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97 页/共 737 页

又曰:黄帝命伶伦与营援铸十二锺和五音,以诏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邑名。)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德与天合,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以祭上帝。乃命鳝先为乐倡,(倡始。)鳝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和盛之貌。)帝喾命咸墨作为《唐歌》、《九招》、《六列》、《六英》,亻垂有作为击鼓、锺磬、吹グ、展管篪、召推衡。帝喾乃令人弃,(两手相击曰弃。)或击鼙,击锺磬,吹グ,展管篪、因令凤、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康,乐也,安也。)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溪谷之音以歌,(质当为夔。)乃以糜辂冥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瞽叟乃拌五经之瑟,(拌,分。)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卯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琴,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之勤劳天下,日夜不角,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水以道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害万民,侵削诸侯,不用度轨,天下患之。汤於是率六州以诛桀之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六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三淫:割心,断胫,刳孕。)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新。”以绳文王之德。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兑以兵,克之於牧野。乃荐俘馘於京大室,乃令周公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伐之。商服象(兽名。)为虐於东夷,周公遂以师逐於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纯纯,离而复合,合而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盛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宿日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寒或暑,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本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厥,(厥动。)凝寒以刑,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适先王定,乐,由此生。天下太平,万民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夫音亦有适,大钜则志荡,以荡听钜,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大,(振,动。)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詹,詹音也。)不詹则窕。大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灵极病。)溪极则不监,不监则竭。(监,察。)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不搏,入不专一人。)故大钜、大小、大清、大浊皆非也。桀纣作为侈乐,大鼓锺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ㄈ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十锺。(锺律之名。)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移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其乐不乐,其民怨,其生伤。其生与乐也,若冰之於炭,反以自外,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 又曰:帝颛顼好音,乃令飞龙作八风之音,命之曰承□。帝喾命咸池黑作《唐歌》、《九招》、《六列》。禹疏三江五湖,命皋繇为《夏龠》、《九成》。汤率六州以诛桀之罪,命伊尹为《大护》、歌《晨露》。武王以六师伐殷,乃命周公作为《大武》。商人服象为虐於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於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乐书》曰:谨案《礼记》疏云:“伏羲乐曰《立基》,言伏羲之代五运成立,甲历始基,画八卦以定阴阳,造琴瑟以谐律吕,继德之乐,故曰《立基》也。神农乐曰《下谋》,言神农播种百,济育群生,造五弦之琴,演六十四卦,承基立化,设降神谋,故乐曰《下谋》,以明功也。黄帝乐曰《□门》,言黄帝之道成名百物,明民共财,德如□出其门,民可有於族类,故乐曰《□门》。” 《帝系谱》曰:女娲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乐既成,天下幽微无不得理。 《乐纬》曰:黄帝之乐曰《咸池》,(池者,施也。造施於民,故曰咸池。)颛顼之乐曰《六茎》,(道有根茎,故曰六茎。)帝喾之乐曰《五英》,(道有英华,故曰五英。)尧曰《大章》,(尧时仁义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舜曰《箫韶》,(韶,绍也。舜绍尧之後,修行其道,故曰箫韶。)禹曰《大夏》(禹承二帝之後,道重太平,故曰大夏。),殷曰《大护》,(汤承衰而起,护先王之道,故曰大护。)周曰《勺》,又曰《大武》。(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 《春秋元命包》曰:王者不空作乐。乐者,和盈於内,动发於外。应其发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是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始乐於巳为本。