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6 页/共 479 页
府山川明秀,原隰沃衍,居列郡之中,为襟要之地。
高安县附郭。汉置建成县,属豫章郡。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拾为侯邑。后汉仍为建成县。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改今名,避隐太子讳也。又置靖州治焉,寻为筠州治。八年,州废,县仍属洪州。南唐以后,复为州郡治。今编户三百里。
○建成废县即今府治。汉置。唐始改曰高安。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请兵于楚,马殷遣军围高安,淮南将周本败楚兵于上高。宋亦为高安县。《志》云:郡旧有土城,唐初筑。宋元丰中修筑,建炎间又复增葺。元初毁,至正末亦尝营治。明正德六年,改营郡城,以砖石,又浚濠为固,有门九,城周十四里有奇。又城中旧有子城,宋时土筑,环城为濠,周三里,有门四。元毁。明正德元年增修,缘碧落山后筑墙,以卫府治。六年,经华林贼焚毁,郡守邝重建,石为墙,颇称严固,周一里有奇。
华阳废县府西四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靖州,寻属筠州。八年,与州俱废。○云棚城,在府北三十里。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筑云棚等城,召义兵保安此土。二城,即其故址云。
○碧落山在府治后。下临井邑,尽在目中,一名凤凰山。山后有五龙冈,前临蜀水。又有李八百洞,久塞,亦曰迷仙洞,在郡之后圃。山之西脉曰逍遥山。又大愚山,在府治东南朝阳门外,门据山为固。又有龙化山,在府西南上蔡门外。○米山,在府北二十五里。《豫章记》: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美,唐因以名州。
败伏山府南百里。相传梁末陈武帝起义兵破贼,伏军于此,因名。又荷山,在府南二十五里,中有池,多红莲。山之南有琴岭,其形如琴。○凤岭山,在府西七十里。《志》云:唐初,靖州刺史应智顼屯兵之地,山势峭拔,远望如凤。相近者又有飞霞山,亦耸秀。
华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有玄秀峰,相近有主岭、南北岭、三宝岭,皆山势危峻。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进讨华林山贼。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宝去立寨。少南曰南山,皆华林之冈阜也。《志》云:华林山周百里,与奉新县接界。又白云山,亦在府西北七十余里,有涧泉瀑布诸胜。其相接者曰白鹤山,亦幽胜。○谢山,在府西北百里,奇峰怪石,甲于群山。
龙珠岭府西北四十里。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鸡笼岭,高数百仞,皆以形似名。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州为筠州。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岭矣。
○蜀江在府治北。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龙河渡,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锦江,亦曰锦水,《水经注》亦谓之浊水。自府西南来,折而东注,界为两崖。汉晋旧有城池,世远圮塞。唐武德中,李大亮始筑土城,浚濠以受之。今郡城分南北,锦江中贯,市南溪设三闸,而城跨其上,以为防卫。宋乐史云:蜀江东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钟口江,在府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流入蜀江。萧梁时尝获古钟于此,因名。
清湖府东十五里。其水四时莹彻。又珠湖,在府南十八里,俗传有仙遗珠于此。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药湖,相传以吕仙弃药湖中而名。其下流皆入蜀江。
