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9 页/共 479 页
○棠阴镇府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北百九十里,有石门巡司。皆明初置。《志》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又有永平监,在府城东,唐所置铸钱处也。宋亦为永平监,元废。今为永平关。○芝山驿,在府城西南。元置。明因之。相近有鄱阳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柴栅河泊所,亦在府城西南。明洪武初,自府东柴栅改置于此。又新义站,在府北。又北有鲁城站,接江南建德县之石门站,为北出之径道。
大阳埠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又府东北四十里有程家渡,又东十里为顾园渡,亦自府出浮梁县之道。○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明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又二十里为团砖,又二十里为棠阴巡司,接南康府都昌县界。又表岸口,在府西南三十里,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盖自府城西出鄱阳湖之口也。
余干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万年县六十里,东南至安仁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浮梁县二百六十里。春秋时为越之西界,所谓干越也。汉为余汗县,属豫章郡。汗,音干。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因之。刘宋改汗为干。齐、梁仍旧。隋平陈,县属饶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干州。明初,复为县。旧有城,唐元和中筑,寻废。明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隆庆初,增修。万历八年,又复葺治,城周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里。
○玉亭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析余干县地置,属饶州。七年,省入长城县。八年,复省长城入余干。又白云城,在县治西,相传隋末林士弘所筑。
○余干山在县治东。两峰回曲相向,状如羊角,本名羊角山。一名双覆峰,一名冠山。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县治西一里又有藏山,悬崖峭壁,上有梅岩。○冕山,在城东五里,与冠山相对。相传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敌至,市民避此山得免,因名免山。后以邑有冠山,改今名。又玉马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志》云:山自抚州南城县过入临川县,凡历三邑,乃分一支入县境。又石虹山,在县北十里,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
康郎山县西北八十里,滨鄱阳湖,湖之南涯也。相传有康姓者居此,因名。一名枕浪山,谓能与风涛抗也。讹曰康郎。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友谅解围,东出鄱阳迎战,相持于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湖北之鞋山,明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今忠臣庙在其上,盖祀与友谅战时死事诸臣云。《舆程记》:山在湖中,为风帆之表帜。东至袁岸口三十里,道出饶州。东南至瑞虹八十里,道出安仁及抚州、南昌。西至团鱼洲二十里,道出南昌。东北至饶河口五十里,道出都昌、饶州。北至都昌六十里,道出南康、九江云。又洪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因名。
武陵山县东北三十里。陵,亦作林。《汉书·东越传》:余善使吞汉将军出武林、白沙以御汉,即此武陵也。元末兵乱,邑人吴宏立营于此,曰武陵营。山下有溪,为武陵塘,亦曰武塘,俗名后溪。又万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味甘。又黄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灵泉异木,俗谓之小庐山。○李梅峰,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周三十余里,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峻、梅用者,读书其上,因名。又石螺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峰有石室,中如螺。又万斛峰,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去万春山五里,接万年县界,高耸突出。斛,或作鹄。
○康郎湖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之南涯,因康郎山名。又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湖中流与南昌县分界。后汉时邑人张逸封族亭侯,湖因以名。一云湖在县西四十里。又担石湖,在县西北。《通典》: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中流与南昌分界。
