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62 页/共 90 页
〔程〕热利下重。则热客于肠胃。非寒不足以除热。非苦不足以坚下焦。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魏〕滞下之病多热。不同于泻泄下利之证多寒也。故名之曰热利。而以下重别之。
白头翁汤方
(外台。引千金翼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
白头翁(三两○赵本及伤寒论作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钱氏溯源集云。白头翁。神农本经。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阴热痢。黄连苦寒。能清湿热浓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亦属苦寒。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
外台。古今录验。白头翁汤。疗寒急下。及滞下方。
本方。去黄柏。加干姜。甘草。当归。石榴皮。
证类本草。阿胶条。引续传信方。张仲景调气方。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疼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
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惟须热吃。冷即难吃。神效。案此方。亦见玉函经附遗。名调气饮。用三味。各三钱。知却是系于后人改定。并附备考。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程〕更烦。言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尤〕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阻滞可知。故曰虚烦。
〔鉴〕此利后。热遗于胸中也。按之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赵本绵作绢非)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下同。)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尤〕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阳外亡之象。通脉四逆汤。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程〕厥甚者。脉必绝。附子辛热。用以复脉回阳。下清谷者。胃必寒。干姜辛温。用以温胃止利。甘草甘平。用以佐姜附之热。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本草图经肺痛二字。作者一字。)
〔程〕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鉴〕按此文脱简。不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尤〕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鉴〕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
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程〕寇宗 曰。诃黎勒。能涩便而又宽肠。涩能治利。宽肠能治气。故气利宜之。调以粥饮者。藉谷气以助肠胃也。论曰。仲景治气利。用诃黎勒散。详其主治。不知其义。及后读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
始知诃黎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者。得诸虚。故用词藜勒。温涩之剂也。唐贞观中。太宗苦气利。众医不效。金吾长张宝藏以牛乳。煎荜茇。
进服之立瘥。(案此见刘禹锡隋唐嘉话。)荜茇。温脾药也。刘禹锡传信方。治气利。用矾石。矾石亦涩气药也。大都气利。得之虚寒。气下陷者。多其用温涩之药可见矣。
案杨氏直指方。牛乳汤。治气痢泄如蟹渤。荜茇末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今验之。气坠而后重。气与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义尤明显。
外台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案千金翼。用枳实五枚。)
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误。本文主下利。而此条示哕用小承气之法。
即上文哕而腹满后部不利者。丹溪医案。载超越陈氏二十余载。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
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哕之一格也。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篇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