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295 页/共 1125 页
绍兴元年升德庆府,十四年置永庆军节度。
容州,唐防御、经略,开宝四年升宁远军节度。
桂州,大观元年升为帅府,为大督府,绍兴三年升静江府。
宜州,宣和元年升为(远庆)[庆远]军节度。
融州,大观三年升为清远军节度。
琼州,政和元年升为靖海军。
镇州,大观元年建,仍为龙门郡、下都督府,升为靖海军,寻废。《金坡遗事》:容州、宁远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普宁郡,古南越域,秦属象郡,隋为合浦郡,唐置铜州,后改为容州。桂州、静江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始安郡,古南越域,秦为桂林郡,汉属零陵、苍梧二郡,梁置桂州。有桂江,荔江,一名离水、荔水,其源多桂,不生兼树。邕州、建武军、岭南西道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朗宁郡,古南越域,秦属桂,汉属郁林郡,唐置南晋州,后改为邕州,又置邕管经略使。化外节镇:云州、大同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云中郡。有白登台,汉高祖被匈奴围于此。又有故高柳城,又有单于台,光武所登也。朔州、振武军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营田等使、安北都护,即马邑郡,战国时属燕,汉末置新兴郡,后魏置朔州,唐谓之马邑郡。新州、威塞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后唐升为威塞军,妫、儒、武三州隶之。应州、彰国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后唐升为彰国军,以寰州隶焉。丰州、天德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九原郡,因镇为名。其河自九原东流千里,在府州北,其西河之侧也。瓜州、归化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晋昌郡,古西戎地。又瓜州、炖煌郡,舜流三苗于三危处,古谓之瓜州。其地生美瓜,故名之。亦古流沙之地,有三危山,又有渥洼水,又有玉门关也。沙州、归义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炖煌郡,自瓜州分置。胜州、振武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榆林郡,二汉为云中、五原郡之地。《史记》云秦匈奴树榆为帅,所谓榆溪塞也。又有古云州城、拂云堆,又有榆林关。慎州、昭化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唐武德初隶幽州,五代为慎瑞师观察,皇朝建节。见在境外四镇:幽州、卢龙军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即范阳郡,因幽都山以为名。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又命主幽州,古之涿鹿也。燕国之都,谓之渤海之国,大都督府。灵州、朔方军管内观察处置营田押番落度支盐池榷税等使、大都督府,即灵武郡,古雍州分。旧是赫连东国,后魏明帝筑城置州,即今郡也。有盐池、鸣沙、贺兰山、薄骨律镇。夏州、定难军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等使、都督,即朔方郡,古雍州分。秦为上郡地,汉武取河南地为朔方郡。晋乱,夏赫连勃勃都号黑水之南,勃都号统万城,后为拓跋氏所居。凉州、河西军管内观察处置(背)[押]番落等使,即武威郡,古狄地也。汉武置武威郡,魏、晋至唐谓之凉州。两镇见降为
