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3 页/共 479 页

孔家渡驿府东五里。宋曰朝京驿,置于文昌桥东。元改置于孔家渡西岸,今因之。又清远驿,在府北六十里,宋置,后废。元初复置。明因之。《舆程记》:自驿而西北六十里,即南昌府境之武阳驿也。《会典》:隆庆元年,改青远驿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温家圳二巡司。○清源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北接饶州府安仁县界。《舆程记》:清源驿北六十里即谢家埠,又四十里为柘林,又三十里为八字脑,又六十里即康山也。今驿废。   石头渡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又吴家渡,在府北二里。俱汝水所经。   崇仁县府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九十里,西南至乐安县百三十里。本临汝县地。三国吴为新建县地,属临川郡。晋、宋、齐因之。梁为巴山县地,属巴山郡。隋郡县俱废,改置崇仁县于此,属抚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间,有城,周不及一里,后废。盖县治瞰溪,难施板筑也。今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新建废县县西南九十五里。三国吴置新建县,盖治此。晋以后因之。梁并入巴山县。《志》云:巴山城在今乐安县境。又西宁废县,在县南六十三里,晋初置县,属临川郡,宋废。梁大同二年复置,与巴山县并属巴山郡。陈因之,隋废。○大丰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县,属巴山郡。陈因之。隋省入丰城县。后复以其地隶新淦县。今为县境。   ○罗山县西四十一里。旧《志》:山跨抚、洪、吉三州境,以晋道士罗文通学仙于此而名。绝顶有石仙寺,下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数百亩,泉涓涓注其间。唐天宝六载,改曰崇仁山。宋吴曾以为县之望山也。○天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界伟观。县东南三十五里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曲涧,称为仙窟。东南四十里曰沸湖山,幽胜与招仙相匹。   巴山县南六十里。汉栾巴尝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复因山以名县。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宋邑令孙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讳也。临水出于此。又芙蓉山,在县南百里,以山形秀丽而名。西跨乐安县界。《志》云:山在乐安东三十里,鳌溪之源出焉。○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晋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玉华山也。又盘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脉接华盖山。   华盖山县南百二十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岩洞殊胜。《志》云:山有布水谷,元吴澄尝隐于此。又宝唐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跨乐安县境,宝唐水出焉。宋何异云:宝唐山高入云际,回环Β卒,中多良田。○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峰上有三叠如旗。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贯一溪,旧称名胜。又南五里曰龟凤岩,两旁石势状如龟凤,中通一径,可攀而上,险绝处有石室如斗,今名广石。   ○临水在县治南。一名巴水。《志》云:临水出巴山,东北流三十里至严陀,合宝唐水,宝唐水遂兼临水之名。宝唐水之源,一云出乐安县境大盘山,东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县境,合临水。一云出宝唐山也。临水合宝唐水,东行四十里,至官洲,合西宁水,过县治,至左港,合罗山水,至神前渡,复合支流诸水,又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县境。何异《记》略云:宝唐水自层崖峭峡奔湍而下,过宝唐源溪,始安流迤逦而东,凡百二十余里,合支流远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罗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见者不数焉。回旋于县治前,而溪益平且阔,下流至于严陀,会巴水,流百二十余里,则滩险复与上流等。邑治实宝唐气脉之中齐也。   西宁水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入宝唐水。又罗山水,在县西,出罗山下,有二:一经县治西罗陂,合宝唐水;一出县东南五里东塔山下之龙潭,亦合宝唐水。   ○黄洲桥在县治东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至明,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会典》:县有周坊巡司。   金溪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百十里。本唐临川县之上幕镇,以山冈出银矿,曾置监于此。周显德二年,南唐析临川近镇一乡及余干县白马乡,立金溪场,复置炉以烹银矿。宋开宝五年,又割临川四乡及安仁三乡地,升场为县,属抚州。《图经》:旧有城周二里。明初犹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县令林应麒垒以坚甓,周仅一里。今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洛城县西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又有上城、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亦迪所筑。○珊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南唐后主李煜时所筑。   ○云林山县东四十里。律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间,为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云峰。宋建炎中,里人邓雩、傅安于山下团结乡社,贼犯境,辄破走之,为郡保障。《志》云:山峻峭干云,故曰云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东五里为白马山,高竦如马之昂首,亦曰玉马峰。又东五里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   金窟山县东五里。相传前代采金处。县东二里又有银山,唐时出银矿,宋初废。又西里许为白马坞,盖南唐李煜时采银场也。皆与金窟山冈脉相接。又翠云山,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林木葱,一名翠云门。