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03 页/共 1125 页

十二年三月二日,御史台、合门言:「普安郡王出外第,合趁赴朝参及非次庆贺、拜表等。待漏合于皇城门外,待班合于殿门外,并在宗室正任幕次。其忌辰行香,合于百官之前先入。」从之。 十三年二月三日,诏:「三公、三少、亲王、使相趁赴常朝,许带直省官二人入殿门,至幕次止。」 先是,太傅韩世忠、张俊、少保杨存(忠)[中]、开府仪同三司潘正夫言,乞将带直省官、散祗候各二人入殿,趁赴朝参,故有是命。 四月十二日,诏:「今后赴朝臣僚及朝退出南皇城门,于百步外方许呵喝。仍令御史台、合门晓谕。」 三十日,合门言:「今来垂拱殿内已安砌石位,其字与石色一同,百官难以辨认。乞行下有司,将四参石位装字以黄蜡,日参石位以红蜡。」从之。 同日,合门言:「在京自垂拱殿门里天井中有隔门,如值两开隔门,臣僚起居。今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僚赴垂拱殿习看石位。切见今来垂拱殿 门作宫门,其隔门却作殿门,百官下从人皆带入出宫门。欲依在京日作殿门。」从之。 十月一日,诏:「今后臣僚未至合下马处,自宫门里不得披凉衫出。」 十四年十一月三日,诏:「文武百僚诣景灵宫诸殿行香,如值雨或地湿润,分东西廊上立班。宰执并就东廊立班,僧道并于东廊授香。」 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吏部言:「绍兴令,杂压从一高同者异姓为后,次以贴职、服色、资序。至改官先后同,方以出身。切缘修上件令文之时,文臣未分左右。今来有出身人带左字,无出身人带右字,即合官同者先以左右为序,带左字人仍以及第出身、同出身为序。」从之。 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诏:「御试举人并武举人及唱名日,并不鸣鞭。」 闰八月十五日,诏:「今后任副总管,若非正刺史以上,并合与转运副使及转运判官依杂压序官。」先是,镇南军言:「本路转运判官曹戬见任右中大夫,副总管翟襄系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每遇朝拜、行香,立班序位未有着令明文。」遂有是命。 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诏:「今后筵宴赞喝,殿后带器械班直喝谢茶酒,舍人入出门户,依带器械班直。」 五月十七日,诏:「今后人使见辞并燕,所有权赴后幄起居班及奏事及上殿班,令入出射殿后门,经(申)东壁便门入出,赴后殿起居。」 二十六年二月九日,臣僚言:「先王患 贱之凌贵,而下之僭上也,故爵列称谓,皆有次序,朝廷法令亦曲为之防,无不备具。切见迩来士大夫习尚浇薄,争为夸诞,拟人不于其伦,称谓不以其实。州县之官不以高卑,出言即白台旨。士大夫公然为之,恬不知愧耻。自一命以上,文臣即学士自居,武臣亦以团练自处。至有不曾任京局者,必欲强名寺监、丞郎、中省干之类,以避本称。此皆名浮于实也,安可不严其禁!」诏令刑部行下禁止。 三十年三月四日,合门言:「奉诏,皇子已除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王。其人从待班幕次,令有司条具。今讨论亲王趁赴起居,其丽正和宁门外待漏合子合在西廊,与宰职合子相对,在见今使相之上。如遇拜表、庆贺等,垂拱殿门外待班幕次合在宰执之次;垂拱殿门内(侍)[待]班合子合在西廊,与宰职合子相对。缘殿门外东西廊别无设置去处,乞将见今南廊上宰执合子之西空闲合子充。若朝献景灵宫,并巳辰行香,殿门外(侍)[待]班合子合在西壁,与宰执合子相对。」并从之。续又诏:「建王赴朝参,依宰臣上下马。」 十月二日,诏:「文武臣合班处,遇亲王、使相立西班,令枢密院官权缀东班。如遇亲王、使相请假之类,枢密院依旧立西班。」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孝宗即位,未改元。诏御史台、合门每月宰臣率文武百僚于初二日、十六日诣德寿宫,缘内外窄隘,或值雨沾湿,百官别无立班去处。今后遇立 班日,本台用文臣监察御史已上,合门用武臣横行御带已上趁赴起居如仪。 