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95 页/共 1125 页

四年八月十一日,官告院言:「本院出给文武官并诸军都虞候、御前忠佐封赠父、母、妻告命合生色玳瑁轴、生色玳瑁轴头。其 文思院造纳不继,恐致留滞,欲乞将文武官母、妻及忠佐封母告依格支给生色玳瑁轴头外,其诸军都虞候封赠母告许用次等红牙中轴充代。」从之。 五年三月四日,权工部侍郎姜(先)[诜]札子:「先将文武官告身及僧道度牒从之旧式,间以『文思院制〔敕〕绫』六字织造。复行旧法,庶几绝奸伪,以为〔制〕敕永久不易之利。」从之。 七年二月十六日,诏:「应诸军该覃恩转官之人,往往拘于绫纸钱留滞,未能祗授,并特与免纳。」 六月二十二日,中书门下省言:「勘会已降指挥,文武官告身等并以文思院制敕绫制造。今来文思院已织到制敕绫一千二百七十四疋,并见在杂花绫三百三十四匹。」诏令吏部将僧道度牒、将仕郎助教绫纸并权用杂花绫充,仍自七月一日为始。 十二月二日,三省、枢密院言:「三衙并在外诸军应陈乞收使立功授到转官公据并改正冒授承代功赏及差错付身,所给告命绫纸钱并特与免纳,仍令诸军出榜晓谕。」 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主管官告院沈端节言:「乞于本部别置告身绫纸库盛顿绫纸,仍令文思院据每岁合用之数制造,不得过数积压,致有损坏官物。及将来验到见在堪用告身绫纸,尽数交跂赴库收掌。合置监官检察出纳,并手分行遣文字,监官就差六门监门兼行主管,并监门下手分兼行遣文字,合置专知官、库子各一名。本院见有专、副二名,于内省罢一名,却改充告身绫纸库专知官,请给依架阁库专知官则例。库子下文思院抽差,请给依本院则例。」从之。 淳熙元年六月七日,诏:「诸军功赏转官告命令依旧签书宰执侍从等官侍从:原作「从侍」,据文意乙正。。隆兴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指挥更不施行。」以中书、门下省言:「诸军功赏转官告命昨因拥并,除(力)[手]分书外,余并代书,恐无所稽考。」故有是命。 二十三日,诏:「自(令)[今]文武臣转官、初补、循资、叙复、封赠之类合纳绫纸钱并与免纳,仍令敕令所将绫纸钱条格删去。」 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吏部言:「已降赦书,应文武升朝官父母并与加封,各命词给告各:原衍一「各」字,据文意删。。今欲将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合具奏外,其余加封等第文字乞预降词本,付官告院依体式书写出给,庶省减行移,不致留滞。」从之。十年十二月,复有此请。 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吏部言:「吏部侍郎兼太子詹事余端礼奏:告身必书三代、乡贯、年甲,所以辨同异也。今铨曹四选书告莫不皆然,而其间有所谓敕授告者,于三代、乡贯、年甲独略而不书,惟书姓名而已。天下若姓与名适然同者多矣,以适同之姓名,而〔无〕三代、乡贯、年甲以为之辨,无怪乎诈冒之未能尽察也。乞今后应给告身句首原一有「无」字,然作衍文圈去,而天头原批:「渭清按无字在而字下,非」衍文。,并须明书三代、乡贯、年甲,以绝奸弊,实铨法一助。奉旨令吏部长贰勘当以闻。臣寺勘当文臣出给告命,欲照应自来给告格式施行。 大、小使臣、校尉出给告命绫纸付身,除官告院见今告身内已系写三代、乡贯、年甲名色外,所有从来敕授并奏授未曾系写三代、乡贯、年甲名色,乞今后于告后背批三代、乡贯、年甲。如内有一时特旨并功赏等无家状案证见得之人,先次出给告命,行下所属给付去处取索家状,亦于告后背批官押用印照会,将来到部注授或陈乞事节,照验得若系今降指挥之后所给告命、付身。如未经所属背批之人,从吏部照对家状三代、乡贯背批押官用印施行。」从之从之:原无「之」字,据文意补。。 二月二十三日,工部侍郎兼枢密都承旨李昌图(图)言:「文思院下界申制造大礼并庆典告命制敕绫纸,约用制敕绫五、六万道。今乞自从官及太中大夫以上并用制敕绫纸外,其余权以杂花绫代用,庶几不致阙误。」官告院状:「照得文思院所申事理未尽,乞将文臣监察御史以上并带贴职人及武臣正使带遥郡以上合投进告命,并应行在职事官差除,及文臣应初补官告,并用制敕绫纸出给。其余应干转官等告命,权以杂花绫充代。」从之。既而。主管官告院曾三复、虞俦言:「于去年内缘庆典封叙循转官资等告命数目太多,文思院申明权以杂花绫纸〔充〕用。今来庆典封叙限满已及两月,止有理当磨勘,须三两年内对用方得了绝,难为一向衮同杂花绫纸。乞除大理封赠仍旧用杂花绫纸,自余告命依元格并用绫纸制敕出给,庶几可以防闲欺弊。」从之。 十二月九日,诏官告院减贴司一人,工匠一人,看管兵士二人。以司农少卿吴燠议减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五日,吏部言:「承登极赦,应文臣承务郎以上及致仕官并与转官,并承直郎以下在职任并岳庙人与循一资,乞中书后省降下转官词语定本讫,备坐去钞,候画闻下部日付官告院,依敕授体式命词书写出给告命。」