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300 页/共 1125 页

政和四年四月十四日,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蔡经国子:「照对旧《九域图志》并载麟州管下新秦、银城、连谷三县,各有所管堡寨、山川界分。本州岛今供却只作新秦等县,其银城、连谷并属新秦,本所致未敢便作新秦一县修立,合取自朝廷指挥。」诏麟州管下新秦等三县,今后只以新秦县称呼。其银城、连谷县并废罢,并入新秦县。 府州: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建炎元年改府州靖康军额为保成军。 政和五年八月二十日,诏以府州为荣河郡。 建炎元年七月二十七日,知府州折可求言:「府州军额旧系永安军,缘犯陵名,准朝旨改为靖康军,又与年号相碍,乞行改称。」诏以保成军为额。 绛州:宋朝升防御。 代州:干德元年升防御。 唐林县,景德二年废隶崞县。 隰州吉乡县,熙宁五年废慈州,来隶,即县治置吉乡军使。 忻州定襄县,熙宁五年废隶秀容县。 岚州楼烦县,唐楼烦监,咸平五年移宪州治于静乐县,以此城依旧为楼烦县,隶州。 汾州孝义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介休县,元佑元年复。 宪州:熙宁三年废宪州宪州:原作「岚州」,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十年复置。 静乐县,咸平二年升县为军,五年徙宪州于静乐县,仍并玄池池:原作「地」,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天池二县入焉。熙宁三年州废,县隶岚州,十年复置州,来隶。 政和五年八月二十日,宪州为汾源郡。 慈州:文城郡,团练,领三县。熙宁五年,废州为吉乡军,以文城县为镇,入吉乡县,隶隰州。省乡宁县,析其地隶晋、绛二州。六年,省昭德县为镇,隶滏阳县。 不统县,政和五年为宁丰郡。 辽州:乐平郡,军事,领四县。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入辽山县,隶平定军,榆杜县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 平城县、和顺县,熙宁七年废州,省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平定军。 榆社县,熙宁七年废为镇,隶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州,县复来隶。 〔岢岚军〕:唐岢岚军,后废为岚谷县,太平兴国五年复为军。 岚谷县,五年自岚州来隶,熙宁三年废,元丰六年复。 宁化军: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宁化县置军。 宁化县,五年以岚州之固军为县来隶,熙宁二年废县二年:《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及《元丰九域志》卷四均作「三年」。,元佑元年复,崇宁三年又废。 崇宁三年七月六日,河东路察司奏:「宁化军管下倚郭宁化县户口不多,职事稀简,昨熙宁中已经相度废罢。至元佑间,止缘本路有合兴复县镇,一例却复为县,即别无利害,乞依旧废罢。」从之。 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为军。 铜鞮县、武乡县,二年自潞州来隶。 沁源县沁:原脱,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六年废沁州来隶。 绵上县,宝元二年自大通监来隶。 太平兴国二年四月四日,八作使李继升言:「先受诏,潞州北乱柳石围中修筑城池毕。」诏曰:「要冲之地,控扼攸宜,特筑军城,以壮戎备,宜以威胜军为名。」 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广阳县建军。 广阳县, 四年改平定,自并州来隶。 乐平县,四年自并州来隶。 辽山县,熙宁七年废辽州来隶。 沁州:阳城郡,军事,领三县。太平兴国六年废州,以和川县隶晋州,沁源县隶威胜军,绵上县隶大通监。 晋宁军:元符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元符:原作「元佑」,据《长编》卷五一四改。,枢密院言:「河东路经略使林希奏,元丰中进筑米脂、葭芦、吴堡三寨。以岚、石之人始戍河西戍:原作「戊」,据《长编》卷五一四改。,然密睇麟、府,犹迂十舍。自前年复葭芦后,筑神泉、乌龙乌:原作「为」,据《长编》卷五一四改。,通接麟、延,稍相屏蔽,岚、石遂为次边,麟、府不为孤绝,实自先帝经始葭芦,为今日通道之根本。望建葭芦为军,以章先烈。」诏特建为晋宁军。 