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8 页/共 479 页
百家山县西北四十里。其山纡回旋绕,盘踞数十里。相近有大塘山,山坞有塘,约数十亩。又史君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二百丈。《志》云:唐江州刺史李渤置书院于此,因名。○东隹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白石岩,其下为紫岩,中有泉石潭洞,深窈奇胜,凡数十里。
○博阳川在县治南。一名敷浅水。《寰宇记》:敷浅水在长乐下乡,碧色清泠,长流不息,源接瑞昌及鄂州永兴县界,屈曲流二百余里,方至县南,三时通舟楫,惟冬水涸,仅容小ザ。唐时于敷浅水南立蒲塘场,是也。永兴废县,即今湖广兴国州治。○庐山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或曰即谷帘水之下流,自南康府流入界,为东溪,西南经乌石门,又南合博阳川。又黄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德化县界,高良诸山,流经黄畈,至乌石门,合庐山河。又有西河,自县西北流至乌石门,与庐山、黄二河合,谓之三港口。
金带河在县西。旧从西南流合庐山诸河,四面旋绕如带。后以山溪瀑涨,冲决城西,入城西北之箬山河,而会东北诸水,县西之水遂竭。嘉靖二十六年,开浚如旧。○硖石泉,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名硖石岭,泉水下流,灌田三百余亩。又静泉,在县西北七十里,以平地涌出,寂然无声而名,亦灌田三百余亩。
○靖安堡在县东北。旧为戍守之所。《志》云:县东北一里即故蒲塘驿,杨吴改置于此,宋仍旧,明初废。今谓之驿头。
瑞昌县府西九十里。北渡江至湖广广济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百二十里,南至德安县八十里。汉柴桑县地。三国吴曰赤乌镇,仍属柴桑。晋以后因之。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建中四年,以浔阳县西偏僻远,立赤乌场。南唐升元三年,升为瑞昌县。旧无城,明正德八年始营土城,周仅二里。编户十四里。
○清湓山县西七十里。高四十丈,周三十里。湓水源于此,为县境群山之冠。《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愁山,嵯峨陡峻,行者患焉,因名。○白龙山,在县西十里。山麓有白龙泉,出县西二十里悬崖洞中,绕流山麓,溉田甚广。
羊肠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险峻。又县西北五十里有马脊山。俱以形似名。《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连山,九峰相接。○赤颜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蛇径鸟道,登陟甚艰。《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玉华洞,泉涌如雷,洞盖与山相连。
○大江县北三十五里。对岸即湖广广济县之武家穴也。西接兴国州,东入德化县界。○湓水,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清湓山,东北流入德化县界。
赤湖县东北二十五里。湖中有石沃山,水沃石润,因名。今有赤湖河泊所。又下巢湖,在县北四十里,通大江,上有巡司。○溪,在县治南。西北诸山涧之水汇流于此,经城西南东三面,下流合于湓水,冲荡易泄时筑堤回流,以防浅涸。
○赤乌镇在县治西。亦曰瑞昌镇。后汉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因名。唐曰赤乌场。五代时,南唐改置今县。○溪驿,在县治东南。宋绍兴中置,后废。
湖口县府东六十里。东至彭泽县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四十里。汉彭泽县地。刘宋时为湖口戍。齐、梁至陈亦皆置戍于此。隋属湓城县。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属浔阳县。南唐保大中,升为湖口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钩圻城在县治西。《水经注》:赣水历南昌椒丘城下,又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全省运道,亦皆达湖口而入大江云。
