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3 页/共 479 页
梁城山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又烽火山,在府东北四十里。萧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拒之,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因名。《志》云:上有烽火城。
冶唐山府东南三十里。相传晋、宋时因山置冶处。又东南十里为八分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建康录》云: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图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谓此山也。○大观山,在府东南五十里。有千岩万壑之胜,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又江夏山,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山峦重叠,本名峡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赤壁山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详见嘉鱼县。又惊矶山,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其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因名。○金城山,在城东南二百里。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
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咸淳十年,蒙古将阿术犯鄂州,由青山矶渡江。今有青山巡司。《志》云:青山对岸为五通口,水道通黄陂、孝感县。
○大江在府城西。其上流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嘉鱼县西境,东北流历大、小二军山,至城西而与沔水会,又北折而东,经武昌县北而入兴国州界。《志》云:大江经江夏县城西,一名夏口浦。齐永元二年,萧衍等举兵荆雍,东昏侯使薛元嗣等将兵运粮百四十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元嗣等疑冲不进,屯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率入郢城。梁大宝二年,侯景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相持于西阳。时绎子方诸镇江夏,以文盛军在近,不设备。景闻江夏空虚,遣其将宋子仙等帅精骑由江内趣郢州,陷之。景遂因便风中江举帆,越文盛等军入江夏。文盛等皆溃走。胡氏曰:西阳至江夏百五十余里,景盖遣兵由芦州上流渡江来袭也。《郡志》:大江经县境,凡二百九十里而入武昌县界,又二百余里而入兴国州界。西阳,见黄州府。余详大川及川渎异同。
涂水府南九十里。一名金水。西北流入于大江,亦曰涂口,亦名金口。张舜民曰:金口在鄂州西南六十里。今有金口镇巡司,兼设水驿于此。又南九十里至嘉鱼县之洲镇,江行者必经之地也。
明月湖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都统郭果筑此以防泛溢。又南湖,在城南望山门外,旧名赤栏湖,通大江。又南十余里有汤孙湖,亦流入大江。又俞家湖,在县东北五里,南抵县东南四十里之郭郑湖,西通大江。○鲁湖,在府西南八十里。南接釜头湖,西抵金口。《郡志》:釜头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又府东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东湖。湖东北距武昌县百二十里,为分界处,周百十里,春深冬涸,东西相距止二里许云。《志》云:府境诸湖皆掌于河泊所,府东四十里有殷家浦河泊所,西北三里为长江罾纲局河泊所,与釜头诸湖皆有河泊所。
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辨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辨引军至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金沙洲,在城西南江滨,旧恃此以障大江之冲啮。今洲移江溢,堤防切焉。《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刘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引军至夏口,泊黄金浦,将东下,柳世隆时守郢城,遣兵于西渚挑战。西渚,即鹦鹉洲西渚也。亦曰南堂西渚。盖时建射堂于渚上。齐永元末,萧衍攻郢州,遣荆州将邓元起自夏口进据南堂西渚。胡氏曰:渚在射堂之南,江渚之东。是也。又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括地志》:船官浦东对黄鹄山,是也。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其水出东南五十二里之景首山,西入大江。《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今冬涸夏盈,商贾聚泊,一名新开港。
白杨浦在府北。《志》云: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杨垒。齐永元末,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于此。梁大宝二年,王僧辨攻侯景将宋子仙于郢城,贼困,且战且走,至白杨浦,擒之,即此。或以为即今府南八十里之白杨渡,非也。○管家套,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今亦名陈公套。
○九里顿在城南。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襄阳,至竟陵,前军王茂等至汉口,郢州兵拒守。衍议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王茂、曹景宗帅众济江,与荆州萧颖胄所遣军合,以逼郢城。茂等遂济江,军于九里顿。胡氏曰:其地去郢城九里,因名。○西园,旧在鄂城西。又有东园,在城东四里东湖上。梁湘东王绎使王僧辨袭邵陵王纶于郢州,纶集麾下于西园,自仓门登舟,北出以避之。仓门,郢城北门也。涂口市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有巡司及金口驿。又金口河泊所及金口税课局、金口礚念茶引所,并置于此。
浒黄洲镇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戍守。又府南五里有鲇鱼口镇巡司。○将台驿,在府东八里。又府东南六十里为东湖马驿。又六十里为山陂马驿,路出咸宁县,陆走湖南之通道也。《志》云:府城西平湖门外为夏口水驿。又南六十里即金口驿。