二十四日,诏军器所添置提点官一员,叙位在提辖干(辨)[办]官之上,于入内都知押班内差。 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开府仪同三司居广遇趁赴朝参,许令入出和宁门北宫门。」 隆兴元年四月七日,诏:「太傅、宁远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和义郡王杨存中应上下马处,令依宰臣、亲王。」 十月六日,诏:「宰执以下退朝入局并乘马,遇阴雨许乘轿。方今用武之际,应内外兵官并沿边臣僚、内地巡尉并令乘马。」 干道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枢密使汪澈立班恩数并依宰臣。遇立班处,在右仆射之次。其从驾行马次序,令依见行杂压条令,在亲王之次。以澈奏:「准指挥,立班恩数并依宰臣。继扈从车驾,诣德寿宫,其所定行马以臣在亲王之前,一时猝然从其次序。臣退而思之,战恐无限。寻再三询问合门及御史台,虽据所引杂压枢密使在亲王之前,臣遂检照印本职令杂压,尚书右仆射下便有王字,即无该载枢密使明文。伏念臣寒微 远,仰叨宸眷,今此异除,不获辞避,大支崇贵,岂容越序而先之 实所不遑。」故有是命。 二年九月十二日,诏:「今后三省、枢密院遇赴常朝等毕,许出南北门。」 十月十日,诏:「今后修注官遇常朝等当赴侍立,许入出皇城南北门。」 十二月十八日,诏:「臣僚 辞免,并令遵依旧制。如过制及不合申陈者,有司不得收接施行。」 四年正月二十一日,诏:「今后景灵宫行礼,宰执、亲王、使相下人从,行礼前不得入行礼殿门外合子,候行礼毕方得放入。」 六年正月三十日,诏:「臣僚导从至太庙景灵宫墙,并禁喝止张盖。非荐献行事,不得由棂星门。」太常少卿林栗札子:「窃见自来车驾经由太庙前,有司预节音乐,止警跸,稍近则却伞扇,至尊抚式,辇士趋进,以为常制,诚得古礼式趋宗庙之仪。而臣下经由,呵导张盖,未有条约。窃闻在京日,太庙不临通衢,窃虑自有专法。今来太常寺省记条内即无该载。欲望朝廷明降指挥约束,庶几官吏军民经由太庙前,知所严敬,仰副圣明奉先祗肃之意。」得旨,令本部条具申尚书省。本部检准《绍兴重修在京通用仪制令》节文,诸臣僚导从至景灵宫墙禁呵止。「缘仪制令内即无太庙二字。今欲乞朝廷札下敕令所日下看详,于景灵宫字上添入太庙二字,候敕令所报到本部,以凭申请。」「本所今看详,在法,臣僚出节喝引,各有定式,至景灵宫墙皆禁呵止。今准太常少卿林栗陈请,臣下经由太庙,呵导张盖,即未有条约。照得张盖一节,已降指挥,令礼部条具外,所是乞禁呵(正)[止]景灵宫、太庙皆系崇奉祖宗去处,理当一体严敬。止缘未有法禁,是致经由呵导。今来合于 ,本所伏 在京法内臣僚导从至景灵宫墙呵止条内添入『太庙』二字,及『墙』字下添入『并』字,庶得补圆法意。又禁止张盖一节,本寺今指定合修入条令,于禁『呵止』字下添入『张盖』二字。」故有是命。 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尹,礼上日,除东宫讲读官以上自有立定仪制外,其余临安府官廷参仍拜。冬年节(乃)[及]到罢等准此,少尹系太中大夫以上依詹事例。」 五月九日,诏:「朕惟礼容进止,君子所宜留心。迩来中外之臣,以趋进拜舞视为末节,恬不加意,非所以示朝廷之敬也。宜儆戒有位,自今罔或惰偷。傥紊常仪,当寘于罚。」 十二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少尹,已差侍从官。所有判官序位,依两省官奉使法,推官序位在诸州之上,任满日仍理为知州一任。」 十七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尹,已择日开府。其浙西诸司见趁赴天申节上寿,令候开府日就临安府庭贺。」 七月十六日,诏:「今后除授职事官,并令不候授告,先次供职。」 十一月二十九日,诏:「应百司有兼职官,先赴本职治事毕,次诣(廉)[兼]职。若本职简少,兼职繁剧,即先赴兼职,仍并依时入出。」 十二月六日,诏:「右选入品官若遇公彦,并不许赞拜。」 八年八月一日,诏:「今后不合辞免官,有司不许受接文字,如有违令,御史台觉察闻奏。」中书门下省奏:「检会绍兴元年十一月二日敕,勘会臣 僚辞免恩命,(名)[各]有定制。绍兴五年六月三日已降指挥,遵依旧制。