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7 页/共 479 页

宜春泉府西四里。《唐志》: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宜春县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地道记》:县出美酒,随岁举上贡,盖因此水得名。或谓之灵泉。今府治西北有灵泉,盖故迹已堙也。○泞泉,在府北三十里,溉田万余亩。又泉坑,在城南一里,东流至赤板桥,入秀江,溉田万亩,冬夏不竭。   ○涧布镇在府南涧布岭,有巡司。又黄圃巡司,在府西百里。俱明洪武初置。又废税课局二:一在府西百里,景泰三年革;一在城北,嘉靖三十七年革。《志》云:县东北旧有河泊所,正统十四年革。○秀江驿,亦在府城北,旧为秀川公馆,明洪武初改置驿。   宜春台在府城内东南隅。高五十丈,周览川原,实为壮观。又仙女台,亦在城东南隅,与宜春台相望。城西南隅曰凤凰台,枕城为台,楼观突兀。《志》云:宜春有五台,城南十五里湖冈山有湖冈台,西北化成岩曰化成台,与城内三台为五也。   分宜县府东八十里。东至临江府新喻县七十里,西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里,北至瑞州府上高县百四十里。本宜春县之安仁镇。宋雍熙初,析置分宜县,以分自宜春而名,属袁州。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兴筑,城垣卑薄。嘉靖三十七年,以旁郡寇起,因议增筑。三十九年,城成,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九里。   ○钟山县东十里。山有巨石,临江如峡,亦名钟山峡。峡长九十余里,与新喻县接界,峡中之水即宜春江也。○昌山,在县西二十里,周回十八里,下瞰秀江。《志》云:山旧名伤山,崇山对峙,袁江出其间,巨石截流,潺激湍,舟行上下,辄多覆没。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灌田四百顷。时以伤非善征,改名曰昌。唐会昌中,太守郑望夫复修堰溉田,后人思之,名峡中石曰望夫石,亦曰昌山峡。又玉冈山,亦在县西二十里,卓立如玉,其下盘回平衍。   台山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旷,广数亩若台。又贵山,在县北四十里,地产铁。《唐志》宜春县有铁。宋雍熙初置贵山铁务,盖以此,后废。又三峰山,在县北百里,亦高秀。○袁岭,在县西北十余里,七峰耸起,如列戟然。相传汉袁闳尝避地于此。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阳洞,仙人葛洪、娄阳栖真处也。洞门东向,高数十丈,初入平爽,益西则盘回峻阻,石室深邃。中有流泉,春溢冬涸。又有小洪阳洞,在洞之顶,门甚厄,中可容千百人。《志》云:洪阳洞,在县西十五里。又仰岭,在县南六十里,极高峻,登之可瞰吉安城。   灵仙洞县北三十里。险峻崎岖,仰视石屋,如云霞往来之状。又桃源洞,在县北百三十里,高峻幽邃,洞口空明,东北行半里许,有石室极虚旷,益折而北,泉石益胜,不可穷诘。距桃源洞二里,曰风洞,居山之阳,隘不可入,旁有流泉,水石参错,清风出焉。○钤冈,在县南二里秀江南岸。群峰回合,如列屏障,冈独端秀嶷重,正与县对。登其上,则四远皆在目前。《志》云:冈延袤数十里,而至城南,新泽水出其右,长寿水出其左,而夹于山末,故名曰钤。又仙女台,在县东南五里,群山环抱,一峰高耸。   ○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岘江,在县南五十里,自南境之双源、里源发源,会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磊下,为岘江,筑陂溉田数千亩。《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双溪水,亦两源合流,出雷同岭下,会章溪,入岘江,合于秀水。   杨江县西北四十里。东南流会于秀江。县北八十里有杨桥水,南流六十里注于杨江。县西北三十里又有野江,亦南流入秀水。又赤江,亦在县北,流三十里,经县西二十五里之江斜潭,出昌山峡而合秀江。○严塘江,在县东南三十里。《志》云:发源自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会新喻江。又渭江,在县东三里,自新祉江流出七里坑,合秀水。   介溪县北十五里。源出北境之介塘,氵亭汇清澈,冬夏不竭,溉田千余亩,东南流十余里,出县东五里耽江桥,会秀江。又竹桥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下流出小江口、白米渡,会于袁河。○汊江水,在县南五十里。其源左出仰岭,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旋绕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   西冈湖在县北二里。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又落星湖,在县西五里,广五十余亩,其深莫测。