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49 页/共 90 页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鉴〕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
发散寒邪之气也。
〔尤〕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肘后。卒心痛门。作心下坚痛。大如碗。边如旋 。名为气分。水饮所结。 。即盘字。
外台。心痛门。引文仲亦同。下盘字。徐沈作杯。案证类本草。作枳实术汤。近是。)
〔鉴〕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徐云。若盘字。乃即杯字。偶误。勿泥。盖坚大如盘。上之取义在大。边如旋杯。下之取义在圆。不应又取大字义耳。合言之。总是坚大而圆也。案此注未允。潘氏续焰云。旋。圆也。上盘字。当据肘后作碗。
盖碗高于盘。盘大于碗。谓其坚大如碗。其边如圆盘。文意始通。若仍旧文。或从徐下盘字为杯。则其义竟难解焉。
枳术汤方
(外台。引张文仲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备急。肘后同。)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外台。五升。作一斗。)
〔鉴〕李 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严氏济生。枳术汤。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即本方。加肉桂。附子。细辛。桔梗。槟榔。甘草。生姜。
李氏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 白术(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附方
外台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脉经。其人下有能食二字。无或字。但下。有言字。外台引深师。作木防己汤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沈〕此乃湿从下受。湿多风少。故用黄 实表。使水不得上溢。以防己驱除风湿。术草健脾。姜枣以俾营卫和。而湿自除矣。
卷四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苦。徐本。脉经。作若。)
〔程〕脉得浮缓者。必发黄。故伤寒脉浮而缓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必发身黄。今浮为风。缓为痹。
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烦。瘀热行于外。则发黄也。
〔沈〕风湿郁结。邪正为痹。痹者。闭也。因风拒闭。营卫为痹。非内经风寒湿三气之痹。
案痹非中风。文义不属。恐有脱误。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脉经。女劳疸酒疸。各为别条。徐沈魏尤并同。疸。沈尤。作瘅。)
〔程〕趺阳。胃脉也。数为热。紧为寒。此胃中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寒热混杂。虽消谷不能传导。故食即满也。尺脉以候肾。浮为风。则伤肾。趺阳以候胃。紧则寒不伤胃。而伤于脾。风寒相搏。邪不消谷。
得谷气则熏蒸头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则胃中之浊气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肾为胃关。脾寒被于少阴。则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热流于膀胱。则热瘀蓄而不行。一身尽黄。因作谷疸也。
〔尤〕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
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
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巢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未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安卧。黄胆也。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也。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经云。小便自利。可疑。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发。阳明篇。作微。)
〔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张氏伤寒心印云。按金匮谷疸有二证。此则虚寒而冷HT者也。伤寒缵论云。脉迟胃虚。下之无益。则发汗利小便之法。用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是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程〕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赵本。了。作小。
程本。金鉴同。脉经。千金。徐沈魏。并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静。尤同。
程本。金鉴。作谵。案了。作小。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故今仍脉经等。作靖言了了。吐。赵本作呕。非。)
〔尤〕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其脉。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详先字。要知吐下之后。再以清解余热。不待言矣。(案靖。本作 。静同。见后汉崔 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