龙窟河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邑志》:县境之水自锦江经县南四十里之霞山,又西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流,其一支西北出亻布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虹。又一支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渡,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入珠湖,皆汇于鄱湖。
余水在县治南。亦名市湖。中有越水、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志》云:水会县之西南诸溪余水而名。以三道而入,亦曰三余水。或云吴楚越之余水,故名三余。《寰宇记》:干越渡去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亦余水之支也。水口即担石湖。○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
○康山镇在县西康郎山上,有巡司。又八涧巡司,在县东北七十里。俱明初置,隆庆中废。又黄丘埠巡司,在县东南五十里,元置,明初废。隆庆中,废康山巡司,因改复黄埠司为戍守处。○龙津驿,在县南十五里龙窟河滨,元置,明初因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瑞虹镇,当鄱阳湖滨,为湖南往来之要会。又西六十里即赵家圩,路达南昌之通道。
干越亭在县东南三十步羊角山前,屹然孤峙。唐初,令张彦俊建。兴元中,李德裕重修。按《史记·货殖传》:譬犹戎狄干越之不相入。韦昭注:干越,越之别名。汉曰余汗县,淮南王安曰: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汗界中。是也。古谓越之余地。宋《类苑》: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景也。又县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与干越亭对峙。
乐平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婺源县百九十里,东南至德兴县百十里,北至浮梁县百二十里。汉余汗县地。后汉建安中,孙氏析置乐安县,仍属豫章郡。寻以山越乱,使程普讨乐安,平之。孙休永安中,改属鄱阳郡。晋因之。宋、齐仍旧。陈天嘉元年省。唐武德四年,改置乐平县,属饶州。九年省,寻复置。宋仍属饶州。元元贞初,升为乐平州。明初,复降为县。今编户二百七十三里。
○乐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德兴县东百五十里,相传后汉灵帝时所置县。误也。盖建安中孙权所置。唐改置乐平县。《元和志》: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故曰乐平。《郡志》云:唐中和间,县始自旧城迁今治,无城,有四门。宋末立排栅为城,元末毁。明正德五年,因旧址增修,以御寇。十一年,重葺。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城周三里有奇。
彭绮城在县治东。三国吴黄武中,鄱人彭绮所筑。又《名胜志》:县之桐山乡有长乐城,唐开元中置乐平县于此。今名长乐水口。
○康山县北五里。一名东山,县之主山也。又乐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石如墨,旧名石墨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乳泉山,有石如砚,本名石砚岭。其西麓出乳泉,亦天宝六载改今名。○炼铜山,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
石城山县东南六十里。一径萦纡而入,行十余里,皆怪石萦结。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又有洞曰会仙洞。又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势崇高。唐末乡人结军拒寇于此,因名。《志》云:县有鹧鸪山、石潭山及军山,皆黄巢犯境时屯军处。○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连亘万年及广信之贵溪县界,多幽险,旧尝设官镇守。《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凤游山,山势磅礴,为徽、饶间巨镇。旧名浚源,唐时改今名。县东六十里又有芙蓉山,以高耸秀丽而名。
洪岩县东北九十里。高耸百余丈,盘亘四十余里,中有天井、桐木、风岩、泠水等数岩,惟洪岩最著。山腰有石室,南北相通,其中云气泉声不绝。山下洪氏居之,又名洪源。
○乐安江在县南。源自江南婺源县,经德兴县会诸水合流入县境。又西会浮梁水入鄱阳县,为鄱江。一云自县西合余干水入鄱阳湖,似误。《寰宇记》:乐安江源出县东北扶余岭。又有明溪、银溪、石湖溪,并流注之而为大川云。
龙停湖在县西南。四时不竭,下流入乐安江。○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唐初有金,开元后废。又西五里至水口,亦出金。《郡国志》:鄱阳之土出金,披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山中亦出银苗云。
○仙鹤镇县南六十里。有仙鹤山,接万年县界,旧置巡司。明正德中,移于万年县之菏溪。○毛桥,在县东十里。又三十里为湾头,又三十里为黄沙,又九十里即江南婺源县。又界田桥,在县东,出德兴县之道也。
