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60 页/共 479 页

古荒服地。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唐为罗甸国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为普里部。元置习安州《元志》不载。属云南普定路。明洪武十六年,改安顺州,属普定府。十八年,府废,改属普定卫,隶四川都司。正统三年,改隶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十四寨。《名胜志》:嘉靖中,州移治普定卫城内。万历三十年,升为安顺军民府,领州三、长官司六。今曰安顺府。   府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形势雄远,屹为襟要。   ○普定废县在府治西。《志》云:元置县,隶普定路。明初,省入安顺州。今《元志》不载。今仍置普定县属府。又府治旧在今治南,地名八十一寨。正统中,移治普定卫西南。   ○旧坡山州治西北。两峰相峙,中有石关,为郡治之要隘。旧《经》云:州治马头山,即此山之麓也。又新坡山,在府西北三里。其岭长广五里,府治枕之,以为形胜。《志》云:府西南三里有红土坡,土色如朱。西南十里有黑土坡,土色如墨。   岩孔山府东四十五里,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旁多孔穴,有崖孔寨,山因以名。又马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搏翠峰,《名胜志》云:在府东北五里。其麓有龙潭洞,出洞十余丈,即天生桥。《广记》:天生桥,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惊涛急湍,乃天设之险。   ○碧波桥河在府东二里。又府西十里有宁谷桥河。   ○旧坡石关在旧坡山上。又普利驿,《志》云:在南门外。宁谷长官司府西南三十里。元置宁谷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顾兴仁为副长官。正统初,授其三世孙雄为正长官,领二十九寨。   ○马鞍山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干海子司东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阔。《志》云:云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内常丰。云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内多旱。盖地脉相通,互为盈缩云。又清水井,在司东南三十里。   西堡长官司府西北九十里,元置西堡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二十五年,授土酋卜却,领四寨。   ○习安废州在司北浪伏山下。《志》云:元置州于此,隶普定府,明初废。   ○伐木山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多材木。○白石崖,在司西南五十里,崖甚险峻,惟一径可以攀援。顶平广可居。又有泉,四时不竭。蛮尝据此为硬寨。成化中,官兵讨破之。   楚由洞司东南五十里,山高万仞,盘桓起伏,迤逦三百余里。洞在山畔,深广亦百余里。又播老鸦洞,在司东南六十里,山势峻险,洞深不可测。   ○谷陇河司治前。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于乌江。《志》云:司南四十里有索桥,在谷陇河上。水势湍急,系藤为桥,以济往来云。   ○阿驴寨在司境,蛮寨也。洪武十五年,吴复击破西堡贼,拔阿驴等寨。二十六年,顾成平西堡贼,拔阿得等寨,寨盖与阿驴相近。   镇宁州府南七十里。东北至金筑安抚司百五十里,西至永宁州六十里。   古荒服之地。汉、唐、宋为罗甸国地。元始置镇宁州《通志》:宋为普东部,元于罗黎寨置和弘州,寻改镇宁州。隶云南省普定路。大德间,改属曲靖宣慰司,隶湖广。《元志》皆不载。明洪武十四年,属普定府《志》云:时置州于罗夷寨,即罗黎也,寻改属四川普定卫。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六寨。《名胜志》:嘉靖十二年,州迁治于安庄卫城内。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亦为镇宁州。   州介滇、粤之间,山川险阻,翼带南垂,亦为要地。   ○火烘坡州治北。古名和弘。元置州治此。山高峻,其气燥燠,虽隆冬登陟,汗常浃背。《舆图》云:州治火烘寨,亦名罗黎寨是也。   ○既济泉在州治东,其地极热,此水独凉。   ○安庄驿州北三十里,亦曰白水站。《志》云:州城内有税课司。洪武十六年,置司于普定府城内。永乐九年,改为普定卫税课司。正统三年,改属镇宁州。又改曰镇宁州,在城税课司。   十二营长官司州北三十里,元为十二营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陇阿佐世守,领二十九寨。   ○普定故城司东南二十里。《志》云:洪武十四年,大军克普定,暂立此城,为守御。十五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徙于今卫治,而故城遗址尚存。   ○马鞍山司东三十里。又司西北三里有猫儿山。皆以形似名。   ○公具河司东北四十里。旁有公具寨,因名。灌溉田亩,军民利之。又阿破河,在司北五十里,亦以旁有阿破寨而名。土人以藤索为桥而渡,名索渡桥,又名阿破桥。又龙潭,在司治北,水色常黑,虽旱不涸。   ○天生桥司东北四十里,为往来要道。   康佐长官司州东四十里,元为康佐寨。明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授从征官。薛福寿又以于成副之,领四寨。   ○摆山洞司东七里。广七丈,深不测。旁有摆山寨,因名。永宁州府西南九十里。东至镇宁州六十里,西至普安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安庄卫界百五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六十里。   古荒服地。汉、唐为地,乌蛮、农人、犭乞犭老所居。元置永宁州,属普定路《志》云:元初为达安夷民打罕,寻改为永宁州。大德中,改属湖广行省。至正中,为广西泗城州所并。明洪武十四年,普定土酋安瓒不恭,命颍州侯傅友德讨平之。十六年,仍置永宁州,属普定军民府。十八年,府废,属普定卫,隶贵州都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亲领六寨。郭子章《黔记》:州初治打罕寨。宣德间,改建于关索岭所,俗仍谓之打罕州。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韦阿礼作乱,调广西泗城州土舍岑善忠剿平之,即此。万历四年,又改建于安南卫。《志》云:州西去安南卫三十里。似误。其相去盖百里。