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0 页/共 479 页
○洎江在县北。自德兴县西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界,合龙窟河。《志》云:县西北有殷河,出百丈岭,合诸溪以通洎江。县西五里又有陈坊渡,其水亦流入洎江。
姚源水在县西南。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即余水之上源也。又县有裴源水,明正德中,俞宪击姚源洞贼于裴源,败之,是也。○古楼埠水,亦在县西北。《志》云:其水北流,合余干县冯田水入番阳县界,会于珠湖。明正德四年,官军捕姚源盗,遇伏于古埠,即此。
○荷溪镇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南去乐平县之仙鹤镇不及十里。明正德中,筑城于此,以御寇冲,寻移仙鹤寨巡司戍焉。又桥顶寨,在县南,接安仁姚源界。又县西有黄柏寨,北有富公寨,东有三界寨,旧俱为戍守处。○石门街,在县东南,水陆俱接贵溪县之神前街,亦与余干、安仁县接界,为盗贼出没处,有巡司。见贵溪县。又五星桥,在县西北姚源水上,与余干县接界,亦为要隘处。
附见:
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
◇广信府东至浙江衢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崇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建宁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建昌府五百十里,西北至饶州府五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五千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地。战国为楚地。秦属会稽、九江二郡。汉属会稽、豫章二郡。后汉因之。孙吴属鄱阳、东阳二郡。晋以后皆仍旧。梁属吴州。隋属饶州。唐初,仍属饶州。乾元初,析置信州江淮转运使元载奏置。宋因之亦曰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初,曰广信府,领县七。今仍曰广信府。
府当吴、楚、闽、越之郊,为东南之望郡。唐元载以鄱阳川原远,边防襟带,请增置信州,是也。宋韩元吉曰:郡南控闽越,东引二浙,隐然为要冲之会。今自玉山以达三衢,自铅山而入八闽,诚毂绾之口也。刘宋泰始初,邓琬以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遣其党张淹自鄱阳峤道入三吴,军于上饶。南宋德末,谢枋得崎岖于此。明初,胡大海与伪汉相持,屡争信州,岂非以地利所在欤?
上饶县附郭。汉豫章郡鄱阳县地。孙吴析置上饶县,属鄱阳郡,以其地旁下饶州而名。晋省。刘宋复置,仍属鄱阳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饶州。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初,复置为信州治。今编户二百八里。
○信州城今府城。唐所置也。《志》云:宋时罗城,周七里有奇,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先是辟四门,后复辟为八门。皇二年,洪水为害,因旧址修筑。淳七年增葺,十二年复为洪水所坏。宝三年,又修筑焉。元仍旧。至正二十年,城归于明,乃复营治,并浚城濠,自城西而南,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自南而东通溪流,深二丈五尺,阔四十九丈。洪武九年,复为洪水所溃,寻复营葺。正德五年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九里有奇。○上饶故县,在府城西北天津桥之原。孙吴时置上饶县于此,隋废,今社稷坛即其故址也。
○南屏山府东南五里,与谯门相值。有一峰尖耸,名曰狼牙,其势自东南来,拱抱府治。山麓有台,地高爽,登之可望一城,名曰跨鹤,宋知州王自中所建。旁有南台,赵汝愚所筑也。○石桥山,在府西二十里,山半有岩洞,远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桥,因名。
灵山府西北六十里。一名灵鹫山。《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有七十二峰,高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其东北峰挺立孤石,高百余丈。西峰绝顶有葛仙坛遗址。溪分五派,西流入上饶江。《志》云: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天顺中,遣内官采进,多不堪用,乃复罢之。重山,在府城北,其脉由灵山来,重峦叠,峻绝,谢枋得因以叠山为称。又有岩山,亦在府城北,脉由重山来,迂纡昂伏数十里,再折而南,平绝壁,<谷牙>然巨岩,空空可容数千人,有石泉甚甘美。
