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2 页/共 479 页
○于水在县西南。自广昌县曲折流至县西门外,故西门有迎于之名。又东北直下,与新城水合,为郡大江。宋元六年,张商英为江西转运使,疏凿于水,以通运道。然水势荡沙,不时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冬止容竹筏而已。县境即所凿处也。○沧浪港,在县东二十里。自新城县流入界,会于于水。县东六十里又有彭武溪,县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北五里有双港,下流皆注于于水。
万岁湖城东一里。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于于江。又天井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鉴。又有西湖,在县西四十里,其下流皆注于于水。○南台潭,在县南于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又擂鼓潭,在县南七十里,两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声震如鼓,因名。
○龙池镇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明万历四年,移司于百丈岭。又黄源镇,在县南八十里。《志》云:镇南去建宁县九十里,旧有巡司。一云县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镇,接广昌县界。宋置太平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镇安寨,在县东。又有猛虎寨,在县东五十里。俱宋所置寨,为戍守处。元皆改为翼,隶建昌万户府。至正中废。
新城县府东南百十里。东至福建光泽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宋南城县之黎滩镇。绍兴八年,析镇置新城县,属建昌军。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营土垣。九年,以砖石。十四年,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后,累经修葺,周五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永城废县县北三里。三国吴析南城县置永城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抚州。七年废。今其地犹有城头之名。○东兴废县,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国吴析南城置东兴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陈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东兴为寇,时宣城太守钱肃镇东兴,以城降迪,迪势遂炽。隋开皇九年,县废。唐武德五年,复置。七年,又废。今东兴乡之石门里,故址在焉。土人谓之城口。
○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仞,周六十里。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其顶。有井,昔时深不可测,今渐堙。县治东又有东山,城跨其上。○东岩山,在县东四十一里。岩列巨嶂,五峰联络,亦谓之岩岭。有径道通光泽。《志》云:山之阴,崖谷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里,旧为奸宄窟穴。宋绍圣五年,邑尉邹天锡辟除氛翳,民谓之邹公新路。又大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峻盘郁,山顶平旷,遇冬寒甚。
福山县南四十里。邑之镇山也。高数十仞,广十余里,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县南二十二里曰会仙山,亦曰会仙岩,高入云霄,并岩群峰矗立,俨如笔架。○秀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层峦叠壁,高插霄汉,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鸡、小鸡二峰,地名西城,两峰并立,尖芒攒矗,如鸡冠然,与南丰县分界。
栖灵山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县西北四十里之圣山,与此相接。《志》云:圣山相近有月明氵祭,高百余仞,阔一里,旷洁无草木氛翳,月出则先见,因名。○廪山,在县东北十里,耸立平冈中,圆峻如高廪,俗呼为点山。
东兴岭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岭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数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时,土人避乱,置栅山顶,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则平冈,谓之九里原。胡氏曰:东兴岭路通晋安。陈天嘉四年,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寻又越东兴岭为寇。诏章昭达讨之,迪败走,昭达遂度岭趋建安,讨陈宝应。盖自江右入闽,东兴道为坦易也。○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志》云:县北三里有石峡岭,积石岩,两崖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处也。又县西百里有招军岭,元乱,土人常避兵于此。
杉岭县东七十里,与福建光泽县接界。两山壁立,耸峭夹道,杉关置于此,为境口咽喉。又有杉岭驿,旧在岭东,后废。今详见光泽县。○飞猿岭,在县东六十里,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硝石。《舆程记》:飞猿东去杉关十里,西北去硝石八十里。宋绍兴中置飞鸢驿。咸淳间,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又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
羊头峰县西南八十里。接建宁县界。相近者曰鸟孤峰,尖耸如壁,巍然出于众山之表。又昂头峰,在县西南五十余里招军岭下,路通建宁县。○螺旋峰,在县东六十里,地名渥口,层峦叠嶂,盘延耸秀。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金竹峰,高插云汉,泉石回环。又东北十里曰白云峰,盘礴峭拔,高数百仞。
天堂岩县东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缘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兵乱时,居民常避于此。又东山嶂,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壁立,顶平广,可容百人。元末寇乱,民亦多避兵于此。一名鹅薮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滩水。出县东南四十里红水岭,流经天堂岩而西北出,与群山水会,共四十里,至孔家渡,即南津双港也。双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峡岭而西北经硝石,回旋凡百四十里,至郡城下而合于水。旧《志》黎川出福山岩涧中,似误。○飞猿水,在县东飞猿岭下,亦曰飞猿港。合杉岭以西诸山溪水流经此,又西合众流过县北,入南城县界,过蓝田镇,至硝石,合于黎川。又龙安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会仙岩,西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安镇,又折而北,至县北三十里之港口,达于黎水。《志》以黎川为中川,飞猿为东川,龙安为西川,亦谓之三川水。
