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5 页/共 479 页
黄家渡府东三十里。明正德中,宸濠作乱,赣抚王守仁讨之,克南昌。伍文定击贼于黄家渡,败之。《舆程记》:自黄家渡东四十里为赵家圩,又东四十里为团鱼洲,又东达饶州府余干县界。
○石头驿在章江门外十里。有石头渚,亦曰投书渚,即殷羡投书处。《水经注》赣水经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渡之处。汪藻曰:自豫章郡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沮江负城,十里而近。陈永定初,萧勃起兵广州,讨陈霸先,遣欧阳等出南康,屯豫章之苦竹滩,别将傅泰据口城。余孝顷时为南江州刺史,亦附于勃,遣其弟孝迈守郡城,自出豫章据石头,既又与萧勃从子孜同拒周文育于石头,筑二城,各据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霸先遣侯安都与文育水陆进攻,孜降,孝顷走还新吴。《志》云:陈永定中,尝置南昌县于此。隋废。唐初复置,旋废县,因置石头驿。明初陈友谅围南昌急,张子明以小渔舟夜从水关潜出,越石头口,告急于建康,是也。今为石步镇。○南浦驿,在府城西南广润门外。又府南六十里有市汊驿,在章江滨,南去丰城县之剑江驿凡百里,市汊巡司亦设于此。《舆程记》:自市汊驿而西南七十里至松湖,又西六十里即瑞州府。
樵舍驿府西北六十里。近昌邑王城,有巡司。明正德中,宸濠作乱,王守仁克南昌,宸濠攻安庆未下,闻之,遂移兵罂子口。其先锋至樵舍,守仁遣伍文定等击之,败贼兵于黄家渡。贼退保八字脑,既而宸濠败保樵舍,文定等四面合攻,遂擒之。又破余党于吴城,江西遂平。罂子口,在府东北鄱阳湖滨。八字脑,见饶州府。○吴城驿,在府北百二十里,临江有吴城巡司,即伍文定破宸濠处。《志》云:吴城山,在府东百八十里临大江,驿盖以山名。又武阳驿,在府东南六十里,道出抚州府。又府东七十里有赵家圩巡司。《会典》:新建县又有昌邑、乌山二巡司。
芊韶镇府南百里。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等,自豫章伪遁,由间道兼行据芊韶。芊韶上流则苦竹滩诸营,下流则口城、石头诸营。文育据其中,筑城飨士,等大骇,退入泥溪,是也。泥溪,见临江府新淦县。姚思廉云:芊韶,在巴山界。似误。
丰城县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临江府百三十里,东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汉豫章郡南昌县地。三国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初,移治丰水西,改曰丰城县,仍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开皇十二年,复置,改曰广丰,属洪州。仁寿初,复曰丰城。唐因之。乾宁三年,改曰吴皋。淮南因之。南唐复曰丰城。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升曰富州。明初,复为丰城县。今编户三百七十七里。
○富城旧县在县南六十里富水西。后汉建安中,孙氏置县于此。一名黄金城,有黄金陂。晋初,移县于今县西南三十里丰水西剑池侧,因曰丰城。梁侯景之乱,南昌民熊昙朗聚众据丰城为栅,是也。唐永徽初,迁于章水东,始为今治。元延初,筑土堤以遏暴涨,周围十里,环郭六门,池濠四绕,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后皆圮。《志》云:旧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唐以前城也。县东南又有广丰城,梁大同二年分丰城县置,寻废。隋因改丰城县为广丰。今有广丰乡。
○赤冈山县西北十五里。濒江壁立,土石皆赤。一云富城县旧治此。又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道家以为第三十七福地。○凤凰山,在县东九十里。《晋书》:穆帝升平四年,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山,因名。县东南之苦竹村又有九子池。
龙门山县南百里。傍有龙湫,西北与道人山相接。《志》云:道人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又罗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名。山顶有池,冬夏不竭,亦名池山,富水所出。其东为尧山,与罗山相接。○杯山,在县南百三十里,高二百丈,周回百里,形如覆杯,丰水所出。
○章江县西南三里,有斗门堤。至县东北十里为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凡数百家,薄晚波平,江浮金碧,舟航云绝。有矶头山。李梦阳云:赣江北奔,入彭蠡湖千里,犹建瓴然。至丰城触矶头冈,则俯而东,又折数里而北达,故曰曲江。矶头山之滨有金花潭,民居缭绕,榆柳成行,水波潋滟,动摇金碧,渔舟上下,宛然画图。宋隆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风于此,因名。《志》云:曲江有滩,旧尝出金。
