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1 页/共 479 页
桐源水县南五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府界,远近众流悉汇入焉。经县西南三十五里,至口。县北二十五里有傍罗水,源出玉山,过郡南五十里,至傍罗,下口。
江家湖县西一里。一名西湖。湖内生菱荷,旁多高柳,沙屿回折,景趣潇洒。今故址仅存。○石井,在县东北四里资圣院后,周六丈,深三丈,有岩三面回抱,瞰于井上。县多胆水,味涩,此独甘,昼夜流注,溉田数百亩。旧名玉洞泉,又名碧玉泉、慈济泉。唐光启中,赐额曰石井。
○分水关在县南分水岭上。有巡司,为浙闽之冲要。今详福建崇安县。又温林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亦见崇安县。○石佛寨,在县西南五十里,有巡司,接福建邵武府界。又县西南五十里有湖坊隘,西达贵溪县,南通福建光泽县之云际关,为戍守处。《邑志》:县东南四十里有刘墩隘,相近又有石龟岭寨,其地险峻幽僻,惟一路通上饶高洲封禁山。明嘉靖中,寇乱,筑垒戍守,得免。盖饶、铅两境咽喉所系也。
锁山门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兴于绍圣四年,更创于淳熙八年,至淳后渐废。其地之水有三,胆水、矾水、黄矾水,各积水为池,每池随地形高下深浅,用木板闸之,以茅席铺底,取生铁击碎入沟,排砌引水,通流浸染,候其色变,锻之则为铜,余水不可再用。县之胆水多自山下注,势若瀑布,随天旱涝,而有涸溢。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后水流断续,浸铜颇费工力。凡古坑有水处曰胆水,无水处曰胆土。胆水浸铜,工省利多。胆土煎铜,工费利薄。水有尽,土无穷,官亦兼收其利。《通考》:浸铜之说,自昔无之,因饶州布衣张甲献言而始。绍圣元年,其利渐兴。绍兴二年,朝议以坑冶所得,不偿所费,悉罢监官,以县令领其事。后遂废。今犹有胆水余流,水潦时东溢入于口。○霞落园,在县北三里。宋绍兴间,闽寇范汝为作乱,丞相李纲将兵万五千人驻于霞落,即此。俗呼相公府。
鹅湖驿在县治北。又有铅山递运所。俱明初置。又车盘驿,在县南车盘岭。车盘递运所亦置于此。《舆程记》:县南四十里有紫溪镇,因置紫溪驿。又二十里为车盘驿,旧有车盘寨,宋淳熙间设巡司。明洪武十三年革。又二十里为乌石驿,又东南四十里即崇安县之大安驿也。○祝公桥,在县东南六十里。《闻见录》:自祝公桥三十里至源藤岭,又三十里至葫芦岩,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关。今关在县西南八十里,为入闽之间道。
永丰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东南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本上饶县地。乾元初,析置永丰县,属信州。元和中省。宋初,为永丰镇。熙宁七年,复升为县,仍属信州。县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五里有奇。编户六十九里。
○排山县东二十五里。高数百仞,周十余里,群峰Лヴ,如列戟然。又石城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之左右,石壁如破垒,中颇平衍。《元志》云:唐末避黄巢之乱,城其两端而居,因名。○星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山周回三十里,高百余丈,罗列周布,若陨星然。相传黄巢之乱,尝寨其巅。又东数里有明石山,亦高广。又县东六十里有三岩山,周七十里,高三百余丈,屹立孤耸,冠于群山。有三石岩,广皆数丈。又松峰山,在县东七十里,山高百丈,周百里,接浙江江山县界,顶有龙湫。
青金山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要会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其并峙者为永丰山。《志》云:永丰山,形如石,下瞰溪流。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又西南即青金山也。○覆泉山,在县西北十二里,俗名覆船。《元志》:山有泉八十四,冬夏水沸出,溉田万顷,山因以名。今堙塞,仅有泉三四处耳。又鹤山,在县西二十里。山有龙池,四时不竭。高八十余丈,周六十里。其东北接上饶之铜山。王象之曰:鹤峰左有天井,广丈许,深莫测,溉田数百顷。盖即龙池矣。
双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两峰并峙,纡回二十余里,东接衢州,北连玉山,远望如双门。往来常、玉二邑者,必取道于其下。又灵鹫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岩石秀润,树木环密,下有光相洞,称幽胜。○平洋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旧有坑曰平洋坑,出银矿。其地去仙霞十五里,而近浙、闽,诸盗常窥伺焉。又有九仙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峦环叠,绵亘数十里,与浦城县接界,深险难穷,盗贼往往啸聚于此。其相接者为白花岩,岩之南为清风峡,皆奇峻。《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ψ山,峻拔雄秀。其并峙者曰蒋峰,一名蒋家尖。