鸣水府西北六十里。发源山谷中,流经此,北流入奉新县界,合龙溪诸水,而为奉新江。碧涧飞流,空谷振响,因名。又曲水,在府南六十里,源出上高县之蒙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赣江。其势回环萦曲,因名。○华阳水,在府西南百里,源出临江府新喻县界,东北流入蜀江。又龙口水,在府西六十里,一名谈口水。《志》云:高安县西界有蛟湖,引流为龙口水,北流至花园埠,入于蜀江。又务农溪,在府东三十里,源出新建县东,至府城南流入蜀江。
○阴冈岭镇府南六十里,有巡司。《志》云:县旧有洪成巡司,革。○仁济桥,在府治东,旧有浮桥。宋淳熙十二年,改建石桥于两岸,作石堤以摄悍流,垒八墩于深渊,以酾水势。墩之上架木为梁,以石版。梁之上覆以厦屋六十余间,往来者便之。后修废不一,元季毁于兵燹。明弘治九年,因旧址复建,长数十丈,屹为津要。又府东有青湖、舣口等渡,皆蜀江津口也。
上高县府西南百里。东南至临江府新喻县九十里,南至袁州府分宜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新昌县五十里。本建成县地。后汉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于此,因立上蔡县,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望蔡县,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宋、齐以后因之。隋复省入建成县。唐武德五年,复置望蔡县,属靖州。八年,又废。僖宗时,钟傅以故县地置上高镇。南唐升元中,改镇为场。保大十年,升为县,属筠州。今编户百七十五里。
○上蔡废县今县治西。晋曰望蔡。隋废。《五代志》:唐中和末,钟傅以其地在高安上游,因置上高镇。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天四年,淮南将吕师周等戍守于此,以备湖南。既而师周奔湖南。五代梁贞明三年,楚马殷遣弟仔攻上高,大掠而去。南唐升为县,有城,周五里。宋嘉熙中增修。元废。明正德七年,凿池树栅,立四门,议循旧址修筑,未果。嘉靖末,始筑石城千一百二十二丈七尺。○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顾城山下,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处也。
○镜山县东二里。山有三端,圆如镜,相对而峙,中有径,可通人行。县界五里又有屏山,山势连亘如屏,因名。○宝盖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霭翠玲珑。稍南曰灵峰山,峰前有铜丁岭,一名铜精岭。又南五里有宝珠岭。
蒙山县南三十五里。周一百四十里,峭壁横险,乔木千寻,常有烟雾蒙蔽其上。山有多宝峰及上下两洞。《志》云:宋庆元间,常产银、铅,故峰名多宝,并置蒙山务于山下。○九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新昌县界。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峨眉、天竺。县西六十里又有末山,与九峰相连,以耸峙天末而名。其相近者曰谢君岭,高数百仞,接万载县界。
天岭县西二十里。岭最高,行者若登天然。《志》云:县北三里有敖岭,亦曰敖峰,高峻为近郊之胜。又礼架岭,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多石,洞深且阔,兵燹时,土人避此,寇不能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莱岭,草木蒙密,云雾杳霭。又有黄凤岭,在县西九十里,相传昔有黄凤集于此。○慈光洞,在县西四十里,悬梯而下,始有门可入。唐乾符二年,黄巢之乱,民逃避于此,壁间题字犹存。又旺贤冈,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黄田冈。
○蜀江县治西。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二十里凌江口,新昌县水亦流入焉。又东南流经县治南,又东流入高安县界。又斜口水,在县西十里,源发蒙山,入于蜀江。
