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34 页/共 603 页

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   久痢不止,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济生方》)。   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食疗本草》)。   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蛔虫上行,出于口鼻:乌梅煎汤频饮,并含之,即安。(《食鉴本草》)。   水气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   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龚氏经验方》)。   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二升半,顿服之。(《肘后》)。   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   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肘后方》)。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   折伤金疮:干梅烧存性,敷之,一宿瘥。(《千金方》)。   马汗入疮作痛:用乌梅连核捣烂,以头醋和敷。仍先刺疮,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经验方》)。   犬伤毒:乌梅末,酒服二钱。(《千金》)。   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 捣封之妙。(李楼《奇方》)。   伤寒 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方》)。   小儿头疮:乌梅烧末,生油调涂。(《圣济录》)。   香口去臭:曝干梅脯,常时含之。(《毛诗疏》)。   硫黄毒发,令人背膊疼闷,目暗漠漠:乌梅肉(焙)一两,沙糖半两,浆水一大盏,煎七分,呷之。(《总录》)   核仁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明目,益气,不饥(吴普)。除烦热(甄权)。   治代指忽然肿痛,捣烂,和醋浸之(时珍。《肘后方》)。   花   【气味】微酸,涩,无毒。   【发明】时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见用者。近时有梅花汤:用半开花,溶蜡封花口,投蜜罐中,过时以一两朵同蜜一匙点沸汤服。   又有蜜渍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许,浸雪水,润花,露一宿,蜜浸荐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杨诚斋有“蜜点梅花带露餐”及“脱蕊收将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叶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休息痢及霍乱,煮浓汁饮之(大明)。   藏器曰:嵩阳子言: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有验。   时珍曰: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   【附方】旧一,新二。   中水毒病,初起头痛恶寒,心烦拘急,旦醒暮剧:梅叶捣汁三升饮之良。(《肘后》)。   下部虫 :梅叶、桃叶一斛,杵烂蒸极热,纳小器中,隔布坐蒸之,虫尽死也。(《外台秘要》)。   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根   【主治】风痹(《别录》。出土者杀人)。   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崔氏《纂要》)。   煎汤饮,治霍乱,止休息痢(大明)。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梅   (《纲目》)【集解】时珍曰: 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 树。誓曰:吾道若成,开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北, 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蜜渍,以充贡献焉。 乃榆树也。   实   【气味】甘、酸,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