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303 页/共 1125 页

沅州:熙宁七年以唐叙、锦、奖三州地置。 招谕县,太平兴国七年析麻阳县地置,隶辰州,熙宁七年来隶,八年废隶麻阳县。 麻阳县,熙宁七年自辰州来隶,八年省锦州寨地入焉。 卢阳县,熙宁七年以叙州潭阳县地置。 渠阳县,旧渠阳寨,元丰五年升为县,元佑六年省为寨,崇宁二年复。 靖州:大观元年升为望郡。 永平县,崇宁二年以渠阳县改。 会同县,崇宁二年以三江县改。 贯堡县,元丰五年置。 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知靖州覃敌言:「本州岛永平县并无居民,止有东林一团,户口不多,欲将永平县移就州城倚郭旧都监廨宇充县。」从之。 〔汉阳军〕:汉阳县,周即鄂州汉阳县地建军,熙宁四年废,以汉阳县隶鄂州,省汉川县入汉阳县,元佑元年复,绍兴五年废为县,七年复。 汉川县,绍兴五年废为镇,七年复。 绍兴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诏汉阳军依旧拨隶荆湖北路。以枢密院勘会,汉阳军旧隶湖北帅司,与鄂州对岸,实为唇齿控扼之地。昨来拨隶德安府,相去三百余里,缓急措置后时。兼近降指挥,湖北帅臣于鄂州置司。 故有是命。 绍兴五年十一月五日,诏汉阳军汉川县废为镇。 绍兴六年八月十五日,权发遣汉阳军高舜举言:「本军于熙宁四年曾废为县,却于元佑元年复。元符元年,知军茹东济陈论利害事件,遂不曾废。今来本军累经残破,户口减少,官吏之费,深扰于民。兼鄂州见屯大军,无盗贼之患,与承平日事体不同,若废为县,委是利便。」都督行府勘会,已札下汉阳军,隶鄂州,知县带军使,乞令(道)[遵]守。从之。 绍兴七年闰十月二十五日,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言:「汉阳军元管汉阳、汉川两县,最是控扼去处。后来湖北安抚司一时申请,废军为县,隶鄂州。乞复为〔军〕。汉阳、汉川复为县,依旧将汉阳(军) (信阳县)信阳军:旧隶京西北路,绍兴四年隶襄阳府路,六年隶京西南路,十九年正月隶淮南西路,是年三月来隶。 荆门军:开宝五年,即江陵府长林县建军,以长林、当阳二县来隶。熙宁五年军废,二县复隶江陵府,熙宁六年废为长林县,隶江陵府「熙宁六年」以下文义舛复,疑是衍文。,元佑三年复为军。绍兴十四年八月十三日,诏荆门军当阳县废入长林县,官员依省罢法,从本路监司之请也。绍兴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诏复置(判)[荆]门军当阳县,从本路诸司之请也。 元佑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湖北转运司言:「荆南长林县已复为荆 门军,其诸军指挥人额并差拨屯驻人数,并合(入)[如]旧。」从之。 『HTH』续东阳志原批云:「此条移第廿二页第二行,接湖州条下。」: 《宋会要》云:嘉泰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婺州东阳县添置县尉一员,盖以臣僚言东阳县为婺州难治之县,而永宁又为东阳难治之乡。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七 州县升降废置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七 州县升降废置 成都府路,干德三年平两川平:原作「并」,据《元丰九域志》卷七改。,并为西川路,开宝四年分峡路,咸平四年分益、梓、利、夔四路,嘉佑四年以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成都府〕:唐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元年,复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淳化五年降为益州,嘉佑六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 灵泉县,旧名灵池,天圣四年改。 