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仍曰永宁州。   州山川险阻,林箐蓊蔚,控御边陲,恃为保障。   ○红崖山州西北八十里。四面悬崖,壁立万仞,惟东面一径可登。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处,上有诸葛营。○打罕坡,在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道经其上,凡十里,崎岖险峻。   ○盘江州西三十里,自普安州流经顶营司西。又南流径此江之西岸,即慕役长官司境。亦谓之北盘江,以别于南盘江也。有盘江巡司,其地名黄土陂。《志》云:盘江巡司在州西北百八十里。似误。○者马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误也。自安南卫流入境,注于盘江,有者马桥跨其上。   ○查城驿在州北八十里,与安庄、安南二卫接界。   慕役长官司州西七十里。旧《志》作百七十里,似误。元置慕役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阿夷,又以从征官杜仲仁副之,领四寨。   ○安笼箐山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象鼻岭,在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南必经其上,险峻难登。   ○盘江司东四十里,即北盘江也。又东南,而南盘江自云南罗雄州界流合焉。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   白水河司西北三十里驿道侧。自安庄卫西南流经此,有白虹桥跨其上。洪武二十五年建。《志》云:白水河自高崖下注,长数十丈,飞沫如雨,凡二三里。瀑布之大者,无逾于此。其下流注于盘江。又郎公河,在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惟设舟楫以济往来,或曰即白水河下流也。   顶营长官司州北七十里。旧《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误。元置顶营寨。明洪武四年,置司授土酋阿光,继又以从征官程士贵副之,领四寨。   ○箭眉山司西百里。地名陆堡。势极高大,周四十余里。河流萦纡其下。巅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土气多燠,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鸡公背坡司东三十里,形如鸡背,与关索岭对峙,下临溪涧,山路艰险。○关索岭,在司北三十里,岭极高,周回百余里。入滇者道必由此,与安庄卫接界。   ○盘江在司西二十里,自安南卫流经司界而入州境。今有盘江渡,与安南卫接界处。   普安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永宁州百九十里,南至云南广南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百十里,西北至云南沾益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安南卫一百六十里。   汉初西南夷地,后汉属郡。蜀汉为兴古郡地。隋属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贞观元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宋宝中,附于蒙古。蒙古置于矢部万户府《通志》延四年置,寻改为普山府。至元间,改置普安路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安四部。隶云南行省,寻改为宣抚司一作安抚。后复为普安路《通志》领和龙、习旧、八纳三千户所。镇宁、永宁、习安三州,普定、永山、石梁、罗山四县,隶曲靖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置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寻改,隶贵州都司《志》云:初置军民府,授土酋那邦妻恭。恭卒,子普旦袭。洪武二十五年,普旦与越州叛酋阿资等连兵袭陷普安府,事平,罢州置卫。又移治今城。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普定卫。十三年,改为州初置安抚司,授土酋慈长。十三年,长复谋不轨,因改为州。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蛮民十二部,号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名胜志》:州初治撒麻寨,寻迁海子,复迁卫郭。万历十三年,迁入卫城。万历三十年,改今属。今仍为普安州,又置普安县属焉。   州当云、贵之噤喉,达川、广之声援,据险立城,控扼群蛮,实为要害。   ○普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州东三十里,元普安路治此。洪武中,迁于今治,城周七里有奇。   附唐废县州南百里。地名黄草坝。唐置县,属羁縻盘州。又平夷废县,在州西百二十里。即今云南之平夷卫。又盘水废县,在州东盘江上。《唐志》:盘州领三县,即此也。天宝以后废。今亦见云南陆凉州。○罗山废县,在州西百里香罗山。又有永山、石梁二废县,俱在州西,皆元置,属普安路。明初废。   ○番纳牟山州治西北,州之镇山也。驿道经此,一名云南陂。陂陀相续,往来者行石齿中,其西有和合山。又营盘山,在州治西,相传武侯征南时结营于此。《志》云:州治南一里,有雄镇山。普安卫治在其下,治东又有笔架山。三峰相峙,中峰特起。   八部山州东三十里,九峰摩空,一泉奔注。普安旧治在其下。又新盘山,在州东七十里。新兴站在其上。又八纳山,在州东北七十里,高二十里,顶宽平有潭,四时不涸,旧有夷寨。又盘江山,在州东北百八十里,接安南、安庄二卫界。《志》云:州东南百五十里,有杨那山,势极陡峻,者卜河出焉。安南所在其下。   广午山州北九十里,林木郁然,下有小溪流入山穴。又罗摩塔山,在州治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通。上有寨,其东北崖下瞰盘江。○香罗山,在州西百里,平夷千户所在其上。又夹牛山,亦在州西百里,乐民千户所在其上。又州西南二百七十里,有党壁山,四山环绕,东南一箐,外狭中旷,可容数百家。土夷每避暑于此,又名躲瘴。   格孤山州东北四百五十里。山势雄峻,界连滇、蜀。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南,径捣乌撒。盖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志》云在州东南,似误。○得都山,在州东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产雄黄、水银。《志》云在州治东,亦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