舜之时,民乐其绍尧业,故韶者,绍也。禹之时,民大乐其骈三圣相继,故夏者,大也。(骈读曰频。频犹凡也。)汤之时,民大乐其救於患害,故护者,救也。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故武者,伐也。四者,天下所同乐一也,其所同乐之端,不可一也。(各乐其君所为,故不可合四家以为一也。) 《乐苑》曰:文王乐名《巨业》,武王乐名《象武》。 《汉书》曰:乐家有能制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记其铿锵锺鼓而已,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雅人制高庙乐,太祝迎神於庙门奏《嘉至》,(李奇曰:嘉,善也。善神之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太庙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服虔曰:叔孙通所奏乐也。)美神明既飨也。皇帝献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语裥《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韦昭曰:唐山,姓也。)曰:周有《房中乐》。至奏,名曰《寿人》。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亻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也。《文始》武者,曰本《韶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宗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已所自作。明者,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亻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以为《采德》,以尊世宗庙。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昭容》乐者,犹古之《韶夏》也,主出武德舞。礼容乐者,出《文始》、《五行》舞。舞入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武不失节,能以礼乐终也。皆因秦旧事焉。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父老相乐,醉酒,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儿童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於甘泉,就位也,祭后土於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依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善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是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欲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上集於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韦昭曰:以竹为宫,天子居之。) 《後汉书》东平王苍议,以为汉制旧典,宗庙各奏其乐,皆不相袭,以明功德。光武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修建三雍,肃祗祀,德化巍巍,比隆前代。歌所以咏德,舞所以象功。世祖庙乐舞名宜曰《大武》之舞。谨采百官颂可登者,歌一章四句以为曲。上从其议。 《魏志》曰:明帝时,有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里衩《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里衩《咸熙》之舞;明帝制作兴治为魏列祖,里衩《章斌》之舞。 沈约《宋书》曰:周存六代之乐。至秦惟馀《韶舞》而已。始周舞曰《五行》,汉高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高祖又作《昭容乐》。《昭容》生於《武德》,礼容生於《文始》、《五行》也。汉语裥《□翘》、《育命》之舞,虽莫知其所从来,然旧以祀天地也。至明帝初,东平宪王苍总定公卿之议,曰:“宗庙亦各奏乐,不应相袭,所以明功德也。”采《文始》、《五行》、《武德》《真修》为文武之舞。又制舞歌一章,荐之始祖之庙。皇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加至乐》曰《迎灵乐》,《琥德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歌诗多即前代之辞,惟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诗而已。 又曰:晋武帝太始二年,改郊庙新歌,其乐舞亦仍旧。文改魏《昭武》、《羽龠》舞曰《宣文舞》。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豫》之舞。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宜周乐名。太常贺修答云:“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於今者难以音言。”于时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太乐并鼓吹令。是後颇得登歌,食举之里裉有未备。故太宁末,又访防孚等增益之。咸和中,乃复置太乐宫,鸠习遗逸,又未有金石也。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一舞,次更修正锺磬。勖薨,事犹不竟。元康三年,诏其子黄门郎蕃修定金石,以施郊庙。寻值丧乱,莫有记者。 又曰:魏公卿奏曰:“烈祖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著功。夫歌以咏德,舞以象事。於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彰明也。臣等谨制乐名曰《章斌》、《文武》之舞。” 又曰: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应设雅乐,乃晋乐也。太常郑鲜之等各撰立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撰歌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旧正朝设乐,改大乐诸歌诗。