《志》云:县东五里有上幕岭,东南五里有仙山,南三里有卓笔峰,山脉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绕,而翠云山尤为杰出。   铜斗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高峻。曾巩《记》:山能出风雨,弭灾害,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对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里有韩婆山,亦宋建炎间邓雩、傅安聚兵保障处。○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疏山,滨于汝涯,梁周迪起兵处。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隐此,名曰书山。南唐改名疏山。   崇峰岭县西三十里。相接者曰百岁峰,山顶高峻,登眺甚远,一名望仙岭。《志》云:黄蜂泉出百岁峰,宽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岁旱可灌千亩。又有白犴岭,一峰耸秀,与崇峰相接。《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梅峰,脉接南城县界。又柏冈,亦在县西三十里,冈势蜿蜒回伏,矫如游龙,百岁、崇岭诸峰森列其前,云林、宝应诸山横亘其左,称为绝胜。又柘冈,在县西六十里,冈西有岩,穹旷可坐数百人。○龙角岩,在县东北。山巅两石对峙如龙角,中通一径,深入石室,高明宽广,可坐百人。   ○福水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石门港水。又清江水,在县南四十里,亦出南城县界,其水清澈,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西北流,会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县治北,源出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志》云:县北又有齐冈水,源出金窟诸山,流经县西五十里。县北四十五里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会金溪诸水,南注于清江,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县东五十里。源出山,历白莲港,至黎盆渡,与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云林山,经县东北三十里,有仙岩港,自贵溪流合焉,又北入东乡县界。   ○石门驿县西五十里。《舆程记》:在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而至建昌郡治。《通志》云在县东,似误。   宜黄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建昌府百五十里,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二百五十里。汉临汝县地。三国吴析置宜黄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宜黄县,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升为县,属抚州。《图经》:祥符中,县城周二里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筑,绍定三年毁于寇。县治西南北倚山,东逼溪水,难建城垣。今无城,编户六十八里。   ○宜黄故城在县治东。《志》云:县本黄填镇,水东有百花洲,宋初置城于此,今犹谓之旧县城。   ○凤凰山在县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绝难攀,下有狮子石。《志》云:山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治,亦名凤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围十里许。○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径可通,上有田可二顷,又有泉,昔人尝立寨于此。其南五里为石梁,突起数十丈,横跨两崖,下平广,可容数十人,谓之石覤。   黄山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云:黄山县之镇山也。又女王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诸峰连抱如城。县东南百里曰军山,接南丰县界,盘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山,巅有罗汉峰,下有三潮泉。唐咸通中,改今名。   黄土岭县南九十五里,又南接宁都县界。黄水源出于此。又云盖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岭高耸,常有云气盘绕。《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箬岭,上多箬竹,宜为箭,漳水之源出焉,东北流合于宜水。又九峰,在县东四十余里,以群峰连络而名。   ○宜黄水在县治东北。宜、黄二水名也。宜水发源军山,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经三十二滩矶,至县南,绕东趋北,至丁家洲,凡百里而与黄水合。黄水,源出黄土岭,经四十四滩矶,凡百余里,至城西,绕北趋东,至教场前,与宜水合。又东北流,与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县境之双坑,流四十里,合宜黄水,又东北入临川县界,至府城西南十余里之龚家渡,合临水而注于汝水。   ○止马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又有上胜巡司,今革。   乐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百六十里,西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五十里。本宋崇仁县及永丰县地,地名詹墟。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图经》:宋祥符中有城,周八里有奇,后废。明嘉靖四十一年营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巴山废县县西南三十里。梁置巴山县,并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诏分江州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黄法氵为刺史,镇巴山。《志》云: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负山面水,据高临深,故曰高州。陈州废,隋郡县俱废入崇仁县。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县巴山之北。似未可据。   兴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因之。梁改属巴山郡。隋废入永丰县。《宋志》:兴平旧县,在永丰县南五十里。《吉安志》云:在吉水县东百七十里。今为县境。又安浦废县,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国吴置县,属临川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崇仁县。