念青岭县东北二十三里。耸拔三百余仞,当江浙通衢,望江山县如指掌。又从岭左折而上,约五里许,一峰干霄,曰大岩尖。陟其巅,东望三衢,西顾信州,山川形胜,一览而尽。泉涌绝顶,冬夏不涸。又有石室,可容千人。○六石峰,在县东六十里,与平洋山相望。六峰特立,中有圣泉,冬至则涸,夏至则溢,六石关置于此。又鹅峰,在县东三十里。脉自闽中绵亘至此,长数百里,有峰矗起,以形似名。
○永丰溪在县城南。一名乾封。《志》云:溪发源福建浦城县西北之盘亭,出二渡关入县界,流三十里,与双门山柘阳溪合,又十里与杉溪合,又十五里至县前,出西桥折而西北流,下洋口滩,抵上饶境,合于玉溪。又永平溪,在县东四十五里,汇县东诸溪谷之水,合杉溪而入永丰溪。《志》云:县境之水广处弥漫数里,狭处可褰裳而涉。春夏泛涨,一望浩然。遇旱则仅通一线,磷磷多石。盖涧溪滩濑盈涸不常也。
东忄渡县东三里。有东峰山,诸溪之流皆汇于此,筑坝以防其泛溢。又靖安渡,在县东六十里。《志》云:靖安内渡入浦城界,外渡入永丰界,盖大小诸溪汇流处也。即永丰溪之上流矣。
○六石关在县东六石峰下。其地亦名上团峰,下设上团隘。其相接者曰平石隘,西去平洋坑十里,路通江山、浦城二县。○柘阳寨,在县东南五十五里,有巡司。《志》云:司南去平洋坑六里,筑寨以守平洋之险,最为要害。相近又有六峰隘,北去平洋坑十里;又有乌岩隘,在平洋坑东北十五里,西北至翁村隘十五里,俱接江山县境。《志》云:县东有杉溪寨,在杉溪西岸,旧置巡司,今革。
ψ山隘在县西南ψ山之阳。西北五里接上饶县之高洲寨,西四十里由锄狗洋达封禁山,最为要害。又军潭隘,在ψ山隘南三十里,又南至浦城县界塘峰洞十五里。相近有港头隘,又南有石溪隘,又东为靖安隘。《志》云:靖安隘南至浦城塘峰洞及盘亭关,不过数里而近。明初置隘,以防塘峰洞之盗。又上木隘,亦近塘峰洞,南至盘亭关,北至平洋坑,皆十五里。去六峰隘十里,应援相接。○灵鹫隘,在县东南灵鹫山下,东通江山县之青湖镇,北达玉山县。又有二屯堡,在平洋山西南。旧皆为守御处,明嘉靖以后渐废。
乾封驿在县南。《志》云:永丰路通闽川,越客担荷者至,因设驿于此,今废。○大南桥,在县北三十里,北出玉山县之通道也。又通济桥,在城西,为四方往来之孔道。明隆庆六年创筑石桥,后修圮不一。
兴安县府西北八十五里。北至饶州府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弋阳县五十五里。本弋阳县之横峰镇。明初,置鸦岩寨巡司,戍守其地。正德十三年,窑民弗靖,巡抚孙燧请铨除通判一员,名曰镇宁公署。嘉靖三十九年,始置县,割弋阳十三都、上饶十都共成之。其地两山环匝,周围十余里,居民以陶冶为业。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五十里。
○横峰山在县治北。县之镇山也。诸山环匝,周三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居民取土为陶冶。旧有横镇,因山以名。又有香山,亦陟险,旧设香山寨于此。明正德中,抚臣孙燧以横峰、香山诸寨地险人悍,请设通判驻其地,兼督六县,是也。
方胜山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冠于群山,亦名方胜峰。又永胜峰,在县西三十里,竹木森蔚,秀拔不伦。《志》云:县北二里有岑□岩,嵌奇空洞,胜致不一。又石梁岩,在县西北十里,岩内外两层,中有石梁,高不可渡。
烤亭山县南三十五里。山色赤,四围峭峻,形如刀削,高闭岭日。望江岭县西五十里。有岩山,平崖绝壁,<谷牙>然空空,可容千人。又黄山,在县西北五十余里,色如铁,上有岩,可容数百人。《志》云:县西北数十里有重山,以重峦叠而名。宋谢文{艹而}公筑室读书其下,因自号叠山。
○宋溪在县南。源出灵山,西流入上饶江。旧《志》:溪东去府城八十里。又弋溪,在县西,亦自灵山流经县界,入弋阳县。
岑港县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下流通徽、饶诸境。《志》云:邑多溪涧,且倚横峰山横亘县北,津梁切焉。黄岩港,县东十里,亦溪涧,诸水汇流处也。缘港筑坝,潴水溉田,民受其利。
○汾水岭关县东北九十里。北走徽、婺之间道也。又坑口隘,在县东南,与上饶县接界,为扼要处。《志》云:县有崇山寨,亦为往来要路。而丫岩塞在县东五里,明正德以前设巡司于此。又龙泽桥、篁村两处,近时设险处也。
附见:
广信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初建。又铅山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年建,俱直隶都司。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
◎江西四
◇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西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属临川郡郡治临汝县。晋、宋以后因之齐移郡治南城,梁复旧。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仍属抚州。宋开宝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建昌军。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时宋龙凤七年,建昌归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云: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为建昌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谓江东西之唇齿。山川环结,形势峻险,号为东南上游。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县附郭。汉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太康初,曰新南城县。大兴中,复旧。宋仍属临川郡。齐为郡治。梁、陈皆属临川郡。隋属抚州。唐因之。南唐末,为建武军治。宋初改建昌军。《志》云:宋平南唐,南城县仍属抚州。淳化二年,始隶建昌军。误。今编户二百七十四里。
