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4 页/共 90 页
〔程〕灵枢经曰。血脱者夭然不泽。上经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今病患面无血色。脱血之象也。上经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时目瞑兼衄。今无寒热。而脉弦衄者。则与上证不殊。为劳证也。
若脉浮弱。手按之绝者。有阳无阴也。故知下血烦咳者。病属上焦也。故知吐血。
〔尤〕无寒热。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脉必浮大。阳气重也。衄因内伤者。其脉当沉弦。阴气厉也。虽与前尺脉浮不同。
其为阴之不靖则一也。若脉浮弱。按之绝者。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烦咳者。血从上溢。而心肺焦燥也。
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巢源。数下。有浮大二字。)
〔尤〕脉数身热。阳独胜也。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阴之烁也。以既烁之阴。而从独胜之阳。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徐〕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则肺伤已极。又为咳所击动。必致吐血。故曰极饮过度所致。则治之者。当以清酒热为主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
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之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证治要诀。加葛根川芎。)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
〔尤〕此条已见虚劳病中。仲景复举之者。盖谓亡血之证。有从虚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太阳中篇。脉经。血下。有家字。)
〔鉴〕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也。皆不可发汗。失血之初。固属阳热。亡血之后。热随血去。
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矣。若发其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而振振耸动也。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吐衄之汗也。故见不得 不得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之病也。李 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为心液。血亡液竭。无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
故寒栗而振。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此下。脉经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十一字。)
〔鉴〕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大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满也。今病患无寒热他病。惟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也。唇舌。血华之处也。血病不荣。故痿瘁色变也。热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当腹满。今腹不满。询之其人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与上如是之证推之。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气分热盛。则腹胀满。今腹不满。而言我满者。乃外虽不满。
五内血壅气滞而胀。故言我满。知是瘀血也。
案程云。唇痿未详所以。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阴伏之伏。赵本作状。非。)
〔鉴〕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人当得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也。血瘀者当下之。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沈不载此条。)
〔程〕此章。当在第八篇中。简脱在此。
〔尤〕此但举火邪二字。而不详其证。按伤寒论云。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仲景此条。殆为惊悸下血备其证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所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案外台奔豚气门。引短剧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据此则程注为是。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为末。宋板伤寒论。作七味。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脉经。无此条。)
〔鉴〕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必是错简。
半夏麻黄丸方
(肘后无方名。)
半夏(肘后云汤洗去滑干)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纲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谓寒凉止血药。皆不应矣。吐血本由阳虚。不能导血归经。然血亡而阴亏。
故以柏叶之最养阴者为君。艾叶走经为臣。而以干姜温胃为佐。马通导大便下为使。愚意无马通。童便亦得。
按本草载此方。乃是柏叶一把。干姜三升。阿胶一挺。炙合煮。入马通一升。未知孰是。候参。
〔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者内溉脏腑。外行肌肤。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热则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后泻心汤之证是也。得寒则不与气俱行。渗于胃中。而作吐。故有随渗随出。而令不止。柏叶汤者。皆辛温之剂。神农经曰。柏叶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叶止吐血。马通者。白马屎也。凡屎必达洞肠乃出。故曰通。亦微温。止吐血。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使血归经。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柏叶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