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7 页/共 90 页

〔尤〕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气方逆。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   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义。使人温温欲吐也。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哕。恐呕字。案厥阴篇。亦作哕。)   〔沈〕此明实哕之治也。哕者。俗谓呃也。   〔鉴〕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活人书云。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散阴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详伤寒辑义阳明篇。)   肘后方云。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台。引延年。作食讫醋咽多噫。)   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胃者足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结于胃口。故生呕病也。茱萸人参汤。治气呕胸满不纳食。呕吐涎沫。头疼。(即本方。)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徐〕干呕者。有声无物也。物虽无。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为阴邪。格阳在上。故头痛。比胸满而呕。似有轻重表里不同。然邪必乘虚。故亦用茱萸汤。兼补以驱浊阴。谓呕有不同。寒则一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尤〕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   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徐〕亲见一乳母。吐呕五日。百药不能止。后服干姜黄连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下编。)   外台。删繁。半夏泻心汤。疗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下痞坚。   于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三两。(出霍乱门。)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徐〕伤寒论。芩甘枣芍四味。为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盖太少之邪合。而内入则协热而利。   故以黄芩为主也。然邪既内入。或有复搏饮者呕多。此其明证矣。故加半夏生姜。   〔程〕干呕者。无物呕出也。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以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以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   巢源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个)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鉴〕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   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外台。伤寒呕哕门。仲景伤寒论。呕哕。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汤。又呕哕。心下痞硬者。以膈间有水。头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外台无而字解字。)   〔程〕上章言先呕却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证不殊。故急与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不能消水更与人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以散水饮。   〔尤〕呕吐之余。中气未复。不能胜水。设过与之。则旧饮方去。新饮复生。故宜猪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兰台轨范云。伤饮恶饮。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则津液下流。反口干思水。但不能多饮耳。   猪苓散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千金云各三两)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猪苓散。治呕而膈上寒。(即本方。)   外台。服法后云。欲饮水者。极与之。本虚与水。则哕。攻其热亦哕。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魏〕呕而脉弱者。胃气虚也。小便复利。气不足以统摄之。脱而下泄也。身有微热见厥。内积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