鸬鹚洲县治东南,当蜀江水口。又仙姑洲,在县西六十里。县境又有八叠洲,皆在蜀江中。又章树潭,在县治西,其水澄澈而渊深。
○离娄桥镇县西七十五里。有巡司。○蒙山务,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南麓也。宋置为采炼银铅之所,今废。
新昌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州二百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百里。汉建成县地。三国吴析置宜丰县,仍属豫章郡。晋因之。宋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宜丰县,属靖州。八年,废入高安县。南唐以宜丰旧地为盐步镇。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地广势险,于宜丰故城置今县,属筠州。元元贞初,升为新昌州。明仍为县,编户百二十九里。
○宜丰城县北三十里。孙吴置县治此。唐改置于今治。宋因之,改曰新昌。有土城,元圮。明成化间,因旧址修筑,寻砌以砖石,周五里有奇。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本建成县地。孙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刘宋封谢灵运为康乐侯,即此。齐亦曰康乐县。梁、陈因之。隋废。《志》云:上高县北十五里有阳乐城,盖地相接云。
○三峰山县西五里,与县治前盐岭相接。《志》云:盐岭高出群山,下瞰邑市,鳞鳞可数。县东门外又有折桂峰,奇石耸秀,俗呼火焰山,岁多火灾,后平其顶,改今名。○吉祥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山高耸,中有聪明泉。又尉山,在县西七十里,盘亘数里,相传南昌尉梅福栖隐处。
黄冈山县西八十里。山势磅礴耸秀,为新昌诸山之冠。又八叠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形盘郁,叠嶂纵横,断而复续,因名。又县西百里有黄蘖山,一名鹫峰山,泉石奇胜。唐宣宗与僧黄蘖观瀑布于此。○五峰山,在县西北百里。山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志》云:县西五十里有九峰山,与上高县接界。
西岭县北六十里。望东面诸山,兀起蹲伏,若翔舞状,亦曰攀龙山。又县东北七十里曰北岭,截出云外如屏嶂,峰峦相倚,紫翠万叠,有飞瀑三四道,颇为奇观。
○盐溪在县治西。一名若耶溪。源出南昌府宁州界,流入县境,至县南三十里,出凌江口,入上高县界,东流而入蜀江。又治西南有小斜川,亦流合于盐溪。○濯湖,在县东二里,相传晋旌阳令许逊濯衣于此,因名。
○大姑岭镇县西三十余里。有巡司,明洪武五年置。又有黄冈洞巡司,本宁州之定江巡司,万历四年改。
◇南康府东至饶州府三百里,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县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初,仍属豫章郡,寻又兼属寻阳郡。宋、齐以后因之《通志》云:陈为豫宁郡地。隋属洪州。大业中,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后兼隶江州。五代时,南唐亦为江州地。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南康军。元曰南康路。明初,改为西宁府时为元至正二十一年,寻曰南康府元至正二十四年改,领县四。今仍曰南康府。
府负匡庐之胜,面彭蠡之险,引湖口之舟航,屏南昌之肩背,势雄吴、楚,泽接江湖。刘裕败卢循之众,王守仁破宸濠之军,道皆出此云。
星子县附郭。汉枭阝阳县地,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五代时,杨吴以境内有落星石,置星子镇,属德化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为星子县,属江州。六年,置南康军治焉。今编户二十八里。
