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92 页/共 737 页

《陈留风俗传》曰:小黄县者,宋地,故阳武东黄乡也,因黄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妃於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於是有丹蛇在水,自洒濯,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谥曰昭灵夫人。 《卢植别传》曰:植,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俭葬於山足,不用棺,附体单帛而已。 《郑玄别传》曰:玄卒,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衰赴者千馀人。 《郭翻别传》曰:翻字道翔,武昌人。遗令俭葬,惟以两卷《老子》,示存道德。 《杜祭酒别传》曰:君年五十二,当其终亡,安措先茔,帛布需车,丧仪俭约。执引者皆三吴令望及北人贤流。 《虞氏家记》曰:潭母大夫人薨。宜都府君即世五十九载,改殡。修构窀穸,灵柩住而莫前。群从咸以丧事有往无反,不应迁移。潭以昔文王之葬王季既定,而洪水出截冢棺椁,文王乃设张屋,出柩三日,群臣临之,然後葬。此则上圣之遗令,载在篇籍。遂奉迁神柩,权停幕屋,使子孙展哀,晨夕宗族相临,允合张屋之仪也。天子给太夫人徘徊车,谒者送丧,礼仪光备,合葬於旧圹。 《卫别传》曰:君卒,丞相王公教曰:“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民望,可修三牲之祭,以敦旧好。” 卷五百五十六 礼仪部三十五 葬送四 《吴越春秋》曰:早平门外麋湖西城者,麋王城也。与越王遥战,越王杀麋王,麋王无头,骑马还武里,乃死,因留葬武里城中。以午日死,至今武里午日不举火。 又曰:吴王阖闾有子女怨王,乃自杀。阖闾痛之甚,葬于昌门外。凿地为池,积土为山,文石为椁。金鼎银,珠玉之宝,皆以送女。乃舞白鹄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观。还使男女与鹄俱入门,因塞之。 又曰:吴谋伐齐。齐景公使女子为质于吴,吴王因为太子聘齐女。齐女少,思齐,日夜哭泣,发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女思不止,病日益甚,至且死,女曰:“令死有知,必葬海虞山之巅,以望齐国。”阖闾伤之甚,用其言葬于虞山之岭,以瞻望齐国。是时太子亦病而死。 《说苑》曰:盖闻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曰:“门下使者三千馀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曰:“臣与三人俱。”曰:“是何?”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酗裥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 桓子《新论》曰:扬子□为郎,居长安,素贫。比岁亡其两男,哀痛之,皆持归,葬于蜀。以此困乏。子云达圣道,明于死生,不下季札。然而慕恋死子,不能以义割恩,自令多费,而致困贫。 《论衡》曰:儒书言孔子当泗水而葬,为之却流。此言孔子德使水却,不湍其墓。是故儒者讲论,皆言孔子之後,当封泗水,以却流为证,殆虚言也。 王符《潜夫论》曰:文帝葬于芷阳,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造起大冢,广树松柏,庐舍祠堂,务崇侈僭。此无益于终,无益于孝,徒作烦扰,伤害吏民。今案:毕镐之郊,无文武之陵;南城之东,无曾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也。 崔《政论》曰:送终之家,亦大无度。至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衣服,豫修已没之制,竭家尽业,甘之不恨。穷厄既迫,起为盗贼。拘执陷罪,为世大戮。痛乎,此俗之愚民也。 《录异传》曰:袁安葬其母,逢三书生,语其葬处,遂至四世五公。其後公路年十八,骄豪,故常食密饭,诸女以绛为地道,游行其上,此葬地所致也。 谢绰《宋拾遗》曰:桓温葬姑熟之青山,平坟,不为封域。于墓旁开遂立碑,故谬其处,令後代不知所在。 《襄阳耆旧传》曰:岘山南有习家鱼池者,习郁之所作也。郁将亡,敕其儿焕曰:“我葬必近鱼池。”焕为起冢于池之北,去池四十步。 山谦之《丹阳记》曰:晋车骑将军王舒令其子曰:“甚爱漂阳县,死则我欲葬焉。”故王死之後,徙县治今处,而以昔解为墓。 《续搜神记》曰:干宝字令升,新蔡人。其父有嬖妾,母至妒。宝父葬时,因推着藏中。经十年而母丧,开墓见棺,妾伏棺上,衣服如生。就视犹暖,渐渐有气息。与归,经日乃苏。云父常与之寝接,恩情如生在家中。 范晏《阴德传》曰:陈翼字春卿,庐江舒人也。行到县郭,见道上马旁有卧疾人。