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90 页/共 737 页
又曰:公卿已下子弟凡三百人执绋弗,白素帻,委貌冠。
杜预《要集》曰:凡挽,天子六绋,诸侯四,大夫二,士一。
旅旒
贺循《葬礼》曰:大夫五旒,吉韦车之所建也。通而已下,不为龙画。
《周礼□春官》曰:司常,大丧供铭旌,建车之旌。(铭旌,王则太常也。)
《礼记□檀弓上》曰:铭,明旌也。以死者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
《续汉书□礼仪志》曰:礼,登遐,大旗之制:长三刃,十有二ヵ,曳地;画日月升龙;书,曰天子之柩。
贺循《葬礼》曰:杠,今之也。古者以缁布为之,命以绛缯,题姓字而已,不为画饬也。
《礼论》曰:问:“下殇葬墓,有否?”徐邈答曰:“以题柩耳。无不有。”
《晋书》曰:魏明悼后崩,议书名旌。或欲去姓而书魏,或欲两书。安平王子孚以为经典正义,皆不应书。凡帝王,皆因本国之名以为天子之号,而与往代相别耳,非为择美名以自光也。天称皇天,则帝称皇帝;地称后土,则后称皇后。此乃所以同天地之大号,统无二之尊名。不待称国号以自表,不俟称民族以自彰。
挽歌
《左传□哀上》曰:吴与齐战,齐人公孙夏将战,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曰:《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
《纂文》曰:《薤露》,今人挽歌。
《续汉书□礼仪志》曰:礼,登遐,羽林孤儿巴俞擢歌者六十人。
《续汉书》曰:大将军梁商三月上巳日会洛水,倡乐毕极,终以《薤露》之歌,座中流涕。其年八月而商薨。
《晋公卿礼秩》曰:安平王葬,给挽歌六十人。诸公及开府给三十人。
《晋书□礼志》曰: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衔枚之义。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挽歌。挚虞以为挽歌因唱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无所嫌,宜定新礼如旧。
《续晋阳秋》曰:袁山松作《行路难》,辞句婉丽,听者莫不流泪。吴昙善倡乐,桓伊能挽歌。时称为三绝。
又曰:武陵王未败四五年,喜为挽歌,自摇铃,使左右和之。
《语林》曰: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养鸲鹆。袁山松出游,好令左右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
谢绰《宋拾遗录》曰:太祖尝召颜延之,传诏频曰:“寻觅不值。”太祖曰:“但酒店中求之,自当得也。”传诏依旨访觅,果见延之在酒肆,裸身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酒醒,乃往。
《宋书》曰:范晔为吏部郎。元嘉元年,彭城王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与司徒左曹属王深及弟司徒祭酒广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彭城王义康大怒,左迁宣城太守。
《梁书》曰:谢几卿,普通六年诏西昌侯藻督众军北侵,几卿启求行,擢为藻军师长史。军至涡阳,退败,几卿坐免官。居自扬石井宅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客恒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相得,并肆情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庄子》曰: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云:绋,引柩索也。斥,疏缓若用力也。引绋所以讴者,为人用力慢缓不齐,促急之也。
《风俗通》曰:京师宾婚嘉会,酒酣之後,续以挽歌。
谯周《法训》曰:挽歌者,高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毙,从者不敢哭而不胜其哀,故作此歌以寄哀音焉。
干宝《搜神记》曰: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词有《薤露》、《蒿里》二章,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灭也。亦谓人死,精魂于蒿里。
《古辞》曰:“薤露朝露何易,明朝更复露。人死一去何时归?”二章曰:“蒿里谁家地,聚敛精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至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语裥长歌、短歌,言寿命长短不可妄求。)
魏缪袭《挽歌辞》曰:生时游国都,死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墓宿黄泉下。白日入虞渊,县车息驷马。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我?形容稍歌灭,齿行当堕。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
陆机《挽歌辞》曰:魂衣何盈盈,何习习。父母拊棺号,兄弟扶筵泣。灵需动刍,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浮□中容与,飘风不能回。渊鱼仰失梁,征乌俯坠飞。
又曰:中闱且勿喧,听我《薤露》诗。生死各异伦,祖载当有时。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需。饯饭觞莫举,出宿归无期。
又曰: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云四极,穹崇效苍天。侧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圹宵何辽廓,大暮安可晨。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昔居四人宅,今为万鬼邻。昔为七尺体,今成灰与尘。金玉昔所佩,鸿毛今不振。丰肌享蝼蚁,形体永夷泯。寿堂延魑魅,虚无自相宾。蝼蚁尔何怨,魑魅我何亲。抚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