封禁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一名铜塘山。险塞危峻,为郡之要害,中产铜铁。明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久之患始平。自是严冶禁,设隘戍守。《志》云:山绵亘广远,东接福建浦城县界。有铜孛山,为封禁之要口,南连福建崇安县,北通永丰县。其西南为择子岭,与高洲铁山一带相接,向为奸宄啸聚之地。其中林篁丛杂,溪港连延。旧制以其险峻难通宜于封禁,因名。万历三十年,尝复议开采,不果。自是垂为永制。○丁溪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铁山。宋时为冶铁之所,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饶州永平监,今废。又铜山,在县南四十五里,脉自铁山而来,其西接永丰县之鹤山。《志》云:府南十里有南岩,一名卢家岩;又有北岩,亦在府南,并称形胜。
○上饶江在府城南。源出怀玉山,分流两道:一东自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过玉山县,又西流经城南,合诸溪之水,经弋阳、贵溪县入饶州府安仁县,为安仁港,下流入于鄱阳湖。
槠溪府西十里。源出灵山,西南流入上饶江。以岸多槠木而名。或曰槠溪即灵溪也。明初,胡大海攻信州,败元兵于灵溪,遂克其城。溪盖因灵山而名。又宋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灵山,流百二十里入上饶江。○古良溪,在府南六十里;又有破石水,俱出封禁山北流,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
○岑阳关府南百二十里。山溪丛杂,径路崎岖。又东至浦城县之二渡关三十里,为江闽之间道。又竹关,在府南百里,二关皆在崇安八关之列。今详见福建崇安县。又柴门关,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又北有东坞关,亦走徽、婺之间道也。○沙溪寨,在县东七十里,路通闽浙山寇啸集之处,旧有巡司。郑家坊镇,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徽、饶邻境,人烟□集,为一郡之会,有巡司。又县东南百里有八坊场镇,亦置巡司,与邵武接境,山深路阻,奸宄往往薮匿于此。
回车馆在城西南隅。宋皇二年,晋陵张衡为郡守,作驿曰饶阳,宅曰回车,后合为饶阳驿。元至正二十四年,徙于县西,改名葛阳驿。明洪武十四年,迁于今所。《志》云:驿在今府南一里,今废。
玉山县府东百里。东至浙江常山县七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二百二十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及鄱阳县地。隋为东阳郡信安县地。唐初为常山、须江及弋阳三县地。证圣三年,析置今县,以县有怀玉山而名。初属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因之。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怀玉山县北百四十里。一名辉山,亦名玉斗山。水分东西流,西入鄱江,东入浙江,为衢、信两郡间之望镇。详见名山怀玉。○三清山,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七百余丈,周二百余里。三峰峻拔。自麓行二十五里,始陟山巅,其岩洞多奇胜。《志》云与怀玉并峙,盖即怀玉之支峰矣。今亦附见怀玉山。
水南山县南二里。俗名大王山,又呼黄谷山。其脉自闽来,锐如卓笔。其东有功曹山,下为冰溪,一名大王潭,实上干溪、玉溪所会处也。又东里许为武安山,三山并列,下亦有泉,世谓暖水三山,即此。又齐峰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脉自永丰县来,形如屏障。元魏玄德居此,善制墨,今土人犹传其业。○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崖奇秀,溪水流出,其声清壮。
○玉溪县东五里。因怀玉山而名。水有二源,合流十余里,会诸溪水入上饶县界,或曰即上干溪也,出怀玉山,溪源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韦昭曰:干越,越之别名也。此为上干。又下干溪,在县治东南二里,亦有二源,自浙江江山县界来,俱至渎口,合而为一,抵废酒务后,与上干溪合流。上干溪水所经处,间与衢之常山接,自信而衢,不可舟行,间以陆运者,此也。又《清波杂志》:衢、信之间有驿,名兑谷,谓其水从三道来作兑字形云,即今草平废驿也。