彭泽故城县东三十里。汉彭泽县盖置于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败,溯江西上,驻于彭泽。建安四年,孙策绐庐江太守刘勋伐海昏宗帅,遣兵屯彭泽,邀勋还道,击败之。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彭泽太守,郡寻废。晋仍属豫章郡。永嘉以后,属寻阳郡。宋、齐因之。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四县。隋初,郡县俱废,改置龙城县,属江州。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县。唐武德五年,改置县,并立浩州。今详彭泽县废龙城注。又上甲废县,在县南百里。《志》云:晋永嘉元年置,义熙八年,省入彭泽县。萧梁时,尝复置,萧韶封上甲侯,即此。
○石钟山有二:在县治南者曰上钟山,县治北者曰下钟山。《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宋苏轼尝游此,复广道元之说,为《石钟山记》。又幞头山,在县南二里,与上钟山相连,峰峦秀拔,状若幞头。近幞头一山名小岭,又东二里名大岭,盖负郭山之高大者。
石门山在县治南。两峰对耸如门,当两石间,垂流数丈,有石可坐千人。《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黄牛γ山,一名射蛟浦。相传晋永嘉中,许逊射蛟于此。或云:汉武帝自寻阳浮江亲射蛟处也。又云:武帝伐南越,教楼船于浦上。又城门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如城门也。○柘矶山,在县北四里,峰峦高峻,沙拥其下。县东五里有老台山,与柘矶山相连。又西山,在县北二十里。其相接者曰香炉墩山,以形似名,县治关扃也。
花尖山县东四十里。形如芙蓉。县东五十里有武山,双峰如剑,因名。今亦见彭泽县。○青山,在县西南。《舆程记》:县南六十里鄱阳湖中有青山,又六十里即南康府城,由湖口出南昌,为往来必经之道。一云:青山之北,与大孤山相近。
○浔阳江在城西。自府北南流四十里,而合彭蠡湖水,又东经县北,有彭蠡驿,又东入彭泽县境。县控江湖之冲,最为襟要。
禁江县东北九十里。下接小孤,上通九江,值冬水涸成池,乃鱼虾所聚。或谓之泾江。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至湖中,先遣兵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嘴,以遏友谅归师,乃相持于湖中。既而友谅师出湖口,命常遇春等统舟师横截之,又令一军立栅于岸控湖口,又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严以俟。友谅计穷,乃绕江下流,欲由泾江遁回。诸军追击至泾江口,泾江之兵复邀击之,友谅战死。是也。《江防考》:禁江,亦曰泾港,在江北岸。《志》云在县西北,似误。
彭蠡湖在县治西南。湖合章、贡二水及群川之流,并注于大江。县当其委输之处,故以湖口为名,盖噤喉之要也。自县而西,则出浔阳而达湖广,自县而南则径南康而达会城。湖中汊港不一,捷出饶、信,径抵临川,风帆出没,唯意所之,而必以县为问涂之始。杜佑曰:彭蠡湖口,故左里也,即晋义熙中刘裕败卢循处。《舆程记》:自县入彭蠡湖,经大孤、青山,至南康府,共百二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县而东南,渡湖抵饶州,凡三百七十里。
皂湖县东四十里。聚群川之水,入彭蠡湖。旁有巨石,色黑如铁,因名支流为土目湖,接都昌县界,商贾舟楫,道皆出此。又牛脚湖,在县北十里,一名牛桥湖,通大江。又北五里为茭石矶,水涨则弥漫浩荡,涸则浅狭。○白虎塘,在县东南十里,水涨通舟楫,出于彭蠡湖。
○湖口镇县治南一里。有巡司,明初置。口正彭蠡入江处,东西相距二十里,有湖口渡。又茭石矶镇巡司,在县北十五里,其地有茭石矶,因名,亦明初置。又有柘矶递运所,在县北五里柘矶旁,矶出半江,甚险。《志》云:县治北一里有禁江峰山逆沙夹河泊所,明洪武二年置,亦曰湖口禁江河泊所。嘉靖间废。相近有杨港,通大江。又县有凤凰岭堡,去县四十里,为戍守处。○彭蠡驿,在县治南一里,明初置。《志》云:驿前有虹桥港,港源发上石钟山,北接江流,秋冬涸为平陆,春夏舟航咸泊于此。又有湖口厂,在县治西。明嘉靖四十二年添设,榷安庆入鄱阳往来商税。隆庆初,言者谓湖口两山夹峙,岸石阻,江涛汛激,舟不能泊,因罢。万历二十六年,奸人夤缘复厂,大为民害。四十年,始革。又刘家市,在县南四十里,商贾居民辐辏处。
彭泽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建德县九十里,东北至江南东流县百十里,西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六十里。汉豫章郡彭泽县地。晋永嘉以后,属寻阳郡。梁属太原郡。隋平陈,废郡,改县为龙城。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属江州。唐初,属浩州,寻还属江州。宋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龙城废县县西二里。本彭泽地。《志》云:隋初移彭泽县治此,改名龙城,后仍为彭泽。唐武德五年,置浩州于浩山下,今县南三十里有浩州故城遗址。州治彭泽,盖移县于州郭内。八年,州废,县还属江州。南唐升元二年,徙县于小孤江次,即今县治,盖故龙城县地矣。元至正中,于故县治置旧县站,盖即浩州城也。今站废。○乐城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志》云:其地傍山为城,南北高险,东西平下。隋大业十三年,为张善安所据。唐武德五年,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三县是也。八年,州废,省乐城入彭泽县。
