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297 页/共 1125 页

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九域志(葵)[蔡]攸等奏:「今参考拟定下项:清州未有郡名,案州治即旧干宁军,大观二年诏以河清之瑞升为清州,今欲乞以旧军名为干宁郡。保州未有郡名,案(地)高祖太和元年分 新城置永宁、清苑县,隋、唐因之。宋朝建隆元年,以清苑县置保(寨)[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州。今清苑县虽废,而州治正故县之地,今欲乞为清苑郡。雄州未有郡名,按本州岛在易水之南,今欲乞为易阳郡。霸州治永清县,后永清虽废,今州治正在故县之地,今欲乞为永清郡。定州治博陵县,按州自汉至后魏,或为郡,或为国,并号中山,隋始为博陵,在蠡吾,而蠡吾今为永宁军,本州岛不当因旧额,今欲乞复以中山郡为名。慈州,按《唐书 志》、《广韵》、《本草》并作『磁』,今州名从省作慈,无所稽考,今欲乞改作磁。」 旧澶州:崇宁五年升为开德府节度,宣和二年罢置辅郡。 卫南县、黎阳县,雍熙四年自滑州来隶。 临黄县,端拱元年废隶观城县。 清丰县,庆历四年徙治德清军。 观城县,皇佑元年并入濮阳、顿丘县,四年复置于水北镇。 顿邱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濮阳县。 崇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知澶州李孝寿奏:「本州岛实太祖、太宗龙潜之地,真宗巡狩临幸,遂获建原庙。元丰五年,又为陛下赐履之邦,乞赐府额。」诏升为开德府。 旧瀛州:为防御州,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瀛海军节度。 高阳县,开宝二年十二月四日,诏瀛州高阳行县复旧邑。先是,高阳陷北虏,尝为边民躁躏,虏迁其民于县北三十里为行县,而无城壁。及朝廷复其疆土,民上诉 请完葺故县而居之,故有是诏。 河间县,旧县在州衙前,雍熙中于县西置平虏寨,景德二年改为肃宁城,三年徙州就今治。 乐寿县,至道三年自深州来隶。 沧州、保顺军:开宝三年以沧、棣州界保顺棣:原注「缺」,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吴桥两镇置军。 无棣县棣:原注「缺」,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治平元年徙治保顺军,即县治置保顺军使,隶沧州。 乐陵县,熙宁二年徙治咸平镇。 饶安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清池县。 临津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南皮县。 枣强县强:原作「疆」,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熙宁元年废为镇,隶信都县,十年复为县。 武邑县,嘉佑八年废为镇,隶蓨县,熙宁十年复为县。 新河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南宫县。 博州:聊城县,淳化三年河决,移州治孝武渡西孝:原作「李」,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并县迁焉。 棣州棣:原注「缺」,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建隆二年升为团练州,干德三年升防御。 阳信县阳信:原作「信阳」,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建隆四年置。 容城县,建隆四年以唐废全忠县地置。 〔莫州〕:莫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河间县,元佑二年复,十二月复废为镇。 长丰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任丘县。 保定县,宣和七年以军使改。 德州:归化县,干德六年废,隶德平县。 德平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安德县。 〔滨州〕:招安县,熙宁六年废为镇,元丰二年复为县。 大观元 年六月十五日,通判滨州张孝纯状:「契勘滨州在沧州之南,棣州之东棣:原缺,据地理位置补。,青州之北,渤海之西,虽非汉渤海郡,亦汉渤海东南之境。颜师古注《前汉 地理志》,解渤海郡,曰在渤海之滨,因此为名。渤海郡即系是滨州。」从之。 恩州:唐贝州,晋永清军节度使,庆历八年改恩州,降军事。 清河县,端拱元年徙州北永宁镇,淳化五年徙今治。 清阳县,熙宁四年废为镇,隶清河县。 庆历八年闰正月七日,诏曰:「甘陵旧国,冀土要藩,尝建高牙,俾殊支郡。偶凶妖之窃发,扇吏卒以相依,轻弄库兵,共婴州垒。逮须捕系,始伏诛夷。言念此邦,久陶至化,合怀忠愤,同弭猖狂,辄动匪人,几成污俗。虽本缘于诖误,良有玷于和平。宜锡嘉名,且昭善贷。其贝州可降为军事州,废永清军号,仍赐恩州为额。其广南东路恩州以南恩州为额。」 干宁军:太平兴国七年以沧州永安县升为军,大观二年升为清州,政和五年废为县。 干宁县,太平兴国七年以沧州永安县北(折)[析]置县来隶,熙宁六年废为镇,元符二年复。 熙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高阳关路安抚使韩忠彦言:「转运司欲移干宁军于沧州干符寨,废军为县,以避河患,人不以为便。」