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32 页/共 479 页

苏门答剌在西南海滨。自满剌加顺风,九昼一夜可至其国。其西去一昼夜有龙涎屿,在南巫里洋之中,国人采龙涎香于此。洪武中,称须文达那国,遣使贡献。永乐三年,封其首锁丹罕阿必镇为苏门答剌国王,自是朝贡不绝。其旁有喃勃等国,亦常来贡。《四裔考》:苏门答剌,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宾童龙国,东北接雪山、葱岭,盖即古之大食国。宋熙宁以后,分为勿斯离、弼琶、勿跋等国,而苏门答剌出龙涎香,布那姑儿产硫黄。又有层檀国,亦在南海旁,其城距海二十里。宋熙宁四年,入贡,顺风行百六十日,经勿林、古巡、三佛齐国,乃至广州。其风俗语音皆与大食同。   锡兰山亦在西南海滨。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至其国。有高山,番语高山为锡兰也。永乐七年,太监郑和等斋诏谕其王亚烈苦奈儿,苦奈儿负固弗服。和设策擒献阙下,乃改立耶巴乃那为国王,自是贡献不绝。《四裔考》:锡兰山,即古狼牙须国。萧梁时,有南海中狼牙修国来贡,疑即此。其地在西洋,与枝国对峙,南与别罗里为界。自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山洋国,十昼夜可至古里国,二十一昼夜可至卜剌哇国。枝接大、小葛兰二国,山连赤土。自小葛兰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木骨都束国。自古里顺风,十昼夜可至忽鲁谟斯国,二十昼夜可至剌撒国,二十二昼夜可至阿丹国。又自忽鲁谟斯,四十昼夜可至天方国,乃西洋尽处也。大食、天方,今俱见陕西塞外。   佛朗机在爪哇南。历代不通中国。正德十二年,驾大舶突至广州澳口,以进贡请封为名,寻泊东莞南头,恃火铳以自固,桀骜为患。官军进讨,擒其魁,乃遁去。嘉靖以后,往往杂诸番舶中往来市易。《四裔考》:广州东南海中洲上,旧有婆利国。隋大业中,尝遣使入贡。永乐十年,喃勃利国王马哈麻沙遣使入贡,或即婆利之裔,而佛朗机亦其种类也。   右西南海外诸国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毒矢,着肤立死。今其种散居诸郡山谷间,猡、獠、爨、之人,率之以争衡天下,无不可为也。然累世而不一见者,何哉?或曰:“云南东出思、黔已数十驿,山川间阻,仓卒不能以自达故也。吾以为云南所以可为者,不在黔而在蜀。亦不在蜀之东南,而在蜀之西北。元人取道泸州,置驿于永宁、赤水之间,盖用蜀之东南。明初取道贵州,置驿于普定、普安之间,则又弃蜀而专事黔矣。大都邮驿之设,以京师为向背,而夺其径易之路,示以画一之途,亦制驭强索者,所有事也。沿袭渐久,遂徇耳目而废其心思。若谓云南要害舍黔中无足计者,是亦不知变也已。明初,规取云南,太祖谕傅友德曰:关索岭路,本非正道。正道又在西北,此亦不专事黔中之一验也。吾观从古用兵,出没恍惚不可端倪者,无如蒙古忽必烈之灭大理也。自临洮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自金沙江济,降摩荻,入大理,分兵收鄯阐诸部,又入吐蕃,悉降其众。夫从临洮而抵金沙,亦不过二千里,行军于无人之地,更不事假道蜀中也。夫彼可以来,我何不可以往?设有人焉出丽江而北,招纳诸番,结以信义,径上洮岷,直趣秦陇,天下之视听,必且一易,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或者曰:此上策也。然而未易言矣。请言其次者,则盍观蒙氏之已事乎?蒙氏之初,以小夷倔强,并有六诏。吾计其时,唐之天下尚无事也。而首发大难者,乃在南诏。鲜于仲通、李丧二十万之师,而南诏之势遂成。太和三年,尝陷戎、、邛三州,径抵成都,寇东川,大掠而去,蜀中为之虚耗。大中十三年,寇播州,陷之。咸通四年,寇西川。六年,陷州先是,咸通二年寇州,是年又陷州。又咸通元年至五年,再陷安南,乱邕管。十四年,寇黔中。十五年,寇西川。明年,逼成都。乾符初,复寇西川。盖当天宝之时,以迤咸通、乾符之季,中国疲于奔命者,后先历见。论者谓唐之式微,繇宦官蠹其内,南诏扰其外也。夫南诏以一隅之地,而能为中国患如此者,必取道会川而北径走成都也。或者据韦齐休之说,以为清溪关能引云南之寇。宋弃州,而蜀遂无边患。自此以后,故道遂湮。此非通论矣。夫弃清溪关,必先弃州。州,今版图内地也。明初,大理总管段宝闻太祖开基,遣其叔段真从会川走金陵,奉表归顺,此出何道乎?今永宁、莨渠、北胜以东,姚安、武定以北,皆与蜀之盐井、会川、东川接界。自诸葛武侯平南中,以迄王建之破郑,明玉珍之侵中庆,皆取道于会川之南,特未尝规模前烈,赫然启疆,以梁、益为先务耳。故道岂尽榛芜也?且临洮可以创行而越金沙,建昌何不可循迹而问两川乎?或又曰:往时云南所以争蜀者,以蜀为富饶耳。今时势已异,两川数千里间,荡为丘墟。得其地,谁为之耕;得其城,谁为之守。蜀所以不足问也。