相传唐时本民居,夜见巨星流止其屋,旦遂成湖,因名。○源涧泉,在县南泉源岭下,溉田百余亩。   ○安仁驿在县治东。以县旧为安仁镇也。明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峡山寨,在县南,其地山峻水险,高崖峭壁。相传唐李克用曾驻兵于此,遗址尚存。又白斜寨,在县北,亦昔时屯戍处。○万年桥,在县治东,跨秀江上。明嘉靖三十五年建,酾水十一道,长百二十丈,称为壮丽。   萍乡县府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醴陵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湖广浏阳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广攸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九十里。本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萍乡县,属安成郡,以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于此而名。晋仍属安成郡。义熙中,尝封何无忌为萍乡县公。宋、齐仍曰萍乡县。隋属袁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萍乡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不及八里,编户百三十一里。   ○萍乡故城县东五十里。亦名甘卓垒。《城冢记》:晋太兴元年,陈敏僭王江东,与杜谋相应,元帝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又使甘卓领兵至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即此地也。《志》云:垒东近泸溪镇,有圣冈岭,众山迤逦,苍翠重重,即甘卓筑垒处。又有石室,与垒相近,四围高峭,中虚如室。隋、唐以后,迁县于今治。元为州治。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欧祥由湖南来寇,守臣别速坚遣兵御之,战不胜,州陷。十四年,湖南官军吴天保以所部答剌军克复州治。未几,复为祥所陷。二十二年,归于明。旧未有城,正德七年筑土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罗霄山县东六十里。高数千丈,延袤百余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测,秀江之源出焉。又武功山,在县东百二十里,与罗霄山相接。宋绍兴间,峒寇猖獗,州将赵统军剿捕,立栅山上,至今樵者犹得断戈遗甲。一名葛仙峰,相传葛玄炼丹处。山之下有罗霄洞。《志》云:武功山根盘八百里,跨袁、吉二郡界。○毛仙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宋时置毛山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又九嶷山,在县东七十里,以连带九峰而名。山侧二峰峭拔,若双鹤飞舞之状,名曰仙鹤岭。   杨岐山县北七十里。相传杨朱泣路岐之所。或作炀岐山,云隋炀帝曾陟此。一名玉女峰。又楚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曾经此,山巅有昭王台遗迹。○案山岭,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高寒,为往来休息之所。又马迹岭,在县南七十里,平旷修远,相传甘卓曾经此,马迹犹存。   里大洞县南三十里。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上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者,乃却。两洞度可容千人。○下石坡洞,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巨石窒其门。宋靖康中,巨盗曹成辈劫掠乡井,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难,洞空旷可容千人,一夫守之,寇屡攻莫能入。又曹源洞,在县西二十里,深广可容千余人。宋建炎间,居民尝避寇于此。   ○县前江在县治南,即杨岐水。发源杨岐山,西南流四十里,过县前,又九十里,入醴陵县之渌江。亦谓之萍川水。○罗霄水,在县东南四十里,出罗霄山,分二派:东流为卢溪水,入宜春县界,谓之秀江,即袁江上源也;西流入醴陵县界,合渌水。   新江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十余里而辍,故迹犹存。又泉江,在县东三十里,有泉出江中,因名。下流通罗霄水。○寒泉,在县东二十里官道傍,溉田甚广,大旱不竭。《名胜志》:县西八十里有萧仙潭,汇五溪之水而成,俗传萧史尝游此。   ○草市镇县西八十里,有巡司。又县东九十里有大安巡司,县北九十里有安乐巡司。俱明初置。