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48 页/共 90 页

杏子汤方   (〔原注〕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沈〕脉浮者。邪居气分而属肺。详杏子汤。必以杏子为君。而杏乃专泻肺气。使肺气通调。邪去而肿自退。方虽遗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谓浮者为风。仲景自言其证矣。杏子汤之方。内水湿而外风寒。其挟热者。可以用麻杏甘石也。如不挟热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今谓之三拗汤矣。   案金鉴载杏子汤。即麻黄甘草杏仁三味。盖根据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见消渴中。)   〔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身体肿。脉经。千金。作身体洪肿而渴。脉经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台有也字。脉经作黄芍药桂枝苦酒汤。赵本柏作药。非。)   〔尤〕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鉴〕黄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芍药苦酒。止汗液以摄营气。营卫调和。其病已矣。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医灯续焰云。黄汗一证。仲景金匮要略。收入水气病中。其主治与治疸。亦自悬绝。后人以其汗黄。遂列为五疸之一。实非疸也。   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备急。张文仲。千金。   古今录验。深师。范汪。经心录同。)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外台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   〔尤〕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何氏医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浴水。亦举隅之论耳。当推展之。   愚按。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无清热去湿之品。徒取固敛。得无壅乎。此方恐是错简。终不可用。   倪氏本草汇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此名黄汗。其证发热汗出而渴。身体浮肿。此因出汗时。受风冷水寒之气。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罗勒二钱。桂枝三钱。   黄白芍药各五钱。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罗勒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劳气。原本。作荣气。今根据诸本改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物作虫。)   〔程〕湿就下而流关节。故黄汗病。两胫冷。若两胫热。则属历节之病。其食已汗出。为胃气外泄。   暮而盗汗。为荣气内虚。又属虚劳之证。二者俱汗出。皆非黄汗也。欲作黄汗之证。汗出已。而热不为汗衰。   反发热。而热不止。薄于外。则销铄皮肤。故令身体枯槁。薄于里。则溃脉烂筋。故令生恶疮也。夫湿胜则身重汗出。虽湿去身轻。而正气未必不损。如此久久。必耗散诸阳。故身 而胸痛。   是以上焦阳虚。则腰以上汗出。下焦湿胜。而为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也。剧则内伤于脾。而不能食。   外伤肌肉。而身体疼重。若烦躁小便不利。则水气无从出。蕴蓄肌中。必为黄汗。   案此条义难通。今姑仍程注。金鉴云。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此说似是。   桂枝加黄 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二两○千金黄胆门五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尤〕桂枝黄 。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   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   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实则。徐沈作寒则。注。寒恐是实字。胁鸣。程魏。作肠鸣。是。)   〔尤〕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即后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沈〕营卫相和。膻中宗气一转。大气乃行。   痹着之邪。相随而去。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实者失气。邪从大便喧吹而泄。虚者遗溺。   邪从小便而去。此阳虚气滞化水。而精血为痹。故曰气分。(案此与尤注异。然义亦通。故两存之。)   〔程〕此章以明水在气分之大义。以气行则水寒之气亦行。非下章结于心下。为盘为杯也。   〔鉴〕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脉经。或枳术汤主之。)   〔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三因。名桂附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