予曰:此又不然。蜀中幅员广远,山川阻,乱寇之剪屠,大抵成都最甚。其窜徙穷僻,保聚山谷者,时亦不乏焉。诚广为招徕,厚其生殖,择噤喉之地,画而守之。且耕且屯,严为训练,敌来攻我,势未能旦夕下也。转输则长安以南,道途险远;出掠则村落鲜少,清野无虞。此亦坐制敌人之策矣。且夔门尚有掺戈之士,郧中亦多挺之夫,松潘、龙安之交,番族之戴,我豢养者不难揭竿起也。因利乘便,驱而用之。北震关中,东临三峡,不患无策矣,岂将坐槁于寂寞之乡哉?诚如是也,吾计黔、楚之间,虽有压境之师见,我方纵横四出,捣其不备也,势必还而自救,则东道之患宽矣。或曰:子之坐筹,若有余矣,惜未身阅其际也。方东道孔棘时,专力以图之,犹惧不足。尚能从容北顾,为多方误敌之谋哉?予曰:此误于不早图也。昔祖逖以单弱之旅慷慨渡江,及屯雍丘,俨然重镇。以刘曜、石勒之强,不能为之难,使今有远猷者出焉。统罢散之卒,入空虚之地,措置有方,应援益众,安在不可奋然有为,而逡循失据。望敌气沮,使敌势日张而吾境日蹙,以至于亡也。且也吾专拒敌于东,而敌果不能为我患,是亦可也。我拒敌于东而敌忽乘吾之西,又将何以应之哉?俟敌之加我,而后分兵以应之,何如敌未加我,而先发以制敌,使敌不能测吾之虚实也。诚以数千里之地接壤吾之封内,又为吾所恃以图度中原之本也,乃竟同瓯脱置之,不亦异哉?上策既未可行,中策又不知法,而局守于曲靖、普安之郊,此最下策也,太祖固言之矣。曰:关索岭非云南正路也。何其不三复乎此也?君子盖观于蒙氏之所以兴,及段氏之所以亡者,而未尝不为之欷嘘太息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滇王降,以其国置益州郡,属益州部。后汉增置永昌郡,亦属益州部。三国时为蜀汉地,又分益州,置交州后主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又增置兴古、云南二郡。以南中阔远,置降督于建宁总摄之,遥领交州刺史。今曲靖府废味县是其治也。晋泰始七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复省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大安二年,复置宁州自是郡县增置益多。咸康四年,分置安州《晋春秋》:太宁以后,宁州没于李蜀。咸康四年,蜀李寿篡立,分柯、夜郎、朱提、越置安州,既又分兴古、永昌、朱提、云南、越、河阳六郡置汉州。明年,宁州复为晋有。晋、宋《志》皆云是年置安州。盖即李寿所置,而晋因之,故云。八年,仍并入宁州《晋志》:是年以越郡还属益州。宋、齐因之。梁大同中,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没于群蛮。隋开皇十七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唐武德四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后因之天宝元年,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梗无户口。自开元之季,南诏渐强《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也。其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曰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漾备、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一。蒙舍最在南,谓之南诏。是时,皮逻阁寝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洱河蛮之功,乃册为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天宝以后,大为边患。《南诏记》:六诏者,一曰蒙舍诏,今蒙化府是。二曰浪穹诏,今浪穹县是。后移今剑川州,改浪剑诏。三曰邓睑诏,今邓川州是。亦作赕诏。四曰施浪诏,今浪穹县蒙次和山之地是。亦作浪施诏。五曰摩些诏,今丽江府是。亦作越析诏。六曰蒙诏,今四川建昌卫是。蒙舍最南,谓之南诏。五诏皆为所并。《滇记》云:滇西六诏之外,又有时旁诏、矣川罗识诏,谓之八诏。此外不称诏者,北有浪稽蛮、罗哥谷蛮,东有些狄蛮、乌皮蛮,南有离东蛮、锅锉蛮,西有摩些蛮。与南诏、越析相姻娅,皆哀牢杂种,九十九部之后也。诸蛮吞并而为八,又并而为六云。天宝九载,遂有云南之地,僭国号曰大蒙《白虎通》:战国时楚庄乔据滇,号为庄氏。汉元狩间,庄氏后有尝羌者,与白王争衡。武帝乃立白人仁果为滇王,而乔嗣绝。仁果传十五代,为龙那,当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南征,师次白,立为酋长,赐姓张氏,遂世据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历十七传,当唐贞观世,张乐进求以蒙舍酋细农罗强,遂逊位焉。