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93 页/共 1125 页
于法在诸曹官之上,与杨坦等事体寔同,未曾陈乞,欲望依杨坦等已降恩旨施行。」从之。
右从政郎、充荆湖北路安抚司准备差使楼锷乞就任磨勘,吏部指定欲将锷今任内所得举状揍用,依条磨勘。窃详吏部勘当即在法有所不许,今 五月十四日,监察御史陈举善言:「近(返)[反]指定放行,委有异同,不知果何所据。若以为叶衡申请,今衡所请不过乞令锷用前任已足考第举主,即不请许用今任举主揍满。今锷若用教授考第磨勘,则尚少举主一员,若用今任叶衡举状,即宜候成资日陈乞,不应复用教官就任揍考之法。切恐自此人得为例,有废祖宗铨曹成法。」诏令吏部依条施行。
二十八日,臣僚言:「左承议郎施元之磨勘,吏部勘会所乞年限虽满,缘罢新任浙西提刑,若依非时改移替罢格展两季磨勘,缘未到任,欲依大理寺约所犯公罪笞不碍磨勘放行。契勘外任别与差遣,不过以其才不称职,初无罪累可言,犹展磨勘,若因事得旨罢任,即是显有罪状,当展磨勘无疑。今吏部既知格法不可,乃曲为之辞,称未到任。缘在法诸称见任者、授讫未上同,显紊成宪。」诏从之,仍令吏部长贰具析,于是吏部尚书李彦颖降两官。
九月十七日,吏兵部言:「殿前司诸军已改正代名官兵,如已给吏部理任差帖印纸人,将受敦减付身
日起理关升。其已经升带外任人,如敦减作大使臣,合依旧带外任差遣;如敦减作小使臣,即合除落。修武郎以上在军及三年,系亲民资序,即许(轻)[经]本军陈乞升带。」诏磨勘特与通理未改正以前所历在职年月,放行磨勘,其关升、升带等并依。
二十六日,诏:「靖州职官任满无犯,举主不用职司。如前任已有文字,通今任自有举主三员,即依本州岛曹掾例循两资,候磨勘后收使。教授任满,亦依职官体例施行。」
十二月二十六日,吏部言:「武功郎、昭慈圣献皇后攒(官)[宫]都监贾惟清乞磨勘。勘会贾惟清所乞系初磨勘,于干道八年十一月内转归吏部,即无许与不许通揍未转归吏部以前年月收使明文。如不收使,缘系宣差睿思殿掌管簿书,已成六考,有令止缘目前未曾申明,无以遵执。今参议欲以未转归吏部以前就差年月与起理磨勘。」从之。
【宋会要】
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又太平兴国中,置差遣院,至是并入,在宣德门外西北廊,掌考校京朝官之殿最,分拟内外之任而奏之。知院事二人,以朝官充。书令史七人,掌舍二人。熙宁三年,分东西院,始为东院。详院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尚书左选
尚书左选
尚书左选旧系审官东院,元丰五年改今名,其五年以前仍具载于此。《两朝国史(志)[志]》:审官院知院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掌考校京朝官殿最,叙其爵秩而诏于朝,分拟内外任吏而奏除之。书令史七人。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郎中
郎中
郎中一人,掌考校京朝官以下殿最,叙其爵秩,拟内外任使而奏除之。案十一: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九品,曰注拟,曰名籍,曰掌阙,曰催驱,曰(申)[甲]库,曰检法,曰知杂,曰奏荐赏功司。吏额主事一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一十一人,正贴司一十六人,私名一十二人,楷书三人,法司一人,官告院六部监门隶焉,内六部监门通隶尚书左选,详选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审官西院
审官西院
神宗熙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诏:「国家以西枢内辅,赞翊本兵,任为重矣。而狃于旧制,自右职升朝以上,必兼择而除授之,是以三公府而亲有司之为,非所以遇朕股肱之意也。今使臣增员至众,非张官置吏以总其事,则不足以一文武之法而砺中外之才矣。宜以审官院为审官东院,别置审官西院,差知院官两员,
