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60 页/共 90 页

以哕为咳逆。如金鉴。仍袭其说。然楼氏纲目。王氏准绳。张氏类经。辨订其非尤详。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活人。有半夏。)   〔鉴〕李 曰。哕有属胃寒者。有属胃热者。此哕逆因胃中虚热。气逆所致。故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虚。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气而清胃热。因以为君。   外台。深师大橘皮汤。疗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   于本方。去竹茹大枣。   又广济。麦门冬汤。疗烦热呕逆。不下食。食则吐出。   于本方。去橘皮。加麦门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即本方。)   三因橘皮竹茹汤。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即本方。)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程〕手足寒者。阳不行于四末也。上气者。宗气衰微也。平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宗气衰则奔促上气也。脚缩者。寒主收引。无阳以伸也。此六腑气绝于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焦不阖也。脾衰则四脏俱衰。故经曰。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   即不禁之谓也。下甚而至于手足不仁者。四体绝也。此五脏气绝于内者如此。   〔徐〕下甚。手足因无阴以维阳。而脏气不相统摄。则为不仁。不仁者。伸缩皆不能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魏〕此滞下之病。非飧泄之病也。沉为阳陷入阴分。沉中见弦。为少阳之气。不能宣达。故气随阳降而下重也。脉沉弦而大者。阳气陷入之深而且多。故为未止。脉微弱者。阳气陷入浅而少。更兼见数。阳气勃勃。欲动于阴。斯易为升达也。故为欲自止。是以虽滞下而发热。亦不死也。若夫脉沉弦而大。再身见发热。阳邪入阴而炽盛。阴分受伤而煎耗。可以有死之道也。   汪氏伤寒辨注云。此辨热利之脉也。脉沉弦者。沉主里。弦主急。故为里急后重。如滞下之证也。脉大者邪热甚也。经云。大则病进。故为利未止也。脉微弱数者。此阳邪之热已退。真阴之气将复。故为利自止也。下利一候。大忌发热。兹者脉微弱而带数。所存邪气有限。故虽发热不至死耳。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少阴以下。   厥阴篇。玉函成本。分为两条。)   〔尤〕下利厥冷无脉。阴亡而阳亦绝矣。灸之所以引既绝之阳。乃厥不回脉不还。而反微喘。残阳上奔。大气下脱。故死。下利为土负水胜之病。少阴负趺阳者。水负而土胜也。故曰顺。(详伤寒论辑义。以下三条同。)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今。宋板伤寒论。作令。下同。)   〔尤〕微热而渴者。胃阳复也。脉弱者。邪气衰也。正复邪衰。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赵本。下利上。有若字。非。)   〔程〕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今自愈。设复紧者。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程〕脉数而渴。则寒邪去而利当止。经曰。若脉不解。   而下不止。必挟热而便脓血。此有热陷于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程〕脉弦为寒。发热则阳气复。汗出则寒邪去。故知自愈。   〔尤〕弦脉阴阳两属。若与发热身汗并见。   则弦亦阳也。与脉数有微热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数条。皆是伤寒邪气入里之候。故或热。或渴。或汗出。或脉数。阳气既复。邪气得达则愈。若杂病湿热下利之证。则发热口渴脉数。均非美证。内经云。下利身热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盖内经所言者。杂病湿热下利之证。仲景所言者。伤寒阴邪内入之证。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脉经。作热。)   〔尤〕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小便得利。   则气行于阳。不行于阴而愈。故曰当利其小便。喻氏所谓急开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徐〕下利果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以下四条同。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程〕寒不杀谷。寒胜则下利清谷也。若发其表汗出。则胃中之阳益虚。其寒益胜。故作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案厥。赵本。作热非。)   汪氏伤寒论辨注云。下利脉沉而迟。里寒也。所下者清谷。里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热。下焦虚寒。无根失守之火。浮于上越于表也。以少赤微热之故。其人阳气虽虚。犹能与阴寒相争。必作郁冒汗出而解。郁冒者。   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真阳之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能解也。病患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郁冒之时而言。面戴阳。系下虚。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虚。即下焦元气虚。按仲景虽云汗出而解。然于未解之时。当用何药。郭白云云。不解。宜通脉四逆汤。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尤〕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阴先竭而阳后脱也。是必俟其 时经气一周。其脉当还。其手足当温。设脉不还。其手足亦必不温。则死之事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尤〕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甘芍。则兼固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汤方   (方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