蒙氏者,乌蛮别种也。永徽四年,细农罗遣使入朝。上元元年,子罗炎晟立。太极元年,子晟罗皮立。唐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子皮罗阁立,以破洱河蛮功,乃赂剑南节度。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请于朝,许之。赐姓名蒙归义,册为云南王。自是益强。天宝八载,子阁罗凤立,始叛唐。取夷州三十二,进陷州。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其地东至铜柱、铁桥、蟠桃、王榆,东南至交趾,南至骠国木落山,西至大食,西北至吐蕃,北至神川,东北至黔巫,回环万里,西南夷中称为最强。贞元十年,改国号曰南诏阁罗凤之子曰凤迦异,未立而死。子异牟寻以大历十四年立。贞元四年,吐蕃册为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载记》:异牟寻初立,尝改国号大理云。大中十三年,改称大礼异牟寻之子曰寻阁劝。寻阁劝之子曰劝龙晟、劝利晟,相继立。劝利晟之子曰晟丰。太和三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丰死,子隆立。僭称帝国,号大礼。死,子隆舜立。隆舜为其臣杨登所弑,子舜化真立。《唐书》:乾符四年,大礼酋龙卒,子法立,国号鹤柘,亦号大封。人龙即隆也,一作世隆,一作佑龙。法即隆舜也。又南诏自寻阁劝以后,其君皆称骠信,犹中国称帝云。光化四年,国乱,改称大长和蒙氏自细农罗传至舜化真,凡十四世,二百四十七年。其臣郑买嗣夺化真位而灭其国,改国号大长和。卒,子嗣。卒,子龙嗣。为其臣杨干贞所杀。郑氏传三世二十八年而国灭。后唐天成三年,国号大天兴。明年,称大义宁杨干贞杀郑隆而推其党,赵善政立之,国号大天兴。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年,而段氏臣高太以东方兵讨灭之,立廉义子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五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太为主,而段中绝。自熙宁八年以后,段氏衰。元元年,高氏代立,号大中国。元符二年,段氏复兴,号后理国高太既代段氏,将卒,嘱其子太明求段氏后正谅立之,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淳十二年为蒙古宪宗蒙哥二年,蒙古忽必烈灭大理自正谅至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前后凡二十二传,历三百五十年。段氏虽灭,元人复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以段氏子孙世守其职。元至元十三年,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元亡,其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段明分据其地。洪武十五年,讨平之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一总管,与元氏共为存亡,始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今领府共二十二,内羁縻者十一;州共四十一,内羁縻者亦十一;县三十,内羁縻者二;又羁縻宣慰司六,宣抚司四,安抚司二,长官司共二十四总为里六百二十有四,夏秋二税大约一十四万五百八十九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则参列其中。今仍为云南布政使司,领府十九、州三十二、县二十六。   ◇云南府属州四 县九   昆明县附郭  富民县  宜良县  罗次县今属安宁州   晋宁州属县二   归化县  呈贡县   安宁州属县一   禄丰县   昆阳州属县二   三泊县  易门县   嵩明州   ◇曲靖军民府属州四 县二   南宁县附郭  亦佐县   沾益州   陆梁州   马龙州   罗平州   ◇寻甸府今为州   ◇临安府属州五 县五 长官司九   建水州附郭   石屏州   阿迷州   宁州   通海县  河西县  峨县  蒙自县  新平县   新化州   纳楼茶甸已下皆长官司  教化三部  王弄山  亏容甸溪处甸思陀甸  左能寨  落恐甸  安南   ◇江府属州二 县三   河阳县附郭  江川县  阳宗县   新兴州   路南州   ◇广西府属州三   师宗州   弥勒州   维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