武昌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大冶县七十里,西北渡江至黄州府十里。春秋时楚封鄂王于此。秦为鄂县,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武帝封长公主于鄂邑,是也。后汉仍属江夏郡。三国吴改武昌县,置武昌郡治焉。晋太康初,别立鄂县,并隶武昌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郡,又省鄂县入武昌。唐亦为武昌县,属鄂州。宋仍旧。南渡后,升为武昌军。后又更名寿昌军。元改武昌县。今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九里。
○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按:孙权于黄初元年,自公安徙鄂,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明年,城武昌,又于武昌筑临钓台。至黄龙元年,权还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焉。孙皓甘露元年,徙都此。丞相陆凯言:武昌土地,危险脊角,非王者之都。后皓还东,留滕牧守之。晋惠帝元康初,始置江州,傅宗为刺史,治武昌。东晋初,王敦领荆州,移镇武昌。后谢尚、庾亮、庾翼、陶侃、温峤、桓温并镇此。武昌,盖江表之重地矣。○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宫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晋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种柳于此。又东门有夷市,亦侃所设也。《土俗编》云:晋西阳有豫州五水蛮,侃镇武昌,作夷市于吴城东,以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
黄石城在县东二十里,仙堂山下,相传后汉末刘勋所筑。《江表传》:刘勋走入樊口,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处也。《城邑考》云:县西五十里有梅城,居平川中,相传吴黄武中所筑。又西二十里有仵城,今皆废。○城塘废城,在县西七十里神人山下,白鹿矶上,隋末县令义大暄所置。县西有水塘,因名。
○樊山在县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冈,下为樊口。旧名袁山。《水经注》吴孙权徙鄂于袁山东,是也。又名来山。吴孙皓都武昌,出登来山是也。又名寿昌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下有寒溪,中有龙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即孙权与群臣会饮处。又有万松岭,山南有九曲岭,九曲岭下为吴造岘,亦曰吴王岘。昔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山盖缘江为险。吴、晋间有樊山戍,唐设樊山府,南唐亦置樊山寨,盖皆以山名。又郎亭山,在樊山南,山周十里,与樊山相接而中断,其间谓之退谷。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是也。又有避暑宫,在樊山寒溪上,相传孙吴所置。○虎头山,在县东三里,旧名凤穴山,吴黄龙初,有凤凰集此。又东二里曰石门山,有两石,对峙如门。
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下有白鹿矶,与黄州新生矶相对。宋开庆初,忽必烈南侵,自黄州杨逻γ横桥梁,贯铁锁,至白鹿矶,进薄鄂州,围城数月,然后解去。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灵溪山县南百二十里。周五十里,中有寺观,皆以灵溪而名。又府南百三十里有三角山,山有数峰,皆奇秀。○虬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后人于山下筑塘,名曰虬塘。又有马碛山,在县南百八十里,周五十里。又武昌山,在县南百九十里,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故以名山。其相近者曰清溪山,周四十里,涌溪出焉。
西塞山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在大冶县东北九十里。盖地介两县间,状如关塞。《图经》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既险且峻,横枕江,危峰对岸,长江东注,高浪飞翻。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是也。《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破黄祖子射处也。刘宋升明二年,柳世隆守郢城,拒沈攸之,萧赜自湓城遣军至桓敬等八军,据西塞山,为世隆声援。近山有流沂城,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于彭泽,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即此。《寰宇记》: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隋初,省入武昌。
安乐矶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遣其子登出兵,次于安乐,以全琮谏而止。又黄子矶在县西三江口,相传黄巢尝结寨于此滨江险要处也。又南冈,在县东之南湖上。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斩之于南冈,即此。
○大江在县北。自江夏县流入境,与黄州府分江为界。《志》云: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碛矶,至大洲,为三江口。又径阳逻赤壁而至樊口。又过县北,至白田洲、杨叶洲,过兰溪,至西塞山侧之散花滩。又东即兴国州界矣。
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志》云:在县西北五里。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当阳,用鲁肃计,自夏口进屯鄂县之樊口,是也。口北有湾,孙权尝破舟于此,名败舶湾,亦曰败舶矶。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攻淮南将翟章于黄州,章南保武昌寨,友恭为浮梁于樊港,攻拔之。盖跨江为浮梁,抵樊口以拔武昌也。宋景炎二年,张德兴等举义兵,复黄州寿昌军,元将郑鼎引鄂兵拒之。至樊口,败死。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一统志》: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同为樊口,入于江。亦曰:长港江套有河泊所。又县西南十里有螺虾港,西六里有水门港,皆湖流通江处。