防御州。并州、太原郡,舜分冀州为并,置十二牧,即其一也。秦并天下,为太原郡,唐为并州,又为北都,又为北京,改为太原府。益州、蜀郡,魏晋之后为益州,唐为成都府。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五 州县升降废置
州县升降废置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宰臣李纲言:「守御之策,当以河北、河东之地建藩镇,立豪杰,使自为守,朝廷量以兵力援之,而于沿河、沿淮、沿江置帅府、要郡以控扼。京畿路割京东路拱州、京西北路郑州、京西南路(颖)[颍]昌府、顺昌府为辅郡。大名府路大名为帅府,恩州为要郡,缺德、博为次要郡;开德府路开德为帅府,滑州为要郡,濮州为次要郡;横海军路沧州为帅府,清州为要郡,滨、永静为次要郡;京西北路河南为帅府,河阳为要郡,汝、蔡为次要郡;京西南路襄阳为帅府,邓州为要郡,唐、随为次要郡;陕西路永兴为帅府,河中、陕府为要郡,解、(号)[虢]、同、华为次要郡;京东路青州为帅府,济南为要郡,登、莱、沂、密为次要郡;京东西路东平为帅府,兴仁、袭庆为要郡,徐州为次要郡;淮西路寿春为帅府,庐、舒、蕲为要郡,光、黄、濠、和为次要郡;淮东路扬州为帅府,宿、亳、楚、泗为要郡,真、海、通、泰为次要郡;荆湖北路荆南为帅府,德、安、鄂、鼎为要郡,岳、复、澧为次要郡;荆湖南路潭州为帅府,衡州为要郡,道、永为次要郡;江南东路江宁为帅府,江、宣为要郡,池、饶、太平为次要郡;江南西路洪州为帅府,虔州为要郡,袁、吉为次要郡;两浙西路杭州为帅府,镇江、苏、湖为要郡,常、秀、严为次要郡;两浙东路越州为帅府,明、婺为要郡,温、处、衢为次要郡。」从之。
皇佑五年,以曹、陈、许、郑、滑五州为京畿路,至和二年罢。
开封府:长垣县,旧(斤)[匡]城县,建隆元年改。
白马县、韦城县、胙城县,熙宁五年废滑州,以三县来隶。
管城县、新郑县,熙宁五年废郑州,以二县来隶。
太康县,政和四年割隶拱州,宣和六年复来隶。
延津县,政和七年以酸枣县改。
襄邑县,旧拱州,绍兴九年废为襄邑县来隶。
河南府:望陵县,干德元年废隶登封县。
河清县,唐治朝崖坑池,开宝六年移治白陂镇白陂:《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白波」。,庆历三年废为镇,四年复置。
永安县,本永安镇,景德四年升为县以奉陵寝。
寿安县,庆历三年废为镇,四年复置。
偃师县,熙宁三年废为镇,四年复置。熙宁五年又废,八年复置。
福昌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寿安县,元佑元年复。
(颖)[颍]阳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登封县,元佑二年复。
景德四年正月十二日,诏曰:「朕恭朝陵寝,式展孝思,仰惟列圣之灵,方积昊天之感。营建城邑,充奉山园,祇率徽章,用崇先烈。永安镇特建为县,隶河南府,同赤县,令本府与转运司割移近便人户。二税正输县仓,不得移拨,常赋外特免其佗役,着于甲令,慰朕永怀。」初议建陵邑,有司择县名,真宗曰:「可名永安。」安字,宣祖陵名也。又视诏草,但云建县,谓王旦等曰:「充奉陵寝,当为赤县。」乃下诏。
应天府:刘豫改为归德府,绍兴九年收复,依旧。
宋城县、宁陵县、柘城县、谷熟县、楚丘县、下邑县、虞城县,景德三年升宋城为次赤,余县为次畿。大中祥符七年,升宋城为正赤,余县为正畿。
宁陵县,政和四年割隶拱州,宣和六年复来隶。
宣和六年六月七日,诏太康县依
旧隶京畿,宁陵县属南京,拱州以襄邑并南京柘城为属县,以太康赋税合输京畿,而宁陵戎兵衣粮系南京支拨故也。
大名府:元城县、大名县、(萃)[莘]县、朝城县、永济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洹水县、馆陶县、临清县、宗城县、夏津县、冠氏县、经(成)[城]县,庆历二年升元城、大名为次赤,余并为次畿。
永济县,庆历二年为次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馆陶县,寻改隶临清县。