王韶之撰二十二章。又改《正德》舞曰《前舞》,《文悦》舞曰《後舞》。文帝元嘉九年,大乐令锺宗之更调金石。至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二十二年,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孝武建元元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郊庙宜设备乐。於是使内外博议,竟陵王诞等并同万秋议。建平王宏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章皇太后《永乐》、《永至》等乐仍旧,皇帝祠南郊及庙迎神、送神并奏《肆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及庙中诸东壁奏登歌。其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郊庙同。孝武又使谢庄造郊庙、明堂诸乐歌辞。二年,有司又奏先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并奏登歌,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议,公卿行事,亦宜奏登歌。有司又奏元会及二庙斋祠歌伎旧,并於殿设作庙祠,依新仪主登歌,人上殿弦管住下。今元会登歌亦上殿,弦管住下。 《隋书□音乐志上》: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见。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和韵。初,齐永明中,舞人冠帻并簪。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履?”於是去笔。乃定郊宗庙及三朝之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撤食之雅。皇帝出入,宋孝建二年,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胤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胤”。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撤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以《雍撤》”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荐》,至是改为《牲雅》,取《左氏传》“牲肥盾”,北郊、明堂,大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П雅,取《尚书》“至П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之献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及齐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具奏《雅》,取《周礼□太宗伯》“以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选士之秀者而升之於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辞并沈约所制。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监七年,将有事太庙,诏曰:“《礼》云:‘斋日不乐。’今亲奉始出宫,振作鼓吹。外可详议。”八座承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鼓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为定制。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蹄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转》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语裥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其後台城沦没,侯景以简文女溧汤公主为妃,请帝及主母范淑妃宴於西州,奏梁所常用乐。景仪同索超世亦在宴筵。帝潸然屑涕,景曰:“陛下何不乐也?”帝强笑曰:“丞相言索超世闻此以为何声?”景曰:“臣且不知,何独超世?”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及破侯景,诸乐并在荆州,经乱,工器颇阙,元帝诏有司补缀才备。荆州陷没,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知音者并入关中,随例多没为奴婢。 《陈书□姚察传》曰:陈武帝欲设乐,有司议以武帝议为非。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惟祠部侍郎姚察乃转引经籍,独违群议,据梁乐为是。当时惊骇,莫不惭伏。 又曰:周乐曰《武》,曰《勺》。《武》象武王能以武禁暴也,《勺》象周公制礼斟文武之道也。语裥房中之歌,后妃之德。周备六代之乐,惟阙《六茎》与《五英》。至秦,馀《韶》、《武》、《房中》而已。始皇改《武》曰《五行》,《房中》曰《寿人》,衣服用五行之色。 又曰:汉高帝改《韶乐》曰《文始》。高帝好《寿人》之声。惠帝使太乐令夏侯宽合之弦管,改名曰《安世》。魏复《文始》曰《大韶》,《五行》曰《大武》,改《安世》曰《正世》。晋改《大韶》曰《宣文》,《正世》曰《房中》。晋乱,後亡。文舞秉羽,皆宣文之遗法。 又曰:汉乐曰《武德》、《昭容》、《巴渝》、《四时》、《昭德》、《盛德》、《大武》、《□翘》、《育命》。《武德》、《昭容》、《巴渝》,并高祖所造也。《武德》,舞人执干戚,以象天下行武除乱也。《四时》,文帝所作,以象天下太平。《昭德》,景帝作之,以享太宗庙。《盛德》,宣帝作之,以享世祖庙。诸帝之庙,常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帝加《武德》而去《四时》。酎祭,高祖歌《海泰》、《龟龙》,语裥《青阳》、《朱明》、《西皓》、《玄冥》等歌,以迎四气,春夏舞《□翘》,秋冬舞《育命》,季夏则歌《朱明》而兼舞二舞。光武平陇蜀,尊郊祀,高祖配享南祀,兼用五郊歌舞,他时常亦如之。魏武改《武德》曰《武颂》,《昭容》曰《昭业》,《巴渝》曰《昭武》,《□翘》曰《凤翔》,《育命》曰《灵应》。晋改《昭武》曰《宣武》。遭晋乱,惟《巴渝》存,隋隶清乐部。 又曰:宋乐曰《凯容》、《宣烈》,并文帝所造,至梁亡。梁乐曰《大壮》、《大观》,并武帝所造,至陈亡。隋乐以《夏》为名,舞曰《大武》,文帝所造。自东晋至隋,易服变名为异,其实不全殊也。 又曰:晋乐曰《正德》、《大豫》,并武帝所造。武帝因汉魏旧礼定会仪正。