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8 页/共 479 页

○桂源镇府北百五十里,接万安县界。有巡司。又磨刀寨巡司,在府东北百里,接兴国县界。俱明初置。又府西六十里有长洛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革。○下窑隘,在府南。《志》云:府南又有文潭隘,俱路出信丰县。又兜坑隘,在府西,路出南康县。府西北又有庙前隘,路出龙泉县,山径险阻。又婆婆隘,亦在府北,路通万安府。东北又有黄土岭隘、屋岭隘,俱道出雩都县。《志》云:府东南有牛岭隘,境内又有背岭隘,俱设兵戍守处。   水西驿在府城西。元为水西站。明洪武初改为驿,五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又攸镇驿,在府北百二十里,元曰攸镇站,明初亦改为驿。《舆程记》:自驿而北,至万安县之皂口驿百里。○黄金税课局,在府西。相近曰大壶税课局,府东又有社富税课局。俱明初置。   古亭在府西。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州将谭全播求救于楚,楚遣兵屯古亭以救之,为淮南将张宣所破,即此。○东桥,在府城东建春门外贡水上,旧名东津渡。宋绍兴中,郡守洪迈始创浮梁,后修废不一。又西桥,在府西西津门外章水上,旧名知政渡。宋熙宁间,郡守刘瑾始造浮梁,后亦屡经修废。明弘治中,建督抚,始立关征,以资军饷。东西两桥,皆掌之官,以时启闭,每年税课,凡三万余金。   雩都县府东百五十里。东至瑞金县二百里,西南至信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宁都县二百里。汉置县,属豫章郡,因雩水为名。后汉因之。三国吴南部都尉治此。晋初为南康郡治所。永和中,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唐属虔州。宋属赣州。今编户十五里。   ○雩都故城在县东四里东溪上。《志》云: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后皆因之。陈永定中,徙治县东南之大昌村。隋复旧治。唐贞观中大水,安抚大使任怀玉移治南康古郡城,即今治也。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闽兵屯雩都以救之,寻引退。旧有土城,宋绍兴十五年以砖石,明年为水所圮,开禧三年补筑。绍定中增修,元毁。至正十三年,因旧址修治,南临大江,三面为隍,功未及竟。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二年增葺,十四年、十八年,皆尝营缮。正德四年,广东程乡贼越城劫掠。八年,增高旧城三之一。十四年、十五年,皆圮于霖雨,旋复修治。嘉靖以后,不时营葺,城周五里有奇。一云汉雩都故城,在今县西北五里。   ○雩山县北三十五里。高耸干霄,盖古望祭之山也。雩水出其下,县因以名。又太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瀑布幽兰,人多游赏,今有太平公馆。相近者又有夜光山,本名峡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高沙宝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峰壁立,势如伯仲。宋时有樵者遇白兔,逐之入地,掘地天许,银矿溢出。《志》云:县东二百六十里有珠玉山,山高峻,尝产珠玉,本名官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白云峰县西四十里。有三洞联络,各容百余人。上曰白云嶂,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溪流贯注其间。五代晋天福八年,南汉循州贼张遇贤作乱,逾岭趋虔州,攻陷诸县,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四出剽掠,南唐兵击灭之。○固石洞,在县东北百里。宋绍兴三年,岳飞讨群盗于虔州,贼彭友悉众至雩都迎战,飞擒之,余党退保固石洞。洞高峻,环水,止一径可入。飞列骑山下,令皆持满。黎明,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扰乱,弃山而下,骑兵就围之,贼窘,乞降。   雩都峡县西北五十里。峡长而险,前临大江,崖壁陡绝,约二十余里,为县之噤喉。《志》云:峡中有米沙洲,长二百余丈,其沙三角,与常砂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又寒信峡,在县东北六十里,崖壁夹峙。每岁峡中先寒,因名。○通岩,在县南十里,山腰前后洞彻,中通人行。   ○雩水在县城南。源出雩山,西南流,入贡水。《志》云:雩水上流,宁都江挟石城水自东北来,会昌江挟安远、瑞金水自东南来,皆绕雩城而西北出峡。又西则兴国江水自西北来,又前二十里则信丰江挟龙南水自西南来,皆与雩水合,径郡城东,会章水。