○建武军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筑。《郡志》云:旧城,唐乾符中筑,周十里有奇,后废。宋开宝中,南唐置军,命李崇赡置制军事,增筑制院城,周不及一里。宋元丰中,因邵武寇乱,改营新城,周九里有奇。明初,陈友谅将王溥以城归附,因旧城营筑。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后,屡经缮治,皆如旧城之制,周不及十里。有门四,东武胜、南通会、西仪凤、北朝京,城东滨江为险云。
○凤凰山府北二里。郡之主山也。山麓有凤山堡。宋开庆元年,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三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四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黄家山。其相连而西南者曰郭家、陈家二山。登其巅,俯临雉堞,远眺江山之胜。○红屏山,在府西五里。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东十里,高五里,连枝叠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里。高百丈,周百五十里。《胜览》云:山高九里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里,峰峦涧谷,幽胜不一。其得名者曰万寿仙、羊葛仙、秦人、逍遥等峰。东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带麻源三谷,诚神仙窟宅也。《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以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从姑山,在府东南五里,以山次于麻姑而名。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对峙如门,名铁关。又数十级乃至山顶,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泽岩。
剑山府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稍东曰大旭山,以山势高耸,日出先见而名。又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山腹有龙潭,俗呼为海眼。○东界山,在府东二十里。宋元八年冬,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与抚州临川县分界,山路险峻,为备御之处。《志》云:府东北五十里有太平山,以山势宽平而名。又有白马山,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上为出云峰,绝顶有龙潭。又铜斗峰,与白马山相峙。
望州岭府东二十里。岭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间。又东三十里为五藏岩,石势层叠,岩前溪流萦带。其侧一石山如,高逾数百仞,顶有田数十亩,极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五岩连属,深广各数十丈。○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叠,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落硝石府东南六十五里。硝,本作消,亦作峭。飞猿水自新城县来,流经其下,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是也。乐史云:落峭石,去飞猿馆百十有五里。《舆程记》:自峭石至五福镇六十里,又二十里为飞猿,又十里为福建光泽县之杉关。
○于江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出广昌县南血木岭,流六十里为于水。于,日初出也。江清且洁,故曰于。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山勋溪,又七十里至广昌县前,又三十里入南丰县界。东北流百余里,至府城东南,会新城县飞猿诸水。又东北流,折而西二百余里,入抚州境,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志》云:城东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葱,虽春水涨而洲不没。郡城东面临江,往往叠石为堤,以备侵啮。
