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5 页/共 479 页

武功山县西百里,根盘八百余里,跨袁、吉二郡境,亦接长沙府界。峰峦峻拔,旁有瀑布,悬流甚长。相传葛玄炼丹处,一名葛仙峰,上有仙翁坛。《志》云:山本名武公,昔有武姓者隐此,后更今名。高逾三十里,中夜登顶,可观日出,其最高处曰雷岩,延袤亦数十里。唐初林士弘走保安成山洞,即武功山中矣。又高峰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径峭险,人罕遍历,上有龙潭三所。○湖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鹤、仙人等峰,景物皆幽绝。   游岭县北四十里。本名牛岭。旧《记》:安福居其阳,袁州居其阴,旧有群牛经此,山遂成小径,北往袁州者,多由此道。《寰宇记》:县南有长岭,产石墨,可种火,为不灰石。又有西云岭,下瞰平畴,殊足骋目。县北又有葛岭,其地亦名葛洲,水曰葛水。《志》云:岭,一名九峰岭,又名美仙峰。○愁猿岭,在县西百二十里。崎岖险峻,行旅艰苦,故岭曰愁猿,凹曰怯马。又石廊洞,在县西百三十里,洞门广丈余,中可容千人者数处,涧水从中流出,溉田数百顷,洞口奇石墙立如廊,因名。又五里冈,在县南五里,绵亘蜿蜒,若龙蟠然。   ○泸水在县城北。发源卢萧山,东流与王江合,又东会泰和县之禾水而入赣江,亦谓之卢溪。又王江水,在县东南,源出县南陈、会二山,东流与卢水合,共汇为龙陂。相传吴主孙皓伐木造宫室,顺流而下,沉于此。宋元嘉十六年,木忽浮起,壅沙成洲。《志》云:龙陂,在县东南百余里。   阎水出县东三十里之阎岭,东流入王江口。《志》云:王江口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更生水,出县南百五十里,更生山流出青山口,会于王江。又毛停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流合卢水。○义川水,在县西,一名南溪水,源出袁州府萍乡县。又湖广攸县水,亦流合焉,达永新县界,下流合禾水,会流庐陵县神冈山下。水奔涌,善溃决,岁啮民田无算。明天顺间,乡人刘岳常损赀凿石数十里,通舟楫,驯不为害,因名曰义川。   东湖县东南十五里。《舆地志》:湖有石窟,容百人,其鱼味甘如蜜,一名蜜湖。又天晓湖,在县西,湖阔百余丈,大旱不涸。○寅陂,在县西四十里,横截卢水,下流绕于县前。宋王廷云:陂溉田万三千亩,岁久湮塞。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   ○黄茆镇县南七十里。有巡司,明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又罗塘巡司,在县西百八十里,地名时砻。嘉靖中移于杨宅。万历间移于江背。其地皆在县西。《郡志》:杨宅界吴楚僻徼,山寇时煽,地广远,阻声教,自宋以来,立镇置官抚治之,名武定围。明嘉靖中平贼,彭正以郡司马驻札镇守,寻革,今府馆在焉。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万安县七十五里,西南至湖广桂东县百九十里,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八十五里,北至永新县二百三十里。亦汉庐陵县地。三国吴置新兴县,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改遂兴县。宋初省,寻复置。齐仍属庐陵郡。崔恭祖以平王敬则功,封遂兴男,是也。隋省入太和县。唐因之。五代时,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保大中,升为县。一云宋建隆初,南唐置县。宣和三年,改曰泉江。绍兴初,复曰龙泉,属吉州。今编户六十三里。   ○龙泉旧城县南二十里。《志》云:县本唐太和初龙泉乡之什善镇,淮南析龙泉、遂兴、光化、和蜀四乡置场,仍曰龙泉,以为采木之区。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寻升为县。宋明道三年,徙今治,于水北筑土城,周三里。嘉熙元年,增筑,周五里。淳二年,始城凿濠。元末湖南寇周时中据县,亦尝修筑。明洪武七年,复增葺。景泰五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十三里有奇。   牛羊城在县西北三里。古山寨。宋建炎四年,寇丘权犯县,令赵迪之筑城御却之。亦曰牛羊寨。又蒋公城,在县西。《志》云:在右溪西陂阜上,城濠犹存,车轨之路错出,相传昔蒋姓者所筑。   ○金山县治西一里。又有银山,在治东一里。二山夹峙,上各有塔,俗以为象龙之双角。又钱塘山,在县东南六里,山壤沃衍,路出南康。又东南四里有玉泉山,出泉洁白如玉。《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泉涌山,广数十里,泉出激为陂,凡数十丈,谓之卢陂。○马山,在县东南,状若奔马。其西一峰,悬崖特出,如马首。宋时置寨其上,下有龙潭。   石舍山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一名万羊山。《郴志》:石舍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舍,或以为石令山也。东有小溪,即石溪水之源。又西龙山,在县西二十里,顶有风穴。○罗家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罗团,西接上犹县界,广数十里,高数百仞。昔有罗姓居其下。又萧家山,在县西北百余里,广数十里,草木丛茂,昔有萧姓居此。   