比来不合辞免官亦具申陈,委是妨废职事,理合申严。」有旨并令遵依旧制。如过制及不合申陈者,有司不得收接施行。干道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再降旨挥,令吏部申严行下。近来各务虚文,多不遵依,故有是命。 十二月八日,诏:「今后有宰臣到阙,如遇赴宴赐茶,其合用坐礼,旧有旨并依官品。及今后遇筵宴等,行门禁卫诸色祗应人与依绍兴二十八年以前例,并赐绢衫。」 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诏令合门自今后每遇驾出御后殿坐,宰执百官并仪卫等并赴后殿起居。候登辇出后殿门,驾回入祥曦殿门。」 闰正月二日,诏:「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许辞免外,余依干道八年八月一日指挥。」 【续宋会要】 淳熙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自今管军、御带、环卫官并皇城司官如服窄衣束带,并令着黑靴。」 二十八日,诏禁卫所:「将来太乙宫对御,本宫便门作行宫殿门,依垂拱殿门法。」六年十月三日,诏对御赐酒合服锦袄子,臣僚更令服着一日。 十二月七日,监察御史齐庆胄言:「此来朝谒,百司人从拥遏,官员舆马并驱。又每赴德寿宫起居,宫门之外街道狭隘,百执奔趋于车马之间。乞令合门、御史台与皇城司措置,严行条约。」从之。 既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阁)[合]门、御史台措置条具到事件:「一、每遇朝会,合赴立班官将带人从,宰执、使相、两府合破引接直省官抱笏人外,大程官五名,侍从、两省、台谏、正任知合、管军从人四名,御带、环卫官、卿监、郎官三名,其余百官二名。俟皇城门开,百官入排立,行门班直等于应奉官后入。不系入殿祗应人并控马人及内宿诸色等人,候朝官并祗应人入绝,方许放行。及擎生物人须管随本官入。一、每遇车驾诣德寿宫,并如朝会名数,仍许乘马至合下马处。一、每遇忌辰行香,除宰执、使相、两府于合下马处,侍从、两省、台谏、正任知合、管军、御带、环卫官、卿监、郎官、其余百官至景灵宫棂星门外上下马。人从止许在思成门内外,不许入过道门。」又皇城司条具到:「一、每遇朝谒,并赴德寿宫起居,本司添差亲从守把约栏。如有争先拥遏喧闹之人,许即收领,从本司断遣施行。一、每遇常朝、后殿并拜表之类,从人并不得上殿门及于殿廊上立。如有事先拥遏之人,许收领,赴合门御史台,送所属断罪。一、每遇车驾诣德寿宫,起门至望僊桥下,不许安顿轿马。」 九年八月七日,诏:「明堂大礼,自宿殿日,宰执、使相、郡王并前两府于皇城南北门里幕帐门外下马,文臣待制、武臣观察使以上于皇城南北门为宫门外下马,行事陪祠执事官并观察使以下于皇城南北门外绰楔门 为皇城门外下马。」 十月七日,诏:「自今人使到阙,伴射官自人使朝见前十日令权缀马步军班起居侍立。」 十年正月十一日,诏:「自今人使到阙,见辞宴改垂拱殿坐,合赴后幄起居班次,并令入垂拱殿新置便门,赴后幄起居。」 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诏:「武臣知州軍官未墜帶者,可依文臣守倅借服色例,許權繫紅 角帶,候回日依舊。」 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敷文(合)[阁]待制洪迈言:「景灵宫国忌、陪位行香及四孟亲飨,在列之臣除宰执、使相外,其百官从人带入宫门号,方得随入棂星门,(乃)[及]中门即退,不得踰阈。」从之。 八月六日,诏承旨司:「每遇拍试兵将官,自今可令上厅茶汤,下阶拍试。」 十四年五月一日,诏:「自今遇引呈射公事,御马依后殿坐日分,令殿门外排立,迎驾起居。」 十五年五月十四日,权礼部侍郎尤袤等言:「检准《国朝会要》,嘉佑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庙之丧,英宗七月十三日始御紫宸殿见群臣,退御垂拱殿,中书、枢密以次奏事。盖始御内朝,犹未御正衙也。今外朝、内朝皆入临御,窃详后殿及延和殿乃祖宗崇政、延和之比,缘今延和地步窄隘,难以排立侍从、史官、管军、(衔)[御]带、环列、禁卫等。