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61 页/共 90 页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赵本作二两案据太阳篇当作二两)
生姜(三两○案据太阳篇脱切字) 大枣(十二枚○案据太阳篇脱擘字)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淋漓。太阳篇。作流离。)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利下。脉经有后字。似是。
〔沈〕三部脉皆平。下利而按之心下坚者。脉证不符。是非风寒所属。当责食填胃中。未伤血气。而不形于脉也。故用大承气汤。峻攻有形之滞。则下利自止。经谓土郁夺之。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沈〕此亦食滞之利也。食壅于胃。气道不利。故脉来迟。然脉虽迟。而非虚寒之比。但迟为气壅。滑为血实。血实气壅。水谷为病。故为实也。内滞中气不和。利未欲止。但恐成停搁之患。故宜大承气汤。急夺其邪也。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程〕经曰。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愈。
〔鉴〕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沉〕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瘥后。至期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脏腑司令之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当大承气迅除之耳。
案程尤并云。脾主信。故按期复发。凿甚。许氏本事方云。有人因忧愁中伤食。结积在肠胃。故发吐利。自冬后至暑月。稍伤则发暴下。数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发者。此为有积。宜下之。止用温脾汤。(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大黄。)尤佳。如难取。可佐以干姜丸。(即备急丸。
加人参。)后服白术散。(即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干姜。加木香生姜大枣。)戴氏证治要诀云。泻已愈。隔年及后期复泻。古论云。病有期年而发者。有积故也。宜感应丸。并本条之义也。
大承气汤
(见 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鉴〕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粘。
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尤〕谵语者。胃实之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气者。以因实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也。(见厥阴篇。当参考。)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浓朴(三两炙○赵本作二两)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尤〕此治湿寒内淫。脏气不固。脓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胃驱寒。粳米安中益气。
崔氏去粳米。加黄连当归。用治热利。乃桃花汤之变法也。(案崔氏方。名黄连丸。
出外台伤寒门。)
〔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张氏伤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汤。或曰。即桃花石。徐氏伤寒类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滞收涩。
外台。崔氏疗伤寒后。赤白滞下无数。阮氏桃华汤方。
赤石脂(八两冷多白滞者加四两) 粳米(一升) 干姜(四两冷多白滞加四两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复作。热多则带赤。冷多则带白。(伤寒论。千金。范汪同。张仲景伤寒论煮汤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千金桃花丸
治下冷脐下搅痛。
干姜 赤石脂(各十两)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剂局方。桃花丸。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
下痢纯白。或冷热相搏。赤白相杂。肠滑不禁。日夜无度。(方同上。只面和为丸为异。)
肘后方。赤石脂汤。疗伤寒若下脓血者。
于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台。文仲久下痢脓血方。
于本方中。加乌梅。
千金。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
于本方。去粳米。加当归。龙骨。牡蛎。附子。白术。人参。甘草。芍药。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赵本。作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