且夜漏未尽七刻,设庭燎;漏尽,皇帝出,锺磬作;公卿奉贽币讫,太乐令跪请奏雅乐,皇帝乃入,谓之晨贺。昼漏上三刻,皇帝又出,百官上寿酒,太乐令跪奏请进乐,鼓吹合作;鼓吹令又奏请进伎,别置女乐三十人於黄帐外,奏房中之歌。江左始废此礼。宋改《正德》为《前舞》,《大豫》为《後舞》,至齐亡。 《唐会要》曰:太宗七年正月七日,制破《阵乐舞》,左圆右方,先偏後五,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牙,以像战阵之形。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舞三变,每变为四陈,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其後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观者睹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悚然震悚。武臣列将咸上寿云:“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於是咸称万岁。 又曰:贞观元年正月,三殿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於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乐章,示不忘本也。”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陛下以圣武戡难,立极安人,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弘济之盛烈,为将来之观,文容习仪岂得为比!”太宗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 又曰:贞观中,太宗幸庆善宫,(宫在武功县,即高祖旧宅。)宴从臣於渭滨。其宫即上降诞之所,上乃赋诗十韵,(寿丘惟旧迹,丰邑乃前基。奥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宝,怀柔万国夷。梯山盛入Ы,驾海亦耒思。单于陪武帐,曰逐卫文仪。端宸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成坻。兵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於是起居郎吕才播於乐府,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之曲。令儿童八佾皆冠进德冠紫裤褶,为《九功》之舞。每冬享燕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皆奏於庭。先是,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每奏,上皆立对。高宗时,太常博士裴守真奏议曰:“窃惟二舞肇讴吟属,赞九成之茂烈,叶万国之欢心,义均韶夏,用兼宾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孙享之。详览博记,未有皇王正观之礼。”并谓守真议是也。 又曰:咸享中,高宗自制乐章十二首,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之曲,诏有司诸大祠享并奏之。 卷五百六十七 乐部五 鼓吹乐 《乐志》曰:何承天云:鼓吹盖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使歧伯所作,以扬德建武。汉曲有:《朱鹭》、《思悲》、《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嵩》、《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耶》、《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黄鹤》、《钓竿》。魏改十二曲,为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旧拜定功》、《平南荆》、《平关中》、《应帝期》、《邕熙太和》。晋武改为《灵芝祥》、《宣受命》、《征辽东》、《景龙飞》、《平玉衡》、《因时运》、《惟庸蜀》、《天序》、《金灵运》、《夏苗畋》、《秋田》、《顺天道》。至梁、周、隋,各述本朝功业,随而改之,以自扬其勋烈。 又曰: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以从军也。张博望入西凉,传其法於西京。初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晋以来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落梅花》、《黄潭子》、《赤枝杨》、《望行人》十曲。 崔豹《古今注》曰:汉里裥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短箫饶歌,鼓吹之,常亦以赐有功诸侯也。 《唐会要》曰:大和中,太常礼院奏,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捷,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于社。”注云:“兵乐曰凯,《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以入。魏晋以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历代献捷,必有凯歌。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後苏定方执贺鲁,李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都。谨捡贞观、显庆、开元礼书,并无仪注。今参酌古今,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後。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首,其名曰亻备。神策兵卫於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其凯里衩铙吹二部,(笛毕,箫笳铙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鼓吹令丞前导,分行於兵马俘馘之前。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等四曲。(《破阵乐》词曰: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敌乐,共享太平人。