呼翼与语曰:“吾是长安魏公卿,闻庐江乐土,来下。道病困,不能复前。傥可相救?”翼答云:“家有弊庐,可俱归乎?”公卿曰:“幸甚!”即扶与俱到家,养视积日。既困,公卿谓翼曰:“马上有金千馀饼,素二十匹,可卖殓,馀以相谢。”言绝而亡。翼卖素买衣衾殡殓之,葬埋高敞之地,以金置棺下,不使人知,乘马去。公卿兄长公见翼乘马,谓必杀公卿,阴告官收翼,具以状对。长公迎丧发棺,下得金如数,叩头谢。以金投其门中,翼送长安还之。 《汝南先贤传》曰:袁闳字夏甫。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乃筑土室,四周於庭,潜身十八年,终于土室之中。临卒,敕其子曰:“勿设殡棺衣衾之备也。但着衫疏布,单衣幅巾,衬尸於板床之上,五百击为藏。” 《会稽典录》曰:赵晔字长君,山阴人也。少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甚耻之。由是委吏到犍为,诣博士杜抚,受《韩诗》。抚嘉其精力,尽以其道授之。积二十年不还,家人为之发丧制服。至抚卒,晔经营葬之,然後归家。 又曰:张谀字彦承,上虞人也。与同乡丁孝正相亲,葬送过制。谀书难之曰:“吾闻班固善阳孙之省葬,恶始皇之饬终。夫裸以矫世,君子弗为。若乃据周公之定品,依延州而成事,取中庸以建基,获美称於当世,不亦优哉。” 又曰:谢夷吾转下邳令,预自克死日。如期果卒。敕其子曰:“汉末尝乱,有发掘露骸之祸。使县棺下葬,墓不起坟。” 《楚国先贤传》曰:韩将终,遗言曰:“夫俗奢,示之以俭。俭则节之以礼。历见前世,送终过制,失之甚也。若曹敬听吾言,敛以时服,葬以土藏,穿毕便葬。送之以瓦器,慎勿有增益。” 《襄阳耆旧记》曰:襄阳城南边大道有诸葛女郎墓者,是诸葛仲茂女冢也。年十三四亡,茂妇怜之,不能自远,故近臣葬之,日日往哭。 又曰:秦颉者,字初起。颉之南阳,过宜城中。一家东向大道,住车视之,曰:“此居处可作冢。”後丧,还至此住处,车不肯前,故吏为市此宅葬之。今宜城城中大冢,前有二碑是也。 又曰:有亻良子者,家赀万金,而自少小不从父语。父临亡,意欲葬山上,恐儿不从,到言“葬我着氵诸下、石碛上。”亻良子曰:“我由来不奉教从,今当从此一语。”遂尽散家财作冢,积土绕之,成一洲,长数百步。元康中,始为水所坏。亻艮子,前汉人也。 谯周《三巴记》曰:巴国有乱,巴国将毕曼子请师於楚。楚人与师。曼子已平巴国,既而楚遣使请城。曼子曰:“吾诚许子之君矣。持头往谢楚王,城不可得。”乃自刎,以头与楚子。楚子叹曰:“吾得臣若巴曼子,何以城为?”乃以上卿礼葬曼子头。巴国葬其身亦然。 《华阳国志》曰:德阳县有青石祠,山源沃美,有泽原之利。士女多贞孝。车骑将军邓芝方之邓林,有终焉之志。没,遂葬其山。 《博物志》曰:澹台子羽渡水而子溺死,人将葬之。灭明曰:“此命也。吾岂与蝼蚁为亲、鱼鳖为仇?”於是,遂以水葬之。 又曰:汉滕公夏侯婴死,公卿送葬。至东郭门外,四马不行,掊地悲鸣。即掘马蹄下,得石椁。其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于嗟滕公居此室。”乃葬所地,故谓之马冢焉。 又曰:河内淇园张公,老而无子,赀财累亿,求没入官。死葬园中,于今供祀牺牲。 《永昌郡传》曰:建宁郡葬夷,置之积薪之上,以火燔之,烟气正上,则大杀牛羊,共相劳贺作乐。若遇风烟,气旁邪尔,乃悲哭也。 《豫章记》曰:许子将墓在郡南四里。昔子将以中国大乱,远来渡江,随刘繇而卒,藏于昌门里。于时汉兴平二年也。吴天纪中,太守吴兴沈季白日于厅事上坐,忽然如梦,见一人,着黄单衣、黄巾,称“汝南羊与许子将求改葬”,因忽不见。即求其丧,不知处所。遂招魂葬之,命文学施遐为招魂文。 《越地传》曰: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度,不烦人众。 乐资《九州志》曰:渡之盐官有奉禅山,者始皇过此而美之,死因葬焉。有庙在平地,于今民祠之。 《述征记》曰:荀氏葬在彭城东岸。东岸有一丘,民俗谓之荀氏葬。或云斯则徐偃王葬后仓者也。古徐国宫人娠而生卵,弃之水滨。有犬名后仓,衔而归,伏而成人,遂为徐之嗣君。纯筋无骨,号曰偃王。偃王躬行仁义,众国附之,得朱弓之瑞。周穆王命楚灭之。后仓将死,生角,九尾,实黄龙也。 又曰:鱼山临清河,旧属东阿。东阿王曹植每升此山,有终焉之志。植之所游池沼沟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犹存也。地今割并城。 邓德明《南康记》曰:阳道士葬岩石室。元嘉中,道士过世,临终语弟子等:“可送吾置彼石室,巾褐香炉,此外无所须也。”及其亡日,谨奉遗命。葬经数年,尸犹俨然。葛巾覆之如初,弗朽。後忽不复见。今舟行者过其山渚,尚闻香气,咸异焉。 解道处《齐记》曰:魏黄初三年,文帝弟燮封濮阳王。临终顾命“葬近蘧瑗之墓。吾常想其为人,愿托贤哲之灵。” 《扶南传》曰:顿国人死,或鸟葬,或火葬。鸟葬者,病困便歌舞,送郭外。有乌如鹅,绿色,飞来万计,啄食都尽,敛骨焚之,沉之於海。此上行,必生。天鸟若不食,自悲伤,乃就火葬,取骨埋之。是次行也。 《邺中记》曰:石勒陵在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筑墙,不种树,立堂皇五间,安赞图勒大臣像。