临清县,庆历二年升为次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宗城县,寻复。
大名县,庆历二年升为次赤,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元城县,绍圣三年复。
经(成)[城]县,庆历二年升为次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宗城县。
南乐县,庆历二年升为次畿,绍圣三年废隶大名县。
洹水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成安县。
熙宁六年六月十八日,北京留守司、河北都转运司言:「馆陶县在大河南堤之间,欲迁于高囤村以避水,公私以为便。」从之。
绍圣三年十一月九日,北京留守司言:「得旨移南乐县于废罢大名赤县基内建置,请以大名县为名。」从之。
崇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宰臣蔡京言:「被旨京畿四面可置辅郡,屏卫京师,谨酌地理远近之中,割移县镇。以(颖)[颍]昌府为南辅,以汝之郏县隶之;襄邑县为东辅,以南京宁陵、楚(兵)[丘]、柘城、京畿之考城、太康隶之;郑州为西辅,以西京密县隶之;澶州为北辅,以北京朝城、南乐隶之。
四辅郡为节度,以太中夫夫以上知州,置副都总官、钤辖各一员,知州为都总管,余依三路帅臣法。」从之。
汉平卢军节度,淳化五年改镇海军。十月十四日,诏曰:「眷彼营丘,控于东夏。太公开四履之地,小白举九合之师。忠烈犹存,风流可尚。宜改总戎之号,用旌表海之邦。青州平卢军改为镇海军。」时命曹彬为青州节度使,中书奏:「按唐干元中,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本平州之地也。朝廷因授节度,屡为贼所迫,希逸率将士累破,又为奚虏所侵,乃拔其军二万余人,且行且战达青州,诏就加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迄今,淄青节镇皆带平卢之名。今青州颇为重地,请以镇海为额。杭州僻在海隅,请为宁海军。」乃下是诏。
政和元年八月二十七日,尚书省言:「应《九域图志》内有合升降州县删改修立,勘会兴仁府为东辅,青州为齐郡,潍州为北海郡。」从之。
密州:汉防御州,周降军事,建(降)[隆]元年复为防御,开宝五年升为安化军节度,寻复降为防御。六年,复升节度。元佑三年改临海军。
安丘县,唐辅唐县,梁改安丘,晋改胶西,开宝四年复今名。
胶西县,元佑三年以板桥镇升为县。
拱州:旧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升为州,寻升为保庆军节度,仍为东辅,以南京宁陵县、楚丘县、柘城县、开封
府考城县、太康县隶焉。大观四年,废为县,依旧为襄邑,隶开封府,以宁陵、楚丘、柘城三县依旧隶南京,以考城、太康依旧隶开封府。政和四年,复为州,五县复来隶。宣和二年罢置辅郡。
崇宁三年二月九日,诏:「京师川原平衍,无阻山带河之险,比建四辅,拱翼都邑,澶、郑、(颖)[颍]昌,因旧节度,以壮屏翰之势。其新置拱州,可依澶、郑例赐军额为保庆。」
大观四年十一月九日,臣寮言:「伏闻王畿象日,画地千里,所以大势而尊朝廷「大势」上当脱一字。,宅地中而制天下。惟其规模壮伟,气象宽宏,故四方万里引首面内,知其为天下之都。窃见近罢四辅,除许、郑、澶旧属京西、河北,已各还逐路外,拱州元系开封府襄邑县,今乃割隶京东,王畿旧地蹙于前,而有害无利。今自京至拱州仍不满百里之地,非三代都邑之法,不足以雄视四方。伏乞罢拱州,依旧为襄邑县,隶开封府,以复京畿之旧。其知县仍选第二任通判资序、有风力人充。」诏依旧为襄邑县,旧属开封府县分并依旧。
政和四年十一月十日,京畿转运司奏:「承 襄邑县复为拱州,依旧隶京畿。契勘昨建拱州日,系以京畿襄邑、太康、考城县、应天府宁陵、楚丘、柘城县六县隶焉。今既复拱州,依旧隶京畿,窃虑上件六县便合依旧拨隶拱州。」诏并依旧隶拱州。
