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3 页/共 90 页

于本方中。加冬葵子。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范汪同。)   〔尤〕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疸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圣惠。小半夏散。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两) 人参(二两) 葛根(二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原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原本。黄。作劳。今据诸本改定。魏作劳解之。非。)   〔程〕经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明者详之。   〔鉴〕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案玉机。小柴胡汤。加栀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鉴〕高世 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男子黄。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   〔尤〕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上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胆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   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胆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王氏阴证略例云。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黄非伤寒坏之而得。只用建中。   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何氏医碥曰。阴黄。小便清白。大便不实。喜静能卧。脉迟弱无力。身冷自汗。当以虚寒治之。   仲景所谓男子黄。小便自利。与小建中汤。王海藏谓中州寒生黄。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陈。皆气虚之阴黄也。   气虚则脾不运。久瘀于里。则脾败而色外见。故黄。其黄色必淡。戴复庵谓失血后多令面黄。或遍身黄。血不荣也。如竹木春夏叶润则绿。至秋则干黄。宜养荣汤。十全大补汤。此血虚之阴血也。此为干黄。小便利。   四肢不沉重也。○案治阴黄。医学纲目。用理中加茯苓汤。喻氏治女劳疸属虚者。用八味肾气丸。圣惠治房黄。   用鹿茸散(鹿茸。熟地。山茱。五味。黄 。牡蛎。)之类。皆不用茵陈。然如韩氏小茵陈汤。(附子。甘草。   茵陈。)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罗氏茯苓栀子茵陈汤之类。皆附子茵陈并用。盖本于千金翼。治黄胆小便赤黄方(前胡。茯苓。椒目。附子。茵陈。)之意。寒热错杂者。亦宜随证而选用。不必执拘矣。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 病中。)   〔沈〕瓜蒂汤。吐药也。若邪冲于胸膈。或心烦懊 。欲吐而无他病者。当用此汤。吐去黄水。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台。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急须臾而绝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案此方。与 病所载同。北史麦铁杖传。瓜蒂喷鼻。疗黄不瘥。   考千金外台。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系于吹两鼻中出黄水。正是别法。故此不录出。当考原书。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胆。(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短剧。古今录验。张文仲。经心录同。千金云。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外台煮法后。引古今方。文同。)   麻黄(三两○外台作一大把去节肘后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 成黄。或脉自浮。当以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从表解矣。   卷四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沈〕惊从外入。悸是内发。悸者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既言有惊怖。有火邪。皆从惊发得之。此又另揭惊悸言之。非详其病所从得。乃谓病有惊狂不安者。有只心悸不宁者。惊乃邪袭于心在实边。故其寸口脉动。动者有粒如豆也。悸乃神不能主在虚边。故其寸口脉弱。弱脉来无力也。   动而弱者。有邪袭之而心本原虚也。故惊悸并见。然而脉仍分属。动则惊气之发。弱则悸气所形。   故曰。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尺。赵程金鉴。作夫。巢源作尺中自浮。未上。有必字。脉经云。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注。   一云。尺脉浮。以下与本文同。)   〔尤〕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矣。故其衄今当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尤〕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就阴阳言。   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尤〕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脉紧急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如木无液而枝乃劲也。直视不 不眠者。   阴气亡。则阳独胜也。经云。夺血者无汗。此之谓夫。(详伤寒论辑又太阳中篇。)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巢源。寒热上。无无字。赵徐沈尤。并无血色之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