七星涧水出县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与西溪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龙潭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高百丈,上有石氵祭,壁道险绝,下为九潭,小大深浅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诸山水,亦至城南,汇于黎水。《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溪,源出东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汇于黎川。○溪,在县东五十里,引而西,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至五福镇,四面群川,并汇于此,注为飞猿水。又龙池溪水,在县西百里,出山泽中,从高而下,历峡涧间,潴而为潭,曲折流,经县西南五十里,与桃溪诸水合,又东北五里,合龙安溪。又西城溪,在县西七十里,合县西境群川,东注龙安水。
○杉关在杉岭上。见前。《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德胜关,在马嘴岭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广贼由闽自泰宁来犯,败官兵于德胜关。三十九年,邑令汤建衡筑关为备。四十年,贼复来犯,攻县城,不能陷,由德胜关遁还闽。论者谓关在岭要,形险未得,且关前有溪,溪外为岐径,非要隘之所也。《关隘考》:德胜关,本名头岭隘,后改置关。
同安镇县西南五十五里。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为巡司。明初因之。《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徙置于县西六十里之樟村。又极高巡司,在县东南极高岭下。《志》云:司旧为石陂寨,在极高岭东一二里,宋置,地名长义堡,为七闽盐盗所出没。熙宁中,置寨设兵。十年,改为巡司。绍兴初,土兵叛,尽燔营舍,乃迁于县北七里妙智寺。七年,迁长义溪西。九年,迁溪东。元至正末,又迁极高岭下,改名极高巡司。明初因之,寻迁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口村,仍曰极高巡司。后又改戍于德胜关。○五福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为江闽往来必经之道,置公馆于此。商贾交会,民物辏集,屹为大镇。又龙安镇,在县西三十里,本名上龙镇,后曰龙安。有公馆,并置铺舍于此,道出南丰县。又楮俨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俨,亦作广,相传五代时置官庄于此。
高寨县东南三十里。唐末,危全讽起兵,尝屯据于此,今堙。又石城寨,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末黎汾聚兵处。又冯家寨,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山,高数百仞,相传唐末有冯团将率民作寨,保捍乡里。又东三十里有石门寨,相传五代时土人黄吉盗据其地。《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张家营,五代时,有营将张姓者捍御于此。其南为卓望岭,路出邵武。又东村营,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州将彭左藏置营于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归奴洲。今圮于水。
弋阳隘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志》云:县西南有黄家岭、丘家岭、竹鸡岭、茱岭、李岭等隘,接建宁县界。东南有杨梅岭、盐隘岭、头岭、桃树岭等隘,接泰宁县界。县东又有极高岭、羊岭等隘,接邵武县界。又东北有小岩岭、风扫岭等隘,接光泽县界。一云:风扫岭,亦名风窝。明嘉靖四十年,贼由光泽犯境,官兵逆战于此,不能胜,走还邑城,贼进营黄竹街,街盖在城南五里。○凤池驿,在县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废。又黎滩驿,在县治东,宋绍兴十二年建,元废。
广昌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南丰县百里,东南至福建宁化县百九十里,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百五十里,西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百二十里。本南丰县之南境。宋绍兴八年,析置广昌县,仍属建昌军。旧有土城,宋端平中创筑。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筑。嘉靖以后修葺,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东华山县南五里。山巅高耸,俯视群峰。县东二十里为中华山,亭亭孤峙。又有西华山,在县治西一里,三山之脉,皆相连接。又南华山在县南三十里,北华山在县北五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金华山,亦秀耸。○潘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下有岩,广百步,林木稠茂,人迹罕至。
金嶂山县西北四十里。高出云表,形若屏障,县治之镇也。东北接南城县界。○望军山,在县东六十里,突兀万仞,以俯视南丰之军山而名。又盘峰山,《通志》:在县东北天授乡,山形若盘,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鸟道,侧足可上,容万余人。元季兵乱,居民多避寇于此。又翔凤山,在县南五十里,环抱耸秀,九峰相连,形若翔凤。
军营岭县北一里。相传吴芮征南越时,遣将梅营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岭独高。稍西有山,童然无草木,势若屯云,色如积铁,名乌石。虽天朗气清,氵翁郁不改。《志》云:县东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及旦视之,屹然一山,高数丈余,因名曰天堆。○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又车竿岭,在县东,又东去福建建宁县百二十里,旧有巡司。
血木岭县南百二十里。于水发源处也。又修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宁都县界。旧《志》: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与赣州虔化县分界,盖即修岭矣。王象之云:广昌上流,梅岭之水出焉。○牙梳嶂,在县南十里。嶂有三穴,大风常自中出,当寒则暖,当暑则凉。又县东北十里有黄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里曰圣栖岩,亦曰静栖岩,皆幽胜。《志》云:县城西北有龙岗,山势陡峻,城凭其上。城东北浚濠有金钟岗,高旷可俯瞰城内,皆守御要地。
○于水在县南。自血木岭北出,近城南,有黄龙冈当其冲,曲折而东北出,流二百八十里至南丰县,又曲折而北,达于府城之东南。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学溪,在县城西南。自金嶂山发源,流至城北,分为二溪,一经城中,一绕城外,合流于县西南佛流口而与于水会,以萦绕邑学而名。《志》云:溪旧从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备兵使者胡世宁始导流为二。
○修岭镇在县西六十里。俗谓之秀岭,有巡司。宋绍兴十年置。明因之。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白水镇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县东南百里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统四年革。