蛟湖县西十五里。源发剑池,东北流五里许,汇为此湖,流入长乐港,灌田数百顷,下流入于章江。《志》云:县西南三十一里有剑池,晋雷焕得龙泉、太阿二剑处。池前有石函,长逾六尺,广半之,俗呼其地为石门。
丰水县南百八十里。出自杯山,西北流,绕剑池而入赣江,一名剑水。又富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源出罗山,西北流,合于丰水。县东南百十三里又有云韶水,源出抚州横汊河,东北入县界,合于赣江。
苦竹滩在县南。亦曰苦竹洲,洲多竹。陈初,广州刺史萧勃遣其将欧阳军苦竹滩,陈霸先遣周文育擒之。《一统志》:县东南有苦竹村。《名胜志》:苦竹洲在县上游十里许。○杨子洲,在县西二十五里章江中,周广二十里,居民二百余家。《通志》云:洲在府北九十里。又三洲,在县北三里,滨大江。《志》云:县北堤之趾有小港,港外为三洲:上洲曰杨林,中曰牛宿,下曰金鸡。又有龙雾洲,在县东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宋时有渔者得金钟于此,因名金钟口。
○剑江驿在县治北。又县北有市源巡司,县西南有江浒巡司。
进贤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九十里,东至饶州府余干县百四十里。汉南昌县之东境。晋太康初,分置钟陵县,寻省入南昌。唐武德五年,复析置钟陵县,属洪州。八年,废为进贤镇。宋崇宁二年,升镇为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创筑。十二年,复以石。十六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二里。
○港南山县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驿路,南接云桥,北通罗溪。又钟山,在县南五里临水,昔尝破裂为二,得铜钟十二于此,一名上下破山。县西南三十里又有金山,亦曰金峰,地产金,有淘金井,界于临川。○渐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石壁,俗呼石仓。宋时于此置驿。更十里为武阳渡,乃渐山尽处,入南昌县界。
北山县北百里。地滨彭蠡湖,四周皆水,与天无际。其上平夷,利耕作,居民常千余户。县东九十五里又有栖贤山,山幽胜,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栖隐于此。○罗溪岭,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麓有罗溪,通鄱阳湖。又十五里为玉岭,公馆在焉。又县北二十里有双乳峰,双峰如乳,因名。其下即日月湖。
○三阳水县北六十里。上源在县西,曰南阳、洞阳、武阳,合流经此,故曰三阳。又东北入鄱阳湖。李曰:进贤县之水,惟以鄱阳为统会,而水之经则曰三阳。今县西北三里有三阳渡,亦曰师过渡。相传吴子胥为吴伐楚师,尝经此。○院泽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发临川县界之槲山下,会于藏溪,湾旋九曲,下流东北出,入鄱阳湖。
日月湖县北二十里。水涸则分为二,涨则合为一,中有石人滩。又军山湖,在县北四十里,亦钟水处也。《志》云:县境之水,二湖最大,而总归于鄱阳湖。鄱阳湖盖浸北山之趾。○龙马洲,在军山湖畔,亦曰龙马坪。宋德三年,蒙古兵逼抚州,州将密逆战于进贤坪,进至龙马坪,力战不屈,为敌所执,即此。
○邬子寨县东北七十里。有邬子巡司。又邬子驿,亦置于此,为滨湖要地。○润陂巡司,在县东。又县北有龙山巡司。《会典》:县又有花园巡司。
奉新县府西百二十里。南至瑞州府九十里,西北至靖安县五十里。汉豫章郡海昏县地。后汉中平中,分置新吴县。三国吴及晋、宋以后因之。陈初,置南江州治此,寻废州而县如故。隋平陈,复省县入建昌。唐武德五年,复置新吴县,属南昌州。八年,仍省入建昌县。永淳二年,复置。南唐升元元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五十里。
○新吴城县西三十里。旧《志》:汉高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后汉灵帝时,置新吴县。陈初,豫章太守余孝顷别立城栅于新吴,与江州刺史侯相拒。遣其从弟ち守豫章,悉众攻孝顷,不能克,梁因授孝顷为南江州刺史。寻废州,隋并废县,唐复置新吴县。神龙初,移县治于冯水南,即今治也。长庆三年,尝筑土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华林盗起,复筑土为城,间以砖石。十六年,以淫潦圮坏。嘉靖初修复,自是以时营葺。今城周五里有奇。又越王城,在县西五十里,相传勾践伐楚时尝屯兵于此。
太史城县西二十里。孙权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时,筑此城,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类要》云:隋大业十年,建昌县尝移理于此。又余城,在县西十五里。《梁书》: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余孝顷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围三里一百五十步。孝顷因号新吴洞主云。
