入藏中,持火照羊,燔其椁。後贼遂取其铜。 又曰:太上皇葬万年,高帝父也。高帝葬长陵,孝惠帝霸陵。诸陵皆用瓦器,不为坟。王莽之乱,天下无道,独无灾害。孝景帝葬阳陵,孝武皇帝葬茂陵,孝昭皇帝葬平陵,孝宣皇帝葬杜陵,孝元帝葬渭陵。元帝下诏曰:“无置从民,令天下无骚动之忧。”自是陵园不置邑。孝成帝葬延陵,孝哀帝葬义陵,孝平帝葬原陵。孝文皇帝弟、淮南厉王长坐谋反,後置园如诸王。长好道,事八公。世之愚者云:长仙。医巫讫曰:“淮南好道,百官皆得仙。狗吠□中,鸡鸣天上。”东平思王冢在东平,松皆西靡。 又曰:苍颉冢在冯翊衙县利阳亭南道旁,坟高六尺,学书者皆往上姓名、投刺,祀之不绝。 又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阌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一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又肩髀冢在山阴郡巨野。传言蚩尤与黄帝战於涿鹿之野,黄帝克之,身体异处,皆葬之。 又曰:奚仲冢在鲁国县东去县二十五里山上,因名奚仲山。下亭名奚仲亭。 又曰:汤冢在济阳薄县北郭。冢四方,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又曰:吴太伯冢在会稽吴县北,去城十里。 又曰:周文王、武王、周公冢在京兆长安聚。 又曰:王子黾冢在南阳鄂县西。 又曰:夏育冢在济南历山上。 又曰:秦穆公冢在甘泉宫祈年观下。 又曰:虢公冢在河内温县东、济水南,大冢是也。其城南有虢公台。 又曰:叶公诸梁子高冢在南郡叶县西北,去城三里所。近县民皆祠之。 又曰:鲁大夫叔梁纥冢在鲁国东阳聚安泉东北八十四步,名曰防冢。民传言防坟於坟地微高。 又曰:孔子冢在鲁城北便门外,南去城一里。冢茔方百亩,冢南北广十步,东西十步,高丈二尺。冢为祠坛,方六尺,与地方平,无祠堂。冢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皆无能名其树者。民云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国树来种之。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伯鱼墓在孔子冢东,与孔子并,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 又曰:师旷家左右扶风,名曰师旷山,人民不敢上其上。 又曰:伯乐冢在济阴定陶东南一里,冢高五丈。 又曰:楚武王冢在南郡鲷阳县葛陂乡城东北,民谓之楚王岑。 又曰:郑相子产冢在河南郡新郑城外,大冢是也。 又曰:靖郭君冢在鲁国薛城中东聚。孟常冢在鲁薛城中。 又曰:文信君吕不韦冢在河南洛阳城北,邙山道西,大冢是也。民传言吕母冢不韦先墓,故其冢名吕母。不韦死,获过於始皇矣。民传云:不韦好经书,皆以葬。汉明帝朝,公卿、大夫、诸儒八十馀人论五经误失。符节令宋元上言:“臣闻秦昭王与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冢皆以黄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 又曰:亚父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居巢亭中。 又曰:齐桓公冢在临淄城二十里淄水南。孟尝君与齐桓公冢同处。 《唐书新语》曰:开元中,集贤学士徐坚葬妻,问兆域之制於张说。曰:“长安神龙之祭,有黄州僧泓者,能通鬼神之意,而以人事参之。仆尝闻其言,犹记其要。墓欲深而狭。深者,取其幽;狭者,取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当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以设窀穸。墓之四维,谓之折壁。欲下阔而上敛,其中项谓之中樵,中樵欲俯而旁煞。墓中末米粉为饰,以代石垩,不置瓴瓦,以其近於火。不置黄金,以其久而为怪。不置朱丹、雄黄、石,以其气燥而烈,使坟上草木枯而不润。不置羽毛,以其近於尸也。铸铁为牛豕之象,可以御二龙。玉润而洁,能和百神,置之墓内,以助神道。僧泓之说如此。” 又曰: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滥。及其葬也,将穿墓,筮者曰:“必有异应,以旌善人。”果获石堂,其大如仓,中空外坚,四门八牖。占曰:“此天所以祚有德也。置之墓中,其後终吉。”後优诏褒赠,宠及其子。 《图墓书》曰:大墓天刚,严父之门。八将之首,位处乾尊。欲得连冈隐轸,状如乱□,望之,绝而复连。小顿大起,千里相牵。寿过期颐,世世登仙。 又曰:望之如飞雷,即之如鸟惊。法出勇士,伏节御兵。 又曰:夫欲依山葬者,其山连延,百里不绝。一高一下,小顿则大起,出公卿。若三重之山,望之似城郭,多诸支别者,亦出公卿。如新月形在腹中,葬冢之所,若至日没见日光者,出封侯。 又曰:凡相山陵之法:山望如龟状,葬之出公卿、封侯,代代不绝。山望如龙状,有头尾委蛇者,葬之出二千石。凡依山作冢者,皆当立在山东为利,得山之形力也。山如龟形,又巍巍直上如状,出二千石。 又曰:欲知贫富,冈陵肥薄。状如肥马,草木茂盛,色黄紫,皆富也。冈陵多伤缺,土色赤白,地瘠,草木黄赤不茂,或多细石,皆贫。 《相冢书》曰:冢欲得见郡县城郭,欲得连属,长长无极。