知沧州赵瞻亦言:「干宁民心恟惧,皆谓河水颇已顺行,又增堤数倍坚固,移军实有害无利,乞速罢以安边民。」从之。 (元佑)[元符]二年三月十 八日元符:元佑,据《长编》卷五○七改。,河北路都转运司言:「干德军申,旧有干宁倚郭县,自商胡口决,人户流散,废并入本军。近年人户多已归业,增及万户已上,合复为县。」从之。 崇宁三年三月八日,户部言:「干宁军干宁县归化、定边两乡人户状,本军元有倚郭干宁一县,先于熙宁元年内将本县废罢入军,元符元年蒙再复本县。窃缘自复置县来,创添役人,不唯止为役钱浩瀚,兼诸般催科,甚是搔扰,乞行废罢本县并入本军,依旧一就通管。」从之。 大观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诏:「国家承平垂一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越千岁一清之期。今干宁军河清踰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佑,敢不钦承!其以干宁军为清州,以答天休。布告中外,咸使知之。」 永静军:唐景州,周降定远军,隶沧州。太平兴国六年,以军隶京师,景德元年改今名,嘉佑八年废,熙宁十年复。 东光县,太平兴国六年自沧州来隶。 阜城县,淳化元年自冀州来隶,嘉佑八年废为镇,隶东光县,熙宁十年复为县。 将陵县,庆历七年自德州来隶。 信安军:太平兴国六年,以霸州淤口寨建破虏军建:原无,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仍以霸州永清、文安二县隶焉。后二县废归霸州,景德三年改今名。 真定府:九门县,开宝六年废隶城县。 石邑县,六年废隶获鹿县。 井陉县,熙宁六年废隶获鹿、平山二县, 八年复置,徙治天威军。 灵寿县,熙宁八年废为镇八年:《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作「六年」。,隶行唐县,元佑二年复。宣和二年以成德军称。 〔相州〕:邺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临漳县。 永和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安阳县。 汤阴县,宣和二年二月,以县隶浚州,八月内复来隶。 宣和二年八月十八日,朝请大夫、直秘阁、知相州韩肖胄奏:「契勘本州岛旧管四县,内汤阴县于今年二月内浚州升为节镇,割隶去讫。缘本州岛系久来节镇去处,汤阴县是虏使往回食顿,今割隶浚州,即相州州城之南十五里便属别州界地分,境土蹙近,不称大藩,虏使往来,观望非便。」诏汤阴县依旧隶相州。 北平军:庆历二年以定州北平寨置军,四年即北平县治置军使,隶定州。 旧定州北平县,建隆元年自易州来隶。 无极县,景德二年自祁州来隶。 怀州:建隆元年为团练,后升防御。 修武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武陟县,元佑元年复。 武德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河内县。 卫州:获嘉县,天圣五年自怀州来隶。 卫县,五年建通利军,以县隶焉。熙宁三年军废,县复来隶。六年,废隶黎阳、汲二县。 黎阳县,熙宁三年废通利军来隶。 新乡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汲县,元佑三年复。 通利军,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阳县置通利军,县仍隶焉。天圣元年 (年) 洺州:建隆元年升为防御。 曲周县,熙宁三年废为镇,隶鸡泽县,元佑二年复。 西临洺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永年县,元佑二年复为县,九月复为镇。 深州:雍熙四年自州西北旧城徙今治。 静安县,太平兴国八年,以下博县建静安军,雍熙二年军废,县还以隶。三年,废下博县,四年复置,改静安。 陆泽县,雍熙四年废,隶静安县。 束鹿县,淳化二年自真定府来隶。 雍熙四年二月十二日,诏深州:「昨以(大)[犬]戎肆暴,侵我封陲,惟彼生民,被其荼毒,永言隐恤,勿忘于怀,思有改更,庶期安辑。宜以静安军为深州治所。」 磁州:昭德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滏阳县。 祁州:端拱二年徙置于真定府 城,景德二年升团练州,自 城徙治定州蒲阴「蒲阴」二字原脱,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 蒲阴县,旧名义丰,太平兴国元年改,景佑二年自定州来隶。 城县,端拱二年自真定府来隶。 深泽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 城县,元佑元年复。 保州:建隆初以莫州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州。 保塞县,建隆元年以莫州清苑县来隶,太平兴国六年改。 庆源府:旧赵州,崇宁四年升为庆源府,仍以庆源军节 度〔称〕。 乡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高邑县,元佑元年复。 赞皇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高邑县,元佑元年复。 隆平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临城县,元佑元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