南湖县东八里。一名五丈湖。北流通江,夏则溢,冬则涸。晋陶侃镇武昌,尝作堤障之。水常不竭,鱼、蒲始繁。宋孝建初,臧质败,亡入南湖,见杀处也。今名羊栏湖,湖口亦曰五丈口。又西窒湖,在县东五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碛矶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江滨险要处。○浮石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周八十里,中有石,常高出水面,因名。《志》云: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而百出,经虬山下,汇流为浮石湖。又舟湖,在县西九十里。县西北百里又有炭门湖,西南百里又有马饮浆湖,又西南十五里有鸟翎湖。俱有菱、芡、蒲、鱼之利,设河泊司掌之。
峥嵘洲县西北六十里江中。晋元兴三年,刘毅等自浔阳西上,败桓玄于峥嵘洲。《水经注》:江水东过武口,又东右得李老浦,北对峥嵘洲。胡氏曰:刘毅破桓玄处,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今洲半属黄州,亦名得胜州。武口,见黄州府黄陂县。○芦州,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一名罗洲,亦曰逻洲,又名伍洲。《舆地志》:子胥逃楚,于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子胥,即覆舟而死。芦洲、伍洲,皆以此名。梁大宝三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文盛克武昌,军于芦洲,即此。《水经注》:汉邾县,故城南对芦洲。又县东三里江中有节度石三,亦作接渡石。相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邾县,见黄州府。
杨叶洲在县东。旧《志》云:陈侯琐败周将独孤盛于此,即白田洲。又刘即γ,在县东江上。本曰流浪γ,俗讹为刘郎也。
○三江口镇县西四十里。《志》云:镇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明初,设巡司于此。嘉靖中革。万历二年,以盗贼出没,乃设三江口营哨守,为武昌蕲黄之保障。○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其地有金牛堆,亦曰金牛冈,镇因以名。旧置公馆及巡司于此,万历初,移治县西北二十里,与三江镇相为应援。又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与江夏县接界,滨江。《志》云:县东一里有金子矶巡司,又东三十里有赤土矶巡司,今革。
华容镇在县西五十里。旧置镇于此。唐为禅林寺。县东南六十里为武昌镇,又县有鸡鸣关。《志》曰:即孙吴之东宫门。○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刘六等聚乱处。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孙权尝驻兵于此。又县有大小回,乃大江回曲处。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唐元结歌曰: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丛石横大江,人云是钓台。水石相冲击,此中为小回。是也。
嘉鱼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百八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为沙阳县地,梁又置沙州,州旋废。隋以沙阳并入蒲圻县,后于其地置鲇渎镇。唐因之。南唐改镇为场。保大中,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南有嘉鱼之义云。县无城,编户十二里。
○沙阳城在县北。沈约曰:晋太康初,改沙羡曰沙阳,寻复曰沙羡,而改置沙阳县。刘宋元嘉中,属巴陵郡。孝建中,仍属江夏郡。齐因之。梁置沙州治焉,州寻废。隋废沙阳入蒲圻。又有吕蒙城,在县西南八十里石头口,孙权遣蒙征零陵时所筑。《郡县志》云:蒙定荆州,于此镇守。又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鱼岳山在县治西北二里。一名江岛山,下有扬子洲。《水经注》以为山在大江中,误。其西北曰灌矶山,旧临大江,水灌矶石,因名。今去江一里。又百匹山,在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匹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或谓之蒲矶山,又蜀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先主会吴拒操,曾驻跸于此,因名。
九陇山县南六十里。其山有九陇四合。其西南为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古洞深。又有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接蒲圻县界。○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又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林木常青,亦接蒲圻县界。
赤壁山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
○大江在县西北七里。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县境,又北入江夏县界。今城东北有通江堤,明弘治、嘉靖间筑。县北又有新堤,宋政和、乾道中筑。又有成公堤,一名长堤,元皇庆初,县令成宣筑。盖县北自鱼山驿至洲下夹口,地皆卑下,上流泛涨,辄与蒲圻、咸宁、江夏,均罹水患,堤防至切。明天顺以后,成公堤屡患决圮,不时修筑云。《志》曰:县北有沙阳洲,故沙阳县治也。又有龙穴洲,在沙阳洲下。刘宋景平三年,迎立文帝于江陵,黑龙跃出于此,因名。