从之。 庆元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臣僚言:「旧格文武臣除侍从官以上文武臣:原作「文臣武」据文意乙正。,及战功、军功、归明、归正换给补授等外,其余循转封赠之类,并纳官告绫纸钱。」淳熙初元,修吏部七司法,至纳绫纸钱条格一项。孝宗皇帝御笔圈讫,取逐年收到钱数以闻。于是得旨文臣转官、初补、循资、叙复、封赠之类系是恩数,所有合纳绫纸钱今后并与免纳,仍令敕令所将绫纸钱条格删去。已是立为成法,可谓坦然明白。士大夫每感朝廷宽大之恩,自是以来亦未见用度之不足也。近缘绍熙五年臣僚奏请绍熙:原作「绍兴」并衍一「绍」字,据文意删改。,失于契勘,元是孝宗圣旨蠲免,却于所乞项内止说后来偶行免纳,致吏、户部指定,遂令复纳。有司既不推本原,轻有冲改,给舍亦偶失缴驳,再使举行,其伤大体、损隆恩,莫甚于此。谓若数目稍多,国计所仰,犹曰不得已而行之。况今来指挥,比之旧法,又将从军训谏官以 下、归正、归明副使以下及校尉换给将仕郎初补并免纳,则所收之数愈更鲜少。版曹常赋固有定数,傥使长贰郎曹心详稍长,不为胥吏所弊,及时拘催,诸路既无积欠,国用亦自周足,又何必与天下士夫较此毫无毫无:疑为「毫厘」之误。,而失孝宗宽大之意乎 至于孤寒微官来自远方,必困旅费。兼其它武臣资序虽高,多苦贫乏,宜加优恤,不堪重之以此。又况陪取小官绫纸之直,以补侍从以上官给告之费,恩意、事体两失之矣。乞仍旧从孝宗皇帝圣旨指挥,永为良法。矧今郊禋竣事,霈泽并行,使封、赠、循、转凡沾恩数者率皆涵沐陛下隆天厚地之德,岂不休哉!」从之。 嘉泰元年五月十八日,都省勘会:「官员磨勘转官及奏补告命,近缘文思院被火,权住织造制敕绫,已许用杂花绫书写。其告院人吏乘势作弊,留滞积压至多,故行邀阻,致有录黄画钞下部月余不得告者。不惟损折官员磨勘月日,亦恐暑月留旅。」诏官告院将见在合出告命,并限五日,须管一并出给。其日后到院文字,亦仰当月书写给发,不得更有留滞。 嘉定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吏、刑部、敕令所看详:「官告院写告楷书祝椿年满补进武副尉事,照得官告院楷书系大观、政和年间一时指挥,七年补官,委是太近。绍兴年间,刘思恭一名补授外,经今岁久,并不放行。今省部等处正贴司元法七年比换副尉,已于绍熙二年从长贰、后省看详集议增三年,作十年为限,每岁不得过四十人,合参照上件指挥施行。照得官告院楷书额管一十二名,昨于开禧元年十二月内承降指挥日同时拨正理年。今虽例(赠)[增]三年,则他时年及一十二名,尽该陈乞补授。今当立定限制,使有司得以遵守。乞降指挥,候将来十年限满日,每岁止许从上几人陈乞补授。如上名未愿补授者,方许以次人陈乞。」诏:「官告院楷书今后补授依吏、刑部、敕令所看详到事理,试中正额楷书之人以一十二名为额,候满十年日,每岁止许从上补授一名。如上名未愿补授者,方许以次人陈乞,仍不得过每岁省、部、寺、监诸司人吏正贴司比换副尉四十人之数。」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吏部格式司 吏部格式司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十一月,诏:「天下县除赤畿、次赤畿外,重升降地望,取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自今每三年一次升降。」《大典》卷一千九百七,又卷一万四千六百十五。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诏广南县五百户以下者止置主簿一员,兼令尉事。 雍熙二年十二月,诏定幕职州县官俸钱。 淳化五年七月,诏诸州木夹文解依格逐季申发,令进奏院即事收下,勿得稽滞。 至道二年四月,诏:「自今后初出官人便入初等幕职者,料钱止给七千。若已有入官资考,许请前任料钱合入令录。入初等幕职者依本州岛录事例给(奉)[俸]。」 真宗咸平四年二月,诏:「格式司自今如有不切子细勘会升降户口、参定料钱,干系人吏重行决罚。」 三月,诏:「逐季阙解,三年一次升降户口,令有司定式样颁下。」 五月,诏:「吏部格式所辖木夹阙解帐,本司置籍,委主判官躬亲点检销注,架阁收掌,无得散失。」 八月,诏:「广南路幕职州县官知州处,自今并差京官。其浔州录事参军、贵州司户参军及春州元(下)[不]置官外,其龚、白、南仪、 林、高、化、横七州录事参军依旧不置。」 六年七月,诏:「州县官俸钱米麦并须经格式司升降则例支给,不得专擅增减。」 景德二年正月,诏:「广南 试衔知县、通判除合给录事俸钱外,更与添支。」 三年正月,诏:「格式司起请幕职州县官、司士、文学参军板簿,具录出身、历任、乡贯、三代。其外州所资寓居者亦抄录官名、替罢因依供申,令格式司别置得替官板簿点检拘辖。如有改授及丁忧事故,实时批凿销注,委判铨官常切点检。」 四月,诏:「自今如已是令录、知令录引见与幕职者,即注节察推官、军事判官。