《应圣期》词曰:圣德期昌运,雍熙方寓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开士欣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贺朝欢》词曰: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永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君臣同庆乐》词曰: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草後,便是太平秋。)俟行至太社及太庙门,工人下马,陈列於门外,(据《周礼□大司乐》注云:献於祖。大司马云:先凯乐於社。谨详礼仪,则社庙之中似合奏乐,伏以尊严之地。铙吹欢哗既无明文,或乘肃敬。今请并於门外陈设,不奏歌曲。)俟告献礼毕,复导引奏曲如仪。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伏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兵部尚书介胄执钺於旌门内中路前导,(《周礼》“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钺,以先凯乐。”注曰: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示将威。吹律听声,其术久废,请以秉钺,以存礼文。)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於门外分导,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太常卿於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诸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阵乐等四曲。乐阕,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乐工等并於门外立。讫,然後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别仪。 《晋书》曰:卫领太子少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 又曰:汝南王亮母伏太妃常有小疾,祓於洛水。亮兄弟三人侍从,并持节鼓吹,震耀洛滨。武帝登凌□台望见,曰:“伏妃可谓富贵矣。” 又曰:刘毅字仲雄。转司隶校尉。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於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後得入。 又曰:谢尚累位江夏、义阳、随三郡太守,往咨事安西将军庾翼於武昌。翼呼共射,曰:“君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副鼓吹给之。 王隐《晋书》曰:陶侃平苏峻,除侍中太尉,加羽葆鼓吹。 《晋中兴书》曰:汉武时,南平百越,始置交、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苍梧,凡七郡。立交刺史。以州边远,山越不宾,宜加威重,故刺史辄假节,七郡皆加鼓吹。 《齐书》曰:武帝时,寿昌画殿南阁置白鹭鼓吹二部,乾光殿东西头置锺磬两箱,皆宴乐处也。 又曰:王敬则,临淮射阳人也。侨居晋陵南沙县,母为女巫,常谓人云:“敬则生时,胞衣紫色,後应得鸣鼓角。”人笑之曰:“汝子得为人吹角可矣。” 又曰:张敬儿将拜三司,谓其妻嫂曰:“我拜後应开黄阁。”因口自为鼓吹声。初得鼓吹,羞便奏之。 《南史》:綦母珍之贵亻幸,珍之母随弟钦之作暨杨令。钦之罢县还,珍之迎母至湖孰,辄将青氅百人自随鼓角横吹,都下富人追从者百数。 又曰:垣崇祖初於淮阴见高帝,便自比韩、白,惟上独许之。後为豫州刺史。建元二年,魏攻寿春,崇祖破之。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恒自拟韩、白,今真人也。”进为都督。崇祖闻陈显达、李安人皆增给军仪,乃启求鼓吹。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又曰:张兴世致位给事中。兴世父尝谓兴世曰:“我虽田舍老翁,乐闻鼓角,汝可送一部,行田时欲吹之。”兴世素恭谨畏法,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公所吹。” 《梁典》曰:高祖衍,生秣陵三楼桥宅,生日,有异光,顶有五岳骨。当还宅,范□闻鼓吹之声,□蒙被出视,乃高祖也。□乃深自结托。 《梁书》:侯景即位,乃以广柳车载鼓吹,橐驼马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焉。 又曰:胡僧字显果。为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性好葺缀文词,又多鄙拙,多被戏谑,自矜尤甚。後随伐侯景,回拜领将军,常以所加鼓部置斋中对之。从或献言此乃羽仪,公望隆重。不当如此。答曰:“我爱之。”人莫不笑之。 《陈书》:刘仲举字德言。为长安令,政号廉平。陈文帝居乡里,尝诣仲举。时天降雨,仲举独坐斋内,闻外有箫鼓声,俄而帝至。仲举异之,乃深自结托。 《北史》:尔朱荣少时,父新兴曾与荣游池上,忽闻箫鼓音,谓荣曰:“古老相传,闻此声皆至公辅。吾年老,当为汝耳。” 《隋书》曰:鼓吹车上施层楼,四角金龙衔苏、羽葆。凡鼓吹,陆则楼车,水则楼船,在殿庭则画┺ね为楼,上有翔鹭栖乌,或为鹄形。 又曰:蔡征拜吏部尚书,启後主借鼓吹。後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征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启。” 《唐书》曰:平阳公主葬,特给鼓吹。太常议:妇人无鼓吹。高祖曰:“往者公主於司竹园举兵应义,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功,宜特加之。” 又曰:中宗时,皇后上言: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请从婚葬之日,特进鼓吹,宫官亦准此。左台御史唐绍上疏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故钲鼓有灵夔、孔雀、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自昔功臣备礼,适得用之。假如郊祀天地,惟有宫悬而无案架,故知军乐之用,尚不给於神祀,岂容接於闺阃哉?” 邓德明《南康记》曰:雩都县君山,绝峰高,远望似舟船,上有玉台,方广数丈,周回尽是白石柱,上自然石覆,如屋形。风雨之後,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之声。 《吴质别传》曰:质为北中郎将,朝京师,喜迟其到,诏列卤簿作鼓吹,至阙而止。 《江表传》曰:孙策赐周瑜鼓吹,为治馆舍。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报也。” 《邺中记》曰:石虎正会,置三十步鼓吹,三十步辄置一部,十二人皆在平阁上。去地丈馀,语裥女鼓吹。 