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62 页/共 479 页

州西控平越之肘腋,南壮都匀之肩背,苗蛮错聚,捍御所资也。   ○波陇山州东十里。《志》云:州西十里有铜鼓山,有树状如圆鼓,因名。○玉屏山,在州北一里。又州南二里,有天马山。   ○麻哈江州南五里。其上流为两坌江,为水,下流即邦水河也。《志》云:州南又有摆递河。   ○都镇驿州城内,都匀、平越之交也。   乐平长官司州西北四十里。南至平越府二十里。元犭乞犭老寨地。明洪武五年,置乐平长官司,授土酋宋氏为副长官,隶平越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马场山司东北五十六里,与牧马场相连,因名。   ○乐平溪司治南。下流合于麻哈江。《志》云:司境有紫疆苗,夹溪而居云。   平定长官司州西北百里。东北至清平卫六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置司授土酋吴氏,初属平越卫。三十年,改隶清平卫,后又改今属。编户一里。   ○扬古山司北二十里。又有平孔山,在司南三十里。   ○舟溪江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北五十里为山江河,有山江渡,至清平城四十里。司东又有平定溪,流入山江河。   独山州府南百五十里。东至广西融县界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天河县界二百里。   古蛮地。元置独山州军民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十二年,改为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境内有九名九姓苗也。隶都云卫。弘治八年,升为独山州有土城,仍属都匀府,领长官司二。今仍为独山州。   州密迩粤西,襟带南服,为边隅要地。   ○独山州南二十里。山尖圆高峻,无他山联属,因名。又镇夷山,在州治南,山高顶平,土酋结寨其上,以镇苗蛮,因名。   ○独山江在州南,即都匀河之下流也。又南入广西天河县界。又母鱼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独山江。   ○阿坑关州北三十里。又鸡公关,在州南四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缶覃>子窑关。   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州东百里。西北至府城二百里。《志》云:宋置合江、陈蒙二羁縻州。元初因之,寻置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隶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张氏为副长官,属都云卫。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丙王山在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相近者又有石黄洞,亦叛苗据守处。《志》云:司境多短裙苗,皆依山洞为窟穴。   丰宁长官司州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司,授土酋扬氏,隶都云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行郎山司西南八十里。山麓斗绝,山顶平坦,道路崎岖。土人造梯以登,上有蛮民二百余家。半山岩中有流泉涌出,四时不竭。《志》云:司境有仲家苗,皆依山以居。   ○黑石关在司南,为戍守要地。○谷劳寨,在司西南。洪武二十六年,顾成讨丰宁叛苗。藩台、谷劳、摇安诸寨皆近司境。   ◇都匀卫与府同城。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寻增置都匀府,而卫不改,隶贵州都司。   ◇平越军民府东北至偏桥卫百八十里,东南至都匀府百里,南至新添卫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二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里。   《禹贡》荒服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唐为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通志》: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复麦新地,亦内附,号黎峨黑等寨。元置平月等处长官司。按《元志》有平伐、月石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疑即此地矣。元置平月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领杨义、麻哈、乐平、清平、平定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改属贵州都司三十年割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属清平卫。弘治七年,又改麻哈长官司为州,隶都匀府。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分播州地置平越军民府,与卫同城而理,领卫二、州一、县三、安抚司一、长官司一。今仍为平越府。   府山溪深险,苗夷环伺,介黔、播之肘腋,为楚、蜀之藩维。万历中,分道讨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事平,置府于此,厚襟带之防,成崎角之势,屹然雄镇矣。   ○平越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卫于此。三十年,改以砖石。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今置平越县。   三陂地蓬等处废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今为地蓬铺。   ○叠翠山府东南三里。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又石关口山,在府东南二里,两崖如门,官路经其中。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笔峰山。高耸卓立,四时常青。○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笔然,下临三江。稍西曰天马山,与文笔并峙。又有笔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氵翁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雾氵翁郁。又峨黎山在府东八十里,绝顶有泉,又有穿岩,岩孔穿透,广容千人。   七盘坡府东五里,官道经其上。