专管合门祗候以上诸司使磨勘常程差遣。应有合行事件,并仰知院官条例以闻。俾铨叙有常程,黜(涉)[陟]有常守,官修而纪律振,任专而考察精,庶熙治纲,咸体朕志。」以天章阁待制齐恢为知院,兵部郎中韩缜同知。详院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尚书右选
尚书右选
尚书右选旧系审官西院,元丰五年改今名,其五年以前仍具载于此。
郎中一人,掌大使臣以上差注,材武人格有二十一,及破格出阙,较量功过,奏荐诸军赏功。案十:曰大夫,曰副使,曰敦修武,曰注拟掌阙,曰奏荐赏功,曰开拆,曰名籍,曰甲库,曰法司,曰知杂。吏额主事一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一十二人,正贴司八人,私名一十人,法司一人。详选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流内铨
流内铨
流内铨本吏部尚书职。国初,张昭为尚书,领选事,凡京官七品以下犹属铨筦。自昭致仕,始用他官权判,颇变旧制,京官以上无选,并中书门下特除。又使府不许召置幕职,悉于铨授。今以选集者故止自节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按资格注拟,号流内铨,其流外选人亦用焉。详铨天头原批:「下接写流外铨。」。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侍郎左选
侍郎左选
磨勘过之事。令史十一人,选院令史六人,驱使官三人。流外铨掌考试附奏诸司人吏而已,令史十 侍郎左选旧系吏部流内铨,元丰三年改今名,其三年以前事仍具载于此。《两朝史志》:判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掌节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拟注对
二人。
侍郎一人,郎中一人,掌承直郎以下拟注州府判司、诸县令佐、监当及磨勘功过之事。案十三:曰序丞,曰职官,曰入官,曰县尉,曰格式,曰主簿上下,曰开拆,曰名籍,曰甲库,曰知阙,曰注拟,曰知杂,曰法司。吏额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一十八人,守当官一十八人,正贴司二十人,私名十人,楷书十人。详选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三班院
三班院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二月,命御厨副使杨守素、供奉官(簿备)[蔚进]、韩令宝同检点供奉官、殿直、承旨、三班公事。
雍熙三年十二月,西上合门使张平授(各)[客]省使,依前点检三班公事。四年七月,诏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其事。先是,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悉隶宣徽院。至是,以其众多出使于外,有诉劳逸不均者,因命别置院考校殿最,引对便殿,定黜(涉)[陟]焉。详院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侍郎右选
侍郎右选
侍郎右选旧(保)[系]三班院,元豊五年改今名,其五年以前仍具载于此。《两朝国史志》:三班院勾当院官无常员,文臣以两制以上、武臣诸司使以上充,常置籍以总使臣之名,均其出使厘务,定其任使远近之等级,及考其殿最而上于朝,凡借职以上至供奉皆隶焉。勾押官一人,前行三人,押司官一人,后行十一人。
侍郎一人,郎中一人,掌校副尉以上较试、拟官、行赏、换官,考其殿最。案十五:曰从义,曰忠训,曰成忠,曰承节,曰承信,曰进武,曰差注,曰生事上、下,曰掌阙,曰资次,曰知杂,曰催驱,曰甲