《志》云:上流之滩,其名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鹚、药口、大传、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凡十二滩,大都皆在县境也。   宁都水县北百七十里。自宁都县南流,合群川之水而入雩水。又曲阳水,在县东北百九十七里。其地有曲阳山,水源出焉,南流会境内诸小水,入宁都水。又渡水,出县东北百二十里之龙山,南流会曲阳水。○化龙水,出县西北五十里鸡公山,西南流,入于贡水。   ○平头寨县东北百里,路通闽广,当五峒七径之冲。宋绍兴中,岳飞平固石洞贼,遂于是地建寨,亲率麾下筑之,寨成,立司招收义军捍御。明初设巡司。又青塘寨,在县北百八十里。宋绍兴中,岳飞收峒寇,功成,以其地界三邑之冲,置寨于此。明亦设巡司。又县东北有印山巡司,明初置,嘉靖中废。   下隘在县西北。又有龙潭、峡口、马岭、牛岭等,共五隘。《志》云:县东有佛岭厄,又东有葛坳隘,县东南则有左坑、丰田二隘,皆明洪武中置。弘治九年,又于县东置银坑厄。大约最切者为丰田、左坑、牛岭三处。闽广有事,窥伺必先经此。   信丰县府东南百七十五里。东至会昌县百五十里,南至龙南县二百七十里,西至广东南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安府百五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为南安县地。晋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唐永淳初,又析置南安县,属虔州。天宝初,改今名。旧有土城,宋嘉定三年修筑,后圮。明洪武二十三年重筑,成化元年复增修之,二十三年为广贼所陷,旋复营葺。正德九年,复加营葺。嘉靖十六年,城为水己。十七年、二十三年,修筑崇固。隆庆以后,又尝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有奇。   ○山县西十五里。高耸插天,雄据一邑。山腰有石岩,顶有池,称奇胜。《志》云:县南二里有南山,峭拔屹立,北拱县治,县之案山也。○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县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又犹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   香山县南七十里。盘亘三十里,有九十九峰,小溪十八派,分流山下。又大龙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上有岩洞数十,俗称为仙窟。《志》云:县南四十里有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顶泉澄泓,盛夏不竭。又禾溪山,在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荫田数千顷。其相峙者曰企岭山,顶尖如笋,群山莫并。○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石圆如廪,高千五百余丈。山下有湖,与南康县接界。   铁石岩县西南二十里。巅有二门,中容百人。又有石井,昔人多避寇于此。又西南六十里有黄石洞,泉石深险,人迹不到。○塔石,在县西南二百里,前有石寨二,大可容数百人,小容百人,亦昔时避兵处。   ○桃江在县东。源出龙南县冬桃山,北流曲折,凡五百三十里,经县界,又北入于贡水。县境群川皆汇于此。亦谓之信丰江。《志》云:桃江两岸岩险峻,有滩十六,曰乌漾、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而乌漾尤峻险,舟楫难通,近年始凿云。   绵水县东三十里。其地有绵山,水源出焉。北流至乌口,入于桃江。又巫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巫山,抵樟塘,会龙湖,入桃江。县南又有和溪,出安远县界和口龙湫,亦北流入桃江。○黄田江,在县西南,源出南雄府界,抵黄田务,可通舟楫,又东二百里而入桃江。又城北有北江,源出犹山,流百四十里而入桃江。《志》云:县西南百余里有安息水,出安远县界,流至龙湖口,入桃江。又有小河,亦在县南,有上龙、箬坑二水流合焉,入于桃江。   ○新田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明初置。《虔台说》云:县境东南接安远界,由安远转入长宁,其间黄乡等处,脱有不逞,路必出新田,故巡司之备御为切。而石背堡,又在新田东南,先时盗丘永全据此,其地阻险,民强悍,此又新田之唇齿也。○石口隘,在县东。又有鸦鹊隘,路通会昌、安远二县。县西又有九里、竹篙二隘,路通大庾县及广东之保昌县。又陂头、平冈、杨梅三隘,俱在县南,路通龙南县。   楠木峡隘在县北。路出赣县、南康,有一夫当关之险。又有岖岭厄,亦为道出南康之险径。○镇南堡,在县西南,路出广东始兴县,实为要地。又有南大方隘,在县西南,与保昌接壤。又有九渡水隘,亦接保昌,并两省分界,为保御要区。嘉靖间,邑民凿石开河,遂通舟楫,为行盐捷径,然奸宄逋逃,不可不防其渐也。   兴国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至宁都县二百里,西北至吉安府泰和县百五十二里,东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三百二十里。