其判司簿尉、司理参军资考合入令录引见与幕职者,且注初等,给本州岛录事或倚郭令俸,不得过十五千。」 十一月,诏:「吏部铨所注幕职州县官令格式司每月具半年未上人名衔申铨,铨司上簿移牒催促。若新授官身亡、丁忧不赴任者,所在根究,具事以闻,别行注拟。」 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诏:「自今银台司送下奏状但干员阙者,即送吏部铨上簿,送格式司勘会。如的是合收阙,即具状上铨注官。若已注替,即批凿状后送铨。」 六年十月,权判吏部铨慎从吉言:「格式司用《十道图》较郡县上、下、紧、望,以定俸给。而户口岁有登耗,未尝刊修,颇误程品,乞差官校定新本,付本司行用。」从之天头原批:「修书门可备考。」。事具修书门。 干兴元年二月,流内铨言:「准敕定夺广南州军千户以上县,各置官两员,及令格式司自今应广南诸县候三年一度升降敕下,逐旋勘会。若有升及千户以上县,即依今来所请置官两员。如是降下户口不及千户县,令即依旧例止置官一员。其有 减省下县,令候成资日依得替人例放令罢任。」从之。 广南东、西路四十一县,见合各置官二员,一员县令,一员主簿兼尉。东路:广州清远、增城、怀集、四会,潮州潮阳,贺州桂岭、富川,南雄州始兴,梅州程乡,连州阳山、连山,韶州乐昌、仁化,康州端溪,惠州归善、博罗,端州高安,英州沧光,新州新兴,恩州阳江。西路:桂州临桂、永宁、荔浦、修仁、灵川,昭州平乐、恭城、龙平,宜州龙水,南仪州岑溪,白州博白,融州武阳,钦州灵山,廉州合浦,容州普宁、陆川,宾州上林,藤州锦津,蒙州立山,高州茂名、电白。 五月,仁宗皇帝已即位未改元。流内铨言:「幕职、令录前任俸厚、今任薄者,欲望损旧俸而给之。凡二十千者给十八千,十八千者给十五千,十五千者全给。」从之。 神宗熙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中书门下言:「天下选人俸既薄,而又多少不一,恐不足以劝廉吏,请增逐月俸给。」诏依所定施行。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甲库 甲库 太宗至道三年十二月,诏:「吏部甲库许置院子一人,月给钱于祠部钱内支。」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四月,诏:「流内铨注官后日限:给帖过院,逐甲牒送门下省押定,送铨司七日,铨司送南曹两日,南曹句勘邸书复送铨一日,铨牒门下省一日,门下省进内两日,候内中降到中书,中书两日再付门下省,却给付都省承 人一日,送甲库亦一日,甲库出给签符,关送南曹格式官告院五日,南曹给历子十五日,官告院给官告五日。」 七年八月,诏官告院:「应中书送门下拟官奏状,并送甲库依黄甲例收管,准备诸处会□「会」下一字原有缺损,疑为「问」字。。」 十一月,诏:「今后废置司应收到事故合废置选人官告文字,并画时当厅批凿,牒送刑部毁抹。」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二 【续宋会要】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二 【续宋会要】 原稿旁批:「寄案,徐辑阙户部,其属官见此。」 《两朝国史志》:度支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调度之费,皆归于三司,本司无所掌。元丰官制行,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金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库藏出纳之节,金宝财货之用,皆归于三司,而权衡度量之制主于太府寺,本司无所掌。元丰官制行,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仓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仓庾受纳租税、出给禄廪之事,皆归于三司,而别置提点仓场官以督察之,本司无所掌。元丰官制行,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二 总制司 总制司 【宋会要】 高宗绍兴五年闰二月二十五日,参知政事孟庾言:「准敕差提领措置财用,乞以『总制司』为名。令礼部下文思院铸印一面,以『总制司印』四字为文。行移取索文字,并乞依三省体式。应本司措置事务,依例进呈得旨,并关申尚书省。总制司乞专一检察内外官司应干钱物隐漏、失陷、侵欺、违欠之类,并从本司一面拟定取旨行下,仍申尚书省。其利害明白,事体稍重,今从宜更改。应内外主管财计官吏遇有员阙及不堪倚仗之人,并乞依圣调与宰执商议施行。行在并诸路州军及内外诸军合用钱物粮斛等,从来系户部与漕司应副,自合依旧。」并从之。 五月十八日,诏:「孟庾已除知枢密院事,所有见兼总制司自合依旧。」 