犀浦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郫县。 广都县,熙宁五废陵州,以贵平籍县地益入焉。 重和元年十二月七日,诏改石泉县为军,以永康、龙安、神泉隶焉。知军及寨堡官吏,委知成都府孙羲叟辟置闻奏。 七年二月六日,诏成都府路石泉县依旧为军,差武臣知军。 眉州:至道二年升防御。 蜀州:青城县,干德四年隶永康军,熙宁五年军废,复来隶。 彭州:导江县,干德四年隶永康军,熙宁五年军废为寨,县复来隶。九年废寨,复即县治置永康军。 堋口县,熙宁二年置,四年废为镇,隶九陇县。 〔嘉州〕:犍为县,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惩非镇。 嘉祥县,旧龙游县,宣和元年改,今复为龙游县。 龙游县,宣和元年改 为嘉祥,绍兴元年依旧。 邛州:火井县,开宝三年徙治平乐镇。 雅州:百丈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名山县,今复为县。 唐下都督,干德二年为上州。 通化县,天圣元年改金川,景佑四年复旧,即县治置通化军使。 延宁军,旧威戎军,政和六年汤延俊等纳土建,宣和三年废。 通化军,政和三年董舜咨纳土建,宣和三年废军使为押,隶威州。 祺州,旧元保州,政和四年董舜咨纳土建,宣和三年废为城。 春祺县,政和四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城。 亨州,旧霸州,政和四年招纳,改今名。 嘉会县,政和四年赐今名。政和四年五月十七日,知成都府庞恭孙奏乞:「据知霸州董彦博状,乞将本州岛管内地土献纳,伏乞改赐嘉名。仍乞为军事、下州,置倚郭一县,亦乞赐名。」诏名亨州,倚郭县赐名嘉会县。 〔仙井监〕:唐陵州,至道二年升团练,宣和四年改仙井监。贵平、籍二县,熙宁五年废为镇,以籍隶成都府广都县。干道六年正月十七日,成都府路钤辖、转运、提刑司言:「熙宁五年,隆州改为监,将贵平、籍县皆废为镇,其籍县所管夷歌乡并贵平镇所管唐福乡,并割归仁寿县。今贵平、籍镇复还县,镇逐乡合拨归元旧县分,其两县人户(税)[赋]税亦合拨隶隆州。」从之。 〔永康军〕:唐于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建镇静军,开宝四年改永安军,以蜀州青城、彭州导江二县来隶。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康军。熙宁五年,废军为寨,以蜀州青城县、彭州导江县还旧隶。七年废寨,九年复即导江县置永康军使。 石泉军:政和七年以县升为军,宣和二年以知军为军使,宣和七年复为军。 安昌县、神泉县,政和七年自绵州来隶,宣和三年以知军为军使,依旧还隶焉。 真宗咸平四年三月十日,诏分川峡为四路,以西川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直史馆马亮为益州路转运使,总益、绵、汉、彭、邛、蜀、嘉、眉、陵、简、黎、雅、维、茂、永康凡十五州军。以知益州宋太初、崇仪使恩州刺史杨怀忠并为益州钤辖,提辖兵马捉贼事。峡路转运副使、秘书丞李昉为梓州路转运使,总梓、遂、果、资、荣、昌、普、渠、合、戎、泸、怀安、广安、富顺凡十四州军监,以知梓州王渭提辖兵马捉贼事。西川转运副使、虞部员外郎张志言为利州路转运使,总利、洋、兴、剑、文、集、壁、巴、蓬、龙、阆、兴元、剑门、三泉、西县凡十五州军府县,以益州都监、崇仪使王阮知利州,提辖兵马捉贼事。峡路转运、工部员外郎、直史馆丁谓〔为〕夔州路转运使,总夔、施施:原作「于」,据《长编》卷四八改。、忠、万、开、达、渝、黔、涪、云安、梁山、大宁凡十二州军监,以知夔州、西京左藏库使、顺州刺史李汉赟提辖兵马捉贼事。 潼川府路,旧梓州路,重和元年升为潼川府路。开宝 六年正月九日,诏以遂、合、渝、泸、昌、开、建、渠、巴、蓬、资、戎、涪、忠、万、夔、施十七州及广安、梁山、云安三军,别置水陆转运计度使,以太子中允张颙充。 潼川府:旧梓州,唐剑南东川节度,伪蜀改天正军,干德三年改静戎军,端拱二年复剑南东川节度按据《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端拱二年只称东川节度。,元丰三年闰九月(复诏)[诏复]称剑南东川。 