○南康城即今郡城也。宋太平兴国中,置军,筑土城,周五里有奇,寻圮。元末徐寿辉、陈友谅等相继寇掠。郡无城郭,屡复屡陷。明正德七年复筑。明年,以砖石,以防寇乱,东西环濠,南临湖。嘉靖以后,屡经修治,为门五,城周六里。
○庐山府西北二十里。其峰岭岩谷洞壑之属在境内者,奇胜以百计,北与九江府接界。详见前名山庐山。○玉京山,在府西七里。一名上京山,当湖之滨,一峰最秀。其东西云山烟水数百里,浩渺萦带,皆列几席间。又层城山,在府西五里,一名乌石山,亭然独秀。下有蒲溪湾,流入彭蠡湖。府西南十里又有凤凰山,蜿蜒特起,水涨山浮,如凤翔然,一名流星山。
鞋山府北六十里。独立湖中,形如鞋,高数十丈。《浔阳记》:神禹尝刻石纪功于此。明初,陈友谅败于康郎山,其将张定边挟之退保鞋山,为明师所扼。本名大孤山,与九江府接界。○龙塘山,在府北三十里。峰峦峭拔,环抱湖湾。又西北十里有屏风山,丹崖紫壁,环绕如屏障然。《志》云:府北四十五里曰吴章山,与庐山接,岭峻峡隘,或谓之吴障山,以其为吴之障也。岭北为德化县界。
○宫亭湖府东五里,即彭蠡湖也。一云在府南一里,接南昌、饶州二府界。梁承圣二年,豫章太守萧永将兵讨陆纳于湘州,军至宫亭湖而溃,盖道出湖中也。《志》云:湖之西北有落星湖,湖中有石山如星,相传星坠水所化也。梁王僧辩破侯景于落星湾。宋建炎三年,命李邴等自建康扈从隆太后如洪州,过落星湾,暴风覆舟,宫人溺死无数,惟后舟无虞。一云落星石,高五丈,在城南五里湖中。宋孟后过此,立落星寺。夏秋之交水涨,石泛于波涛之上。隆冬水涸,可以步涉。后改寺为福星院,又为法安院。
灵溪府西三十里。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龙溪,府南二十里有沙溪,六十里有渚溪。又有鸾溪在府西二十五里,又西一里有石镜溪。俱源出庐山诸峰,下流皆入于彭蠡湖。○ワ藤港,在府西南二十六里,源出府南三十里之黄龙山。又谢思港,在府东九里,源亦出庐山,俱流入鄱阳湖。又谷帘水,在府西三十五里,源出庐山康王谷,曰谷帘泉,下流入于彭蠡。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一。桑乔山疏云:康王谷在府西六十里,泉在谷中,曰谷帘,其源出庐山绝顶之汉阳坡,悬注三百五十丈。今亦见九江府德安县。
渚矶府南七十里,当鄱阳湖之西渚。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既而明师泊左蠡,友谅亦移泊渚矶,即此。渚,或作潴。《舆程记》:府南十里为瓜蠡,又六十里为渚矶,又六十里,即南昌府之吴城驿也。又黄婆矶,在府治东南二里滨湖,宸濠为伍文定所败,尝退保于此。○芙蓉洲,在城西二里,与玉京山相连。又鼍河洲,在府南十五里蓝车山下,滨鄱水,蜿蜒若鼍。府西六十里又有火烧洲,接新建、建昌二县界。相近又有绵条洲,与大洲相连,亦接建昌县界。
石堤府治南。江浒舟楫之冲,每风涛骤至,舣泊无所。宋元中,知军吴审礼始栅木为障。崇宁四年,孙乔年以石为堤,延袤百五十丈,横截洪流之冲,中开为门,以通出入,内浚二奥,可容千艘。岁久浸圮。淳熙七年,朱熹来为守,岁适歉,遂捐金募饥民增筑之。明景泰五年,嘉靖四十三年,亦相继增筑。《志》云:城西有西湾,在石堤内。宋徐端辅、朱熹知军事,相继作石闸,以泊客舟处。当夏秋水涨,商旅牵舟,萦纡循绕,人力疲乏,故又号为西疲湾。又湖西北有神林湾,多林木,中有神庙,商贾阻风泊此,必祈祷而去。○田公堤,在府治南一里。明万历二十一年,以石堤迤东一带,湖水荡啮,渐及城址,郡守田因筑石堤,长数百丈,以卫之,民因谓之田公堤。
○长岭镇府东北三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十一年,置于府东二十里废延庆县,寻移置于府南三十里之渚溪镇。万历中又移置于青山镇,仍曰长岭巡司。○匡庐驿,在府治南一里。《志》云:府东一里有锦冈岭,宋置锦冈驿于其上。明初改置今驿。
都昌县府东百二十里。北至九江府湖口县百四十里,东至饶州府百三十里。汉枭阝阳、彭泽二县地。唐武德五年,置都昌县,属浩州。八年,州废,改属江州。大历间,徙治彭蠡湖之东,属饶州。宋太平兴国中,改属南康军。旧无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创筑,四十一年始就,周五里。编户五十九里。