晋陶潜《挽歌辞》曰: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马为仰天鸣,风日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亦归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又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号,良友抚我哭。
颜延之《挽歌辞》曰:今龟告明兆,撤奠在方昏。戒徒赴幽穸,祖驾出高门。行行去城邑,遥遥首丘园。息镳竟平遂,税驾列岩根。
北齐祖孝征《挽歌辞》曰:驱驷马,谒帝长杨宫。旌悬白□外,骑猎红尘中。今来向漳浦,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
隋卢思道《彭城王挽歌辞》曰:旭日禁门开,隐隐灵舆发。才看凤楼迥,稍视龙山没。犹陈五营骑,尚聚三河卒。容卫俨未归,空山照秋月。
又乐平长公主,《挽歌辞》曰:妆楼对驰道,吹台临景舍。风入上春朝,月满凉秋夜。未言歌笑毕,已觉先荣谢。何时洛水湄?芝田解龙驾。
方相
《周礼□夏官》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欧方良。(圹穿中也。方良,罔两也。)
蔡质《汉官仪》曰:阴太后崩,前有方相及凤皇车。
《晋公卿礼秩》曰:上公薨者,给方相车一乘。安平王孚薨,方相车驾马。
《幽明录》曰:广陵露白村人,每夜辄见鬼怪。或有异形丑恶,怯弱者莫敢过。村人怪如此,疑必有故。相率得十人,一时发掘,入地尺许,得一朽烂方相头。访之故老,咸云:“尝有人冒雨葬至此,遇却,一时散走,方相头陷没泥中。”
《风俗通》曰:俗说亡人魂气浮扬,故作头以存之。言头体然盛大也。或谓头为触圹,殊方语也。
卷五百五十三 礼仪部三十二
葬送一
《易下□系》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衣之以薪而埋之於中野。)不封不树,丧其无数。後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尚书》曰:周公在丰,(致政,老在丰也。)将没,欲葬成周。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成王不敢臣周公,故归于武王,葬毕也。)
《礼记□曲礼上》曰:助葬必执绋。(绋,引申索。)
《礼记□檀弓上》曰:太公封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
又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古不合葬。)
又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北方北首,国北也。)
又曰: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具,丧之器用也。子柳,鲁叔仲皮之子,子硕兄。)子柳曰:“何以哉?”(言无其财。)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粥谓嫁之也。妾贱,取之曰买之也。)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
又曰: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二子卫大夫也。文子,献公之孙名拔也。)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人良田。瑗,伯玉名也。)
又曰:成子高寝疾,(成子高,齐大夫。国成伯,高父也。)庆遗入请曰:“夫子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观其意也。革,急也。庆遗,封之族。)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不食谓不垦耕。)
又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又曰: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防者矣,(防形旁杀平上而长。)见若覆夏屋者矣,(覆谓茨瓦也。夏屋,今之门庑也,其形傍广而卑。)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
《礼记□檀弓上》曰: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命之哭。
又曰:子游问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恶乎齐,问丰省之比。)夫子曰:“有无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悬棺而封。(不设碑纟率,不备礼也。)人岂有非之者哉?”
又曰: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
《礼记□檀弓下》曰: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申祥,子张子。庚,偿也。)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後难继也。”(恃宠虐民,非也。)
又曰: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嬴博,齐地,泰山县是也。)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以生恕死。)其敛以时服。既葬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轮,从也。隐,据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还,回。)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乎!”