中江县,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七日,四川安抚制置司言:「相度到潼川府东关县管县令、主簿、县尉三员,安泰尉司止管尉司官一员,却管六案、仓库、刑狱等事。今欲将东关县主簿一员废罢,令县尉兼领主簿职事。仍乞将安泰尉司依旧复置安泰县,将尉司官改注县令,却将东关县所废主簿一员拨隶安泰县差置,仍兼县尉职事。内酒务官钱隶属本县拘催外,余收纳商税并监合同场职事,委自主簿兼监,即是每县各(将)[管]县令一员、簿尉一员。」从之。 重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剑南东川奏:「据奉议郎王维等状,契勘本州岛南控泸、叙,西扼绵、茂,江山形势据西川之胜,水陆之冲,为剑外一都会。见管九邑四十镇兵甲,巡检贼盗,提举五州军,为东路十八州军监之冠,与成都相对。昔元丰中,蒙神宗皇帝正剑南东川之名,人神改观,原隰生光,千里父老欣戴歌咏,至今不已。即目监司移文,尚以梓州为称,窃恐名实未称,不足以镇压委切之地。欲望睿断,依剑南西川 例,赐一府号,上以副神考正名之实,下以慰远方士民之望。」诏梓州赐名潼川府。 〔遂宁府〕:旧遂州遂宁郡、武信军节度,政和五年升为遂宁府,武信军节度依旧。 青石县,熙宁六年废隶遂宁县,七年复。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遂宁府奏:「本府依已降指挥升为大藩,照得绍兴海行名例敕,未曾于大藩条内修入遂宁府字,乞下敕令所增修,降下遵守。」从之。 昌州:唐中都督,干德三年为上州。 昌元县,咸平四年徙治罗市。 泸州:唐下都督,干德元年为上州。宣和元年升为泸川军节度泸川军:原作「泸州军」,据《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改。。二年三月六日,诏泸州守臣带潼川府夔州路兵马都钤辖、泸南沿边安抚使。 熙宁四年正月一日,诏:「昨令泸南安抚使韩存宝移泸州于江安,又建置堡寨等事,今林广候到,与转运司商议,从便宜施行。」 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诏:「泸州西南要会,控制一路,边阃之寄,付(界)[畀]非轻,可升为节度,仍赐名泸川军。」 果州:伪蜀永宁军节度,干德三年降为团练。绍兴二十七年十月二日,诏果州流溪镇复升为县。 〔资州〕:资川县,旧龙水县,宣和二年改,今复为龙水县。熙宁四年九月十八日,梓州路转运司言:「准朝旨相度知资州王公仪奏,移钤辖司于本路,乞升军额,置通判及 增公使钱,如遂州为便。」从之。 内江县,绍兴十七年移治于旧城。绍兴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潼川府路转运、提刑、安抚司言:「资州内江县因江水泛涨,漂荡县治,乞迁本县于本州岛旧治,地名旧城,实为长久之利。」从之。 普州:普康县,熙宁五年废。 叙州:旧戎州,唐中都督,干德元年为上州。 开边县、归顺县归:原无,据《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补。,干德五年隶僰道县。 宜宾县,熙宁四年废隶僰道县。 僰道县,政和四年改宜宾县。 滋州: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城。 承流县,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 仁怀县,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堡。 纯州: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城。 九支县,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城。 安溪县,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为寨。 祥州:大观三年建,宣和三年废。 庆符县,大观三年建。 〔合州〕:赤水县,熙宁四年废隶铜梁县,七年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