今参酌欲乞皇帝于后殿视事,所有仪制乞下合门禁卫所条具,申尚书省。」合门奏:「奉旨后殿坐起居班次并如假日仪,遇(西)[四]参(目)[日],权令侍从官趁赴起居。其御后殿日分,令太史局选日主管。 禁卫所照得日常后殿窠差班直亲从共三百人排立祗应。」诏裁减一百五十人,余依。以上孝宗朝。 淳熙十六年二月六日,诏:「今后车驾诣重华宫,除经过官司起居外,余并免。」十三日,合门言:「恭承至尊寿皇圣帝圣旨,今后车驾诣重华宫起居,如遇忌辰,并忌前一日并免到宫,并宰执以下合赴宫起居日分,如遇忌辰,亦免。今后准此。」 同日,合门言:「今月十七日,宰执以下赴重华宫起居,乞依例不视事;如前一日恭奉寿皇圣帝圣旨免到宫赴起居,乞作后殿坐;如值夜雨及至日得旨免赴起居,窃虑集朝殿官起居不及,是日亦乞依例不视事一日。」从之。 闰五月九日,诏:「太尉、保大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郭师禹依吴益例,赐花罗公服,许令服着,趁赴朝参等。」 十一月十七日,御史台、礼部、太常寺言:「将来迎奉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赴景灵宫奉安,合用百官陪位。乞从御史台、合门申请施行,文臣集应厘务通直郎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趁赴奉迎及陪位立班。」从之。 十二月三日,诏:「嘉王出外第日,令南班宗室自府门送至第,仍就赐御筵,入内内侍省差内臣二员管干。」 九日,御史台、合门言:「已降指挥,用正月一日恭上寿圣皇太后、至尊寿皇圣帝、寿成皇后尊号。参照礼例,将来大庆殿发册宝及赴重华宫奉上尊号册宝行礼,用通直 郎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并武臣修武郎以上,并三衙员僚以上趁赴逐处陪〔位〕「位」字原脱,据下文补。。缘重华宫殿内地步窄隘,乞宰执、侍从、两省、台谏横行以上并应奉官于殿下立班,余官于殿门外随地之宜攒那立班。」从之。 同日,合门言:「十四日迎奉高宗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诣景灵宫奉安,令正任观察使以上并管军趁赴陪位骑导。」从之。 十日,御史台言:「迎奉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赴景灵宫万寿观奉安,依礼例,宰执、亲王、使相、侍从、台谏、两省官、礼官、合门官、南班宗室骑导,合用仪卫、仪仗、鼓吹、僧道等导引,务要整肃。乞令所属预行告报钤束,各依次序行列。如有违犯之人,从本台送所属重作施行。乞下皇城司差拨亲从官三十人沿路随行约拦。」从之。 绍熙元年十月十四日,三省检会在京通用令:诸驸马都尉、宗室南班官、戚里之家并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诏礼部申严行下,常切遵守。 淳熙十六年十月五日指挥,大理寺官许休日出谒。窃缘榛前件兼职,有无相妨。」诏遇有商议职事,许令出入。 二年四月十九日,刑部言:「大理寺丞陈榛申:「奉旨兼 令局删修官,伏 淳熙十六年三月四日御笔,廷尉天下之平,日来官吏出入无时,宾客日有请属,漏泄之弊,无以隔绝。日后不得接见宾客,虽假日亦不得出谒。此令一 十月十七日,监察御史何异言:「伏 出,棘寺官吏知所警畏,不敢踰禁。至十月五日,有旨大理寺官许休日出谒,又有以仰见圣度涵容,终不以法禁而废人情。夫既许以休日出,则一月之内三日周施于人事,恩亦优矣。而后进晚至,不识事体,或遇假日,往往并缘出谒,甚至如七夕、重九之类,间有以节假为名,携具出城,驰逐游赏,似若初无职守者。又纵容画工、游谒之士攘袂出入,门禁不敢谁何,殊失天狱严重之意。」诏大理寺长贰遵依前项已降指挥,申严禁止,官属非旬休日不得出谒。其外人无故辄入,依法施行。委御史台常切觉察。 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右丞相葛邲言:「伏见昨来周必大、留正任右丞相日,序位行马乞在亲王之下。今来臣蒙恩除右丞相,序位行马亦乞在亲王之下,庶得少安。」奉御笔:「依礼例,序位行马合在亲王之上,更不必辞免。」《续宋会要》。