冢,青气郁郁,出二千石;赤气,出公卿;白气,出刑戮;黄气,出封侯。欲得雌龙地,多子孙。不用雄龙冈、武子冈。 又曰:凡葬於龙耳,贵出侯。青乌子称“山三重相连名伞山,葬之出二千石。” 张载《七哀诗》曰: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冢,皆云汉世主。 魏武帝《遗令》曰: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魏文帝《为汉帝置守冢诏》曰:朕承符运,受终革命。其敬事山阳公,如舜之宗尧。有始有卒,传之无穷。前群司奏处正朔,欲使一皆从魏制,意所不安。其令山阳公於其国中,正朔、服色、祭祀、礼乐自如汉。又为武、昭、宣、明帝置守冢各三百家。 宋孝武《置自古帝王守冢户诏》曰:先代帝王,因时创业。君人建国,礼尊南面。而历运推移,年代久远,丘垅残毁,樵牧相趋。茔兆堙芜,封树莫辨。自古以来,帝王陵墓,可随近十户,蠲其役,以供守视。 宋高祖《修楚元王墓诏》曰:夫褒贤崇德,千载弥尊;敦本敬始,义隆自远。楚元王积仁基德,启藩斯境,素风道隆,作范後昆。本支之祚实隆,鄙宗遗芳馀烈奋于百代。而丘封依然,坟茔莫翦,感远存往,慨焉永怀。夫爱人怀树,甘棠且犹勿翦;追甄墟墓,信陵尚或不绝。况瓜瓞所兴,开源自本者乎!可蠲复近墓五家,长给洒扫。 卷五百六十一 礼仪部四十 吊 《周礼□丧祝》曰:王吊,则与巫前。(郑司农注云:丧祝与巫以桃执戈在王前。) 又《司巫》曰:男巫,王吊则与祝前。女巫,后吊则与祝前。(女巫与祝前,後如王之礼。) 又《太仆》曰:太仆掌三公孤卿之吊劳,(王使往也。)小臣掌士大夫之吊劳。 《礼》曰: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不能赙,弗问其所费。 又曰: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後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Д。子游观之曰:“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於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中礼之变也。) 又曰:死而不吊者三:(谓轻身亡孝也。)畏,(人或时以非罪攻已,不能有以说之死之者,孔子畏於匡是也。)厌,(行止危险之下。)溺。(不乘桥船。) 又曰:曾子吊於负夏。(负夏,卫地。)主人既祖填池,(祖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奠彻,遣奠设祖奠。)推柩而反之,(反于载处,荣曾子吊,欲更始。)降妇人而後行礼。(礼,既祖而妇人降。今及柩,妇人辟之,复升堂矣。柩无反而反之,又降妇人,盖欲矜宾於此妇人。皆非也。)从者曰:“礼与?”(怪之。)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未定之辞。)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 又曰: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於路,画宫而受吊焉。(哀公,鲁君也。画地为宫象。)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肆,陈尸也。大夫以上於朝,士以下於市。执,拘也。)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无所辱命,辞不受也。《春秋传》曰:齐侯吊诸其室。) 又曰: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阍人,守门者。)曾子与子贡入於其厩而修容焉。(更鼎饰。)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既不敢止,以言下之。)曾子後入,阍人辟之,(见两贤相随,弥益恭也。)涉内ニ。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 又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封当为空,窆下棺也。) 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 又曰:曾子与客立於门侧,其徒趋而出。(徒谓客之旅。)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於巷。”(以为不可发凶於人馆。)曰:“反哭於尔次。”(次,舍也。礼,馆人使专之,若其自有然。)曾子北面而吊焉。 又曰: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气力始衰。) 又曰:妇人不越疆而吊人。(不通於外。)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以全哀也。)吊於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示助之以力。车曰引,棺曰绋。)丧,公吊之必有拜者,(往谢之。)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谓无主後。)