又湘东市,在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间移于县西三十五里之黄花渡,有黄花桥。元驿废。《舆程记》:湘东去醴陵县八十里。又废爱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宋置。又东二十里为卢溪镇,以临卢溪水而名。《志》云:卢溪通舟楫,有小市,为县津要。○宣风镇,在县东七十里,宋时置宣风驿,后废。镇东西凡三里,为水陆之冲。   萍实桥在县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杨吴时,置桥跨县前江上,后圮,明初复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醴陵界有香水渡,此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处。   万载县府北八十里。东至瑞州府上高县百有五里,西至湖广浏阳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南昌府宁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分宜县百三十里。汉建成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宋、齐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阳乐县,属靖州。八年,州废,省县入高安。五代梁龙德元年,杨吴顺义元年也,始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开宝八年,仍属袁州。宣和三年,改县曰建城。绍兴二年,复故。旧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御寇。八年,城始就。十三年,复增筑之。未几,圮于洪水。嘉靖初重筑,二十一年、四十三年,皆尝营葺。万历初,复以砖石。十六年以后,修葺不一。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有四里。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邑志》:县东隅有康乐城,元末红巾刘仁据县时筑,周五里。即此城也。明洪武初,仁弟敬来降,城遂废。   ○龙山在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其势逦迤,来自衡、霍,为县之镇。官衙缀倚其麓,俗呼官山。又紫盖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后改今名。又银山,在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洁白如银。中有洞,可容数百人。寇乱时,民多避其中。○稳山,在县西八里,两山对峙,中通一径,俗呼为稳山关。其相接者曰坤山,耸峻嵯峨,林箐丛密,东曙不及,惟斜阳可到,往来者皆经其上。又东岐山,在县东七里,与上高县接境,委蛇屈曲,路径多岐,有峰曰鹅鼻。元虞集以为似蜀中之鹅鼻峰,因名。县东南五里又有鸡笼山,平地突起,周围盘旋,石壁立,有泉四时不竭,近时尝置营于其上。   汤周山县西三十里。延袤峭峻,巨石清流,遍满山谷。相传晋安帝时,有汤、周二士得仙于此,因名。又峰顶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可望郡城。有泉清冽,可以灌溉。《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书堂山,山谷深郁,常有云雾,世传晋习凿齿尝居此。又有东台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山皆石壁,岩峭峻。○九龙山,在县西百里,山有九峰,嵯峨秀丽。又西二十里曰铁山,地产铁,与浏阳县分界。   清泉山县东北四十五里。林木森耸,瀑布悬流,俗谓之小仰山。又四十里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林麓深邃,延袤旷远,周围恰四十里。又五雷山,在县北二十里,有五山相连。○皂山,在县北六十里,屹然突立,山色似皂,与瑞州府新昌县接界,一名连香岭。又北十里曰谢山。《志》云:邑人谢仲初升仙于此,因名。泉石甚胜。又龙门山,在县北九十里,群峰环耸,盘踞如龙,中有坳路,状如龙门。   十八渡岭县北四十里。旧时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人辟路岭上,遂免迂涉。又浮楼岭,在县东十里,Лヴ秀丽,两山突出如角,远观若楼浮云中。○大关岭,在县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岖,俗呼大官岭。又白水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十仞,岭下平坦,广袤数里。中有小溪,水色常白。县西百里又有大阳岭,岭周百里,形势陡峻,曙光先照,至昏不冥。   ○龙江县北五里。源出县西百二十里金钟湖,东经大关岭,过龙山为龙河,又东入瑞州府境而为蜀江。