又於堂皇东立重楼,虎陵在邺西北角。既葬,邺中便乱。其封域,故未有名域云。寻被掘,凡此二陵皆伪葬。石勒、虎自别於深山。 《风俗通》曰:王乔为叶令,天下一玉棺于厅事前。令臣吏试入,不动摇。乔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之。宿昔葬於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吐舌,人无知之者。 《皇览》曰:旧汉家之葬:方中百步,穿筑为方域,其中开道,足施六马,发三河、三辅近郡卒徒十万数复土。 姚信《士纬》曰:盖葬於宽平,则恐後世都邑居之;葬於陵野,则恐民人耕稼及之。厚椁大棺,人所为用下。一寡材木,民人率多发掘以缮其居。千坟万圹,无不毁者。其惟瓦棺薄葬,敛以时服,依于高丘,彻于深阱,庶乎不辱耳。 《语林》曰:王太保有二儿。丧,一儿欲还旧茔,一儿欲留葬。太保乃垂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又曰:王武子葬夕,孙子荆哭之甚悲,宾客莫不为垂涕。哭毕,向灵曰:“卿常好驴鸣,今为卿作驴鸣。”既作,体似真声。宾客莫不大笑。孙闻笑,顾谓曰:“诸君不死,令王武子死。”宾客莫不皆怒。须臾之间,或悲,或笑,或怒。 《世说》曰:阮籍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後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良久。 又,邓粲《晋记》曰: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局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既而饮酒一二升,举声一号,吐血数升也。 又曰: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文康,庾亮谥也。何扬州者,何充也。) 又曰:晋明帝亦解冢宅,闻郭璞为人葬,后微服往看,因问:“君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答云:“郭景纯云:‘此是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明帝复问云:“为是出天子耶?”答:“非能出,招致天子耳。《相冢书》曰:‘凡葬龙耳,富贵出五侯。葬龙头,暴得富贵,人不能见。葬龙口,贼子孙。葬龙齿,三年暴死。葬龙咽,死灭门。葬龙腮,必卒死。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岗,庶人葬平地。’” 应璩《新诗》曰:野田何纷纷,城郭何落落。埋葬嫁娶家,皆是商旅客。丧侧食不饱,酒肉纷狼籍。 晋武帝《赐刘□葬钱诏》曰:故侍中刘□,以清识明鉴,有声前代,昔宣皇帝接以师友之恩。□墓为盗贼所发,甚用恻然。其子阜素甚清贫,今当殡葬,其给需车铭旌,赐钱给作藏人功。至时,遣使者祭之。 晋《赐王沉葬钱并地诏》曰:故骠骑将军王沉,忠允笃诚,执德弘毅。外清方夏,内熙衮职。历位着称,厥功茂焉。不幸薨殒,志业未究。今当葬,其赐钱三十万,葬田一顷。 晋《赐傅嘏夫人鲍葬钱诏》曰:故太常傅嘏,昔以令德贤才,为先帝所接。登龙之际,有翼赞尽忠之勋。早代殡没,不终功业。每念其遗绩,常存於心。今嘏夫人鲍当葬,赐钱十万,给作藏人功。嘏墓开,祭以少牢。 卷五百五十七 礼仪部三十六 冢墓一 《说文》曰:冢,高坟也。垄,丘也。墓,兆域也。 《释名》曰:冢,肿也。像山顶之高者肿起也。墓,孝子思慕之处也。丘陵像其形也。 《书》曰:武王克商,封比干之墓。 《周礼》曰: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A134](音美)宫室,二曰族坟墓。 又曰: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公,君也。图谓画其地形及丘垄所处而藏之。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子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後,而亦并昭穆。)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战败无勇,投诸茔外以罚之。)凡有功者居前,(居王墓之前,处昭穆之中央。)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别尊卑也。王公曰丘,诸臣曰封。《汉律》曰:列侯坟高四尺,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大丧既有日,请度甫,遂为之尸。(,尸绢切,又士切。葬穿圹也。又音毳。)及,以度为丘遂,共丧之窆器。及葬,言鸾车象人。(鸾车,巾车所饰遣车也。亦设鸾旗。象人谓以刍为人,言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及窆,执斧以位。