龟湖府东五里。一名乔湖。又有金龟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寻。中有一石,宛然如龟。又有蛟湖,在府东五十五里。宋时有蛟蜃斗于水上。又东三十里有龙湖,皆山溪汇流处也。○蛤湖,在府西三十里,有石氵祭百丈,飞瀑淙下入湖,中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鉴处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卜丰歉。又有鲤湖,在府南四十里,俗传尝有双鲤出游。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亦谓之三湖。《志》云: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溉高枧庄官田,因改今名。
磁龟溪府南七十里。有磁石如龟伏溪中,溪流厄塞于岩窦间,冲啮怒号,袤四里,注而为瀑,有声如雷。凡十五六里而山开水平,又十里乃达于于江。《志》云:磁龟溪,去鱼山里许,游览绝胜处也。○龙溪,在府南八十里。《志》云:源出高陂,流入石门,通汝川。汝川,即于水矣。一云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似误。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于江。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发源府西岳口,东北流入于水。岳口,盖左右岳之口也,在府西四十里,陵麓崎处曰岳。
○杉关府东南百五十里。江、闽之通道,战守之巨防也。详见福建重险杉关。○蓝田镇,在府东八十里,有巡司。又土城镇,在府南三十五里。唐乾符末,危全讽起兵筑城于此,环数里,全讽败,城废。今犹谓之城上。《闻见录》:府西北七十里有长兴隘,相近又有安坡寨,为路出抚州之径道。
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γ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于江驿在府城东。宋康定二年,于城南作新亭,谓之集宾亭,俗谓之于江馆,后改为驿,移于城东。一云:城东于水上旧有于江亭,南唐所置也,驿因以名。又于江递运所,亦在城东。明初置。府南八十里又有东平社。宋绍兴中,乡民吴伸与弟伦,发私谷四千斛,应诏建义仓贮之,遗址尚存。○太平桥,在府城东于江上。宋嘉五年建,名万寿桥,横江为垒,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长百余丈。嘉定十三年毁,寻复建。德二年毁。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明年,工毕,改曰太平桥。明成化七年圮,寻复修建。
南丰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置南丰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并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仍置南丰县,属抚州。宋属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南丰州,直隶行省。明初复为县,又改今属。编户百十五里。
○南丰废城县东三里。本嘉禾驿。《沿革志》: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其地在今广昌县东十五里,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间,县再经废置,益移而东,仍于城西置嘉禾驿。开元七年,抚州刺史卢元敏言:废南丰县田地丰饶,川谷重深,时多剽劫,请仍置县。从之。继而县令游茂洪徙县治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县无城,明正德五年,始环以土垣。九年,改营为城。嘉靖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五里有奇。
○军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九里有奇,接抚州府宜黄县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飞瀑,一泻千尺,岩石洞壑,皆称奇胜。上多产斑竹,苍翠插天,财阜利及比壤。自衡、庐而下,此山为第一。曾子开云:山,南丰之望也。县固多大山,而兹杰出见于百里之外,其势险气秀,若蹲虎兕而翔鸾凤。旧传吴芮攻南越,驻军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当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县西南百里。根盘百余里,高十余里,与广昌县接界。《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华盖山,其山耸峙,亭亭如华盖,一名金盖山。又石龙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形如游龙,缭绕数百丈。○百丈岭,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可百丈,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石门,内容百余人,巨石为门,里人尝避寇于此。又县西九十里有梯云洞,石磴百余级,方至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