浮梁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五里,东北至江南休宁县三百里,北至江南祁门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南建德县二百八十里。汉鄱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县,属饶州。八年省。开元四年,复置,曰新昌县。天宝初,改今名,仍属饶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里。
○新平城县东三百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寻废。开元中,改置于昌江口,正东临江,因名新昌。二十四年,移县治于城北昌水之西。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因名浮梁。元和间,又移治于高阜,即今县治。《志》云:昌江之南有废城,亦曰南城。唐末黄巢之乱,县令金日安尝徙百姓居于此,寻复故。旧无城,元至正间,尝筑城浚池,寻复废。明正德三年以后,尝因故址增修。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今城,周四里有奇。
○阳府山县西二十五里。山峭立溪侧,地暖,物皆早成,因名。又西五里曰万户山,奇秀峭拔,与阳府山并峙。《闻见录》:二山南接鄱阳县,北达建德县,为要隘处。○石鼓山,在县北三十里,临溪有石如鼓,因名。《舆程志》:自石鼓山而北三十里曰小儿滩,又二十里为池滩,北出祁门县之道也。又有鞍山,在县西一百里。又西十里即狮子山,西达府城之通道。
九英山县南五十里。唐末邑人宁赓据此以拒黄巢。赓有九子,名皆从山,后人因呼山为九英。○程山,在县东六十里,今名石吴山,有石吴溪水,流合乐安江。陈程灵洗之裔居此,因改今名。《志》云:县东百里有张公山,即鄱江发源处。似误。张公山,即率山也。详见江南休宁县。又王师山,在县东五里,山秀拔。宋朱貔孙居此。后官太子谕德为度宗师,因名。又县治东一里有青峰山,亦圆秀。
五华峰县东八十里。五峰并耸,亦名莲花峰。《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洞灵岩,有洞四:曰庆云、莲花、含虚、张公,皆幽胜。又有水龙岩,在县东四十里,有水潜行地中,而出于岩左,迤南曰凤游岩,有大石室,避乱者常居岩中。○浇岭,在县东六十里,高险可凭,与婺源县分界。又南村岭,在县南五十里,有何家墩,可据为险。
○昌江在县南。源出县东北婺源、休宁两县界山溪中,流经县东八十里,又西合祁门境内诸溪水,绕城东而南,又西经景德镇北而西南流,合乐安江,入鄱阳县境,为鄱江之上游。又鄱源水,在县东。《志》云:源出县东北百四十里之高山下,西流百里而合杨港,又南入于昌江。
倒湖县东北百三十里,与祁门县接界。又东北百十里即祁门县也。湖当往来经行之道。又石牌潭,在县西六十里。《舆程记》:自景德镇西十里为官庄,又二十里为石牌潭,又二十里为宗潭,又三十里为府东境之狮子山,至府城八十里。○猴滩,在县东北。《闻见录》:由景德镇出县北石鼓岭,至猴滩,达祁门县。又小儿滩在县北五十里,又二十里为池滩,又十里为小北港,又四十里至倒湖,皆舟行达祁门县所经也。
浇岭水在县东。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西流经浇岭下,有长山水自乐平县流入焉。又西北流,至景德镇南入昌江。又江力水,出县西北六十里黄连山,至阳府山西入昌江。○苦竹港,源出县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岭,东南流,合北港水,至县东北入昌江。《志》云:北港水出县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岭,东流合桃树岭水,又东合苦竹港,入昌江。
宁家陂在县南。其水北注于昌江,名小坑港。相传梁末所凿,其旁壤地二千亩有奇,环山背水。道东有豪猪岭,其水北注成港,筑陂分水,西凿岭麓,引为石渠,以资灌溉,所谓宁家陂也。岁久堙塞,民苦硗瘠。明正德三年,循故址疏导,始无石田之患。
○景德镇县西南三十里。水土宜陶。宋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景德为名。明初因元旧置税课局。正德初,始置御器厂,于是有官窑民窑之分。《志》云:瓷器出景德者最佳,镇东南湖田市次之,麻仓洞又次之。
桃树镇县西北百二十里。以桃树岭名。有巡司。又黄梅寨,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岭洞,其地绝险,与徽州府接境,黄巢之乱,民多避难于此。《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汪村,接江南休宁县界。○鲤鱼桥,在县东南。《闻见录》:鲤鱼桥东接婺源县界。县东又有梨尖岭,亦接婺源界。北有金山殿,接祁门界。
德兴县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浙江开化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浮梁县百五十里。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升为县,属饶州。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十三里。
○银城废县县东百二十里。《志》云:陈置县,属鄱阳郡。《隋志》云:鄱阳县有陈银城县。开皇中,废入鄱阳,即此。又吴阐城,在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尝驰马于此。○乐安废县,在县东百五十里。《志》云:水路去今乐平县三百二十里,吴置,陈废。或云:唐初于故银城置乐安县,后因歙寇陈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乃移于乐安水口云。
