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1057 页/共 1125 页

闰四月十八日,诏:「今后武臣遥郡刺史以上,曾(立)[历]五路路分钤辖,不因体量,并有战 功、曾经转资、历路分都监以上差遣,不以官资,并许陈乞外处宫观差遣。」 九年五月一日,以殿中丞曾孝纪同管勾西京崇福宫,从父公亮所乞也。孝纪监当资序,得管勾宫观,用父恩也。 熙宁十年六月十四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居金陵,从其请也。 元丰元年正月九日,集禧观使、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先是,安石辞使相,乞以本官领宫观,屡诏不允,而安石辞不已,故有是命。 十月十八日,诏左藏库使、昌州刺史曹志提点万寿观,其先差提点万寿观、皇城使、嘉州团练使刘永寿提点醴泉观。以志太皇太后之侄故也。 五年六月三日,诏礼宾使、英州刺史、干当皇城司向宗良提点中太一宫,兼集禧观。 十一月十八日,门下省奏,枢密院差入内东头供奉官李宗立领万寿观,不当为提点。诏改为主管。 六年四月十八日,诏前宰臣、执政官宫观差遣添支,依知大藩府禄令给。 二十八日,诏宫苑使、荣州刺史、干当军头引见司时君卿为皇城使、嘉州团练使,提举醴泉观。上以君卿昔事濮邸,先帝遇之甚厚故也。 八年五月十四日,诏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吕公着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 七月十二日,资政殿学士韩维兼侍读,仍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 十二月二十四日,龙图阁待制兼侍读赵彦 若提举万寿观公事。 哲宗元佑元年十月六日,以内侍省内侍押班梁惟简管勾景灵宫。 十六日,端明学士、光禄大夫范镇落致仕,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兼侍读。 二年八月八日,给事中张问提举醴泉观。问移疾逾两月,就私第书省中事,御史赵屼论之,问亦自陈,故有是命。 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孙固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 十月二十八日,诏横行使、副无兼领者,许兼宫观一处。月给食直钱,使十五千,副使十千,其宫观合添给勿支。 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御宝批:「访闻近降旨挥,提举、提点集禧、醴泉等处宫观,只许非时点检官物、日押簿历外日:原作「月」,据《长编》卷四三六改。,余并鸿胪寺施行。今来提举、提点在京宫观与提举、提点外处宫观事醴不同同:原作「行」,据《长编》卷四三六改。,如非时行幸之类行:原作「同」,据《长编》卷四三六改。,若凡百责办鸿胪一司,必致阙事,兼恐经久难行。可除减官吏并吏禄外,余并一切依旧。」 六年,诏横行狄谘、宋球既领皇城司,罢提点醴泉观。 正月十二日,彰德军节度使、知陈州冯京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观文殿学士、兼侍读,充中太一宫使。京知河阳,告老,徙陈州,过国门过:原作:「遇」,据《长编》卷四五四改。,辞甚疾,故有此除。非前宰相除宫观使自京始。 八年三月五日,诏:「尚书右仆射苏颂引年乞解机政,可依所请,特除观文殿大学士,充集禧观使。」 六月十二日,中大夫、守尚书左丞梁焘充资政殿学士同醴泉观使。先是,焘以疾求罢,有诏与在京宫使。宰相以故 事非宰相不除使,遂置同使之名以宠之。按元佑六年冯京已除中太一宫使,焘非事始也。《却扫篇》:元佑间,梁左丞焘罢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特创同醴泉观使之名以命之。梁公言故事无以学士领宫观使者,且同使之名,前所未有,力辞不受。然自是前二府往往以学士直为宫观使自:原作「是」,据《却扫编》卷上改。,而同使之名不复除矣而同使:原无,据《却扫编》卷上补。。 元符三年未改元。八月二十一日天头原批「宫观使」。,诏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范纯仁免其在京供职,许归(颖)[颍]昌府。上初召纯仁,欲以为相,日伫其至,而纯仁目疾益甚,累章乞骸骨,不得已从之。 九月四日,诏安焘服阕,可依前左正议大夫,除观文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兼侍读。 十一月十八日,左正议大夫、尚书右丞黄履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中太一宫,仍免朝参。履自春初召还,即苦舌疡,不能奏事,久乞罢退,至是得请。 崇宁五年二月十三日,诏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除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充中太一宫使。 大观元年三月十一日,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赵挺之除观文殿大学士、佑神观使。 三年正月十五日,静江军节度使王荐除检校司空、河阳三城节度使、中太一宫使。以靖和皇后葬事既毕加恩故也。 