挚虞《新礼仪志》曰: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鼓吹。新礼以礼吉事无凶事无乐,宜除吉卤簿凶服鼓吹。虞按:礼葬有客车郎,吉驾之明文也。 徐广《东车服注》曰:中朝公主有鼓吹。 《幽明录》曰:晋临川太守谢ゼ夜中闻鼓吹声,兄澡曰:“夜者,阴。间不及存,将在身後。”及死,赠长水校尉,加鼓吹。 《世说》曰:《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俗说》曰:桓公作诗,思不来,辄作鼓吹。既而得思,云:鸣鹄响长阜,欢,曰:“鼓吹固自来人思。” 《语林》曰:陆士衡为河北督日,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军警角鼓吹,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鹄唳。” 魏武帝令曰:孤所以能常以少兵敌众者,常念增战士忽馀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 王浑表曰:吴国临战,牙门将张秦、黄辰,骑督綦母倪,勇健效武,破贼制胜,以三人之所致也。秦、辰巳亡,今倪独在。昔伐蜀有小战功,牙门数人便加鼓吹,至於灭吴一国而未得鼓吹者。臣愚昧,谓圣诏赐倪鼓吹,存录猛将,以尽武人之力也。 陆机《鼓吹赋》曰:原鼓吹之所始,盖禀命於黄轩。 四夷乐 《毛诗□谷风□鼓锺》曰:以雅以南,以龠不僭。(为雅为南,舞四夷之乐。大德德广所及也。东夷之乐曰昧,北夷之乐曰禁,西夷之乐曰离,南夷之乐曰任。以为舞,若是和而不僭矣。) 《周礼□春官□娄氏》曰:娄氏掌四夷之里耠其歌声。 又曰: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夷乐,四夷之乐;散乐,野人为之善者。 又曰:《春官□师》曰:师掌教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舞,东夷之舞也。) 《周礼□春官》:娄氏掌四夷之乐。(郑玄注曰: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礼记□明堂位》曰:《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蛮夷之乐於太庙,言广鲁於天下也。 《後汉书》曰:永宁初年,西南夷禅国王献乐及幻人。明年,元会作之於庭,安帝与群臣共大奇之。 又曰:陈禅字纪山,为谏议大夫。西南夷禅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大会作之庭,禅离席举手曰:“帝王之庭,不宜作夷狄之乐。” 《五经通义》曰: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之生;南夷之乐,筹耩舞,助时之养。 又:舞四夷之乐,明泽广被四表也。东夷之乐曰《侏离》,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禁》,北夷之乐曰《昧》。东方所谓《侏离》者何?阳始通,万物之属,离地而生,故谓之《侏离》。南方所以谓之《任》者何?阳气盛用事,万物怀任,故谓之《任》。西方所以谓之《禁》者何?西方阴气用事,禁止万物不得长大,故谓之《禁》。北方所以谓之《昧》者何?北方阴气盛用,万物暗昧不见,故谓之《昧》。四夷之乐,何以作之于庙?陈于户。 王子年《拾遗记》曰:成王之时,南垂之南有扶娄夷国,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神怪歙忽。乐府传此,末代犹在焉。 《风土记》曰:越俗饮燕,即鼓拌以为乐,取大素圜,半以广尺五六者,抱以着腹,以右手五指更弹之,以为节,舞者蹀地击掌,以应半节而舞。 《乐部□乐志》曰:《龟兹》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乐,记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萧、篥、毛圆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娄鼓、铜拔、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姿伽儿》舞曲《小天》《疏勒监》。《天竺》起自张重华据凉州,重四译来贡乐器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圆、都昙、铜拔、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文曲》。《康国》起自周闵帝娉北狄为后,得其所获西戎伎,因得其声集,器有笛、正鼓、加鼓、铜拔等四种,为一部。工七人。歌曲有《三殿农和去》,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疏勒》、《安国》、《高丽》,并起后魏平冯氏通西域,因得其伎,繁会其声。《疏勒》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篥、答腊鼓、腰鼓、羯鼓、娄鼓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歌曲有《元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安国》乐器箜篌、琵琶、五弦、笛、萧、双篥、正鼓和铜拔等,《高丽》,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萧、小篥、桃皮篥、腰鼓、齐鼓、檐鼓、贝等十四种,为一部。工十八人。歌曲有《歌芝栖》,舞曲有《舞芝栖》。北狄乐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歌是也。代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周、隋代兴,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因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俞》也。其余不可解。或可汗之词,按今大角,即后魏代箕逻向是也。其曲亦多可汗之词,北虏之俗皆呼主为可汗。吐谷浑又慕容别种,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词,虏音不可晓。梁有《钜鹿公主》歌,似是姚苌时歌词,华音与此歌不同。梁乐府鼓吹语裥《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企俞》等曲。隋鼓吹有《白净王太子曲》,与北歌校之,其音皆异。 《唐书□乐志》曰:《安乐》,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多方正,象城郭,周代谓之城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衤奥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 《唐会要》曰:骠国乐,贞元十八年正月骠国王来献,凡一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纶之词。