大观三年九月九日,河中安抚使洪中孚奏:「昨准御前札子,晋宁军管下临泉县,元系拨到石州定胡县十分之四。晋宁系极边,兼本路安抚只有一县,户口不多,恐未能资一军六寨之费。若将定胡县并归本军,有无未便。诏仰帅臣契勘闻奏。取到人户状,别无不便。」从之。 静乐军:咸平二年,以宪州静乐县为军,五年废入宪州。 咸平五年五月八日咸平:原作「熙宁」,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九改。,诏曰:「列城障寨,控制外蕃,审其形势之宜,当处要冲之地。俾迁治所,用壮边陲。宜以静乐军置宪州乐:原脱,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九补。。」在静乐东南,领楼烦、玄池、天池三县,治楼烦。至是,以地非要害,且卑隘多水潦,遂议徙置。初,岚州静乐县北三十里有寨,因县为名,咸平二年为军,至是置州,徙静乐县治郭下,废玄池、天池二县入焉。以楼烦县 隶岚州。 大通监: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交城县置监,以沁州绵上县隶焉。宝元二年,以交城县还隶并州,俾知县兼领监事,以绵上县隶威胜军。 永利监:咸平四年建河东(推)[榷]盐院为监。 淮南路,太平兴国元年分东西路,后并一路,熙宁五年复分二路。 绍兴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三省言:「依近降德音,淮甸累经残破,理合权宜减省。今条具:承州欲权废为高邮县,隶(阳)[扬]州,兴化县依旧隶泰州。舒州欲废三县,蕲州欲废两县,和州、滁州、楚州、无为军等处,欲并废一县。仍令逐州守臣量度户口多寡、地里远近,各具合废县分申帅司,保明申尚书省。其废并去处,各置监镇官一员。」从之。 绍兴五年七月七日,诏高邮县升为军额,差知县兼军使,祇以见任官吏、军兵为额,更不增添。从都督行府请也。 三十一年四月十九日,权发遣淮南路转运副使杨杭言:「扬州高邮县元系军额,昨缘兵火,一时权宜为县。今来户口在淮东最为盛处,第去扬州辽远,民户输纳不便。兼县界所管运河堤岸接连,湖泺深远,豪右猥通奸利,虑致引惹生事,乞依旧改为高邮军。所有合置军事判官、录事、司理、司法参军、兵马都监、监在城酒税务、高邮县令、县尉兼主簿,乞各置一员,指使共置四员,更不须添差不厘务指使之类。其合置官, 许漕司同本军守臣踏遂委可倚仗之人奏辟。自余合行事件,乞依盱眙军元降指挥体例施行。仍乞下所属给降见钱二万贯、米三千石,应副支遣。」诏知军就差吕令问,钱于扬州绍兴三十一年分未起经总制钱内、米于常平米内,并依数支拨。余从之。 皇佑三年正月二十四日,诏江宁府、扬州、庐州、洪州、福州并带提辖本路兵甲贼盗公事,益屯禁兵。仍分淮南为两路,扬州为东路,庐州为西路。 大观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诏:「东南久安,兵寡势弱,人轻易摇,或遇水旱,巨盗窃发。当谨不虞之戒,用消奸萌。可以扬、杭、越、江宁、洪、荆南、福、潭、广、桂为帅府,选侍从官或带职人为帅,仍兼总管。真、润、明、江、虔、靖、邵、泉、封、邕为望郡,选曾任监司、郎官、卿少以上人为守。」 扬州:唐淮南节度,建炎元年升为帅府。 天长县,唐县,周改天长军,至道二年复为县来隶,建炎元年升为军,四年废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十二年复为县,隶盱眙军。 高邮县,开宝四年以县建高邮军,熙宁五年军废,县来隶。 广陵县,熙宁五年废隶江都县。 泰兴县,建炎四年割隶泰州,绍兴五年依旧来隶。 绍兴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诏楚州淮阴县、泰州兴化县并废并为镇。 宿州:临涣县,大中祥符七年隶亳州大:原作「宋」据《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改。,天禧元年复来隶。 灵璧县,元佑元年以镇升为县,七月废为镇,七年二月复为县,政和七年改「零」为「灵」。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割宿州临涣县隶亳州,其税户差徭依真源县例施行。天禧元年,县复,还隶宿州,但析天净宫、大李一乡隶亳州蒙城县。 元佑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户部言;「宿州零璧镇在符离、蕲、虹三县之中,盗贼转徙,艰于迹捕,良民不得安业。欲乞将三县近零壁镇乡管割隶本镇,仍以本镇为县。」从之。 保静军,旧宿州,建隆元年升为防御,开宝五年升为保静军节度,刘豫改为防御州,绍兴九年收复,依旧。 楚州:盐城县,开宝九年自泰州来隶,绍兴元年拨隶涟水军,三年还隶。 (连)[涟]水县,太平兴国三年自泗州隶涟水军,熙宁五年废军「熙宁」二字原脱,据《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及《元丰九域志》卷五补。