《志》云:金钟湖水分二派:东流为龙江,西流入浏阳县之浏水。又县西六十里江中有鱼鳞滩,江水迅急,乱石横列如鳞,因名。县东北二里又有龙洲,洲广数百亩,石洞水与龙江水合流处也,亦曰龙河渡。○多江,在县北七里,龙江、石洞二水相合后,溢流旁出,至此平浅,涸露小洲,三五纵横,支流合派,因名。盖即龙河之别流矣。   石洞水县西南十里。源出县南二十里竹山洞,北流经杨河山,会白沙水,过县治南南浦桥下,绕学前,为学前江。又东北出城,合于龙河。《志》云:学前江有三源:一源即石洞水也。一源出鹅鼻峰,西流近城,伏地里许,而复出为坞溪,入城会学前江。一源出城东南厂塘,西流入城中,分两派,夹流而北,会学前江,亦谓之二江。   锦江水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下流入于龙河。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康乐水,亦出谢山,东南流,至县东二十里之丘江,而会于龙江,或谓之谢江水。○野猪河,在县西三十里,亦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为深潭,会竹洞水而合龙河,其水迂回旋绕,奔腾峻急,舟行者患之。又剑池水,在县西九十里。其地有灵栖岩,池水出焉。别有曾家源水流合剑池,下流出沙江桥,入金钟湖。   ○铁山镇在县西铁山下。有铁山界巡司,明初置。又高村镇,在县西二十里,旧有巡司,元末废。明洪武四年复置,十二年革。○鄢玉寨,在县西汤周山下,宋靖康中寇乱,邑人鄢玉者率乡民立寨御之,故址犹存。又黎源村,在县北百二十里,为府境之要害。明万历二年,群寇侵犯,官兵讨之,贼首杨青山遁入黎源峒天井窝,依山为险,事平,置黎源哨,设官兵守之。后渐废。崇祯六年,复设以御楚寇。《志》云:万载之黎源,与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冈、靖安之双坑、武宁之黄竹五洞相连,俱潜通大沩山,冈岭重复,亡命者多阻险其中。万历三年以后,余孽犹啸聚于此。五年,抚臣潘季驯议立黎源哨,又添兵守铜鼓营。崇祯六年,土寇猖獗,黎源亦为防御要地。   附见:   袁州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元年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   ◎江西六   ◇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志》:孙皓析庐陵地置南部都尉。晋改置南康郡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志》云:永和三年,始自雩都移治赣,介章、贡二水间,即今府治。宋为南康国。齐复为郡。梁、陈因之。隋平陈,改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复曰虔州。天宝初,曰南康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初属淮南,后属南唐唐末虔州为卢光稠所据,朱梁命光稠为百胜军节度。贞明四年,淮南克虔州,亦曰百胜军节度。南唐因之,寻改曰昭信军节度。宋仍曰虔州亦曰南康郡昭信军节度。绍兴二十二年,改曰赣州宋中兴小历时,校书郎董德元上言: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也。廷臣议州名有虔刘之义,因改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领县十二。今仍曰赣州府。   府接瓯闽百越之区,介溪谷万山之阻,为岭海之关键,江湖之要枢。江右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战国时,楚尝使吴起南平百粤矣。自秦迄汉,皆出五岭威百粤,赣之不能无事可知也。晋之末造,徐道覆自始兴而北陷南康,而庐陵、豫章以至寻阳,无完堵焉。陈霸先奋自始兴,进军南康,赣石既捷,而霸业以成。隋之末也,林士弘窃据虔州,睥睨江汉。李靖既平萧铣,急击灭之。唐之季世,卢光稠既得虔州,复逾岭而南,并有韶州,以二州之众,雄峙于淮南、岭表两大之间。及光稠末,淮南亦急图虔州,以为苞桑至计。宋绍兴中,岳飞经略江湖,讨平群盗,既克虔州,贼势益蹙。景炎之际,文天祥拈据岭表,疾争虔州,以为北顾之基。明初,既平伪汉,削清支党,急下赣州,既而进规广东,命将出师,一军自赣州而南矣。武宗之世,强藩桀逆,衅起豫章。王守仁潜师图其后,而贼亡忽焉。然则分旄建阃,列为雄镇,非徒震慑奸顽,肃清蛮左,亦以控扼上流,犬牙内地。庙堂伟略,不可改也弘治七年,始添设抚臣于赣州。虽然用兵者知其常而不通其变,弹丸赣州,其足为将来之鉴者,又可胜道哉!   赣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改属庐陵郡。晋初,属南康郡,寻为郡治。宋以后因之。隋初,改县曰南康。大业初,复故。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百十二里。   ○赣城即今府城。汉置。《志》云:汉兴,立赣县,筑城以防尉陀,今府西南益浆溪城是也。晋太康三年,县移治州东北葛姥故城。东晋永和中,县为郡治,太守高琰筑城二水之间。