峨岭县西四十里。势插层霄,有飞云洞,萦回二三里。又有集云峰、石人峰、及仙鹅池诸胜。又蓬莱岭,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石岩、石笋。《志》云:县南十五里有黄土岭,峻峭回环,土色皆黄,由麓至巅,九折而上。又县东南二十里曰鸦髻岭,一山两峰,状如双髻。或谓之石牛岭,高可百仞,两山相望,如大小石牛云。○莲花峰,在县南十五里,层峦突出,状如芙蕖,与县治相对。县东南三十余里又有巾子峰,顶尖而秀,高数百仞,亦曰巾子石。   山都坳县西十五里。地当通衢,山石险。又县西南八十里有乌坳山,极高峻,路出桂阳县西南百里。又有蓼坳,亦出桂阳境,冬月诸山重雾晦暝,独坳内一隙明朗,北人趋南者率萃于此。又赤坳,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出永新县。○焦源坳,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又迷魂坳,在县东南九十里,跨万安县境,自麓至岭可五六里,四顾茫然,亦曰迷云。   ○遂水在县治南。源出左右二溪,历八十四滩,入于赣江。《志》云:左溪有二源,一出湖广郴州桂阳堀渡,一出南安府上犹县之大林,至南江口而合,经西庄税之西,与右溪会。右溪之源,出湖广茶陵州界之阳,经双溪坑,至西溪口,由渡口而东,会左溪,而同注于赣江。   鹅鸭洲县西十里。县有南澳陂及塔岭泷二水,洲当二水合流之中央,下流合遂水而入赣江。   ○禾源镇旧在县西北四十里。旁多小径,委曲数十里,为南康、上犹、桂阳诸县之间道。有巡司,元至正二十一年置。明洪武初,移置于县南之二十五都,地名左安,司仍旧名。又秀洲巡司,在县东北三十三都,地名金田。《志》云:旧置于秀洲,亦洪武初徙置于此,而名仍旧。又北乡巡司,在县西二十九都,旧为寨。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明因之。又有牛王寨,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龙庵隘县西五十五里。《志》云:自厄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百里抵郴州桂东界口,多崇山峻岭,以北乡巡司为中制。县南百里为明坑隘,自厄而北,有白云、庐阳二隘,黄土、猫儿二关可相联络,而控制则在禾源巡司。   万安县府南百八十里。东至赣州府兴国县二百三十里,南至赣州府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七十里,北至泰和县百里。唐太和县地。五代末,为龙泉县之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始割太和、龙泉、赣三县地益之,升为万安县,属吉州,筑城,周不及一里。元初废。至正十九年,复筑土城,周三里。二十三年时,城属伪汉,改筑而狭其半。明初复增筑,周亦一里有奇,濠长二里,寻皆毁废。正德五年,闽广贼起,县被残破。明年,始筑城,自是屡经修治,周不及四里。编户九十八里。   ○遂兴城县西北十五里。吴立新兴县,晋太康初改曰遂兴,以当遂水口而名。隋省。今为龙泉江口之金城。○鱼梁城,在县南十里。梁大宝元年,陈霸先起义兵讨侯景,军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作乱,据大皋渡,遣将杜平虏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今俗呼为城头。《志》云:城近龙溪,临惶恐滩。   ○芙蓉山县西五里隔江。山形秀丽,超出众山。又马头山,在县西渡江五里,山势独耸,层叠相连,如马首然。○朝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临大江。山势耸秀,诸峰环拱,若朝仰之状。又五马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峰相连,状如五马。   龙头山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围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岭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又蕉源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尖峭,林木森茂,产铁,一名东溪山。其相接者曰乾溪山,亦高峻,有百丈峰,峰下有潭。又职源山,亦与东溪山相接,绵亘数百里,水流其下,产铁。宋置炉冶纳课,久废。○卢山,在县东五十里,高百余丈,诸峰环列如屏,下有水,源出城江口。又西平山,在县东八十里,东抵兴国,北跨泰和县界,上有故巡简寨。《志》云:山岩悬峭,惟西南平坦,梁水出焉,下流入于赣江。又西平山,相近有黄塘岩,岩甚空阔,下有蛟穴,泉涌不竭,溉田万顷。   金牛山县南六十里。东瞰大江,中有石如牛,因名。○三峰岭,在县西六十里。有三峰耸秀相连。   ○赣江县城西南。自赣县界北流抵城下,凡百二十里。其间有滩,曰昆仑、曰武朔、曰昌邦、曰小蓼、曰大蓼、曰绵津、曰晓、曰漂神、曰皇恐,凡九滩。又折而东北流,入泰和县界,水性湍险,皇恐滩尤甚。本名黄公滩,后讹为皇恐也。今滩在县治西。宋赵为虔州守,尝疏凿此滩。或云东坡南迁,始讹黄公为皇恐也。又《陈书》赣水有二十四滩,今止有十八滩,其九滩详赣县。   皂口江县南六十里。源出赣县界三龙山,径上造、下造,流入赣江。宋建炎初,隆太后避兵,南指章赣,金人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造口,即皂口也。