政和四年十二月八日,奉宁军奏:「本州岛先于崇宁四年内升为辅郡,隶属都畿,至大观四年内罢辅郡,割属
拱州复为辅郡,依旧隶都畿 畿西。伏此句之上似有脱文。。」诏郑州、开德府、(颖)[颍]昌府并依旧为辅郡,隶京畿。
绍兴九年三月十九日,中书门下省言:「河南诸路州军新复之初,今权宜措置,京城已差留守及京畿路差置漕、宪外,其拱州旧系襄邑县,合依旧为县,隶京畿路。」从之。
齐州:宋朝初为防御州。政和六年升为济南府。
临邑县,旧治权家村,建隆元年以河决公乘渡,坏县城坏县城:原作「壤城县」,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乙。,三年徙治孙耿镇孙:原无,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补。。
长清县,至道二年徙治刺榆店。
临济县,咸平四年废隶章丘县。
章丘县,景德三年以县置清平军,熙宁三年军废,县来隶,即县治置清平军使。
清平县,旧清平(县)[军],熙宁三年废军使,县隶州,即县治置清平军使。
登州:唐中都督府,干德元年降为上州。
潍州:本青州北海县,建隆三年于县置北海军,干德三年升为州。
北海县,建隆三年自青州来隶。
昌邑县,隋(昌都)[都昌]县,唐废,建隆三年置。
昌乐县,唐(楚邱)[营丘]县,后废,干德三年复置安仁县,后改今名。
淄州:邹平县,旧治县北故城,景德元年徙治(广)[济]阳城。
高苑县,景德三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军废,县复来隶,即县治置宣化军使。
宣化县,旧宣化军,熙宁三年废军为县,隶州,即县治置宣化军使。
淮阳军:太平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建为军。
下邳
县、宿迁县,七年自徐州来隶。
袭庆府:旧兖州,唐泰宁军节度,周降防御,建隆元年复节度,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为袭庆府。
端拱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京东转运使刘甫英言;「兖州龚丘县民请(选)[迁]于旧邑。」从之。先是,国家有东封之意,故迁是邑以供行在,至是中辍,民欲复其故地。
袭庆府瑕县,大观四年以瑕丘县改。
龚县,大观四年以龚丘县改。
邹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仙源县,元丰七年复。
政和八年八月二十五日,知梁山军韩瑜奏:「考《通典》,元天大圣后梦感天人,诞育圣祖于寿丘,实今兖州。大中祥符间,改曲阜县为仙源,兹乃国家席庆福地。太宗始封此邦,圣祖真荫,流光无极,乞升兖州为府,冠以美名。」诏升为袭庆府。
兖州奉符县,旧名干封,开宝五年移治岱岳镇,大中祥符元年改。
仙源县,旧名曲阜,大中祥符五年改。
徐州:宋朝升为大都督府。
利国监,徐州彭城县狄丘铁冶务,太平兴国四年升为监。
兴仁府:旧曹州、督府、彰信军,建中靖国元年改兴仁。崇宁三年,升兴仁军为兴仁府,仍还(彰)[彭]信旧节。刘豫改为曹州,绍兴九年收复,依旧。
曹州:定陶县,本济阴县定陶镇,太平兴国三年隶广济军,熙宁四年军废,以县来隶。
宛亭县,大观二年以(宛)[ ]句县改,绍兴九年废入
济(阳)[阴]县。
成武县、楚丘县,两县旧隶单州,绍兴九年隶兴仁府。
政和元年八月五日,详定《九域志》何志同奏:「兴仁府自天禧前已为辅郡,崇宁三年以襄邑为拱州建东辅,遂改兴仁为督府。今拱州既罢,则兴仁合复为东辅。旧制有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府之称,未有止称督府者,乞改正。」从之。
绍兴九年六月十日,东京留守司言:「知兴仁府李上达申,本府见今止管济阴、宛亭两县,田土绝少,户口凋弊。乞将单州成武、楚丘两县割隶本府,即将宛亭废并入济阴县,庶得稍成州郡。」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