○银山县东三里。《元和志》:乐平县东百四十里有银山,每岁出银十万两,收税七千两,亦名银峰山。宋程迥《厅事记》:唐贞观中,权万纪言宣饶银大发,帝斥之,盖谓银峰也。总章初,用邓远议置场榷银,号曰邓公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奏罢之,时元四年也。县四面皆水,取其地产银,惟德乃兴之义,南唐因以名县云。○天门山,在县治西,以山岭崇高而名。
大茅山县东南百里。山最磅礴,千峰万壑,深林邃谷,为县境诸山之冠。又鸣府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势崔嵬,云烟昼晦。○铜山,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煅炼成铜。元至正十二年,中书省臣张理言: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从之。因以理为场官试之,其言不验,于是复废。
○建节水在县西南。源出广信府弋阳县界,西北流入县境,下流入乐平县境,合乐安江。又洎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出高山下,西流入建节水,并为鄱江之上源。○大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徽州府婺源县,至县境会诸溪水,下流入于乐安江。
○白沙镇在县之乐平乡十二都,有巡司。又县境荣禄乡有石港城,元末邑人王溥筑以自固。○金场,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冶金处也。又有银场,在县东六十里,唐冶银处。《志》云:县境六都有朱砂共,共石槎牙,罅间出朱砂,今湮没不可得。
安仁县府南二百十里。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百里,西至抚州府百五十里,西南至抚州府东乡县九十里。汉余汗县地。晋析置晋兴县,属鄱阳郡,寻废。唐武德四年,析置长城县,属饶州。八年,仍省入余干县。宋开宝八年,置安仁场于此。端拱初,升为县,仍属饶州。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姚源寇起,因筑土城,覆以石瓦。嘉靖四十一年以后,屡经营葺。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七里。
○长城废县在县北。唐初,置县治此,寻废。今为长城乡。《通志》:晋永嘉七年,尝改晋兴曰兴安。或曰:德兴县治北有兴安废县,晋永嘉中置。似误。
○华山县西北七里。山最奇秀,类池州之九华山。《志》云:余干县南七十里有华山,盖境相接也。又县西北四十里有紫云山,亦高秀。《志》云:余干县界有白云山,与此亦相接。○积烟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宋末邑人陈{大羊}与蒙古兵战于此,兵败死之。
吴岭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汉吴芮与东越王尝战于此。巅有洗马池。○仙岩,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人不能到,下有溪流。《志》云:仙岩东接贵溪县界,其外又有燕岩、琐岩、白云、盐仓、钓藤、马嘴、杨子、金仙诸岩,相去不过十里云。
○锦江在县南。一名安仁港,一名兴业水。自贵溪县漏石村流经县界,下流经余干县,为龙窟河。港中有崩岩横石,悬水千仞,湍奔浪激,声合风雷,舟楫所历,少有程准,篙工失措,便成齑粉,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溉田几二百余顷。又县南有云锦水,发源福建光泽县,峭壁千仞,绚草成章,故有云锦之称,西北流合于锦江。《志》云:县治前有云锦楼,下瞰锦水,旧设云锦驿于此。
白塔河在县东。源出贵溪龙虎山及抚州金溪县,合流入于锦江。又龙泉水,在县南六十里,渊深莫测,引流入白塔河。○乌石涧,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抚州临川县,下流入白塔河。又有玉石涧,在县治东,上有衣锦桥,流入云锦水。
○白塔镇县东二十都,有巡司。又有紫云驿,在县治西临锦江侧。○团湖坪,在县北。宋末张孝忠与蒙古战于此,力竭死之。又鹅门隘,亦在县北,路通余干、万年二县。又北有石头口,北经苦竹山,自县趋府城之道也。
万年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乐平县八十里,南至安仁县八十里,东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八十里。本鄱阳、余干、乐平三县及贵溪之远鄙。明正德七年,群盗聚乱于此,讨平之,因置今县,筑城,以砖石,周不及二里。编户六十四里。
○万年山在县治北。亦曰万年峰,县以此名。旧《志》:德兴县界有万年岭,宋末广王由此入闽,曾驻跸山下。今县东北去德兴百六十里,盖旧为德兴界也。明正德六年,江西盗起,七年,调两广土兵剿之,前后俘斩万余。姚源洞残贼尚猖獗,复俘斩五千余人,因设县于此。
犁壁山在县南。四围突起,盘旋如壁,一名挂榜山。明正德中,参政吴廷举平姚源贼,驻师于此。又县南有铜冈、罗村、石虹等山。○武山,在县东南,接贵溪县界,盘礴数里,即吴廷举分守武山断贼归路处。又有文山,在县东五十里,接乐平及贵溪县界,旧尝置戍于此。
三界岭在县西。《志》云:岭当余干、乐平、安仁三县之交,因名。明正德中,吴廷举讨姚源贼,置寨于此,以扼冲要。相近又有上茶诸岭。又石牛岭,在县东五十里。又东有马伏诸岭。《志》云:县西北有百丈、梅树诸岭。又有桃岭,正德中,讨姚源贼,亦尝驻营于此。
姚源洞在县东里许。深可十五里,两山并峙,林木蓊蔚,土田肥美,向为盗薮。明正德以后,始为乐土。《志》云:县西北又有何山洞,亦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