(临下棺也。)遂入藏凶器。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位谓丘封所居前後也。禁,所为荣限。)凡祭墓为尸。凡诸侯及诸臣葬於墓者,授之兆,为之跸,均其禁。 又曰: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域,为之图。(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族葬各从其亲。)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以守之。(厉,营限遮列处。) 《礼》曰:适墓不登垄,(为甘不敬。垄,冢也。墓,茔域。)助葬必执绋。(葬,丧之大事。绋,引车索。) 又曰:孔子既得合葬於防,(言既得者,少孤不知其墓。)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墓谓兆域。土之高者曰坟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不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四尺盖周之制。)孔子先反,(当修虞事。)门人後。雨甚至,(後待封也。)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三言之,以孔子弗闻。)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也,古不修墓。”(修犹治也。)又曰:“易墓,非古也。”(易谓墓治草木。不易者,丘陵也。) 又曰: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谓陈根也。为师心丧三年,於朋友期可。) 又曰:子路去鲁,谓颜渊曰:“何以赠我?”(赠,送。)曰:“吾闻之也,去国,则哭于墓而後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无君事主於孝。哭,哀去也。展,省视之。)谓子利曰:“何以处我?”(处犹安也。)子路曰:“吾闻之也,过墓则式,过祀则下。”(居者主于敬。) 又曰:晋赵文子曰:“与叔誉观于九原。”(叔誉,叔向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於晋国,不没其身,其智不足称也。(并犹专也。谓刚而专也,已为狐射姑所杀。没,终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也。(谓久与文子避难,至将反国,无安君之心,及河授璧,要君以利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武子,士会也。)晋人谓文子知人。 《传》曰:蹇叔曰:“晋人御师必於ゾ。ゾ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又曰: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陈侯扶其太子偃师奔墓。(欲逃冢间也。) 又曰: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吴将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阖闾闻之,赐之属镂以死。(属镂,剑名。)将死,曰:“树吾墓贾,贾可材也,吴其亡乎!” 《史记》曰:黄帝崩,葬桥山。武帝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左右曰:“黄帝已上天,群臣藏其衣冠,故有冢。”帝曰:“吾诚得如黄帝,视去妻子如脱屣也。” 又曰:樗里子卒,葬渭南章台之东。曰:“後百岁,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 《汉书》曰:朱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又曰:骠骑将军霍去病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像祁连山。 又曰:严延年,东海下邳人。为河南太守,母来适见报囚,因大惊,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为汝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後岁馀,果败。东海莫不贤其母。 又曰:哀帝令将作为董贤起冢茔义陵傍,内便房,刚柏题凑,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ぜ甚盛。(罘音浮,ぜ音思。) 又曰:莽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王母丁姬。