太原城县东北五十里。《志》云:梁侨置太原郡,领彭泽等县。隋郡废。又晋阳废县在县,东北百九十里,亦梁所置太原郡属县也。又天水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和城废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俱梁置,属太原郡。隋初,与郡俱废。一云县东又有西水废县,亦梁置,隋废。未知所据。
○小孤山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命其将王惟恭栅小孤山,自据番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为贼所败,死之。又余阙守安庆,倚小孤山为藩蔽,命义兵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安庆,自上流直捣山下,伯颜与战,不胜,奔还。贼四面急攻安庆,城遂陷。明初,太祖由安庆趋南昌,过小孤,至湖口,败友谅,侦逻者径抵江州。正德十四年,宸濠叛,遣将寇小孤,沿江焚掠,进寇望江。《江防考》:小孤山江面险恶,乃盗贼出没之所。相近有毛葫洲、花洋镇、沙湾角一带,洲渚纵横,汊港甚多。有安庆、南湖二营官军哨守,今亦见江南宿松县。○马当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象马形,横枕大江,回风撼浪,舟航艰阻。山腹有洞,甚深,不可涯。山际有马当庙,陆龟蒙铭云: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今有巡司戍守。
浩山县东九十里,接江南东流、建德二县界及饶州府鄱阳县界。高数百仞,周百余里。唐武德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归降,江表既静,择彭泽山之高大者,莫若此山,因名浩山。而立浩州于山之西南麓,即今废浩州城也。又县东有彭城山,下有古城,俗传汉彭越经此而名。○石壁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玉壶洞,泉流不竭,一名仙人岩。又黄浆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叠石如,上下亦有二洞,泉出其中。
武山在县西南。与庐山夹鄱湖而峙,根盘四十余里,为西南群山之最,上有茨菇池。又石壁鸣山,在县南四十里,群峰拥翠,茂竹佳茗,极为幽胜。相近有六山,以六峰并列而名。○晓石山,在县东一里,山势蜿蜒,一峰秀拔,日出先照,因名。又县北六里有柏山,上多柏,有洞,亦曰柏山洞。其相近者曰镜子山,南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峰嶙峋,下有悬石如镜。
○浔阳江县西北二里。自湖口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北达江南望江县界。小孤、马当为江流襟要处,有事时所必争也。
大泊湖县东北五十里。通东流县之香口镇,支流为天井、沈湾诸小湖。中有鹤山双峰耸峙,脉接浩山。湖西又有船山,以山如船形也。湖东曰白干山,山皆白石。又青山湖,在县东北大江滨,可泊舟楫。又东北有周家湖,亦滨大江。《志》云:县北三十余里磨盘洲有会口湖,接生会口,东接东流县界,周围十里,北自出水沟入江。又县南十里有母鲤湖,相传元孝子李时冬月得鲤于此,以愈母病。又有方湖,在县南三十余里。相近为横矶湖,湖侧有石横立,因名。
子港在县东。源出浩山,会于大泊湖,经东流县香口河,入大江。其水泛而清深。又山林港,在县东三十里,出东流县界黎坑岭,支流入大泊湖。又胭脂湖,在县北,其水无源,遇江水涨,北注入港,可容舟楫。○仰天池,在县东北,即大江支流也。有二支,江水涨,一支西流经县北毛葫洲,一支东流合于江,渺茫无际;水落则流注于马当江。
峨眉洲在县北。洲有港,细曲如眉。其西北有龙船洲。又得胜洲,有县西,明初,克陈友谅,始捷于此,因名。又西有新洲,成化间,洪水涌沙而成,自得胜洲尾相接,绕于县前。《志》云:县北有雁来洲,明初安庆赵双刀夜泊,得陈友谅雁传伪书,因而误斩于此。其相近者曰毛葫洲。又杨叶洲,亦在县东北,洲半属彭泽,半属东流,上多杨林,因名。一云洲尖长如杨叶也。又有杨家诸洲,与峨眉洲相近。明正、嘉以后,江滨水沙相拥,以洲名者盖数十计矣。○彭浪矶,在县北,耸立江滨,与小孤山相对,俗讹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语。又峰山矶,在县西南三里。《志》云:小孤山相对者有小孤γ。又魏家河,在峨眉洲。