(骠国在云南西南,以天竺国相近,故乐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仰,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骠,一作亻票。其西别有弥臣国,乐舞亦与骠国同。子习此伎以乐后制。使袁滋郄士美至南沼,并皆见此乐。) 《唐会要》曰:《南诏乐》,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等作《奉圣乐》舞,因西川押□南八国使韦皋以进,时御麟德殿以阅之。 又曰:《高昌乐》,西魏与高昌通,始有此乐。至隋开皇六年,来献圣明乐曲。至太宗朝,伐其国,尽得其乐。(事见七部伎门也。) 又曰:扶南、天竺二国乐,隋代全用《天竺》列於乐部,不用《扶南》。因炀帝平林邑国,获扶南工人及其匏琴,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 又曰:《龟兹乐》,自吕光破龟兹,得其声,吕氏云,其乐分散。至後魏有中原,复获之。至隋有《西国龟兹》之号,凡三部。开元中,大盛於时。曹婆罗门者,累代相承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文宣爱之,每弹常自击胡鼓和之。及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皆来媵,遂荐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之乐。 又曰:《百济》,贞观中灭二国,尽得其乐。至天后时,《高丽》里裉二十五曲。贞元末,惟能习一曲,衣服亦渐变其土风矣。其百济至中宗时,工人死散。开元中,歧王{轨}为太常卿,复奏置焉。 又曰:《疏勒》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丝布袍锦衿襟,白丝布裤,舞二人,白衤奥锦袖,赤皮靴、赤皮带。里衩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篥、答腊鼓、腰鼓、鸡楼鼓。《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衤奥锦袖,绿绫凌浑裆裤,赤皮华,白裤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乞寒》者,本西国外蕃之乐也。神龙二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无泰上疏曰:“臣谨按《洪范□八政》曰‘谋时寒’,若能谋事,则时寒顺之,何必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礼》曰:‘立秋之月行夏令,寒暑不节,阴阳不调,政令之失也。’休咎之应,君臣之感也,理均影响,可不戒哉!”至景□二年,左拾遗朝曰:“《宗谏传》曰:‘辛有适伊川,见被於野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後秦晋迁陆浑之蕊褛伊川,以其中国之人习戎狄之事。一言以贯百代,可知今之乞寒滥觞胡俗。伏愿三思,筹其所。”至先天二年十月,中书令张说谏曰:“韩宣适鲁,见周礼而叹;孔子会齐,数倡优之罪。列国如此,况天朝乎?今外国请和,选使朝谒,所望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戎狄不可轻易,焉知无驹支之辩,由余之贤哉?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袭比齐优;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俎折冲之道。愿择刍言,特罢此戏。”至开元元年十二月,敕腊月乞塞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後,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乐府杂录》曰:舞有《骨鹿》舞、《胡旋》,俱於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於毯上,其妙若皆夷舞也。 卷五百六十八 乐部六 宴乐 《乐志》曰:《寿阳》乐,宋南平穆王为豫州刺史所作也。杨叛儿,齐隆昌时,有杨母为师巫,小随母入宫,及长,为后所幸。童谣曰:“杨婆儿,共戏来。”语讹为“叛儿”。《西乌飞》,宋州刺史沈攸之举兵思归,所作词云:“白日落西山还去来”。《上震》乐,梁武帝所作,有七曲:《凤其至》、《桐柏》、《方寸》、《诸玉龟》、《金丹》等。《筑地》乐,梁孝王筑睢阳城,方七十里,唱声相杵以鼓声也。 又曰:梁武笃敬佛法,作《善哉》、《天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转》十篇,名为正乐。陈後主尤重乐声,遣宫女於清乐中造《黄鹤留》、《玉树後庭花》、《金钗两臂垂》,歌词绮艳,极於轻薄。又造无愁曲,音韵窈窕,极於哀思。隋炀帝不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玉女行觞》、《神仙客》、《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後高声献望明乐曲,炀帝令知音者於馆所听之,归而肆习。及客方献,先於前奏之,胡夷皆惊焉。又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曲: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其後牛弘请存《な铎》、《巾拂》等四舞,因称四舞。又炀帝更定清乐为九部,歌曲有《杨叛儿》、《永代乐》,舞曲有《明君》、《於阗》,佛曲有《万代丰》等。凡乐以声徐者为本,声疾者为解。 《唐会要》曰:《清乐者》,凡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作者,皆被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复存於内地。符坚灭梁,得之於前後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江南。及隋平陈後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乃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西亻京》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矣。後朝犹有六十三曲,今其词存者有《白□》、《公莫》、《巴渝》、《明君明之君》、《铎舞》、《白鸠》、《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欢闻》、《团扇》、《懊恼》、《白》、《玉树後庭花》、《春江花》、春江《月夜》、《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叛儿》、《雅歌》、《龙舟》等三十二曲。