库,曰法司,曰架阁。吏额: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一十五人,守当官一十八人,正贴司二十五人,私名七人,楷书一十人,法司一人。详选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格式司
格式司
格式司。太祖建隆元年十一月,诏:「天下县除赤(几)[畿]、次赤畿外,重升降地望。取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以下为下,自今每三年一次升降。」详司。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流外铨
流外铨
真宗咸平元年十二月,诏:「〔在〕京百司今后如额内阙人处,吏部每岁一次于十月内晓示诸司,于见祗应私名入仕三年已上依次牒送,比试补填,叙理资考。若抽在别处祗应与计劳考者,不更充在司额。留司祗应者,亦于见定额内抽那,不得别补。所有归司、不归司诸色事故并准长(安)[定]格,诸司内或从来有添展阙额诏敕,一听逐司存留。凡门下省额二十五人,中书省十五人,起居院三人,谏院二人,尚书省五人,吏部十二人,铨二十人,南曹十人,甲库四人,司封二人,司勋二人,考功五人,兵部十人,甲库二人,职方三人,驾部二人,库部二人,户部三人,度支二人,金部二人,仓库二人,刑部八人加五人,都官二人,比部二人,司门二人,礼部三人,贡院八人,祠部四人,主客二人,膳部二人,工部二人,屯田四人,虞部二人,水部二人,御史台二十五人,太常寺六人,礼院十三人,宗正寺十三人,光禄寺六人,卫尉寺十人,大
理寺十二人加二十二人,太仆寺八人,鸿胪寺三人,司农寺五人,大府寺四人,秘书省七人,殿中省五人,国子监五人,少府监六人,将作监三人,司天监五人,四方馆三人,左右金吾、左右街各三人。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一 官告院
官告院
【宋会要】
兵、吏、司封、司勋、官告院,国初于右掖门东廊置院,四司告身案并集于此,以备中书除改,本司郎官各主其事。淳化五年,始专制官局于省内。凡官告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命妇司封,加勋用司勋,掌文武官将校告身及封赠,以朝官一员主判,中书舍人一员提举。余绫纸库入内侍一员管勾。《大典》卷一万四千六百十五。
太祖干德四年四月,诏复位官告院所用内、外文武官告身绫纸、褾轴: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平章事、使相,用五色背金花绫纸,宝装犀轴银钩,晕锦红里褾袋,紫丝网、银幡踏。枢密(即)[节]度使已上用白背金花五色绫纸,宝装犀轴银钩,晕锦红里褾袋,紫丝网银金踏。参知政事、三师、三公、仆射、东宫三师用无金花五色白背绫纸钩,晕锦红里褾装,大牙轴,枢密副使、宣徽、三司使、留后、统军、上将军、检〔校〕官至太保以上者与参知政事一同。司徒已下者止用大花白绫纸,褾轴同上。端明殿、翰林、枢密直学士、东宫三少、尚书内客省使、防御、团练使已上用大绫纸,红里褾,大牙轴。祭酒、庶子、诸卫大将军、内诸司使、副使、禁军都虞候、起居郎、侍 银钩,法锦褾,大牙轴。常侍、中丞、给谏、舍人、大卿监、随客詹事、刺史、主客省引进使、判四方馆门使用大绫纸,法(卫)[御]史、少卿监、少詹事、司业、率更令、郎中、员外、太常博士、两京少尹、四赤令、诸州行军副使、节镇马步军都指挥使用大绫纸,大锦褾,大牙轴。诸将军、率府率、副率、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国子五经博士、通事舍人、升朝官、禁军指挥使、京官、诸州防御、团练、刺史、都指挥使已下幕职州县官带检校官用中绫纸,中锦褾,中牙轴。诸州幕职州县官无检校官及内外副指挥使已下将校用小花绫纸,小锦褾,木轴钞录者本页天头批校云:「徐辑《大典》不着卷数,以下并同。」。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诏:「官吏以告身及南曹历子于贾区权息钱者并禁,违者官为取之,不偿其直。」