○马当镇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建于马当山麓。明洪武六年,徙于此。又峰山矶镇巡司,在县西三里长伏岭之阳,明初置于县南三十里。正统十一年,因其地僻,改置于此。今址存而司革。又县南五十里有黄土港河泊所,北四十里有仰天池河泊所,俱明初置。《志》云:县有萧家岭堡,去县九十里,亦戍守处也。○龙城驿,在县治北半里,旧名彭泽水驿。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杨梓马站,在县北四十里,元至正初置,明时与县南之旧县站俱废。
附见:
九江卫在府治东。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饶州府东至浙江开化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南康府三百里,西北至九江府四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建德县百七十里,东北至江南徽州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五千二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楚东境,后属吴。战国时,复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五年,孙氏分豫章置鄱阳郡初治鄱阳县,后徙治吴芮故城。《晋志》云后汉灵帝时置,误也。晋以后因之晋、宋时郡治广晋县,齐复治鄱阳。梁兼置吴州。陈州废,亦曰鄱阳郡。隋平陈,改置饶州以物产丰饶而名。炀帝复曰鄱阳郡。唐武德五年,仍置饶州。天宝初,曰鄱阳郡。乾元初,复曰饶州。五代时,仍旧《志》云:州初属淮南,置安化军。南唐时置永平军。宋亦曰饶州亦为鄱阳郡。元曰饶州路。明初,曰鄱阳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鄱阳来归,寻改曰饶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广谷大川,当吴、楚之交会。《史记》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汉建元六年,淮南王安上书: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盖其地当闽越襟领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湖,兵争出入,常为孔道。晋末卢循之乱,鄱阳太守虞丘进袭克豫章,绝贼粮道,而循以败。隋末,操师乞以鄱阳袭据豫章,林士弘失豫章,退保余干,以伺豫章之隙。盖郡与南昌东西相望,并称雄郡矣。若夫道浮梁而向新安,出安仁而规衢、信,因利乘便,制胜之资也。明初,太祖克江州,遂幸饶州,岂非以险阻可凭,足为要会乎?而徒以丰赡称之,末矣。
鄱阳县附郭。春秋时楚番邑。《史记》:楚昭王十二年,吴取番,楚恐,去郢徙若阝。秦为番县,吴芮为番令,称番君是也。汉为鄱阳县。高祖十一年,追斩黔布于番阳,即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建安中,孙权置鄱阳郡治焉。晋、宋属鄱阳郡。齐仍为郡治。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三百四十里。
○鄱阳城在府东六十里故县渡。汉县盖治此,即吴芮所居也。后汉时,县亦治焉。建安八年,鄱阳山越乱,孙权使吕范讨平之。自晋以后,皆为鄱阳郡治。唐移于今治。《志》云:今府城本吴芮筑,广周七里。孙吴时,周鲂增九里三十步。或曰此即鄱阳故城,非今郡城也。郡城盖唐初所筑。宋绍兴间,史定之为守,因旧址增拓至十二里,元亦因旧址。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命改筑今城,自是以时营葺。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广晋城府北百五十里。沈约《志》:三国吴置广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广晋,移鄱阳郡治此。齐属鄱阳郡,梁县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浩州。八年,州废,县省入鄱阳。今浩州城,在府西北百三十里,与彭泽县接界,见前。
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初置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仍为阳县。刘宋永初二年省。○武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名胜志》:府东北六十里南和乡有武阳县故址。《汉志》注:鄱阳县有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采者,采取金之处。或曰梁陈时盖尝置县于此。又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布,芮婿也。汉高十一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番阳,番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又吴芮观猎城,《志》云在鄱阳故城西十八里。