陆水在县西七十里。亦名隽水。出岳州府巴陵县界,径通城、崇阳、蒲圻三县,至县西,入于江。其入江处谓之陆口,亦谓之蒲圻口,俗名陆溪口。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二十年,遣吕蒙等争长沙、零、桂三郡,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二十二年,鲁肃卒,蒙代为汉昌太守,亦屯陆口。二十四年,陆逊代蒙屯陆口,规取荆州之地。后吕岱亦屯于此。蜀汉章武元年,先主东征,陆逊拒之于西陵,孙权复自将屯陆口,节度诸军,是也。《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巴陵,本下隽地也。或谓之渌溪。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余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得渌溪口,盖即陆口矣。汉昌,见岳州府平江县。○石头水,即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大江。《志》云:石头水自岳州临湘县界发源,历蒲圻县北,经莼湖,注大江。今为石头口镇,有巡司,并设水驿于此。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志》云:有河泊所,置于罐仉山下。县东八十里又有五重湖河泊所。又致思湖在县东北八十里,黄冈湖在县西八十里,皆有河泊所司之。又黄石潭湖,在县东二十五里。{艹}湖,《志》云在县西怀仁乡。又蒲圻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艹}湖。○头陀港,在县东三十里,与东南诸湖相灌注,亦设河泊所。
○洲镇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洲。今洲水驿,南去县治一百五十里。又县北五里有鱼山水驿。○麻屯口,在陆口东。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其地盖相近。《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志》云:县东有东岭关,滨江,曰务门关。
蒲圻县府东南三百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百七十里,东至咸宁县百四十里。汉沙羡县地。孙吴赤乌九年,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置蒲圻县,以湖畔多蒲,故名也。晋属长沙郡。刘宋元嘉中,改属巴陵郡。孝建初,改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今县城卑小,编户三十里。
○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县白面山前。唐武德中,湖水溢,县圯,徙治凤山监,即今治也。又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志》云:孙权遣鲁肃征零陵时所筑。
○蒲首山在县西三十里。《志》曰:蒲圻之首山也。又县南二十五里有白石山,居众山中,独律,距山里许有岩,名白石,泉出岩中,流为白石港。《志》云:白石山北有金紫峰,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峰之冠。○茗山,在县北十五里,产茶。又障山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屏障,接嘉鱼县界。
南山县南十里。顶方平,谓之大湖坪。其前一峰突出。南去五里为荆泉洞,洞颇深邃,门有六泉,其最名者曰荆泉。又丰财山,在县东二里,形如覆釜。山后有洞,曰迓鼓洞,洞口阔三四尺,入洞口,构梯而下,平坦如沙洲,可容千余人,盖昔人避兵处也。又行将山,在县东北七里,下有行将洞,外窄内宽,相传黄巢乱时,土人曾避兵于此。县东北三十里,又有洪口山,两山对峙,中贯洪沟,即隽水所经也。○竹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西泉山,产竹,下有洞泉出其中,幽深莫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蒲圻河在县治南。发源江西宁州之修水,合通城县之隽水,北流至崇阳,会桃溪水,折而东,又折而西,过荆港北,径治南,又东北流,复折而西北,至陆口入大江。《志》云:荆港即荆泉下流,北入钟潭。县境诸泉,亦多汇北,流入蒲圻河。今县北九十里有蒲圻长河河泊所。○新店河,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溪河,发源临湘县界,入县境,经新店市,入嘉鱼之黄冈湖,至石头口注大江。《志》云:新店镇有将军滩,中有巨石,世传孙权尝磨刀其上。
蒲圻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由金口入江。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又有盘石湖,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大罗湖,与龙坑、马蹄诸湖、皂潭、黄土潭诸水,互相灌注,入于新店河。县地卑下,西境为尤甚云。○龟坑港,在县西北八十里,县境之水,多由此通大江。
○羊楼镇县西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官塘马驿。北一里曰凤山驿。
咸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兴国州二百五十里。隋为江夏县南境。唐大历二年,置永安镇。杨吴曰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县。宋景德四年,改今名。县未有城,编户十六里。
○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又南三里有五轮山,上有腴田,可耕种,利甚博,一名黄茅山。又铜鼓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壁立,昔人避兵处也。○辋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圆曲,如车辋。其相近者又有石门山,矗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县南五十里有峻水岭,与通山县分界。○寓仙洞,在县南三十五里。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洞门高广,中甚深杳。
○梓潭湖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有西河,源出峻水岭,其别源出县潜山,至双汊,合流而注梓潭湖。又有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又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株树港,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成山寨在县西五里。周回十余里,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铜盘堤,在县南六十里,有四门,各广二丈,蛮獠尝保聚于此。《志》云:县治西有咸宁驿,明初置。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萧梁置上隽郡,陈置隽州。隋废,以其地入蒲圻。唐天宝二年,开山洞,置唐年县。杨吴改曰崇阳,朱梁改曰临夏,石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为崇阳县。今因之。县治有小石城,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