高峻崎岖,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盘回七里而名。又倒马坡,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经此。骑行者苦其险仄,马多困踣。○燕子洞,在府西二里。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涌出,广容百人。   ○麻哈江府东南三里。其上源即黄平州之两坌江。南流入境,其水清深,萦绕城下。又东南经扬义司界而入麻哈州境。○马场江,在府南四里,与羊场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又南合于麻哈江。《志》云:卫东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马场、羊场与麻哈江也。三水会合,波流萦回,为郡之胜。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界,源远流阔,雄吞诸溪。又北经乖西、巴乡诸苗界而入乌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围贵阳。抚臣王三善分兵从清水江驰救,是也。   地松河府东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又羊场河,在府东五里,横截驿道。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济桥,俗以为葛镜桥也。跨两山间,石壁千仞。从山坡百级而下,过桥则复百级而上,皆用舟渡,每患覆溺。里人有葛镜者,捐赀建桥于此,因名。流通马场江,入麻哈江。○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胜关府南二里。又谷芒关在府南四十五里。梅岭关与新添卫接界,在府东四十里。七星关,在府北五里。《志》云:府东南二十里又有羊场关,以羊场河而名。又有高平寨,亦在府境。○平越驿,在府城内。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黄丝站,府东三十里有杨老站。《志》云:自遵义入贵州之通道也,有杨老堡。   清平卫府东北六十里,东北至兴隆卫六十里,西至扬义长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匀府一百三十里。   古夷地。明洪武十四年,始开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增置清平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卫治于清平堡北。似误。万历二十七年,改属平越府初领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弘治七年,改清平司为县,属都匀府,又以平定司改属麻哈州。《志》云:卫与清平县同城。今城邑及山川险隘,俱详见清平县。今亦设清平卫。   卫群山环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间,为要会之处。   兴隆卫府东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卫六十里,西至黄平州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偏桥卫六十里。   古夷地。宋、元皆为羁縻蛮地《通志》:宋为狼洞寨,属黄平府,元因之。未详所据。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置兴隆卫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为四川播州重安长官司地。二十二年,颍国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当西南要冲,始置是卫。初名兴龙,后改为隆。万历二十一年,改今属。今亦设兴隆卫。   卫北接川播,东控溪蛮,为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壮四达之噤喉。   ○兴隆城今卫治。洪武二十六年建,寻以石,为门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垆山卫西南十五里,与清平卫接界。峭拔高耸,叛苗常屯据于此。今详见清平县。   龙岩山卫城北一里。一名龙洞山。石势崭岩,水色深碧。相传龙居其中,时出云雨。明初卫名兴龙,以此。一名狼洞。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大翁山,在卫北二十里,形势雄伟。其对峙者曰马鞍山,岩石甚胜。   飞云岩卫东三十里。一名东坡山。壁立千仞,奇胜万端。下有澄潭,旁为月潭寺。今置月潭公馆于此。○截洞,在卫南。景泰二年,苗贼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军进讨,会师兴隆。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垆山洞,盖与香垆山接。   ○重安江卫南三十里。源出苗境。两山夹岸,水深莫测。当滇、贵驿道,维舟为渡。又南入清平县界,为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处洞河,在卫西十里,源出苗境,东流经处洞,至卫城西,有兴隆大河及兴隆小河流合焉。又东入镇远府之镇阳江。   高溪在卫西南,傍有高溪屯。又秀溪,在卫东三十五里东坡堡下。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关在卫北。又卫南二十里有重安关。关南有重安桥。《志》云:卫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旧属黄平安抚司,今属黄平州。○东坡堡,在卫东二十五里,又卫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于此。又黄平驿,在卫城南,亦兼置兴隆站。   黄平州府北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里,东南至兴隆卫界七十五里。   古荒服之地。秦隶黔中郡。汉、唐以后,为柯蛮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一统志》:宋为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隶叙州。今《宋志》不载。元置黄平府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八年,改为黄平安抚司,仍属播州宣慰司初杨氏世守其地。元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明初罗镛归附,仍令世守。万历二十七年,改为州,又改今属。今仍曰黄平州。   州控御蛮獠,襟带黔楚,且土田沃饶,山溪险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