○登高山县治北。一名龙山。其巅平坦,旧为射圃,下视居民,千甍鳞次,每九日士女登高于此。山北有井,曰冯井。井上有墙,延袤数百尺,俗呼仓城,汉时冯氏仓场故址也。《志》云:汉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田,曰冯田,故水曰冯水,井曰冯井。
华林山县西南五十里。三峰秀拔,崔嵬险峻,周回百里,古浮丘君隐此,一名浮云山。其南峰又名浮丘岭,山有投龙洞,本浮丘公游息之地,号浮丘石室。又有李八百洞及剑池、丹井诸迹。《志》云:李八百洞在县南三十里,高安郡圃亦有八百洞,与此相通。明正德中,群贼陈福一等作乱,结寨山中,攻破瑞州,指挥周宪攻贼于仙女寨,拔之,又克鸡公岭,进薄华林。山谷险峻,宪深入败没。南昌守臣李承勋寻击贼,平之。
药王山县西北五十里。其山盘险而升,至顶平阔,可二十里,有湖澄深无底。一作越王山,亦曰越王岭。明正德二年,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南昌守臣李承勋击平之。又九仙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北有温泉池,其汤一温一沸,涌出道旁,往来者皆得浴焉。○百丈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吴源水倒出,飞下千尺,因名。又以其势出群山,名大雄山。其相接者曰驻跸山,相传唐宣宗迎回时,尝驻跸于此。
○龙溪水县西二十里。源发药王山,萦回数里,合冯水。又有华林水,发源华林山,至冯田渡,与龙溪水合注于冯水,下流入南康府安义县界,为奉新江,注修水,入于章江。
上牢水县东北百里,接南康府建昌县境。陈初,周文育击欧阳等屯豫章,军少船,余孝顷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将焦僧度袭之,尽取以归上牢,盖上缭之讹也。详见建昌县。
○罗坊镇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以防山寇。○藏溪桥,在县东十里,长五丈五尺。又东二十里有阳乌桥,其地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原,亦戍守处也。
靖安县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宁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南康府安义县八十里。隋洪州建昌县地。唐广明中,置靖安镇。杨吴乾贞二年,改为场。南唐升元元年,割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升为县,仍属洪州。宋因之。旧有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寇乱,复筑土垣防御。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三十八里。
○葛仙山县西北四十里。四面险阻,人迹罕到,中多名胜。相传葛洪尝隐此。其相近者有桃源山,幽胜如武陵桃源,上有仙姑坛及龙须、乐血、车箱等九洞。又有石门山,山有宝莲峰。○绣谷山,在县北五里,一名幽谷山,嵯峨深秀,瀑布飞悬。
○双溪在县南。源出宁州之毛竹山,东北流入县界,分二支,复合流而绕县前。又东北出安义县界,汇奉新江诸水,注于修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名山,长溪出焉,其下流亦入于修水。
武宁县府北三百二十里。东至南康府建昌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通山县二百八十里。汉海昏县地。后汉为建昌县地。建安中,又分置西安县,皆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豫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陈立豫宁郡。隋废郡,以豫宁县并入建昌。唐长安四年,复析置武宁县。景云初,仍改曰豫宁。宝应元年,以代宗讳,复曰武宁,隶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治此。大德八年,徙州治分宁,县还属龙兴路。明因之。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天宝中筑。洪武三年,因故址修治,寻复圮。正德六年,复营土城。十五年以后,屡经营缮,周七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西安废县县西二十里。后汉置县于此。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侯,是也。陈为豫宁郡。《南史》:陈初,周迪统南川八郡。八郡者:南康、宜春、安成、庐陵、临川、巴山、豫章、豫宁,是也。隋郡县俱废。唐改置今县。《志》云:县南甘罗村有豫宁城,唐豫宁县本治此。天宝四载,迁于今治。
○玉枕山县北八里,状若枕。其北有四望山,与玉枕山高下相等。又柳山,在县西五十里,峰峦峭拔,甲于群阜,以唐柳浑尝隐此而名。○九宫山,在县西北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山县接界。上有瀑布,下有温泉。又太平山,在县西九十里,亦与湖广兴国州接界。二山俱见湖广。
