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6 页/共 90 页
〔程〕心主血。心气不足。而邪热乘之。则迫血妄行。故有吐衄之患。夫炎上作苦。故内经曰。苦先入心。三黄之苦。以泄心之邪热。
千金。巴郡太守奏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又三黄散。治黄胆身体面目尽黄。(外台。集验。大黄散同。)
本方三味。各四两。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和剂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 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本方三味。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
本事方。三黄散。治衄血无时。
本方三味。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蜜水亦得。
直指方。川芎三黄散。治实热衄血。
于本方。加川芎。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后井水调服。
拔萃方。犀角地黄汤。治热甚血积胸中。
于本方。加犀角地黄。
神效名方。黄连散。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
于本方。用黄连三两。加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一日三服。
卷四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鉴〕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赵良曰。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此属饮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以下。见饮病篇。此属支饮。饮病篇。作小半夏汤主之。)
〔尤〕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属饮家。呕家本渴。水从呕去故也。今反不渴者。
以宿有支饮。在心下。愈动而愈出也。故曰此属支饮。
外台。载呕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张仲景杂方。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在支饮门中。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
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太阳中篇。阳微作阳气微。故也之间有吐字。无问曰及何也师曰字。)
〔尤〕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引饮。而反吐。以发汗过多。阳微膈虚所致。则其数为客热上浮之数。而非胃实气热之数矣。客热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脉弦为寒。乃不曰寒。而曰虚者。以寒在于上。而医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阴寒外加之弦。而为胃虚生寒之弦矣。胃虚且寒。阳气无余。则朝食暮吐。而变为胃反也。读此知数脉弦脉。均有虚候。曰热曰寒。盖浅之乎言脉者耳。
〔鉴〕问曰病患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巢源云。夫荣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于胃管。则脏冷。脏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
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 。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则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也。圣惠论云。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则有因饮酒过伤所致。则有因忧悒怏。蓄怒肠结。胃翻所致。则有宿滞痼癖。积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兹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
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细体认也。案反翻同。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鉴〕按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虚则。脉经。千金。赵本尤本。并作涩则。千金。脉紧上。有趺阳二字。案金鉴云。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讹。未考诸本也。)
〔程〕经曰。趺阳脉浮而涩。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夫浮为虚。涩为血不足。趺阳得之。必知脾气不治。华佗曰。脾主消磨水谷。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今胃能纳。而脾不能磨。则胃中之谷。必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为胃反之证也。
〔尤〕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
胃之阳虚也。涩则伤脾者。脾之阴伤也。谷入于胃。而运于脾。脾伤则不能磨。脾不磨。则谷不化。而朝食者暮当下。暮食者朝当下。若谷不化。则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紧者。寒盛也。涩者。
津亡也。胃中因虚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余。反胃之病。难治可决矣。欲补阳而津枯。
有妨于补阳。欲生津而阳衰。有碍于补阴。棘手难下者。要在乎失治于早而已。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