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50 页/共 90 页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苦参散七味者是。   苦参散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 黄芩(各一两○千金缺今据翼方补之) 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   〔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阳部上。脉经。千金。程本。金鉴。有发于二字。是发热之发。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难治也。胃中湿热。蒸越皮肤。则一身尽黄。虽发于外。当以表里阴阳辨证。   则知可治与难治。若疸而渴者。邪虽外越。胃中湿热。半居于内。耗竭津液。则渴。津枯血燥。阳火亢极。   表里皆邪。故曰难治。不渴者。热邪一发。尽越于表。里无余蕴。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胃腑之里。为发阴部。内逆上冲。其人必呕。其邪尽发皮壳之表为阳部。乃太阳所主。故振寒而发热也。   案疸。本作瘅。瘅热也。故有消瘅瘅疟等之称。而热郁发黄。谓之黄胆。疸乃非黄病之谓。字书。注疸字云。黄病也。误。然如本条单言疸者。盖省黄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黄下。肘后。有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十字。)   〔程〕湿热与宿谷相搏。留于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荣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   〔徐〕头眩。为谷疸第一的据也。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阳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程〕茵栀以导之。则湿热行矣。大黄以下之。则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剂也。   徐氏伤寒类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即本方○与阳明篇文少异。故附载之。)   外台范汪疗谷疸。茵陈汤。(即本方。)   又短剧三物茵陈蒿汤。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