,县来隶。建炎四年升为军,绍兴五年复为县,十一年陷,三十二年收复,依旧来隶。 建炎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楚州涟水军虽有军额,自来秪差知县,隶楚州,事力单弱,可令依旧额,更不隶楚州。其合行事件,并申取镇抚使指挥施行。」 绍兴元年八月九日,诏楚州管下盐城县拨隶涟水军。以权发遣涟水军吴诚申,收复楚州盐城、山阳两县。枢密院言:「勘会山阳县虽吴诚收复,系楚州倚郭,合还楚州。」时朝廷虑涟水军养赡吴诚所部军马不足,故有是诏。 三年二月十八日,权发遣楚州杨揆言:「盐城县系产盐地分,全藉课税应 副本州岛。并涟水军旧系本州岛属县,近改军额,将盐城县拨隶涟水军。本州岛屯戍用度不少,乞依旧将盐城县拨还本州岛。」诏依,其涟水军听楚州沿淮安抚司节制。 五年闰二月十九日,诏涟水军依旧充涟水县,隶楚州,知县兼充军使。以淮东安抚司言,涟水军地界不广,户口凋瘵,依德音可以并省,故有是诏。 三十二年三月三日,淮南东路安抚、转运、提刑司言:「涟水县旧隶楚州,昨缘金贼占据,地界隔绝,权隶海州。今收复了当,兼每楚州对岸,相去海州二百余里,地程遥远,乞将涟水县依旧拨属楚州。」从之。 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江淮东西路安抚使司言;「涟水县已得旨隶属海州,昨差忠义(纯)[统]制郭升知县事。缘本县去海州二百四十里,道路艰远,乞升为军额,隶本路帅司。」从之。 淮阴县,熙宁十年(沂)[析]、泗州临淮地入焉,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 吴城县,绍兴三年废为镇。绍兴三年十一月九日,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差置武臣监镇,废罢巡检、县尉。」从之。 六年八月一日,楚州言:「据士民景升等状,乞将淮阴镇依旧为县。」从之。 海州:东海县,开宝三年以朐山县东海监为县。 泰州:周为团练,干德五年降军事。 泰兴县,干德二年徙治 柴墟镇。 兴化县,建炎四年拨隶高邮军,绍兴五年军废,复来隶。是年废为镇,十九年复为县。 绍兴五年三月八日,诏泰州泰兴县并柴墟镇及遵化乡拨隶扬州。以知扬州叶焕言:「前任守臣汤东野、宋孝先在任已得指挥,将泰兴县并柴墟镇、遵化一乡拨隶扬州,因虏人侵犯,权隶泰州。上件县镇乡不经虏人入境,即有税入可助扬州经费,乞还隶扬州。」故有是诏。 绍兴二十年八月四日,诏复泰州兴化镇为县,从本路诸司请也。 泗州:招信县,旧名昭义,干德元年自濠州来隶,太平兴国元年改,建炎四年拨隶濠州。绍兴二年复,十一年隶天长军,二十年隶盱眙军。 建炎四年九月十七日,诏泗州招信县特割属濠州。以刘纲言:「蒙朝廷指挥,(今)[令]纲带万人听吕颐浩使唤,余人发归本镇。缘纲世居泗州。所统之众类多土人,今朝廷已分泗州隶赵立镇抚,令纲所部却归滁、濠,则人各思归,势必离散。」尚书省勘会,刘纲世居招信,理宜措置分隶,故有是诏。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枢密行府言;「泗州淮河南岸盱眙、招信两县,欲将扬州天长县升作天长军,其盱眙、招信两县拨隶本军。所有知军并盱眙知县,从朝廷选差曾经边任、历练民事武臣充。仍于盱眙县置榷场,专差有才干官一员措置管干。」从之。 〔真州〕:干德二年,以扬州永正县迎銮镇为建安军。大观元年升为望郡,政和七年为仪真郡。 扬子县,旧名永正,雍熙二年自扬州来隶,大中祥符六年改。 六合县,至道二年自扬州来隶。政和七年为静海郡政和七年为静海郡:据下条所述并参《宋史 地理志》,政和七年改通州为静海郡,而此系于「六合县」后,当是衍文。。 通州:政和七年以通州为静海郡。 高邮军: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建军,熙宁五年废军,并以县隶扬州,元佑元年复置。绍兴五年废为县,隶扬州。是年十月为军使,三十一年复升为军。建炎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诏高邮军可改为承州,分割泰州兴化县隶属。其扬州泰兴县旧属泰州,却依旧拨还。 涟水军:太平兴国三年以泗州涟水县置军,熙宁五年废军,以县隶楚州。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以海州涟水县建军。 滁州:来安县,绍兴五年废入清流县,十八年复,干道九年闰五月三十日废为镇,隶清流县。绍兴十八年八月十八日,诏复滁州来安镇为县,从本路诸司之请也。 绍兴五年闰二月十九日,淮南东路宣抚使司言;「滁州欲废一县。今权知军州事(河)[何]洋躬亲诣本州岛管下清流、来安、全椒三县量度户口多寡。数内来安县残破尤甚,户口数少,今乞废并属清流县。其来安县只置监镇一员,欲就差承节郎、权来安县尉张仲武充监镇,管干本镇公事,兼监税,余官属并罢。」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