○芝山府城北一里,形若负,为近郭之胜。本名土素山。唐龙朔初,山巅产芝,因名。郡别名芝城以此。又荐福山,在府城东一里督军湖北,山下旧有万松关、百花洲,今废。○马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山势崇旋,众峰环拱。《道书》以为第五十二福地。《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尧山,相传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上,因名。徐湛《记》:郡有尧山,地皆饶衍,遂益食而为饶。又府西有莲荷山,在彭蠡湖中,望之如荷叶浮水上。莲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山滨彭蠡湖,每春水涨,则山在湖中。
巍石山府东南八十里。一名狮子山。高十丈,自顶至趾皆石,岩峭壁,下临溪流。山下有龙居寺,岳武穆尝提兵过此,题诗寺壁。《舆程记》:自狮子山至浮梁县一百十里,为往来通道。又白鹿山,在府东五十里。《志》云:道出乐平,此为中路也。○韩山,在府北六十里,上有韩信庙,因名。亦曰寒山,一名安山。明宣德中,建淮藩于郡城,此为窀穸之所。
鄱阳山府西北百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三国志》:孙皓天玺元年,鄱阳历陵有山石文理成字,吴人谓石印封发,天下太平。《江表传》:历陵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也。历陵,今九江府德安县。孙吴时,山盖当二县之界。○独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高二十丈,峭石滨湖,亦名独角山。又石步山,在府西北百有四里,中有石室如堂殿,多烟霭,不可入。
郭璞山府东百十里。盘亘五十里,崇高百仞,为鄱阳群山之冠。璞尝寓此,因名。或云山本名阳山。○八棱山,在府北六十里,峰峦攒起,高百仞,亘数十里。又大小岩山,在府北一百七十里,两岩对峙,高千仞,盘据四十余里。《志》云:府北百四十里有浩山,接彭泽县界。
○鄱江府城南门外。其上源一自江南婺源县,汇诸山溪水,流经德兴、乐平二县界。一自江南祁门县,会诸山溪水,流经浮梁县界,入鄱阳县境,复会流而西,至城东门,又经城南,而广信以西诸水皆流会焉。环城流至西北,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一名双港水。宋绍兴二年,置孳生马监于双港,是也。又城南江中有石氵祭潭,中有蛟,名怀蛟水。唐刺史张栖真尝标《孝经》以示训,亦曰孝经潭。又《志》云:鄱江之滨多柳,宋知州史定之所植,以休息行人,今呼史公柳,亦曰柳林港。
鄱阳湖府西四十里,即《禹贡》彭蠡也。隋始曰鄱阳,以鄱阳山所接而名。与南昌、南康二郡分界。详见前大川鄱阳湖。
东湖在府城东,下流入鄱江。相传秦番令吴芮习水战于此,有督军台,因亦名督军湖。又澹津湖,在府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之水,穿城而出,合于鄱江,水虽浅而大旱不竭。○珠湖,在府城西南,余干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绕郡城,由饶河口入鄱阳湖。《志》云:县境诸水会于鄱湖者为大合,会于珠湖者为小合云。
白沙在府西。水路百二十里,沙白如雪。《史记索隐》:豫章东北二百里接番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白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又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当闽越之京道。汉元鼎中,东越王余善使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既而武帝使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下濑将军甲出白沙,以击东越,即此也。梅岭,见赣州府宁都县。○洲,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唐贞观中,天忽雨雹,因而生蚌,自后土人往往采珠于洲中。又螺蛳洲,在鄱阳旧县城东三里。《志》曰:螺蛳洲为鄱江之上流,两岸夹汀,其水最清。隋梁文谦刺饶阳,嗜此水,后人思其廉,因名为清洁湾。
邵父堤府东北三里。唐建中初,刺史李复筑以捍番江,百姓思其德如召父,因名。又有马塘,在府东北四里。唐刺史马植筑以灌田,因名。《唐志》云:府北六里有土湖,亦马植所筑,今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