本赣县之潋江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割赣县、庐陵、泰和三县地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属赣州。旧无城,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后圮。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六年、十八年皆增葺。正德五年,为流贼所破,寻修复。七年、十三年,圮于霖雨。嘉靖十四年,又为江水所圮,皆次第葺治。自后屡经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九里。   ○平固城县北百六十里。三国吴析赣县地置平阳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初,更名平固县,属南康郡。桓玄篡位,封安帝为平固王,是也。宋亦为平固县,齐因之,隋省。《九域志》:赣县有平固镇,县故赣地也。   ○灵山县东十五里。有五峰连络,曰狮象、香炉、钵盂、锡杖,下有玉珠泉。县西十五里又有玉山,高出众山之上。○莲花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宋末文天祥驻兵山下,累石为城,基址犹存。相接者曰石山,亦天祥屯兵处。   覆笥山县北百七十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邑境群山之宗。《真仙通鉴》:山顶有湖,周数里,多灵草药物。又方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分四面,上有仰湖,旱潦如一。旁有岩,俗以为仙灵窟宅。或云:山即方石岭,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败绩处。似误。《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方石,其形如印。亦非也。方石岭,见庐陵县。《疆域考》云:县北百二十里即庐陵县界。   ○潋江在城东北。源出县东北二十里蜈蚣山,西流经县西北蓝陂会水,又西北会黄田水,凡二百六十里,通平固江口,入贡水。一名平川。又水,在县西,流经城东南,至东涧口二百余里与潋水合,又北六十里至平固江口,又八十里入贡水。《志》云:县东二十里有龙下川,源出县东北境之曹溪,西流三十里,合水,入贡江。   长信泷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诸水入县界者,皆汇流于此。狂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以深不可测也。又衣锦泷,亦在县东,以乡名衣锦而名。崖石层起,如人跨马。谚云:龙下三泷,舟楫莫当。盖在龙下川中。相近有狮子滩,以形似名。   ○衣锦寨在县东,有巡司。县北又有回龙寨巡司。俱明初置。又梅窖隘,在县东,亦曰梅窖关,路通宁都、雩都二县。正德中,闽粤流寇犯县,由此突入,最为要害。相近有龙子、刘坑、油洞、塞上、岫口洞诸隘。《虔台说》云:县东南有牛扼岭、竹竿洞、观音岭诸隘,皆峭险,而梅窖尤为保障重地。○方石岭隘,在县北,亦曰方山岭厄。相近有杨梅径隘,又东为壕头、花桥等隘。又槎园冈厄,在县西。相近有南村洞隘及温坡埠头隘。自西而南,又有垓头坪隘、墟下隘、峡田隘及龙沙庙前厄。县南又有荷树皮隘及企岭坳隘。旧俱为戍守处。   空坑在县境。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复梅州,引兵出江西,复会昌县,败元军于雩都,围赣州,分兵复吉、赣诸县。元李恒遣兵援赣,而自将攻天祥于兴国,战于方石岭,天祥军败,至空坑,兵尽溃,妻子及幕僚客将皆被执,唯天祥逸去。○钟步镇,在县北。李恒攻天祥于兴国,天祥遣兵战钟步,不利,即此。   会昌县府东二百里。东南至福建武平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安远县百四十里,东北至瑞金县百六十里。本雩都县之九洲镇,宋太平兴国七年,析置会昌县,属虔州。绍定四年,升县为军。咸淳五年,复旧。元元贞初,升为会昌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城邑考》:县故无城,宋绍兴间创筑。明洪武二十一年增修,正德七年缮葺。嘉靖三十七年,城圮于洪水,旋复营筑。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明山县北隔河二里。邑主山也。寒泉飞瀑,巨石蹲峙,下有五坡石。又县北五里有三门洞,湘洪水所经也。○古方山,在县东十里,高出群山,壮观一邑。《志》云:县治西北有铁山,旧产铁,今否。纡徊清丽,颇称胜概。   四望山县南一百二十里。清秀如画,东通福建武平县界,南抵广东程乡县界。相近为雁门峡。《志》云:峡在羊角江上,两岸皆高山,中立三石,破江水为三道,亦号三门峡,舟行甚险。又有圣姑石,在县南百十里滨江,以形似名。