仓溪县南三十里。源出浙江江山县境,委蛇至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流二里许,与渎口合,为玉溪之别源。中有石陂潴水,呼为石仓,人多渔钓于其处。○沙溪,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五十里有沙溪岭,与玉山相连,产石,可为砚。水流下二十里,谓之沙溪。又南入于上饶江。又□溪,在县西,亦出怀玉山,入上饶县境,通小舟。
○十里关县西三里。旧有戍兵。又有东关,在县治东。明正德八年,设以防姚源之盗,榜曰八省通衢。县治西又有西关,与东关相对。《志》云:连城关在县治西,公馆置其上,下为连城桥。明正德八年,断桥以绝姚源寇冲,后复建。○矿岭关,在县西北。又县北有广平、鸦山二隘,路通徽、饶。《南行记》:玉山县北有矿岭、柴门、蜈蚣三关,矿岭道出上饶,柴门、蜈蚣道出饶州府德兴县。《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童家坊,亦接徽、饶境。
沙砾镇县东二里。《志》云:即县治也。未立县时,号沙砾镇。唐天宝十四年,草寇窃发,里有徐叔伦者,倡众保障于此。证圣中,始置为县,因山为名。峰岭合沓,溪谷相互,虽步通三衢,而水绝干越。○柳都寨,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巡司,路通闽浙。又峡口隘,在县西北。《闻见录》: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直抵县之北门,此往来间道也。又有峡溪隘,在县东北七十里峡溪岭。《舆程记》:自县北达徽州之道也。
草坪驿县东四十五里。亦名草坪镇。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是也。又东四十里达常山县驿,今废。信、衢之交,舍舟从陆之道,凡八十里。又怀玉水马驿,在县治西,宋置,明初因之。初为马驿,别置辉山水驿于县治南,后并入马驿,因为水马驿。又县治西旧有玉山递运所。○东津桥,在县东二里。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复屯玉山。胡大海时守婺州,遣兵败之于东津桥,遂复玉山县。《志》云:桥,旧为浮梁,屡遭洪水漂荡。成化中,改建以石,后常修治。
弋阳县府西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安县五十里,东南至铅山县百十里。汉豫章郡余汗县地。孙吴析置葛阳县,属鄱阳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属饶州。开皇十二年,改曰弋阳县,以县治弋水之阳也。唐仍属饶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仅营城址,立四门。嘉靖四十年,因旧址营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十三里。
○宝丰废县县南五十里。宋淳化五年,升宝丰场为县。景德元年,废为镇。康定中复置。庆历三年又废。《志》云:县西有玉亭县故址,唐初所置。今见饶州府余干县。
○龟峰山县南二十五里。弋阳江经其下,山连峰接岫,参差错落,其得名者三十有二峰,皆笋植笏立,峭不可攀。中一峰形如龟,又有蜃楼,能吐纳云气,以验晴雨。又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方舆志》:昔有将兵屯于山阳者,故名。层崖壁立,众山あだ,迥不相接。唐贞元中,山产银,乾符后不复有。亦名君阳山。《志》云:宝丰镇旧置于此,亦曰宝丰场。山之北五里曰宝峰山,广袤数十里,白云吞吐,飞瀑清响,与灵山、龟峰山并峙。中有石亭,高七十余丈。又有仙人石桥,长五十余丈,广二丈。○仙人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峰壁立,高五十丈,形如层城。其巅坦平,有池水澄冷可掬。亦名赭石山。
七星山县北三十里。林木蓊蔚,下有沃壤,可以树艺。昔有七星坠此,因名。《志》云:县东二十里有待宾山。梁大同七年,尝置待宾院,隋废。今名狮子岩。又有赭亭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界弋阳、兴安之间。山形方正如削,望之亭亭。其色赤,无林木,旁有小山相肖,曰小赭亭。后汉李封赭亭侯,或以为即此地也。○十二台山,在县西四十里,峻峭秀拔。又县西七十里有石城岩,其广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
○弋阳江县东二十里。其上流即上饶江也。又西,弋溪流合焉。《志》云:弋溪源出灵山,西流合葛溪。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葛溪,在县东七十里。源亦出灵山,下流合弋水、晚港水,并注于上饶江。又西流经贵溪县,谓之芗溪,亦曰贵溪。旧《记》云:葛溪水经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溪旁有葛玄冢,故名。