吊曰:“寡君承事。”(示亦为执事来。)主人曰:“临”。(君辱临其臣之丧。)君遇柩於路,必使人吊之。(君之於臣有父母之恩。)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不以贱者为有爵者主。) 又曰: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以其无服,非之。)曾子曰:“我吊也与哉?”(於朋友哀,痛甚而往哭之,非若凡吊。) 又曰: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献公杀其子申生,重耳避难出奔,是时在翟,就吊之。)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言在丧代之际。)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劝其反国,意欲纳之,丧谓亡失位。孺,椎也。)以告舅犯。(舅犯是重耳之舅狐偃也,字子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宝谓善道可守者。仁亲,亲行仁义。)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欲反国求为後,是利父死。)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说犹解也。) 又曰: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不以吉服吊丧也。) 又曰: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敛,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敛,出,反哭。子夏曰:“闻之也与?”曰:“闻诸夫子,主人未改服则不。” 又曰: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为彼哀不专於其亲也。为亲哀则是妄吊。) 又曰: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又曰: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于西门。(宾立门外不当门。)主孤西面。(立於阼阶下。)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受命,受主人命以出也。不言殡者,丧无接宾。淑,善也。为何不善,言君痛之甚,使某吊。)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称其君名者,君薨,称子某,使人知通嗣也。须矣,不出逆也。)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子,孤子也。降反位者,出反门外位。) 又曰: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逾封,越竟也。或为越疆。) 又曰:诸侯吊於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君为之主,吊臣恩为己也。子不敢主当,中庭,北面哭,不拜。)诸侯吊,必皮弁锡衰。所吊虽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丧服,则君亦不锡衰。(必免者,尊人君为之变也。未丧服,未成服也。既殡成服。) 又曰:殷人吊於圹,周人吊於家,示民不亻背也。(既葬,哀而哭踊,於是吊之。) 《传》曰: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又曰:齐侯归,遇杞梁之妻於郊。(梁战死,妻行逆丧。)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言若有罪,不足吊。)若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妇人无外事,故不犹贱也。)齐侯吊诸其室。(传善妇人有礼。) 又曰:游吉相郑伯以如晋,亦贺祁也。史赵见见太叔曰:“甚哉,其相蒙也!(蒙,欺也。)可吊也,而又贺之。”子太叔曰:“若何吊也?岂特惟我贺,将天下实贺。” 又曰:琴张闻宗鲁死,(琴张,孔子弟子,字子开,名牢。)将往吊之。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言齐豹所以为盗,孟絷所以见贼,皆由宗鲁。) 又曰:晋顷公卒,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乔送葬。(在家十五年。)今吾子无二,何故?” 《汉书》曰:龚胜死,有老父来吊,其哭甚哀。既而曰:“吁!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又曰:蒋诩字元卿遭父忧,有吊者盈门。後母疾之,不与席,不得止旧庐,於侧作小,往如旧也。 《续汉书》曰:郭太字林宗,退身隐居教授,徒众甚盛。丧母,友人或千里来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