○盘固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以石壁盘旋而名。中有罗汉岩,有池,俗讹为盘古山。其相近者为军门岭,两山对峙如垒,相传昔时屯军处。又有汉仙岩,一名汉溪岩,深广数十丈,奇胜不一。又君山,在县东南百八十五里,与盘固山相接,高秀重叠,有类台榭,一名女娲宫。《纪胜》云:雩都君山北距盘古山五十里。是也。   九仙岩县西北五十里,深广三里许。又县南百里有萧帝岩,一名佛图岩,可容百余人。相传齐武帝赜为赣令时,曾避难于此。○会昌峡,在县西北百里,两山夹江,水流成漩,即湘洪水所经也。又余侯峡,在县北百里江上。又有石门,在县北七十里,临江浒,两石屹立如门。   ○湘洪水县北五里。上流合绵、湘两江,西北入雩都县界。其深莫测,怪石参差,舟行甚艰。○湘水,在县南,源出广东程乡县界,西北过龙石,会绵江。又会君山、盘固、峤墨、斗湾、洛口、上林诸水,为湘洪上源。中有十滩,舟行甚险。又羊角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县,南达程乡县,为县境噤喉。《志》云:羊角水,又湘水上源也。   荣阳水在县东南。上流会东水及上辅水,共流一百九十里,抵广东海阳县界,会韩江入海。   ○湘乡镇县南八十里。宋置,明因之。又承乡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宣德中置。县西旧有河口巡司,嘉靖中革。○羊角水隘,在县南。《志》云:县东之水自武平来者为湘江,自汀州来者为绵江,合流经县之东北,屈曲萦回,三面阻水,独以一面南扼闽广之冲。羊角水正南距广界,联石窟等巢,东面距闽壤,接悬绳等巢,贼欲过江西,必从此入。西则掠南赣,北则扰吉安,实为咽喉要地。嘉靖中,添设官兵以为防守,与长宁营相崎角,足为缓急之备。又有湖界隘、清溪隘,亦俱在县南。又县东南为羊石隘,西南为牛券山隘,东北为分水隘,并为戍守处。又晓村营,在县西,有军戍守。稍东南有长沙营,正德中置,嘉靖中废。   安远县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南至长宁县百三十里,南至定南县百二十里,西北至信丰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里,西南至广东龙川县三百五十里。本雩都县地,萧齐尝析置安远县,属南康郡。永平八年,并入虔化县。梁大同十一年,复置安远县,仍属南康郡。隋废入雩都县。唐贞元四年,复置,属虔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旧无城,明洪武初始筑土垣。成化二十一年增修,弘治四年始以砖。正德十三年雨圮,复经葺治。嘉靖四十年、四十四年、万历五年,俱经营葺。城周二里有奇,今编户四里。   ○欣山县南十五里。高峻插天,盘亘数百里,高五百余丈,凡十有二面,岩池泉石,游者欣然,因名。其水南流,入广东龙川县界。《志》云:欣山相接者又有九龙嶂,上有龙潭。又铁山,在县西七十里,宋有铁场,元废。又顶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双峰耸翠,甲于闽广之交。   打鼓岭县南十余里。岭势嵯峨,上有石鼓。又熊岭,在县东二十里,高逾二百丈。县南三十里又有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莲花岩,在县西二十五里,泉石奇胜。又龙清岩,在县东百二十里,大小穴数十处,岩前清流萦带。   ○安远水在县治西北。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乌田,尾流经此,亦谓之濂江,会紫岭、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西至板石镇,始通舟楫,至会昌县界,合流入贡。○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板石镇县西北七十里,与信丰县新田巡司接界。明宣德十一年设司,当粤寇出没之境,捍御最切。又大墩巡司,在县东,明初置,嘉靖后废。《会典》:万历四年,移司置于长宁县之丹竹楼。○太平堡,在县东。又东有修田坊。又龙安堡,在县东南,堡北有濂江坊。皆县境巡戍处。   宁都县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二十里,东至石城县百里,东南至瑞金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二百八十里。汉赣县地。三国吴析置阳都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改曰宁都,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开皇八年,改县曰虔化。唐仍旧。宋绍兴二十三年,复改县曰宁都。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五里。   ○宁都旧城《通志》:宁都废城有三:一在县南五十里白鹿营,吴时阳都县治也;一在县北阳田营,晋太康中所徙治也;一在县东北三十里,地名徐观,刘宋升明中所徙县治也。今治盖隋大业中所徙。《城邑考》:县有二城:一曰子城,唐太和六年创筑。