明溪县西二十里。源出贵溪县,南流入县界,又五十里出上饶溪。本名弱水,唐刺史孙成改今名。○信义港,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而东北,至县界,下流入于葛溪。其旁土地高沃,人多信义,因名。《志》云:县东境诸溪水合流于县东南,有巨石横出溪中,捍截东流,县治赖此无冲溃之患,因名之曰神石。
○弋阳馆县治东。唐置。宋因之。今为葛溪水驿。○大桥,在县北。又县北二十里有漆工镇,北走乐平县,此为必由之道。又黄沙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有湖村山、箬埠,并水陆险要,为戍守处。
贵溪县府西百九十里。西至饶州府安仁县六十里,东至弋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德兴县二百四十里。汉余汗县地。隋为余干、弋阳二县地。唐为弋阳县地。永泰元年,置贵溪县,以县在须溪口而名,属信州。宋因之。县初无城。明正德三年,姚源贼起。六年,始营县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贵溪旧县县治西一里。今谓之旧教场,唐时县治此。旧《志》:县界余干、弋阳两县间,地方阔远,山水回合,舟行沿溯,累废旬日。唐永泰初,议就须溪口置县,以便往来停宿。元移于今所。
○三峰山县南二里。三峰鼎峙,一名天冠山,高三十余丈,与县治相对。山之东麓接王表岩,亦曰长廊岩,修岩如廊。相传西汉末,有王表者隐此,因名。又五面山,在县西南五里,东接三峰山,其南一峰屹立,五面如削成。《志》云:县南三里有徐岩,宋徐绍景读书处,林深水远,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侧如月,攀萝可登以望远。
象山县西南七十里。初名应天山。宋陆九渊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改今名。山间有原坞及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四方从学者,多结庐其中。山阴之巅,又有麈湖,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其余岩壑,泉石俱称绝胜。又县西南八十里为象楼山,兀然突耸,如楼阁之状,本名石楼山,天宝六载改今名。○自鸣山,在县西五十里,邑之镇山也。巍然群峰之上,巅有湖,天欲雨则水涌,其声如雷。
龙虎山县西南八十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以为第二十九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图经》: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宋大中祥符八年,召其徒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王钦若奏立授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即上清宫也。出龙虎山而西一二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澄滢,可鉴毛发,则仙岩列焉。其岩峰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之状,共二十有四岩,而总名之曰仙岩,与饶州府安仁县接界。
藐姑山县南七十里。高四十余丈,广三十余里。泉石甚胜,有封鬼等洞,俗传张道陵遗迹也。又鬼谷山,在县南八十里,道家以为第十五洞天。山有苏秦台、张仪井。又有鬼谷洞,幽黑,入必以烛,周回数里,容数千人,俗传鬼谷子隐此,盖好事者假以名山云。○昂山,在县西南百余里,东连贵原,西接梅潭,南入福建界,北带上清溪,广四十余里,山形昂耸,物产蕃庶。又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仙源乡,一峰特出,亭亭天表。又西十里许为西原山,石壁削立,两旁如门,山椒有壁鲁洞,世以为神仙之窟宅。
百丈岭县北七十里,路出饶、徽二郡。《鄱阳记》长沙王屯兵百丈岭,即此。又璩岭,在县南八十里,亦曰据岭,谓闽越偏据时,以此为界也。今岭西有璩大夫祠,盖南唐命其臣璩姓者守此,因以为名。相近又有水帘洞,洞中可容数千人,洞口泉水悬崖而下,状若垂帘。又张镇岭,《志》云:在县西百里仁孝乡,高二十余丈,昔有贤士张镇者隐居于此,屡聘不起。上出黄连。○贵原,在县南百余里,南通福建光泽县,西连昂山,广七十余里,内多美地良田,物产蕃庶,民俗淳厚。宋叶梦得尝经此,题壁曰新丰。今因有新丰街。又秋香原,在县北四十里,以原多桂树而名,一名周原。
○芗溪在县城南。相传溪旁产郁金香草,因名。一名贵溪,其上流即上饶江也。自弋阳县流入境,会于须溪。《志》云:须溪,在县治西南,源出福建光泽县界之大源官山,经火烧山北,又北流历夏南乡,合三十六水至中坑渡而入芗溪,其合处曰须口,俗呼罗塘港。又西入安仁县界,为安仁港。○石堂溪,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南百二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下为石堂溪,北流合于芗溪。又上清溪,在县南百里。源有二:一自分水岭北流,经罗家洲;一自建昌府南城县高阜山北流,经梅潭至大王渡,合而西流入于安仁港。