东坑寨县南五里。四围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于此。又白水寨,亦在县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镇,因名。又秩巴寨,在县东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闽。宋末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万安寨,东三十里有花石寨,东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三十里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县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与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处。
泸溪县府东北百六十里。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至抚州府金溪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百里,南至福建光泽县九十里。本南城县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为泸溪巡司。万历六年,析置泸溪县。九年,筑城,并浚城濠,县门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里。
○石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广,上有巨石,尖锐如笋,直插霄汉。《志》云:县东一里有金竹山,南一里有石马山,西一里有鱼山,北半里有古寨山,一里有平步、登高诸山,皆错峙城垣间。○南华山,在县东八里。县东南二十里曰五凤山,南十里曰莲花山,东北十五曰笔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龙峰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参差盘互。又鹅峰,在县北八里。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余人结寨于此,官兵讨平之。县东北十五里有双螺峰,县东十八里为逍遥楼峰,并峙者曰鼓楼峰,皆以高峻层叠而名。○出云峰,在县西,壁立千仞,为西境之望,又双蛾峰,在县西北,与金溪县接界。
○泸溪在县东。发源福建崇安县之黄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县,下流合于汝水。又县境有枧溪、龙溪、税溪、曲涧、椒涧诸水,皆汇于泸溪。○南港,在县南。县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县界发源,流会诸山泽之水而合于泸溪。
○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公馆,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
附见:
建昌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明洪武初建,直隶都司。
◇抚州府东北至饶州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西至临江府三百里,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置临川郡治临汝,即今治。晋以后因之萧齐移郡治南城县,梁复治临汝。梁末,尝增置宁州领临川等郡,以授周敷。陈废。隋平陈,改置抚州。大业初,又改为临川郡。唐复为抚州。天宝初,亦曰临川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吴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将周本败危,全讽克抚州。龙德初,杨吴升州为昭武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为抚州亦曰临川郡。元为抚州路。明初曰抚州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抚州,明年改路为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闽越之疆。其在南昌,则肘腋要地也。东南有事,郡亦必争之所矣。
临川县附郭。汉南城县地。后汉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为临川郡治。晋、宋因之。齐属临川郡。梁、陈仍为郡治。隋改县曰临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临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冈,即六朝时故郡城也。萧梁末,临川民周续起兵据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据故郡。王琳遣军攻周迪于工塘,屯于临川故郡北,并以胁敷,为敷等所败。隋开皇中,为抚州治。《志》云: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里。唐宝应中,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自赤冈移治于连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讽始于羊角山筑子城,周围一里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筑罗城,长十五里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凑罗城是也。子城周为门三,东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云,辐辏,自昔称三市。考刘宋荀伯子《临川记》郡有五峰三市,盖亦仍旧制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长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广则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补筑罗城。绍兴中,太守张重修,废四门,存九门,并修子城,仍建三门。绍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罗城。景定间,郡守家坤翁复营筑。既而子城渐废,止沿羊角山四周缭土垣以卫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罗城毁。至正中,尝葺西门城。二十一年,郡归于明。明年,平章吴宏改筑城垒,削去西南六里,仅存九里三十步,易为四门。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冈一带,逶迤若游龙者,皆旧城遗址也。宣德以后,累经补葺。弘治中,复议营筑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屡缮治,延袤皆仍明初之制。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萧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仍属临川郡。定川,即临水别名也。陈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临川为寇,周敷自豫章进击,至定川,迪诱杀之,即此。隋省入临川县。《志》云: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丰城,在府西南五十里。三国吴析临汝县置西平县,属临川郡。晋太康元年,改曰西丰。宋因之,仍属临川郡。齐、梁仍旧。隋省。《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今为耕种场,未详所始。