○都昌旧城在县北九十里王家市。唐初,置县于此。《志》云:唐以彭泽县地置浩州,又分杨梅岭以南更置都昌县属焉。一云李大亮刈鄱阳西雁子桥之地置此县。《纪胜》云:雁子桥,饶州之北壤也。唐始立县在狮子峰之南,其地先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之创县,以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遂号都昌。后移今治。今犹谓故城曰衙前。○彭泽故城,在县北四十里。盖梁、陈时尝徙治此。旧《志》云:古县盖治此,晋陶潜为彭泽令,即此城。误。
左里城县西南九十五里。晋义熙六年,卢循为刘裕败于大雷,走还寻阳,将趋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裕攻栅而进,循复败走。又陈永定三年,侯安都击余孝劢于新吴,军至左里,适王琳将曹庆等救孝励,还与安都遇,安都击败之。杜佑曰:地在章江之左,因名。《元和志》:杨澜湖北曰左里。《郡志》:县西北八十里有左蠡山,以临彭蠡湖东而名。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明师自罂子口移泊柴棚,去敌五里许,诸将以湖水浅,请移舟扼江上流,乃泊于左蠡。正德九年,河南盗由湖广至江西,掠星子,都指挥赵钺败之于左蠡,即此。今有巡司。又檀道济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道济讨谢晦时经此所筑城也,今其地有城山。
○松门山县南二十里。俗呼山。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帅舟师赴救,自松门入鄱阳湖,战于康郎山,是也。《一统志》:松门山在南昌府北二百十五里,上有石镜。○石壁山,在县治西,临大江,有石如壁。一云山在县西南十里。又大矶山,在县西七里,一名望仙山,顶有平石,可以眺远。其西南里许为小矶山。《志》云:县北十里有芙蓉山,其山大小相对,形若芙蓉也。
华山县东北九十里。突然峭拔,高压众山,拟于太华。县东北百里又有黄金山,顶有龙湫,下有大石,飞泉喷落,谓之水岩。○元辰山,在县西四十里。相传晋苏耽居此得仙,一名苏山。《道书》以为第五十一福地。又土目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临大湖,巨浪冲激,成孔如目,因名。
○鄱阳湖县东南二十里。远近群川皆汇于此。西北入湖口县,注大江。春夏浩荡无涯,谓之东鄱阳,至冬则水束如带。又县北二十里有郭山湖,一名郭家湖。县西北二十余里有石流、吴江诸湖,八十里有左蠡湖,皆鄱阳之支委也。
新开河县治西一里。宋绍圣中,纲运船泊湖边,以大小矶湍急,请开此河,以避风涛,因名。又后港河,在县北六十里,自左蠡石流嘴引入县西北二十五里之吴江湖,又由县北二十里北庙湖至王家市,有九十九湾,春夏水泛,广通舟楫。《志》云: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山田港,临鄱阳湖,引水溉田。○陈令塘,在县治南一里。唐咸通元年,邑令陈可大筑塘以阻潦水,因名。《闻见录》:县南四十里又有四山塘,由余干县康山入县境之道也。
○柴棚镇县东南七十里鄱阳湖中。有柴棚巡司。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既而自罂子口移泊柴棚,是也。《舆程记》:自县至饶河口六十里,又十里为柴棚,又十五里为钓台,又五里为周溪,又十里为打石湾,又十里为棠阴巡司,饶州府鄱阳县界也。又左蠡巡司,在县西故左里城,明初置。
四望山寨县东南六十里鄱湖中。宋元时置巡简寨于此,以备逋盗,今废。《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彭蠡戍,西临彭蠡湖,陈末置戍于此。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阔远,遂置镇。景龙元年,复为戍,以扼要冲。又有檀山戍,在县北九十里,与马颊相对。唐武德五年,以水陆之冲,置戍。《寰宇记》:檀头山有石室,以宋檀道济尝领兵登望而名。其地盖与城山相近。
团山驿县西南一里。洪武初置。《志》云:县西十五里旧有白石驿,县东二十五里有矶子驿,县西四十里有赤石驿,七十里有游贤驿,西北八十余里有土目驿,俱宋元时置,明初废。○圣驾墩,在县治西三里。明太祖征陈友谅,驻跸于此,军士筑土为墩,一夕而成,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