淳化元年四月,诏:「自今中书降敕,门下省差令史一人,于承敕院画领承受抄上印历,分付甲库、官告院收掌,出给告身签符。」
二年三月,诏:「官告院应降制授官者使五色金花绫纸,宝装犀轴;追赠者使白背五色无金花绫纸,银钩,晕锦红里褾,大牙轴。」
四年四月,诏官告院置写告令史十人,须书札精熟者。又置绫纸库,用朱胶绫纸钱物,差三司军将一人为专知官,应兵、吏部、司封合纳绫纸钱并本库收纳,旋送左藏库,每日轮令史二人,将预书绫纸于舍人院写吉切官告「吉」字恐误。,令当直赴制告点检,不得漏泄。其吏部选人除官,亦令甲库实封,敕送官告院。写告毕,送本院长官看读无 ,即置历给付。如人吏错 数多,委是怠慢,即量情责罚。
五月八日,诏:「官告院书写官告或官司错 ,随
月破帖,候及百道即纳作坊。若人吏错 ,勒令陪纳。其告身纳仆射已下见任官并预先取书收掌,准备除官。」
十一日,诏:「应给人已经照勘铨拟(受)[授]官闻奏下直付官告院出告身者,舍人院疾速发遣。」
二十五日,诏百官为父有官先曾降麻制授官者纳钱五千。
五年三月,诏官告院差吏部令(使)[史]二人与三司军将同管勾绫纸库,候官告院遗阙,守阙与正名,各减一选,差令史二人出告身案及掌预书绫纸亦减一十月。诏官告院一品已下至四品绫纸、褾轴各书三五通,于舍人院封 准备使用。十二月,诏官告院差守阙书令史三人,祗应日逐预书绫纸,月给千钱,米一石。
至道元年二月,诏:「应中书除授幕职州县官,绫纸并令赐与,不更纳钱。其吏部拟授四川官,亦免所纳朱胶绫纸钱六贯四百五十。」三月,中书门下言:「诸屯泊(木)[本]职将校每遇覃恩并差人赍所授告身本职文字于殿前马步军司缴连,于中书呈验,道路遥远,虑有烦扰遗失。」诏:「在京诸军加恩依例呈验外,诸州止委知州已下取所授官告宣头补职文字录(自)[目]印缝连书,入递闻奏。自今外道加恩官告并令入递,不得差人至京请领。」
五月,诏官告院应除改画官告,揩写两本,付本房进书。
真宗咸平三年九月,诏复位告身:宰相、亲王、使相用五色背金花绫纸,犀轴,晕锦褾袋,色带。三师、三公、枢密使及曾任宰相官至太子三师、仆射已上、嗣王节度(师)[使]用白背五色金花绫纸,犀轴,晕锦褾袋,色带。参知政事、(先)[宣]徽使、枢密副使、太子三师、仆射、御史大夫、两京留守、皇弟、皇子、皇侄、皇孙用白背五色绫纸,晕锦褾袋,大牙轴,色带。尚书、文明殿学士、太子三少、京牧、大都督、大都护、两省侍郎、京尹、统军、上将军、两使、留后、观察使用白背五色绫纸,法锦褾,大牙轴,色带。并十七张。三司使、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枢密直学士、尚书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以上诸司、东宫三品王傅、中都督、诸府尹、上都护、下都督、昭文馆、集贤院学士、左右庶子、詹事、诸位大将军、防御、团练、刺史、横行诸使、昭宣使、枢密都承旨及诸司使军职带刺史者,用大绫纸,法锦褾,大牙轴,色带。三司副使、升朝官太常博士以上、京府少尹、赤县令、王府长(使)[合]、司马、诸司(马)[使]、诸(使)[司]副使、枢密副都承旨、节度行军副使、两使判官、检校主常侍、中丞以上者,诸军都指挥、御前忠佐都军头以上者,〔蕃〕方马步军都指挥使及供奉官军职加爵邑者,用大绫纸,大锦褾,大牙轴,青带,并七张。升朝官、五官正郎将已上、内殿崇班及合门祗候、京官带馆阁、三司职事者、防团副使、两使判官、(几)[畿]令、诸州别驾、幕职州县官、检校至员外郎者,中书、枢密主事以上、入内高班内品以上,诸军都虞候、忠佐副都军头、诸班指挥使、藩
方马步军都虞候以上、供奉官以下,及三司勾复官以上,检校至尚书者,伎术官至朝官同上者用中绫纸、中锦褾、中牙轴、青带。京官灵台郎,保章正,幕职州县官,高班内品,翰林诸待诏,医官,中书行省守当官,枢密院主事、令史、法直、礼直官,用小绫纸、小锦褾、木轴、青带,并五张。诸藩蛮子授大将军、将军、司阶、司戈、司候军将等用大绫纸,大锦轴,法锦褾,色带。