七月八日,诏参知政事沈与求权行兼领总制司。以孟庾除知绍兴府故也。 六年三月四日,诏:「沈与求已除知明州,总制司官候三省别除执政官取旨。」 籍给剃度受戒文牒而已天头原批:「此系重文,见祠部。」。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膳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供御之膳羞、内外饔饩隶御厨,以它官勾当陵庙牲豆、酒膳,诸司供奉口味,亲王以下常食料,皆分领它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天头原批:「清本已缮校过。」。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职方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远近、四夷归化皆不与闻,本司但受诸州闰年图及图经而已原稿旁批:「查《职官》二十七」,天头原批:「此当校补入。」,又批云:「已补入。」。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驾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舆辇车乘隶于太仆,传驿、给受一出于枢密院,牧之政总于群牧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神宗正史职官志》,见《宋史》。 建炎三年,以驾部兼库部,复并太仆寺归驾部。绍兴元年,复裁内外官,于是驾部又当省,而即适赞读王府,而诏听留,需其迁勿补。厥后间或一置,而一员之制定矣天头原批:「已归太仆寺。」。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库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戎器分藏内藏库及军器库,以它官及侍典领卤簿、仪仗天头原批:「归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三 礼部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三 礼部 【宋会要】 主都省集议奏状,百官名表,补奏太庙郊社斋郎,改补室长、掌坐,出给补牒,诸州奏祥瑞,出纳内外牌印及制科举人有名表印出纳:原误作「纳纳」,据下文改正。,每百官拜表用之,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 《两朝国史(制)[志]》:礼部判部事二人,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凡礼仪之事,悉归于太常礼院,而贡举之政领于知贡举官,本曹但掌制科举人、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举祥瑞、出纳内外牌印之事,而兼领贡院焉。令史三人。元丰改制,所掌具《职官志》。 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官一人,通行四司事。分案有五:曰礼乐,掌五礼、大乐、 吹、晏乐、朝会、上寿、飨宴、上元张灯、祠祭、朝谒、朝拜、籍田、郊庙、陵园、坛域、蕃贡物,凡邦之礼乐制度、仪注、器服、牲牢、婚姻、丧葬赙赠皆属之。曰贡举,掌学校,凡经籍、科举发解、省试及讲筵史官赐书、修书皆属之。曰宗正奉使帐案,掌皇后、皇子、公主、亲王、诸妃以上圣节大礼恩泽、公主降嫁及宗室冠、葬、试经艺并图书,奉使押赐外国事并点磨所辖官司文帐皆属之。〔曰〕封册表奏宝印案,凡册宝及封册礼命、章服、冠帔、旌节及恩赐并奏,表章、制造表词及图书、祥瑞、旌表孝行之事及宝印、朱记、给赐、牌印、关借、请纳等皆属之。曰检法,掌编类供检礼、祠、主、膳四司条法。又有知杂开拆。吏额:主事一人,令史一人。礼、祠、主、膳四司书令史、守当官共二十七人,通称曰守分。礼部十三人,贴司十二人,太常寺、国子监隶焉。 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判礼部盛玄言:「按《唐六典》礼部内外百官皆给铜印一纽。今礼部给印不独百司,应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已上并给随身牌印一副。或因官改罢,或坐事除免,元给牌印多不送纳,事无关决,理难追收。乞今后应请牌印官有改移替免,即御史台具名,牒报礼部置簿追纳。又按敕,应新、旧牌印于都省厅置柜封 ,轮差人吏守宿。本司虽敕文,即未施行,寻勒本省令史具所管印记点检入柜。合有专典主持,虽是轮差吏人,终不专一。况所管牌印自南郊五使、诸王节度使以下、刺史已上所干不少,或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