《志》云:皂口有金船岭,为往来必由之道。○梁口江,在县南八十里,源出西平山,西南流,入于赣江。又有清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龙头山,亦西入赣江。   韶江县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乐处,韶水出焉,东流会黄鹄水,入于赣江。又上横江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境之潭溪,经泰和县,合牛吼江,入于赣江。又城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之蕉源,流合卢源溪,经两江口,又东会麻叙溪水,入于赣江。   梅陂在县西北。《纪胜》云:和蜀镇有天井湖,今谓之梅陂,阔三百余顷,旧隶龙泉。宋何嗣昌为宰,疏蜀江水,伐石立趾,以捍啮堤之害,百姓至今利赖之。   ○皂口镇县西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北六十里有滩头巡司。俱明洪武三年置。○朝山隘,在县西南朝山下,背负峻岭,俯瞰大江,为往来厄塞。又五里龙隘,在县南,两山壁立,一线中通,最为险阻。县东南又有保安隘,与兴国县接界,逼近蕉源,斜径回伏,盗贼易于出没。又有铁山、龙桥、莲花三寨,俱在县南。《志》云:万安之患,惟赣诸洞为甚。明正德五年,知县桑翘乃即险要立朝山、保安、铁山、龙桥、莲花五寨,周以垣墙,集民兵戍守,自是寇警益少。又《县志》云:县治北滨江有万安守备府,为江西三大营之一,九县民兵,三所官军俱隶焉,后渐分析,营兵益弱矣。   五云驿在县城西南滨江。相近又有五云递运所。《志》云:江滨有云洲,亦曰五云洲,驿因以名。一云洲在县北之江浒。又造口驿,与造口巡司相近。《舆程记》:自五云驿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驿,又百里而历赣州府之攸镇驿,皆溯江之道也。   永新县府西二百里。西至湖广茶陵州二百二十里,南至龙泉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安福县百五十里。汉安平县地。三国吴宝鼎三年,析置永新县,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省入泰和。唐武德五年,复置县,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复并入太和。显庆二年,复分置县,属吉州。宋因之。《宋志》:至和初,析吉水县地置。似误。元元贞初,升为永新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永新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孙吴置县治此,后废置不一。唐显庆三年移于今所,兼筑土城,周不及一里。宋嘉熙元年,始加治,周五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有其地,伪相周安据此,亦修葺焉。明洪武二年增修,万历二十七年复缮筑,周围一如旧制。   广兴城县西北百八十里。晋太康初置广兴县,属安成郡。陈永定二年,以安成所部广兴六洞置安乐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太和。《志》云:县西二十里有南平故城,即唐初南平州治也。   ○义山县东南二十里。峰峦攒簇,如长幼之有序,因名。一名永新山。《纪胜》云:永新山三峰相顾,势若龙回,本名龙头山。天宝六载,改曰永新。其山周回三百里,远峰去县九十里,即泰和王山也;近峰去县二十里,即义山也。山重嶂起伏如飞凤者,曰南华山,相传匡智栖化其中,今多遗迹。《志》云:义山北有双巽峰,西北去县十五里,两峰并耸;南有文笔峰,一名丙峰,去县六十里,屹立圆锐。又山上有荛湖及屏障诸峰,下有聪明泉,绵亘广远,西交郴、广,南控虔、吉,真巨嶂也。○东华山,在县城东,临溪林木秀美,俯映深潭,为近郊之胜。《志》云:县东有炽山,周回三百余里,接泰和县界。   秋山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禾山。上有七十一峰,连跨五百里,奇峰累累,与衡、潭相接。山巅平袤,相传曾产嘉禾,故名禾山。又以山在兑方,故曰秋山。其跨湖广茶陵州界者,今曰云阳山。《志》云:禾山最高者为赤面峰,又有白云、凌霄二峰,下为白石室,瀑布悬流,荡为一泓,深不可测,号曰龙溪,亦曰龙门溪,下流为禾江。○复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与禾山相接,有甘泉、石室之胜。   拔铁山县西北二十里,周回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牛吼江出焉。又绥源山,在县南四十里,势连永宁鹅岭,其址可六十里。○宝仙圣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深数百步。其阳为玉虚洞,宽敞可容千人。巨石壁立十数仞,上开天门,深可一二里,右为合壁洞,洞门双辟,如合扇然。又石廊洞,在县东,深一二里。又东有元阳洞,距石廊洞三十余里,泓泉涌出,注溉一方,人赖其利。   ○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东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琴亭水,在县西七十里,水落入潭,声鸣如琴。自栗传镇合百丈洞水,至西阳江口,与圣业水合,流入禾江。