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30 页/共 603 页

今人用盐曝、糖藏、蜜煎为果,惟曝干白李有益。其法:夏李色黄时摘之,以盐 去汁,合盐晒萎,去核复晒干,荐酒、作 皆佳。   实   【气味】苦、酸,微温,无毒。   时珍曰:李味甘酸,其苦涩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   大明曰:多食令人胪胀,发虚热。   诜曰:临水食之,令发痰疟。不可合雀肉食。合蜜食,损五脏。   宗 曰:不可合浆水食,发霍乱,涩气而然。服术人忌之。   【主治】暴食,去痼热,调中(《别录》)。去骨节间劳热(孟诜)。肝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僵仆 折,瘀血骨痛(《别录》)。   令人好颜色(吴普)。治女子少腹肿满。利小肠,下水气,除浮肿(甄权)。治面 黑子(苏颂)。   【附方】旧一,新一。   女人面 :用李核仁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之。至旦以浆水洗去,后涂胡粉。   不过五、六日效。忌见风。(崔元亮《海上方》)。   蝎虿螫痛:苦李仁嚼涂之,良。(《古今录验》)。   根白皮   【修治】时珍曰:李根皮取东行者,刮去皱皮,炙黄入药用。《别录》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张仲景治奔豚气,奔豚汤中用甘李根白皮。则甘、苦二种皆可用欤?【气味】大寒,无毒。大明曰:凉,无毒。   【主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别录》)。治疮(吴普)。煎水含漱,治齿痛(弘景)。   煎汁饮,主赤白痢(大明)。炙黄煎汤,日再饮之,治女人卒赤白下,有验(孟诜)。治小儿暴热,解丹毒(时珍)。苦李根皮:味咸,治脚下气,主热毒烦躁。煮汁服,止消渴(甄权)。   【附方】新二。   小儿丹毒,从两股走及阴头:用李根烧为末,以田中流水和涂之。(《千金》)。   咽喉卒塞,无药处,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树近根皮,磨水涂喉外,良验。(《菽园杂记》)。   花   【气味】苦,香,无毒。   【主治】令人面泽,去粉滓 (时珍)。   【附方】新一。   面黑粉滓:用李花、梨花、樱桃花、白蜀葵花、白莲花、红莲花、旋复花、秦椒各六两,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钟乳粉各三两,珍珠、玉屑各二两,蜀水花一两,大豆末七合,为细末瓶收。每日盥 ,用洗手面,百日光洁如玉也。(《普济方》)。   叶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小儿壮热, 疾惊痫,煎汤浴之,良(大明)。   【附方】新一。   恶刺疮痛:李叶、枣叶捣汁点之,效。(《千金》)。   树胶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目翳,定痛消肿(时珍)。   【附录】徐李 《别录》有名未用曰:生太山之阴。树如李而小。   其实青色,无核。熟则采食之,轻身益气延年。   时珍曰:此即无核李也。唐崔奉国家有之,乃异种也。谬言龙耳血堕地所生。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杏   (《别录》下品)【释名】甜梅。   时珍曰: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或云从口及从可者,并非也。《江南录》云:杨行密改杏名甜梅。   【集解】《别录》曰:杏生晋山川谷。五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有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种出自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言汉武帝上苑之种也。今近汴洛皆种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之。   山杏不堪入药。杏仁今以从东来人家种者为胜。   宗 曰:金杏深赭色,核大而扁,乃接成者,其味最胜。又有白杏,熟时色青白或微黄,味甘淡而不酢。生杏可晒脯作干果食之。山杏辈只可收仁用耳。   时珍曰:诸杏,叶皆圆而有尖,二月开红花,亦有千叶者,不结实。甘而有沙者为沙杏,黄而带酢者为梅杏,青而带黄者为柰杏。其金杏大如梨,黄如橘。《西京杂记》载蓬莱杏花五色,盖异种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谓之金刚拳。凡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调 食,亦五果为助之义也。   实   【气味】酸,热,有小毒。生食多,伤筋骨(《别录》)。