三月三十日,中太一宫使、武康军节度使姚雄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充醴泉观使。 六月一日,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管师仁除资 政殿学士,充佑神观使。 四日,太师、尚书左仆射蔡京为中太一宫使。 四年二月二日,诏龙图阁学士、通议大夫、新知杭州张商英除资政殿学士,充中太一宫使。 十月一日,皇后言族侄居中位枢府,久中任台省,未敢受命。上谓辅臣曰:「后意甚确,且陈经史,以汉、唐后族为戒。居中可除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久中除龙图阁学士、提举醴泉观。」 政和六年五月二十八日,诏措置宫观,如万寿、醴泉近百员,建隆、迎真、储祥、储福、储庆宫处,并可差官,仍差中太一宫、佑神、醴泉、万寿观。见今员多处,改填逐处见阙,其建隆观今后更不立额。提举中太一宫兼佑神观张秀、陈仲存,提举醴泉观石端,提举万寿观冯铎,并改提举建隆观;提点万寿观朱孝廉、王慥,差提点建隆观;提举中太一宫吴庠、陈仲坚,提举万寿观王从善,并改提举上清储祥宫;提举中太一宫郑子奇,提举万寿观刘景宣、赵希鲁,并改提举太清储庆宫;提点中太一宫朱孝庄、王行,提举万寿观李询仁、王佾,并改提举玉清储福宫;提点中太一宫陈仲善,提点万寿观曹 ,并改提点玉清储福宫。并令免佥书公事。《文献通考》:徽宗建玉清万寿宫,乃命宰执兼使、副,用真庙故事也。近以前宰执奉朝请者领在京宫观使,而在外旧相只除提举宫观,非祖宗优待宰相之体。靖康以来,犹未厘正,盖朝廷未暇讲也。政和八年,太师、鲁国公蔡京 少傅、太宰郑居中,少保、少宰余深,检校太保、领枢密院事童贯,并兼充神霄、王清、万寿宫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门下侍郎薛昂、中书侍郎白时中、尚书左丞王黼、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并兼充副使。《却扫篇》:政和中,诏天下咸建神霄、王清、万寿宫,复置使,宰相、使相领之,执政为副使,侍从为判官。判官惟盛章尝以开封尹领之,他未尝命,而天下郡守皆兼管勾,通判兼同管勾。虽前二府领州如之,盖欲重其事也。辅臣既罢领宫观使,其后惟以使相、节度、宣徽使为之,无所职掌,奉朝而已。 宣和五年四月十三日,观文殿学士、通奉大夫邓洵仁为佑神观使。 七年正月二十四日,奉国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知东上合门事郑成之为安德军节度使、上清宝录宫使,领东上合门职事。 二十五日,诏保和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孟昌龄宣劳颇多,可落致仕,除醴泉观使,应恩数、人从等,并依近例施行。 四月十一日,检检少傅、庆远军节度使王安中为检校少师,充上清宝录宫使,兼侍读。 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四日,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庆国公白时中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 二月十四日,起复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李邦彦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 十七日,检校少保、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为检校少傅、镇洮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 二十四日,中书侍郎王孝迪 为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孝迪执政纔一月,言者攻之,乃上章乞罢,故有是命。 同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白时中知寿春府。时中乞在外宫观,于寿春居(正)[止],上特以郡守处之。 三月三日,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 十三日,殿前都指挥使、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高俅为检校太保、中太一宫使。 六月二十九日,诏内外官见带提举、管勾、同管勾神霄、玉清、万寿宫,并落去。 七月二十七日,应道军承宣使、提举亳州明道宫曹幪提举醴泉观。 十一月二十六日,以签书枢密院事李回提举万寿观。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六日,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充京师抚谕使路允迪改差提举南京鸿庆宫。 四年五月十三日,参知政事、兼权御营副使王绹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始除资政殿学士,上曰:「绹尝为朕宫僚而除执政,若不以罪去,则必进职。」故有是命。 八月十三日,资政殿学士、权三省枢密院事卢益提举醴泉观,兼侍读。 绍兴元年八月,诏朱胜非与复宣奉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初,胜非罢同都督,复知绍府。