○神运城,在县南八十里,唐末筑以御寇。《志》云:时有罗仆射者,领兵逐寇,置城于此。今遗址尚存,一名铜壶寨。   ○鳌头山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灵鳌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耸秀,与象眠相匹。又西一里曰青钱山,下枕龙冈,势如叠钱,故名。○金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覆瓢。或以其类婺女金华而名。   大盘山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列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又杯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杯,接南昌、临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县界,合宝唐水。《志》云:杯山之北为界岭,其北麓即丰城县界也。相近者曰丰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高秀,冠于群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   大木岭县南八十五里。其南麓即永丰县界也。又宝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高数十里,延袤二里。又石桥,在县西四十里,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轩豁,为县境之胜。   ○鳌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三十里芙蓉山,西流三十里至县,经鳌头山北,因名鳌溪。又西流经永丰县界,合于赣水。又石陂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北流,合宝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冬水落,石门<谷牙>然,其中轩豁,可容大厦,亦谓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县南。源出崇仁县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县界。又远溪水,在县南八十里,源出曹溪乌麻洞,分三派,合于乌水,亦入永丰界,下流注于赣江。   ○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县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县南云盖乡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县北二十里大岭洞草寇陈文一等作乱,设屯堡一所,后事宁,移望仙巡司戍守。《志》云: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岭上。又横山巡司,《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县西北,有苦竹水经此,西入新淦县界。   东乡县府东七十里。北至饶州府余干县百二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安仁县九十里,南至金溪县九十里,西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四十里。本临川、金溪及进贤、余干、安仁诸县之远鄙。明正德七年,平东乡盗。明年,析置今县,筑城环濠,寻城以砖石。十三年,大水城坏。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编户百二十里。   ○七宝山县东十余里。旧尝产银、铅,因名。又东接积烟山,山半有龙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县界也。又罗首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接安仁县境。《邑志》云:罗首县之镇山也。   庾岭县南三里。一名长林岭,俯临通衢。又南数里曰金峰,亦高耸。《志》云:县治在庾岭北,大夫冈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吴岭,在县东南,相传吴芮曾经此,上有洗马池。又帝圣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北麓即余干县界。又桃花峰,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境内之望。   ○三港水在县治东南。自金溪县北流入县界,其上源合白莲、青田二港,因名。绕县东,又东北入安仁县境,会锦江而达余干县之龙窟河。《志》云:县境有润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   ○白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又古气巡司在县西北十里,横山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初俱属临川县。正德中设县后,二巡司俱革。○平塘镇,在县西三十里,元置税课局于此。明初,邓愈驻兵于临川之平塘,袭抚州,克之。后亦为平塘税课局。正德五年废。今为平塘铺。《闻见录》:县东南有赛阳关,路通金溪及贵溪、安仁县。   附见: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置卫,寻改为所。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   ◎江西五   ◇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一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五百五十七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界。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后汉因之。兴平元年,孙策始分豫章立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又分置安成郡分庐陵、长沙郡地置,治平都。晋因之晋庐陵郡属扬州,安成郡属荆州。元康初,俱属江州。宋仍为庐陵、安成二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改置吉州治庐陵县。大业初,复曰庐陵郡。唐复曰吉州。天宝初曰庐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因之。宋仍曰吉州亦曰庐陵郡。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元贞初,改吉安路。明洪武元年,改曰吉安府,领县九。今仍旧。   府襟带岭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上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繁,屹为雄郡。明正德中,王守仁以吉安起义,遂平宸濠。盖内出赣石之隘险,外通南昌之声势,于地利为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