又圣业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拔铁山,水甘沃,溉田胜于余水,会琴亭水,流入禾江。又黄陂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出绥源山,下流亦合禾江。   ○上坪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禾山寨巡司在县西北四十里,新安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栗传寨巡司在县西北九十里,俱明初置。   永宁县府西南二百六十里。东至龙泉县二百里,西至湖广酃县九十里,西北至湖广茶陵州二百里,北至永新县六十里。本永新县地,元至顺初,分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永宁故城县东五十里。本永新县之胜业乡,元立县于鹅岭之西,谓此城也。至正十二年,县遭兵燹,伪相周安改筑土城于瓦冈,东西距小涧,南阻郑溪,北倚七溪岭,即今治也。明初因之,城寻圮。成化中复修筑。弘治四年,亦尝葺治。   ○浆山县西三十里。山周四十里,峰峦峻峭,松林蓊郁,有泉味甘如浆,因名。又小玉笥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周二十里,泉石甚胜,以别于新淦玉笥山而名。又小江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拐湖、鹅岭二水经其下。○拐湖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四十里,有泉自山腰涌出,直泻山麓,汇流成湖。《志》云:县南一里又有旗山,周回三里许,山势昂耸,如列旗帜。治北又有七星峰,七峰圆布如星。   鹅岭县东五十里。双峰耸翠,左有巨石,其旁峰峦昂起,如鹅项欲鸣,因名。又七溪岭,在县北十里,两山夹峙,峻险若隘,巷长二十余里,林木交荫,有泉萦回,流为七溪三十六涧。岭北即永新县界也。又银冈,在县西三里,发脉鹅岭,连接七溪,有万马奔腾之势。   ○浆山水在县西。来自湖广茶陵州界,东流与拐湖山水、鹅岭水俱汇于双江口,经小江山,萦回百八十里,下接永新江。又鹅岭水,在县治南,自永新县界发源,西流经此,又西北会浆山水。县东南又有拐湖水,自龙泉县界发源,入拐湖砻,亦流会浆山水。○郑溪,在县城南,亦曰郑溪井,溢流而入鹅岭水。   ○胜业乡镇县西十五里。《志》云:司旧置于砻头,明洪武五年,以其地僻,移于今所。○砻头隘,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四保砻头隘。其地山川平衍,商民辏集,奸盗时有。有间道二:一自隘东北历三阳寨、七里船至湖广茶陵州;一自隘南至木村,抵黄烟堡,入湖广酃县,径路盘错。黄烟堡,向来流寇出没处也,北去县不过三十五里,防御不可不密。   附见:   吉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北。明洪武二年置。又安福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一里,明吴元年置。永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亦吴元年置。○龙泉守御百户所,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置。三十二年,革。永乐二年,复置,隶赣州卫左千户所。   ◇临江府东至抚州府三百里,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瑞州府百十里,东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属淮南国,旋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豫章、安成、庐陵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吉、袁三州。唐因之。五代时,属淮南,后属南唐。宋淳化三年,始置临江军。元曰临江路。明初,曰临江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控驭虔、吉,密迩南昌,为舟车四会之冲。孙策下豫章,则留周瑜镇巴丘。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见吉安府,将会王僧辩于湓城,屯于巴丘。萧勃自广州举兵而北,其将欧阳等与陈人角逐于泥溪、苦竹之间。朱梁开平四年,淮南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绀,又音甘,遣兵戍之,以图虔州《志》云:虔州去新淦六百里。正德中,王守仁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   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初因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五十三里。   ○都尉城府东三十里。汉豫章都尉治此,因名,其地属建成县。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瓦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东北五里有卢城,西北三十里有樊城。建置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