刘宋升明中,县又移置于赣水东三里。梁承圣初,复迁赣水南。唐贞观中,又徙今治。光启中,刺史卢光稠斥广其城,东西南三隅凿为隍。宋皇中,太守孔宗翰以东北隅易垫石,冶铁锢之。熙宁中,守刘彝于城下开水窗三,时启闭以防水患。自是相继修葺。元初,城毁。至正十三年修复,十八年陷于陈友谅,使其将熊天瑞增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二十五年,增修,城北阻二水,其形三隅,南衍而北锐。成化二十一年,以城圮修葺。弘治六年及九年、十三年,皆经营缮。正德六年,又复增筑。十三年、十四年,皆以久雨城圮,修完如故。嘉靖以后,递经增葺,号为雄壮。旧有门十三,元塞者五,明塞者三,今仅存五门。城周十三里有奇。   葛姥城府东北五里。《冢庙记》: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来自交趾,赀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今有葛姥祠,即城故址云。   ○贺兰山府治西北隅。其右隆阜突起,为文笔山。绵亘而东,为白家岭。《志》云:山即郁孤台,昔人因高筑台为登眺处,以郁然孤起而名。后竟为平地。明正德十一年,培之使高,为郡形胜。又天竺山,在府东四里贡江东,山高秀。相接者曰伏龙山,林木阴翳。又东一里有佛日峰,旧称名胜。○玉房山,在府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中有玉房琼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汶山,在府东三十里,有升仙峰,巨石盘亘,下有潭,广数十丈,亦曰文潭岭,有文潭隘,为设险处。   崆峒山府南六十里。一名空山。其麓周回百里,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一郡之望也。《志》云:山南十里有四会峰,与崆峒对峙,东距龙江。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涸。昔人多避兵于此。又九峰山,在府西南三十里,根盘数十里,屹立高耸,南向崆峒,北拱郡治。○蛤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一名三阳山。上有三峰,下有龙湫,与崆峒相对,为郡城后屏。又顺山,在府北百二十里,抵万安县界,怪石万丈,历三十六坳,乃至其巅。相近者曰龚公山,唐隐士龚亳栖此,因名。峰岩泉石,绵延襟带,旧称名胜。府北六十里又有黄唐山,高千余丈,水石林泉,与龚公山相埒。   回军岭府东四十里。相传黄巢兵犯境,里人御却之,因名。又罗龙岭,在府东南八十里,路通信丰,行者常憩于此。《志》云:府北百二十里有分水岭,与万安县分界。又有黄竹岭,在府西北百四十里,路出龙泉,岭畔多竹,因名。○妙高峰,在府北八十里,旧名几岭,高出群山。又通天岩,在府西二十里,岩洞高广,其半壁又有望归岩,甚幽胜。《舆程记》:府东六十里有岑口冈,又东六十里即雩都县。   ○赣水在府城北。其上源为章、贡二水。贡水,一名东江,源出福建长汀县新路岭,西经瑞金、会昌及雩都县境,南北支川悉汇入焉。又西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章水,一名西江,源出南安府聂都山,一云出湖广郴州黄岭山。自宜章县东流,经崇义、大庾县及南康县境,亦会支川而东达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自此名赣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九滩,曰白涧滩、天柱滩、小湖滩、鳖滩、大湖滩、铜盆滩、落濑滩、青洲滩、梁口滩,俱属赣县。又经九滩,乃至万安,所谓十八滩也。江在县境者一百八十里,滩之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面。其上流在信丰、宁都者,石碛险阻,尤甚于十八滩。孟浩然云: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是也。梁大宝初,高州刺史李迁仕以侯景之乱入援,台城陷,迁仕等散还,至大皋口,遂反遣兵入赣石,拒陈霸先于南康。寻为高凉太守冯宝妻洗氏所败,遁走。洗氏会霸先于赣石。明年,霸先发南康。赣石有二十四滩,会水暴涨,高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遂为安流。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严可求先以厚利募赣石水工,大兵奄至城下,州人始知。盖郡恃赣石为险云。余详大川赣江。   长步水府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塘山,流四十里入赣水。又龙溪水,在府北百里,源出黄竹岭,流入赣水。又梁水,在府北百六十里,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龙头岭,西流入赣水。梁口滩在其处。○湖洲,在府北八十里,突起江中,周围数里。又北十里曰米洲,以沙白如米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