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六 臣奏事 宋会要辑稿 仪制六 臣奏事 国朝旧制:凡近臣知制诰、待制、(二)[三]司副使、知杂御史以上,武班上将军以上,内职合门副使以上,及宣庆、宣政、昭宣使有事欲升(天)[殿]者,先奏取旨。京朝官使臣、大将军以下任大藩及制置、茶盐、转运、提点刑狱、安抚、府界提点公事、三门发运使、判官、诸河催纲拨发见辞,并听上殿。庆历以来,尚书左右丞、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秘书监及枢密副都承旨、谏院、御史里行、考课院、吏部流内铨、尚书刑部、大宗正司、司农寺、群牧司监牧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军器、都水、将作监、都提举市易司提举常平广惠仓并管勾 官、提举制置屯田使、国信使副、馆伴、接伴、送伴使副、使夏国回者亦许上殿。旧制:河南、大名、京兆、凤翔、江陵、河中知府,镇、定、沧、具、冀、邢、瀛、保、莫、雄、霸、(祈)[祁]、隰、潞、并、代、忻、岚、麟、府、石、宪、邠、泾、延、环、原、渭、秦、仪、潭、升、洪、杭、扬、兖、青、徐、登、益、嘉、彭、汉、蜀、邛、梓、遂、利、夔、广、桂、邕、宜、容、福知州,干宁、信安、保定、顺安、安肃、广信、永定、宁化、岢岚、大山、保德、保安、镇戎、永康、庆成知军,又瀛、保、定、(草)[莫]、(堰)[雄]、霸、祁、并、(伐)[代]、忻、岚、麟、府、石、宪、延、环、庆、原、渭、秦、仪、益、嘉、彭、汉、蜀、邛、梓、遂、利、夔、广、桂、邕、宜、容、福州、干宁等十四军通判,及兖州奉符、河南永安、剑州剑门知县,并上殿。其后又许应天、真定知府,郓、曹、孟、许、陈、蔡、邓、襄、澶、相、晋、陕、同、亳、庐、寿、宣、苏、越、湖、明、泉、熙、岷、河知州,永宁知军上殿。而祁、隰、忻、岚、宪、邠、泾、义、嘉、彭、汉、蜀、邛、容等知州,永定、宁化、保德、永康、庆成知军,及州军通判、三泉知县、诸河催纲拨发并罢上殿。旧制:总管至驻泊都监并内职合门祗候以上差知州军监、巡检,并令上殿。庆历以来,诸路大提举捉贼、诸路安抚副使、都监亦听上殿。北平寨、镇州北寨、定州军城寨、洪德寨、瓦亭寨、肃宁城、淮安镇、制胜关、剑门沿边巡检、雄、霸州(汾)[沿]界河巡检、沿边都同巡检使、益、彭、邛、蜀、黎、雅、忻、代、维、茂、简都巡检使、巡护黄河堤岸京朝官有紧要任使及诸司使(刻)[副]至合门祗候亦许上殿。其后镇、定、(祈)[忻]、赵沿边、山东、山西都巡检使、保州、广信、安肃军沿边巡检亦上殿,而北平寨、镇州北寨、定州军城寨、洪德寨、瓦亭寨、肃宁城、淮安镇、制胜关、剑门沿边巡检并罢之。知贡举发解事毕,亦令上殿。诸被指出使者,并合门临时取旨。 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宗即位,未改元。诏:「自今内外群臣有所论列,并许实封表疏,诣阙以闻。必须面奏者,仰合门吏实时引对。」 太宗雍熙三年十月十八日,诏合门:「开封尹、陈王元僖进呈文书,俟枢密使奏事毕,令上殿。」 淳化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诏:「自今后诸路转运使更不得以寿宁节辄献文章。其民间利害及合废置厘革等事,只令实封,附传置以闻。必须面奏者,别听进止。」 四年六月十二日,诏:「自今京朝官充川峡、广南、漳、泉、福建及缘边知州、通判,朝辞日乞上殿,即取旨。其余州郡差遣不令上殿。大两省以上升殿,仍旧取旨。」时颇有受命出使,以细务干听览者,故条约之。 十一月五日,诏:「诸司非言要切事不得上殿。其合取朝旨者,具状以闻。」时诸司事无巨细,悉上殿取旨,帝以谓臣僚自有职分,不当如是。会秘书丞孙冕上章极论不可,故降是诏。 六年十二月九日六年:疑误。淳化仅五年。,诏皇城司:「长春殿门里板障外不得更排(杭)[杌]子。其宰臣、枢密使、宣徽使、三司使等未进呈文书间,并于殿门外合子内祗候,俟合门报上殿奏公事臣僚已退,则入殿门,上殿奏事。仰合门日差通事舍人、合门祗候一人于殿门里板(章)[障]东头侍立,纔 候殿上臣僚退,疾速报覆,及引唤以次合上殿臣僚,不得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