又曰: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材,斯之谓礼。”(还犹疾也。)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尊者舒,卑者速。《春秋传》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礼记□曾子问》曰:“葬引至于恒,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恒,道也。变谓异礼。)孔子曰:“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恒,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巷党,党名也。)反葬,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也,则岂如行哉?’(已,止也。数读为速。)老聃曰:‘夫柩不早出,不墓宿。(侵晨夜则近奸寇也。)见星而行者,惟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为无日而慝,祚豫止。)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患。’”(┲患,病也。以人之父母行礼而恐,惧其有患害不为也。)
《礼记□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後?”(并谓父母。若亲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轻而後重;其奠也,先重而後轻,礼也。自启及葬不奠。(不奠,务于当葬者。)行葬不哀次。(不哀次,轻于在殡者。)反葬,奠而後辞于殡,遂修葬事。(殡当为宾,声之误也。辞于宾谓告将葬启期也。)其虞也,先重而後轻,礼也。”
《礼记□丧大记》曰:君葬用盾,四,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盾,二,二碑,御棺用茅;士葬用国车,二,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大夫废盾,此言盾,非也。)
《礼记□中庸》曰: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左传□隐公》曰: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不从。冬,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叔父有憾,观鱼不听也。)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又曰:元年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贾逵曰:改葬,改备礼也。葬嗣君之事,公不临,言无恩。礼曰改葬细也。)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言是以,明礼缺故也。)
又曰: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左传□僖上》曰: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男而侯礼,加一等。)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诸侯命有三等:公为上等,侯伯为中等,子男为下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死王事谓朝天子,以命用师。衮敛者,上公九命服衮也。)
《左传□宣上》曰:葬敬羸,旱无麻,始用葛。(记礼变之所由。所以引柩,殡则有之以备火,葬则以下柩。)雨,不克葬,礼也。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怀,思也。)
《左传□成上》曰: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君子谓华元、乐莒“于是乎不臣。臣,治烦去惑者也。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何臣之为?”
《左传□昭二》曰:叔孙卒,杜泄将以路葬,且尽卿礼。(路,王所赐叔孙车。)南遗谓季孙曰:“叔孙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
《左传□昭十二》曰:郑简公卒,将为葬除。(除葬道。)及游氏之庙,(游氏,子太叔族。)将毁焉。子太叔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用毁庙具。)曰:“子产过女,而问‘何故不毁’,乃曰‘不忍庙也。诺,将毁矣’”。(教毁庙者之辞。)既如是,子产乃使辟之。毁之,则朝堋;弗毁,则日中而堋。
《春秋说题辞》曰:葬,尸下藏也。人生于阴,含阳充;死入地,归所与也。(宋均注:人生阴谓在胞胎中。)
《论语□先进》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言颜路在,听门人厚葬之。)
《白虎通》曰:周公以王礼葬何?以为周公践祚理政,与天同志。原天之意,子爱周公,与文武不异。故以王礼。
《尔雅》曰:葬,藏,谓之圹宅。兆茔,域地也。
《说文》曰:窆,葬下棺也。
《史记》曰: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王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籍彭城。
《史记》曰: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太子,四岁,废为临江王。四年,坐侵庙ヂ为宫,上征荣诣中尉府。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又曰:郭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强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去亡。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不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
《战国策》曰:秦宣太后爱魏馀,病且死,令曰:“我死,必以魏子为殉。”庸芮为之说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曰:“无知。”芮曰:“何乃空以生之所爱,葬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之积怒久矣。太后救过不暇,何得私魏子乎?”太后乃止。
《汉书》曰:韩信,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旁可置万家者为冢。
又曰:张良始所见下邳圮上老父与书者,後十三岁,从高帝过济北,果得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及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葛祠黄石。
又曰:卫青贵,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问列侯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叹曰:“此出吾家,常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主讽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合葬起冢。
又曰:三长史害张汤,自杀,昆弟欲厚葬。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尽诛三长史。
又曰:主父偃方贵幸时,客以千数。及死,无一人视,独孔车收葬焉。上闻之,以车为长者。
又曰:霍光薨,上及皇后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师古曰:《汉仪注》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缀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甲。下至足,亦缀以金缕也。)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苏材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如淳曰:便房,冢圹中室也。《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周二丈,内梓宫,次便椁、柏黄肠题凑也。)东园温明,(服虔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矣。)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せ京车,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城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
又曰:金日殚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至茂陵,谥曰敬侯。
又曰: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倮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囊盛尸,尸入地七尺。即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吾闻之:神精者,天之有;形骸者,地之有。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结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後,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祁侯曰:“善。”遂葬。
又曰:朱□年七十馀,终于家。病不呼医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於身,土为椁,(韦昭曰:烧土为椁也。)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又曰:韦玄成为相,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曰:“不胜父子私,愿乞体骨,归葬父墓。”上许焉。
又曰:朱邑病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後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祠祭,至今不绝。
又曰:孔光薨,王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帐,公卿百官会吊。送葬,载以乘舆及副各一乘,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馀两。将作穿复土,河东卒五百人起坟,如大将军王凤制度。
又曰:董贤死,见废,裸诊其尸,因埋狱中。贤所厚吏沛人朱诩自劾。去大司马府,备棺衣,收贤尸葬之。王莽闻之,大怒,以他罪系杀诩。
又曰:楚王戊女解忧妻乌孙。公主上书言年老思乡,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孙男女三人俱来。後二岁卒,三孙因留守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