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2 页/共 90 页

肘后云。酒疸者。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千金。枳实大黄汤。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   酒疸心中懊 。而不甚热。或干呕方。(即本方。)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千金。载本方。用黄 五两。)   〔沈〕此风多湿少。邪机向表。通治之方也。诸病黄家。乃胃中湿热酿成。而湿性下流。当从下驱为顺。   故但利小便。而为常法。假令脉浮。则湿少风多。而风性通扬。邪机在表。当以汗解。不可拘利小便为常矣。   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而解肌表之邪。风为表虚。加黄 而实腠理。啜热稀粥为助。使周身微微小汗。则肌表之邪去。而虽有里湿。亦从下渗矣。   徐云。黄胆家。不独谷疸酒疸女劳疸有分别。即正黄胆病邪。乘虚所着不同。予治一黄胆。百药不效。   而垂毙者。见其偏于上。令服鲜射干一味。斤许而愈。又见一偏于阴者。令服鲜益母草一味。数斤而愈。其凡黄胆初起。非系谷疸酒疸女劳疸者。辄令将车前根叶子。合捣取自然汁。酒服数碗而愈。甚有卧床不起者。   令将车前一味。自然汁数盂。置床头。随意饮之而愈。然则汗下之说。亦设言以启悟。其可无变通耶。案此等治法。出于绳墨之外。所谓草头药者。亦有效验。故附载之。   外台。许仁则。疗急黄。始得大类天行病。经三两日。宜合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发汗以泄黄势方。   麻黄(三两) 葛根(五两) 石膏(八两) 生姜(六两) 茵陈(二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覆被微取汗以散之。案黄家脉浮热盛者。桂枝加黄 汤非所宜。此方有大青龙之意。当随证撰用。故附于此。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程〕扁鹊有疗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人所未见。唯圣济总录。载三十六黄。方论详明治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可从小便而去。至若阴黄急黄女劳之属。岂猪膏发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尤〕此治黄胆。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   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盒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猪膏发煎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肘后。备急。文仲。千金。古今录验。深师。范汪同。)   猪膏(半斤○外台。作八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肘后外台作一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味下。外台有内发二字。药成。作尽研绞去膏细滓七字。方后云。大医校尉史脱家婢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神验。)   案外台。引肘后。疗黄胆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柚。暴得热。外以冷迫之。热因留胃中。生黄衣。   热熏上所致方。猪脂一斤。上一味。煎成者。温令热。尽服之。日三。燥屎当下。下则稍愈便止。证类本草。   引伤寒类要。尤则采之于证类也。今本肘后无考。外台。又引近效。主疗亦同。   肘后。女劳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交接后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喻氏法律引肘后云。盖女劳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药。必不能开。然虻蛭过峻。矾石过燥。明是治血燥矣。)   徐云。予友骆天游黄胆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仲景岂欺我哉。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原注〕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徐〕此表里两解之方。然五苓中有桂术。乃为稍涉虚者设也。   〔尤〕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鉴〕黄胆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着落。必传写之遗。   茵陈五苓散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文同。云短剧。古今录验。张文仲。经心录同。)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外台。作上二味和。先食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   外台。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黄胆方。(即本方。不用茵陈。云千金。深师。范汪同。)   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郁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用茵陈煎汤调下。   严氏济生方。加减五苓散。治饮食伏暑。郁发黄。烦渴小便不利。○于本方。去桂枝加茵陈。   准绳。茵陈五苓散。治伤寒温湿。热病感冒。后发为黄胆。小便黑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遍身发黄。○上用生料五苓散一两。加入茵陈半两。车前子一钱。木通柴胡各一钱半。酒后得证。加干葛二钱。灯心五十茎。水一碗。煎八分。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宋本。硝石。作滑石。下同。非。脉经。作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鉴〕李 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大黄硝石汤方   (千金。名大黄黄柏汤。翼。名大黄汤。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名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短剧。千金翼。深师。范汪并同。)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消。更煮取一升。顿服。   喻氏法律云。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石汤。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证多夹内伤。不得不回护之耳。   外台。必效大黄汤。疗急黄胆内等黄方。   大黄(三两) 芒硝(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   圣惠。治黄病腹胀满。小便涩而赤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