义泉井县南七十里,当入闽要路。行者至此,多渴,里人徐氏凿井引泉,作亭其上,人赖其利。又有三台井,在县南百里,其井三级相连,水源不竭。
○雄石镇在县南八十里璩岭下。唐武德八年置。有巨石雄踞溪浒,因名。俗呼阵石。《志》云:镇在唐末为江闽要冲,尝置镇遏使于此,宿兵守卫。五代时,杨氏、李氏相仍置戍。宋平江南,始敕镇隶县。○管界寨,在县南九十一里,有巡司。又县北八十里有神峰寨巡司,近饶州万年县界。《志》云:司在自鸣山之西。又有金沙埠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为石鼓溪,又西十里为鹰潭渡,接安仁县界,皆设险处。
芗溪驿在县治东南。治西又有芗溪递运所。皆明初置。又胡林桥,在县西,自抚州东乡县入县境之道也。又县北有黄连桥,又有倪家港,为自县入饶州府之要隘。《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河潭,县南八十里有江明山,今皆为设险处。○上清宫,在龙虎山中,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赐名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今曰上清宫。张道陵裔世袭真人居于此。《闻见录》:上清宫至抚州金溪县百里,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
铅山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福建崇安县百三十里,西北至弋阳县百十里。唐上饶、弋阳二县地。南唐置铅山场,寻升铅山县,属信州。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县直隶京师,寻还属信州。元元贞初,升为铅山州。明初洪武二年,复为县。九年,始营县城,环城为濠。正德十四年以后,屡经修筑,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铜宝山县西南七里石窍中。有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今废。《志》云:县西三里有胆水,盖出铜宝山下。○铅山,在县西四里,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复开,隶饶州永平监,寻又废。山亦出铜及青碌,南唐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
鹅湖山县北十五里。山之上有湖生荷,旧名荷湖山。后有龚氏畜鹅于此,因改鹅湖山。周回四十余里,诸峰连络,以一二十计,最高处名峰顶,有三峰揭秀。又女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志》云:山形如乳,故以女名。其巅有蕊云洞。○葛仙山,在县南五十里,吴葛玄修炼于此,因名。山高秀,上有龙井。又大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峰峦雄峭,横亘数里,当饶江中流,亦名青山。
分水岭县南七十里,南接福建崇安县界。山岭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南流达闽江,以入于海,北流达鄱湖,以注于江。分水关置于其上。又紫溪岭,在县南四十里,高可四百余丈,其水流为紫金溪。岭下旧有紫溪驿。又南四十里为乌石岭。《志》云:乌石岭南五里为郑家岭,往来必经之地也。又有白鹤岭,在分水关外,间道可达崇安大安驿,今塞。
车盘岭县南六十里。明正德中,浙江庆元贼叶宗留作乱,由福建浦城劫建阳,掠建宁,分众袭车盘岭。铅山惴恐,行旅断绝。既而邓茂七作乱于延平,诏张楷等讨之,至广信,以道梗不能前。指挥戴礼请先驱击贼,遇宗留于黄柏铺,殪之。贼党奔入山,拥叶希八为渠魁,复劫车盘岭,悉众驻十三都,欲回浦城。戴礼进军搜山,至十二都,败死。今车盘驿置于此。黄柏铺,在县南五十里。十三都、十二都,俱在县东南境。
○上饶江县北三十里。自上饶县流经此,又西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商旅毕集于此,税厂官仓在焉。《志》云:县北五十里有青山湾,又北十里曰黄沙湾,与上饶县接境,皆行旅所经也。
川县西三十里。《志》云:县西二十五里有新岩,一名石城洞,以石门如城而名。相近为层冰洞,又西五里为石龙洞。三洞皆岩诡异,川去三洞不远。洞有两小溪,合流入川,流下五里,谓之口,西北入上饶江。《志》云:口镇在县西北三十里。宋淳熙间,设住泊巡司于街北。明洪武十五年,革。○石溪,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源亦出山溪中,上饶、永丰南境之水皆汇流于此,北入上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