辞,上以胜非于苗、刘之乱尝有功,特有是命。 二年十月,保静军承宣使邢焕除庆远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 三年七月一日,资政殿学士谢克家、张浚并提举万寿观、兼侍读。 五年七月一日,诏任在京宫观请给、人从,前宰执依见 任减十分之二,阁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直学士已上依中书舍人,太中大夫已上依左右司郎中;任枢密都承旨,阁学士已上依六曹尚书,直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太中大夫已上依中书舍人。 十八日,资政殿学士张守提举万寿观张:原作「主」,据《建炎要录》卷九一改。,兼侍读。 八月三日,亲卫大夫、贵州防御使吴德休提举万寿观。以自陈历事四朝,乞在京宫观,免朝参,从其请也。 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前宰相、执政官见任宫观,每至任满,旋行陈乞再任。缘(曾)[前]宰相、执〔政〕如未有除授,即合依旧宫祠,难以引用常法理为任数。」从中书门下省请也。 八月十四日,观文殿大学士、左正奉大夫、浙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赵鼎除万寿观使,兼侍读。 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知建康府吕颐浩除醴泉观使,免奉朝请,任便居住。 十二月二日,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知绍兴府赵鼎除醴泉观使,免奉朝请,任便居住。先是,鼎乞收(远)[还]节(越)[钺],改除在外宫观,从其请也。 绍兴十年六月十六日,感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高世则除景灵宫使,判温州,主奉本州岛神御。 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太尉、庆远军节度使、知镇江府郭仲荀除醴泉观使,免奉朝请,任便居住。 六月七日,诏高士荣进正任防御使、提举醴泉观。 二十六日,太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三京路招抚使刘光世除万寿观使,免奉朝请,任便居住。先是, 光世以疾自陈,乞除一在外宫观,故有是命。 八月九日,少保、枢密副使岳飞充醴泉观使。 十月二十八日,太保、枢密使韩世忠除太傅,充醴泉观使。 十一月二十七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张浚进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免奉朝请,任便居住。 十二年四月三日,敷文阁待制秦梓提举万寿观,兼侍讲。 十一月五日,太傅、枢密使张俊进封清河郡王俊:原作「浚」,据《宋史》卷三六九《张俊传》改。,充醴泉观使。 十三年四月十四日,诏少师、昭庆军节度使、平乐郡王致仕韦渊落致仕,除万寿观使,仍奉朝请。 五月十五日,保信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邢孝扬提举万寿观,仍奉朝请,以孝扬乞宫观差遣故也。 十五年十月十八日,翰林学士承旨泰 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恩数并依执政。 自资政殿大学士除知枢密院事,力陈乞依李淑故事避亲罢职,故有是命。 闰十一月十二日,权兵部侍郎米友仁为敷文阁待制米:原作「木」,据《建炎要录》卷一五四改。、提举佑神观,仍奉朝请。 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端明殿学士何铸提举起万寿观、兼侍读。 二十年八月三日,诏保信军承宣使、提举起万寿观曹勋许任便居住。以勋引疾自陈,从其请也。 二十一年五月三十日,吏部状:「欲将任在京宫观之人依在外宫祠,以三十个月为任。并元降旨挥任便居住之人,若无专降指挥令行在居住,即不得擅至国门。如有违犯,专委台谏弹劾,仍许本部觉察。」从之。 二十五年十一月, 参知政事万俟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 十二月十二日,诏醴泉观使孟忠厚令行在居住,奉朝请。上曰:「昨缘徽宗梓宫须大臣、宰相护送,秦桧辞不肯,遂差忠厚以枢密使护葬。朕深不欲以国戚任军旅及朝廷之事,万有一过,朕罪之则伤恩,释之则废法。如太后、皇后之家子弟,未尝任之以事,但加以爵禄、奉祠安闲而已。」 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诏太傅、宁远军节度使、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依旧醴泉观使,仍奉朝请,以中书门下省言御营宿卫结局也。 二十七日,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赵密除万寿观使,仍奉朝请。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即位未改元。七月十二日,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计度转运副使张宗元为主管佑神观,仍奉朝请,从宗元之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