○汾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之梅崖,亦曰分水泉。西流七十里入兴国州界,下流会于长河。《志》云:分水泉西入兴国州界阳新河,下流灌田千余亩。又白石山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诸山涧,北流经县治南,为腰带河。经县东四十里有羊肠滩,又三十里为三洪滩,乱石横列,俗呼和尚原。下流入南康府建昌县之修水。
宁州府西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兴国州三百里,南至袁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二百五十里。
春秋时楚地。汉属豫章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大业初,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宋属龙兴府。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初治武宁县,后移治此。明初,州废。弘治七年,复建为州编户九十八里,仍属南昌府。
州武昌之南屏,豫章之右臂,控引浔阳,旁通湘岳,民殷物阜,称为奥区。
○分宁废县今州治。本汉豫章郡艾县地。唐为武宁县地。贞元十六年,析置分宁县,属洪州。宋仍旧。元属宁州。大德八年,移州治此,以县并入。明初,改州为宁县。弘治中,复升为州。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今圮。
艾城州西百里,地名龙冈坪。《左传》哀二十年,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此。汉置艾县,属豫章郡。后汉延熹五年,艾县贼攻长沙郡县,是也。晋仍属豫章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建昌县。
○旌阳山州东一里隔水。山势壁立,烟云回薄,横截水口,上有旌阳观,因名。又南山,在州治南,隔溪跨桥,穿石窦而入,悬崖峭壁,下瞰修水。州治西北又有凤山,多灵草仙药,秀水出焉,出浮桥渡而会修水。○鹿源山,在州西八里,有九峰回环高耸。《志》云:州西五里有鸡鸣峰,青岚峭绝。又二里为瀑布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下,飞流直下三十余丈。又里许,即鹿源山也。
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产毛竹。《图经》云:此山路塞,宋治平间,有金者出家财凿山,径至烂泥坪,通奉新道。山周三百余里,高千仞。○黄龙山,在州西百八十里。山之西南有鸣水洞,水行两石间,高数十丈直下,声如雷,流十余里,始达平田。其相近者又有青龙山。
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山接湖广通城及平江二县界,周围数百里,修水出焉。后汉建安中,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置营幕于此,因名。今详见湖广境内。又柏山,亦在州西,汨水出焉,流入湖广平江县界。○清水岩,在州东北二十里。有南北二岩,黄鲁直以为天下绝胜处。岩前平衍,可坐千人。
○修水州西六十里。源出幕阜山,分东西二流,西流入湖广通城县界,合隽水。东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又百二十里,入于彭蠡。以其流长而远达章江,故曰修。《水经注》:修水出艾县南。《寰宇记》:修水在分宁县南二百里。似误。
鹤源水州东北七十里。源出武宁县九宫山下,南流与修水合,冬夏不涸,田畴藉以灌溉。○双井,在州西二十里。《志》云: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绝胜他处。宋黄庭坚称为草茶第一。
○杉市在州西,有巡司。《闻见录》:州有铜鼓营,近黄龙山,其地险厄,奸豪尝保据于此。《会典》:县有八叠巡司。
附见:
南昌卫在府治南。《志》云:明洪武八年,置南昌左卫。永乐初,改为护卫,以宁府故也。天顺初,复为左卫。又有南昌前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置。正德十四年,宸濠叛,二卫官军多从逆。事平,王守仁奏请并省,于是改为一卫,垂为永制。
◇瑞州府东北至南昌府二百里,南至临江府百十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二百里,北至南昌府奉新县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里,至京师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置靖州。七年,改为米州,又改筠州。八年,省入洪州。南唐保大十年,复置筠州时五代周广顺二年也。宋因之绍兴十三年,赐郡名曰高安。宝庆初,改曰瑞州避理宗讳也。元曰瑞州路。明初洪武二年,改为瑞州府,领县三。今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