莽复言,恭王母、丁姬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诸发恭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恭王母归定陶,葬恭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後诏曰:“因改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火出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开傅后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恭王母、丁姬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 又曰:张贺为掖庭令。及宣帝即位,贺已死,子又早亡。上追思贺恩,报其冢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 又曰:夏侯胜字公长。迁太傅,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为素服五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又曰:原涉自以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冢舍,周重门。初,武帝时,京兆曹氏葬茂陵,伐其道,为京兆阡。涉慕之西,买地开道,立署曰“南阳阡”。人不肯从,谓之“原氏阡”。 《东观汉记》曰:帝感李通首创大谋,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 又曰:建武三年,以皇祖皇考墓为昌陵,後改为章陵。因以舂陵为章陵县。二十六年春正月,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後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陵地,裁令流水而已。” 又曰:祭肜字次孙。早孤,以至孝称。值天下乱,野无烟火。而祭肜独在冢侧,每贼过,见其尚幼而有志节,奇而哀之。 《後汉书》曰:杨震字伯起。改葬华阴,远近毕至。先葬日,有鸟高丈馀,丧前悲鸣。葬毕,乃去。於是立石鸟象於其墓所。 又曰:郭征太中大夫,卒时年八十六。帝亲临,赐冢茔地。 又曰:种(上音冲,下音果。)为辽东郡,薨,并、凉边民,咸为发哀。匈奴闻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见坟墓,辄哭祭。 又曰:帝祠章陵,过湖阳,祠樊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於湖阳。车驾每南巡,常幸其墓,赏赐大会。 又曰:韩棱迁南阳太守,特听得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 又曰:蔡顺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顺辄圜冢泣曰:“顺在此。”後太守鲍众举孝廉,顺不能远离坟墓,遂不就。 又曰:温序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字所拘劫,伏剑而死。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殓。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城旁为冢地,赐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邸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 《魏略》曰:曹操微时,人莫知之,惟桥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感其知己。及後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 《魏志》曰:管辂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曰:“玄武藏头,仓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卒如其言。 又曰:幽州牧刘虞署田畴为从事。奉使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及至,谒祭虞墓,陈章表,哭泣而去。 《吴书》曰:孙坚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冢上数有光怪□气五色。 王隐《晋书》曰:初,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安厘王冢,得竹书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