工塘城府东南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据工塘。梁以迪为临川内史,既而陈霸先篡立,新吴洞主余孝顷附于王琳,说琳先定迪等。琳从之。孝顷帅军军于工塘之北,连八营以逼周迪,寻为迪所败。城盖迪所筑,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时山多冉木,因名。《抚州志》:城中有五峰,谓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天庆岭也。青云岭,在治南二里,为五峰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稍东北为逍遥峰。盐步岭即香楠之东峰也,旧为卸盐场,因名。萧家岭,亦作桐林岭,俗又谓之古城岭,在城南隅。天庆岭,在治东,为第五峰。宋有天庆观,因名。峰之南为县治,伏而西昂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笋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台山,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志》云:色赭者曰金石台,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台,谚谓之狮子石。又城北有狮台,俯瞰大江,与五虎台相望,俗名张家石。
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梁安石峡,南接建昌府南城县界,因名。○绣球山,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楼抚山,亦高广。
龙会山府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其并峙而错者曰万岁岭。宋隆佑太后经此,指问此山,舆人权以万岁对,因名。○铜山,在府西四十六里,旧出铜,因名。唐天宝六载,改为峨峰山,或谓之铜陵。逾岭而北,两山开阔,诸峰环抱如城。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泉石奇胜。○笔架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卓立如架,与诸峰连亘环抱,俗谓之金鸡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里,相传以洪水时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中,改曰尧山。
◇樟原岭府西四十里。石路高峻,东通闽浙,西达两广。元泰定间,丰城人陆祥叔者,佣工凿平险仄,遂成坦道。侧有双黄井。又石狮岭,在府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蹲踞。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路多崎岖。明成化中,里人袁大用尝购石砌,遂为通衢。《闻见录》:由府城至建昌有两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岭。徐岭,盖狮岭之讹矣。○小门岭,在府北六十里,与进贤县接界。岭南五里有金峰,亦高耸,形如金字,亦跨进贤县境,为往来通道。
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含<谷牙>,溪流汹涌,其间曾不容ザ。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于水由建昌来,曲折二百里,至峡始入临川境,为汝水。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
○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于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寰宇记》:汝水从石门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里,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处,谓之江口。陈初,王琳将樊猛等与余孝顷攻周迪于工塘,周敷自临川故城救之,断江口,分兵攻余孝顷别城,拔之。或曰:江口,即临水合汝水之口云。○临水,在府西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东北流,合远近诸山水而入临川界。又东合群川水,至西津,与汝水合。《寰宇记》:临水,本名定水。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连樊水府西五里。源出宜黄县东北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于水。《志》云:连樊水出长冈,历府南十五里仙灵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诸水独重,昔尝取以充漏。荀伯子《记》:连樊溪有甘渚,自连樊山流至吴家渡,注汝水,凡四十里也。又梦港水,在府南四十里,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东四十里佛迹岭也,西流注于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里,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浅则舟不能移,俗呼为小河。《志》云:由小河至王家洲,入三江口,过接陂,可径抵会城,此水涨时间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东南。汝水受上流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缓而江广,氵亭潴如湖,曰瑶湖。自瑶湖北至孔家渡,地平衍,土疏恶。唐天宝中,决啮旁岸,支港横溢,田畴荡废。上元中,守臣建华陂,以遏支流。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名土塍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又筑,名泠泉陂。咸通中,李渤增筑,名千金陂。军ヘ柏虔冉《记》云:陂横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余丈,接汝江,江水小长,则戏陂之水丈余而入于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桥北,沿流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顷有余。自是为利益广,东西乡田灌溉各数千顷,后渐废。宋绍兴中,郡民王姓者复修之。嘉熙中,太守赵师若阝又修之。淳中,太守叶梦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乱相寻,陂遂大决,支流日横。明弘治中,尝议修复,不果。嘉靖中,旋议旋革。二十六年后始兴,方成而随决。议者谓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万历以来,亦尝议增修,未有成效。《志》云:文昌桥,在城东汝水傍,千金陂从东南趋城下,乃抱城而东,过文昌桥,复绕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里,亦曰南湖,延广数百亩。城三面环河,惟西南为山麓,浚湖于此,受东南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潴。宋天圣中,郡守朱正辞表为放生池,置斗门,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堑殖利,遂为污莱,寻修复之。今又湮废。
虎头洲府北三十里。东接龙步湾,西望宜黄水。《志》云:汝水,旧自郡城西北合诸川水,由金玉台出乌鸦石,折而北,过虎头洲,至高洲港,受党溪、樟原以西槠山以南之水,至金鸡城,受金溪东乡西注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经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坏,汝水北下孔家渡,入进贤县界,西南下黄塘桥白水渡,入吉安府永丰县界,而临水则自乌鸦石流合汝水云。黄塘桥,在府城西北,即连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里,曾氏所居,环群山而汇众水,灌溉甚广。
○航步镇府西南五十里。洪武四年置税课局于此。又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