十二月二十日,诏京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祗候内品、内品用小绫纸,水角贴金轴,红地黄花锦褾,青带。又诏皇亲崇班以上用大绫纸。文武官封赠,凡降制追赠者用白背五色绫纸,银钩晕锦红里褾,大牙轴。宫掖官告用遍地销金龙凤罗纸,妃嫔及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用遍地销金斜花凤子罗纸,内命妇、国夫人用销金团窠花罗纸,郡主、县主同,已上并犀轴,晕锦褾袋,紫丝纲,银幅錔。诸王妻、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宣徽使、节度使母妻用团窠金花罗纸、犀轴、晕锦褾袋,紫丝网、银金錔。仆射、尚书丞郎、三司使、中丞、观察使、内客省使母妻用金花罗纸、犀轴、法锦褾袋、紫丝网、银金踏。防御司刺(使)[史]、军主、厢主、南北省五品、诸司使以上母妻用五色金花绫纸、牙轴、大锦褾袋,余官母妻用中锦褾袋。其后郎中、诸司使以上毋妻皆用金花五色罗纸、犀轴、法锦褾袋。自余母皆同上,惟用玳瑁轴,妻用五色罗纸、大牙轴、大锦褾。学士以上母妻皆赐之,余官则入其直。又有余印书纸在中书舍人院,有除授则就写之。
二十二日,诏:「文官曾任大卿监、丞郎、给谏,武官曾任大将军、防御团练使、刺史、内职曾任合门使已上者,及因子孙追赠三代官至一品者,并用大绫纸、大牙轴、法锦褾。如曾降制授官,自依先降敕命。」
四年二月,诏:「见任将相在朝正一品官及中书、枢密官特追封三代外,应东宫一品以上,虽曾任皇朝将相者,只依编敕本品追封其三代曾祖母、祖母、母。除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在朝正一品、使相封国大夫人外,余只封郡大夫人止,如旧有国号者依旧追封。今后如位极将相,勋业崇高,(梦)[薨]谢之时特恩追封王爵者依旧外,如因子孙追赠,虽功隆位极,并不追封王爵。应因子孙追赠,除祖父先居高位累赠至一品外,如子孙官高、祖父官低,今后祖父已赠五品者,须历品赠官,方得赠至正一品。母妻所封郡县依本姓望,不系紧望,阙辅至封国(不)[不]拘此限。
五年七月,令初除驸马都尉用大绫纸、法锦褾。
十二月,诏:「臣僚加恩告 如递到日,本官有诸色事故及罢任、丁忧停任及为公事见在推勘者,并不得给付,具事由奏闻。」其后天圣六年,编敕所奏定犯事被推徒以上罪未给,仍奏闻。丁忧及以理去官,即给付身,死者给本家讫奏。
六年十一月,诏官
告院绫纸库差三司军将充将知官,三年一替。
景德二年九月,官告院言:「奉诏复位诸蕃告身纸。其蕃官军主、副军主首领、化外刺史子承父任知州授银青阶者,请用大绫纸、法锦褾、大牙轴、色带。化外幕职州县官、上佐指挥使至副兵马使、衙前职员请用中绫纸、中锦褾、牙轴、青带。」从之。
三年二月,诏:「吏部郎中掌文官告身,司封郎中掌封爵、皇宗诸亲、内外命妇告身,兵部郎中掌武官告身,赠官同正官,其封爵、命妇赠官,令用吏部、兵部告身印。内追封公主,亦合用司封告身印。今后兵、吏部及叙封、加勋,须各用逐使印。如违,官吏勘罪,重寘之法。其印坏绫罗纸,仍勒陪填。」
八月,诏官告院:「今后应该封赠投状者须先取「须先取」以下疑有脱文。,毋取已经叙封郡县名,具录申堂。」
十二月,诏:「皇弟、皇子、皇侄、皇孙除官,并用白背五色绫纸十七张,晕锦褾、大牙轴、色带。若授崇班已下,如三司使例。」
四年九月,诏官告院除见管私名外,无得出收阙人,奏裁。
大中祥符元年七月,诏官告院:「诸州衙前职员今后川、广、福建、荆湖路每覃恩,仰逐州保明合加恩人数。如已有官者,具录告白条例闻奏,下本院照会,敕关出给官告,付进奏院入递发往逐州,委长吏当面给散。其官钱只纳军资库。自余州军差衙前因便都赍钱上京,于官告院送纳,请领官告。」
二年二月,诏:「应该封赠文武臣僚每覃恩,须画特投状。如隔蓦不来,于后不得乞一并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