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增修。宋建炎中为寇所毁,绍兴初重筑,周仅一里有奇。庆元、绍定间,皆尝增修,寻圮。外城始筑于宋绍定六年,嘉熙元年,城始就。元延二年重修,至正六年增葺。明正统十年、成化二年、二十一年,皆经营治。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增修。正德六年、十一年、十三年,皆修城浚濠,称为完固。嘉靖四十年以后,屡经缮治。城周四里有奇。   虔化旧城在县西五里。宋大明五年,以宁都县之虔化屯立虔化县。萧齐因之。隋开皇十八年,并入宁都,仍改宁都为虔化。   陂阳废县在县南。沈约曰:吴立揭阳、陂阳二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寻废陂阳。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故陂阳县,仍改曰陂阳,属南康郡。齐因之。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金精山县西北十五里。群山联络,延袤四十余里,中有黄竹、赤面、三岘、冠石诸寨,自昔避兵处也。《志》云:山有石室,两面悬崖百余丈,圆如鼓,一名石鼓山。《隋志》虔化县有石鼓山,是也。《名山记》:金精十二峰,峰头皆石,望之如阵云,道家列为第三十五福地。相传秦汉间,有张芒女,名丽英,字金华,得仙于此。长沙王吴芮伐闽越,道经山下,遣委禽焉。女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穿石,当尔见。芮遂大发兵攻凿,既通,女忽乘云上升,曰:我为金星之精也。山因以名。今自洞而登,可三四里,最险侧,山顶平衍,有竹树泉池之胜。兵乱时,守拒于此,寇不能窥。○官人山,在县西十里,石崖环列,一线仅通,登者必扪萝而上。其顶平旷,岩泉奇胜。山之麓有泉有湖,俗谓之小桃源。唐季黄巢之乱,官隶多避难于此,因名。山之东北有谷,亦与金精相望,地多修竹,又有飞来、狮子二峰及翠岩诸胜。《志》云:谷在县西北七里,下临江,有洲浮卧江中,状如游鱼,巨浸不没。一云,游鱼洲,亦曰双鱼洲,在县南一里。   凌云山县北二百里。高数百丈,迤逦而上,临川、庐陵诸峰列列皆见。左有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又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幽胜不一。上多岩穴,大小凡数十处。○莲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峰峦矗峙如莲,顶有三峰,中有仙女湖,下有龙湫。又东华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隔涧为青阳洞,奇岩峭壁,修竹茂林,澄潭清澈,奇胜相埒。   武头山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原名虎头山,唐讳虎,改今名。○梅岭,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汉武帝元鼎五年,闽越反,帝使诸校屯豫章梅岭,以待命。《索隐》曰:豫章县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山,当古驿道。或曰非也,时赣地皆属豫章耳。《括地志》: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梅川在县东北梅岭下。经麻源、丁坡、梅口,东南会白沙、白鹿水,东北会鳌溪、小溪,为东江。西北会龙溪、桃溪,为西江,流经雩都县,为宁都水。《志》云:梅川流至雩都,有十八滩,水石が峋,舟行绝险。又宁都水,即梅川异名也。《志》云:自梅川分流,由县东北折而西南,经县南一里,有散水、、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参差流合焉,入雩都县境。今县南二十里有钩洲,湾环曲折,形如钓钩,地不数武,舟行必迟回半日始达,盖梅川之锁钥矣。   清音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天株山,过径步、钓峰、绵口、陈池、城口、崔坊,会王观渡诸处而入西江。又新吉水,在县西北百十里,下流会李家山、大树岭二水而入东江。○虔化水,出县北二百四十里之山,接抚州府崇仁县界,流入县境,亦会于梅川。又有璜溪,在县南三十里,流出梅川,形如半壁,下流仍合焉。   ○下河寨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闽越,山泽廖廓,易为奸宄窜匿,有巡司戍守。○排云隘,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有青塘隘,县北有石涂岭厄。《志》云:石涂岭山谷险,岩洞幽深,奸民每薮匿于此,防维最切。其东又有大树岭隘。又修岭隘,在县东北。稍西为洛马径隘,县东有东龙隘及田埠隘,县东南则下河隘也。县南为长胜隘、白鹿隘。皆设兵戍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