《明君》、《雅歌》各二首,《四时》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词,《上林》、《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四十四篇在焉。(见《通典》。)当江南之时,巾舞、白、巴渝等衣服各异,至梁武改省之。宋以江左诸曲哇淫,然而容雅缓,犹有士君子之风焉。自长安年以後,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渐缺,能合於管弦者惟《明君》、《杨叛儿》、《骁壶》、《春歌》、秋歌、《白□》、《堂堂》、《春江花》、《月夜》八曲。旧乐多或数百言,《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传二十六言,渐讹失,与吴音转远,宜取於吴人使之传习。(开元中,有歌工李郎子,北人也。调声已失,云学於前才生。郎子亡後,清乐惟歌一曲词典。词典而音雅。自周、隋以来,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惟琴家独传楚汉声及清调瑟调。蔡邕五弄谓之九,雅乐尚存,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自唐虞迄三代,舞用国子,里衩瞽师。汉魏以後,皆以贱隶为之,惟雅乐尚。) 又曰:高丽、百济乐,宋朝初得之,至後魏太武灭北燕以得之而未具。周武灭齐,威振海外,二国各献其乐,周人列於乐部,谓之国伎。隋文平陈得《清乐》及《文康》、礼《毕》曲。 又曰:贞观十四年,景□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河清》歌,名曰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今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又曰:武德初,未暇改作,每宴享,因隋制奏九部乐。(一燕乐,二清商,三西凉,四扶南,五高俪,六龟兹,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僚,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乐十部伎。今《通典》所载十部之乐,无扶南乐,只有天竺乐。事见《南蛮乐》。)其後分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八部:一、安乐,後用平齐所作;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亦谓之八同轨乐,大宗平辽时作也;六、上元乐,高宗所作;七、贤寿乐,武太后所作,舞时行列成字,有“圣超千古,道冠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八、光圣乐,玄宗所作。自安乐以下,每奏皆雷大鼓,同用龟兹乐,并立奏之。其大定乐加以金钲,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其破阵、上元、庆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其锺磬,以享郊庙。自天后临朝,此礼遂废。神龙三年八月,敕立部伎舞人以後更不得改补入诸色役。坐部伎有六部:一、燕乐,张文收所作也。又分为四部,有景□、庆善、破阵、承天等乐;二、长寿乐,武太后长寿年所作;三、天授乐,武太后天寿年所作;四、鸟歌万岁,故为乐以像之;五、龙池乐,玄宗所作也。帝在藩邸时,居崇庆坊宅中经两地,忽为池。及即位,以宅为宫,故为乐以歌其祥;六、小破阵乐,玄宗所在,生於舞,用四人被之金甲。自长寿以下皆用龟兹乐,人皆着靴,惟龙池用雅乐而无锺磬,舞人尽蹑履而行。其乐章语裥阵乐词七首,中和乐词五首,五方师子词五首,南诏奉圣乐词五首,圣寿荷皇恩词四首,圣寿乐词四首,大定乐词六首,上元乐词一十五首,文武圣乐词九首。贞观末,有裴神符有妙解琵琶,惟作圣蛮双、大凤倾{不皿}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深爱之。高宗末,真伎遂盛於时。洎天后至神龙之际,大增加立坐部伎,诸舞寻亦废之而已。) 又曰: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大。当时京城四县及太宗音乐分为东西朋,雍王贤为东朋,周王显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礼毕曲者,本自晋太尉庾亮家卒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其曲有《散花乐》等。隋平陈得之,八九部,器有笙、笛、箫、篪、铃、盘、な腰鼓等七种,三悬为一部,工二十人,今亡。《太平乐》亦谓之五分师子舞,师子,鸷兽,出於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之,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位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一人,起□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又常称万岁,为乐以象之。舞三人,绯大袖,并画鸲鹆,冠作鸟象,今岭南有鸟似鸲鹆,养之,久则能言,名吉了。(了音料。)《光圣乐》,玄宗所造也。舞八十人,鸟冠,五彩画衣,兼似上元圣寿之容,以歌王业所兴。自安乐以後,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乐,声震百里,并立奏之,其《大定》乐加金钲,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旧《破阵》、《上元》、《庆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锺磬,以享郊庙。自武太后革命,此礼遂废。(自安乐部谓之立部伎也。)大唐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宴乐而去《礼毕》曲,令著令者惟十部。(龟兹、疏勒、安国、康国、高丽、西凉、高昌、燕清、乐伎、天竺,凡十部。)南蛮北狄国俗,皆随际断其,今舞者咸用绳围首,反约抄内于绳下。语裥新声自河西至者,号《胡音》声,与《龟兹乐》、《散乐》俱为时重,诸乐咸之小寝。《大定乐》,高宗所造,出自《破阵乐》。舞者四十人,被五采文甲,持槊歌和云、《八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 《唐会要》曰: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定难曲,御麟德殿阅试之。 又曰:汴州节度使韩弘进《圣朝万岁乐》曲谱,凡三百首。 又曰: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长年乐》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